古代中國城市防守靠的是城牆,而西方靠的是城堡,二者有何差異?

2020-12-22 東南史官

古代中國靠馬面角樓防守城池,歐洲靠城堡稜堡防守外敵。馬面和角樓是軍事建築中比較前期的建築,因為中國的工程量浩大,所以在軍事建築上沒有西方進化的快,所以明清主要城池防禦停留在這個階段。

下一步進化是圓形角樓和馬面的出現,通過圓形彌補馬面本身防護弱的問題。福建的圓形土樓建築就是這個特點的體現,這個沒有出現在中國的大型防禦體系中。再往後是稜堡防禦體系,用突出牆體的三角形來替代馬面。就是說,把馬面建成尖的,可以和城牆實現無死角的互相掩護,中國在明末遼東出現過類似的軍事建築。

馬面的作用,它最重要是:把攻城敵人分割了起來,敵人無法做到遙相呼應,比如城牆上的人能看到那一段戰事吃緊,可以合理調派部隊,敵人卻無法對即將突破一點,一擁而上,這才是修建馬面的精髓。

稜堡的前身是城堡,稜堡是為了抵禦火炮攻擊而出現,城堡的結構只適合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國的城牆遠比歐洲城堡厚實,可以抵禦初期火炮的攻擊,隨著火炮威力的不斷增大,城牆也就成擺設了。

城市是城市,城堡是城堡,以前外國城市也有城牆,中國也有城堡。城堡中世紀以後就是專門的軍事據點了,中國也有很多城堡,不過中國的城堡看上去就是個小型城市,沒有高聳的望樓和炮塔箭塔等附屬建築。

城堡和城市是兩個概念,歐洲大城市比較少,說明人口少,所以城堡多,因為他們是分封制。中國是郡縣制,所以城市規模大,城市靠的是城牆而非城堡保護人民。

冷兵器時代人力才是最主要的,稜堡的優勢是尖角提高抗打擊強度的同時,延長火力輸出陣列,而且對兩側的己方遠程火力沒有死角;但對於增加兵力容量,稜堡肯定不如馬面或角樓,冷兵器時代,同一地點同時投入更多兵力才是制勝之道。

土木堡之變中的土木堡就是一個城堡,距離土木堡25裡的懷來城才是城市,具備城牆的強大防衛能力,歐洲的稜堡就是一個城堡,容易被輕易圍困,斷絕水源糧道。中國古代城堡稱為「塢」,就是一個地方豪強建造的個人堡壘。

無論中外,孤城不敗比比皆是,而城堡幾乎一攻就潰。戰國時齊國幾乎滅國,只有莒、即墨二孤城數年不破,最終收復失地,換成倆城堡,根本不可能守那麼久,城堡無論如何比不上城池。

稜堡需要石頭砌,小一點的還好說,幾萬人周長几十裡的大城,以當時的人力財力負擔不起。中國古代城池大多是內部土夯,外部包磚,稜形突出極容易被刨爛。中國古代城池是一整套防禦體系,要想攻打城池,要先掃外圍前出的兵堡,峰燧堡等,然後是城郭,再然後是護城河,然後是甕城月城等著你。

古代只要城內守軍糧食飲水充足,士兵敢戰,這城就沒有被攻下來的,所以用不著稜堡。至於有人說奧斯曼擊敗歐洲,我認為火燒赤壁,淝水之戰這些比奧斯曼更經典。

超大型城池在主動守備牽制的時候,如果城內有一支機動兵團的話,是非常強的,城內部隊機動,對方無法偵查,一座城池能牽制十幾萬人。門,是出擊的通道,門多了,進攻方無論進攻哪面城牆,都得對附近的門予以監視或防守,正在攻城的攻城器械是很容易受到突襲而毀壞的。

至於直接攻門,說句實話,城門上面有完整的城門結構附屬防禦設施。城門裡面有敢戰的軍隊,雖然不如進攻方多,城門裡面可能還有城門。

假設我是防守方,我就把城門打開了,你的軍隊敢進來嗎?首先,城門就那麼大,你進入軍隊的速度不一定能快得起來。其次城門掌握在我方手裡。你進入軍隊可不是想進多少就進多少的。我要坑死你1000人,就只讓你1000人進來,進來後,城樓上龍石一擋,短時間內,你外面的軍隊不要想著能救到裡面的人。裡面的人要站在毫無掩體的甕城裡面,四周都是敵軍。

歐洲的所謂城牆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應該叫堡壘牆。確實高大、厚實而且幾乎沒什麼死角,很難進行攻擊。但問題是,他們的那些城堡,至多容下五千到一萬兵力,能撐個三個月、半年就不錯了,經不起積年累月的圍困消耗戰。

而中國古代戰爭,一座城市圍困一兩年的大規模戰爭比比皆是,而像歐洲堡壘式的防禦則完全不可能經得起這種戰爭。戰爭形勢不同產生不同的需求,南宋和歐洲都遭受蒙古人的進攻,孰優孰劣,很明顯。

相關焦點

  • 拯救地球日本靠奧特曼,美國靠超人,中國靠誰?文化差異就在於此
    ,美國靠超人,那麼中國靠誰?其實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英雄,這個問題非常能體現不同的文化差異,本質上,這其實是一個神話英雄的塑造問題。、美國靠超人,中國靠誰?我們不靠神仙、不靠外星人, 而是靠自己。比如后羿、比如大禹,后羿沒有什麼神仙血統,他就是人類而已,天上有十顆太陽,我們就靠自己射下九顆太陽。
  • 《列王的紛爭》城堡防守有什麼技巧 防守技巧分析
    那麼在列王的紛爭中守城有沒有什麼技巧?下面就由九遊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 在列王的紛爭中,玩家之間的戰爭是避免不了的,即使你不想攻擊別人,也免不了惦記著兔子的狼,萬一哪天被一隻老虎盯上了,基本就很難跑掉了。那麼在列王的紛爭中守城有沒有什麼技巧?
  • 北歐白人與地中海白人有何不同?二者看待華人的方式有何不同?
    幾乎沒有人不注意到白人內部存在差異,而且存在等級。在不同的白種人國家,等級高低還不一樣。現在我們不說等級,我們就說他們之間的差異。以及有了這些差異,為什麼他們還是同一個人種。比如白海-波羅的海人種的俄羅斯人,華語世界認為其是典型白人,但是西方人明顯認為那是白色韃靼,還不如拉丁人。所以無法判斷誰是典型白人,實際上這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 它為什麼要建在城牆上
    在我們遊覽古代城市的時候,可能都會遺漏一個重要的細節。這個細節就是:古代城牆每隔一段距離,都會修築一個的凸出城牆。在人力、物力都比較稀缺的古代,肯定不會為了美觀而修築這個凸出的城牆。那麼這個凸出的城牆是什麼呢,它又是做什麼用途的呢?
  • 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城堡?
    第一,歐洲出現城堡,日本出現城堡,印度都有城堡,中國的邊疆少數民族區域有城堡,古代西藏和貴州苗地,西北等等,說明中國中原地區也一定有過城堡存在的時期,至少是有過。不然從文明的傳播路徑就無法解釋城堡到達日本和日式城堡的風格。第二,為什麼一再強調建築材料,歐洲中世紀的城堡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因素是石材,如果是磚混,磚木或土木材料,我們今天就只能通過考古或其他方式去推測。
  •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後來,隨著在外面漂泊地方的增多,對於城市有了一些膚淺的知識,並不能說是了解,更不談不上深入,因為一直都生活在軍營中。 城市,在我的潛意識理解中,應該有城牆,有那種高高大大的、讓人深不可測的高牆。 城牆是一個城市的魂魄,是一個城市的保障,是一個城市威嚴,是一個城市歷史久遠的名片,更是一個城市政治、經濟或戰略地位的體現。 在冷兵器時代,無城無險可守,無城無法聚集人群,無城無法保障經濟持續長久發展!
  • 中國古代城市是怎樣處理垃圾穢物的?
    但在其一部從頭到尾痛貶明王朝的小說裡,卻突然結尾處筆鋒一轉,意外狠誇了明朝好幾句:「(同時期)倫敦還由於太汙穢太不衛生,爆發了恐怖的大瘟疫。在萬曆初年,北京、南京、揚州、杭州這些就像萬曆彩瓷那樣華美的大城市,在外國人心目中真像是天堂一樣。」難道這是武俠大師腦洞大開的想像?明朝年間諸多造訪中國的歐洲人,卻以鮮活的記錄證明,這是百分百的大實話。
  • 中國古代城市為什麼長期領先世界?
    但是城市生活本身是不太自然的狀態,一旦人口高密度聚集,就會出現很多在野外和農村生活不會遇到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從古至今的中國人想了很多辦法,其中有很多都蘊含了中國人的巨大智慧。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的智慧城市都是什麼樣子的。城市要發展,第一要務其實是安全性。讓城市免受外敵和水火危害,才能讓城中居民安居樂業,從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 君子六藝和西方教會學校中的「七藝」,東西方貴族教育有何異同?
    在同一時期,不同的地理位置會造就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明體系,就以古時候的中西方為例,在同一時期兩者之間就存在著許多的差異。這種不同也表現在諸多個方面當中,教育體系以及理念的異同就是這種差異的體現。對於古代時期中西方的教育體系,可以將其分為兩種,分別是古代時期中國的「君子六藝」以及古西方社會的「七藝」,雖然從名字上看給人一種大致相同的感覺,但如果對二者進行深入剖析時就會發現,諸多相似之下卻又有著很多不同。
  • 你家青蛙喜歡看的日本城堡都是哪來的?
    尤其是在兵燹四起的年代,日本城堡極容易被焚毀。歷史上大大小小存在過的5000多座日式城堡,現存的也不過100多處。和動輒幾丈高的中國古城不同,早期的日本城堡相當簡陋。大名們連挖護城河的能力都沒有,往往選擇自然形成的小溪作為護城河。至於建築主體,則是由緊實的籬笆圍起來的,其上覆蓋有稻草。
  • 【這裡是陝西】西安市: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周長13.74公裡,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城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古代建築設施,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也是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道旁砌有護牆,下端道口設門柵,大門朱漆,稱「大紅門」,駐兵防守。敵臺敵臺亦稱墩臺、牆臺、馬面,為城牆向外凸出牆體部分用以三面防敵的建築,是在環城全線防禦的基礎上構築的重點防禦設施。
  • 英國北愛爾蘭,殘破滄桑的古老城堡,帶你還原西方神話故事
    這座城堡位於北愛爾蘭安特立姆郡的沿海懸崖上,伴隨著曲曲折折的歷史,這座無頂城堡給小魚兒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快來看看吧!敦魯斯城堡通過查閱資料發現,這座略顯偏遠冷門的敦魯斯城堡居然是小魚兒小時候很喜歡的電影,《飛龍再生》的取景地。看過的小可愛一定會對電影中那結合西方龍神話以及中國功夫的電影劇情念念不忘吧。
  • 為啥古代城門都是往裡開?往外開不是更不容易撞開嗎?
    」人有新陳代謝,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古往今來。天下大勢已定,我輩復臨。」無論是古裝戲還是旅遊,人們看到的城市,往往都有巨大的城門,而城門的設計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建造的城門,是向外開的,而古代的城門都是向內開的。相對來說,往外開肯定是比較不容易撞到的。難道古代的人連這樣的智慧都沒有?這裡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 明清城牆申遺為何遲遲申不下來
    冷兵器時代,城牆作為城市的邊界,為一城百姓抵禦戰亂,見證朝代興衰,是一個民族威嚴的象徵。近代以來,城市擴張,城牆的防禦功能、劃分邊界功能消失,封閉型城牆開始受到各種時代因素的挑戰。當人們意識到城牆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時,不少城牆已被環城公路替代。僅存的城牆是中國五千年城市文明的證物,如果得不到科學保護,將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遺憾。
  • 中國龍和外國龍有何區別?科學家:天差地別!
    古代的君王常常以龍自稱,當我們去到故宮的時候,當置身於雄偉的建築中,我們看到龍的元素無處不在。其實不僅只有我國有龍,在西方國家也有龍,雖然兩者都叫做龍,但是卻有天差地別的不同。 除了我國有龍外,西方國家也有龍,只不過與我國不同的是,龍在西方國家是邪惡的化身。
  • 從中西方差異對比來看,古代中國為何會錯過大航海時代?
    由此,鄭和下西洋成了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但如此大規模的航海活動也只存在於明成祖朱棣時期,當朱棣死後,他的繼任者便取消了這種耗費甚巨的航海活動。那麼為什麼這種航海活動未能堅持下去呢?
  • 從南北朝到明朝,長安洛陽金陵,哪個才是古代的第一大城市
    六朝建康城中間經過多次修築,廢毀,再改建,城市形制變化極為頻繁複雜,是了解中國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與發展變化的重要城址。那既然情況相似,同為亂世,從蘇峻之亂到侯景之亂期間進兩百年裡,六朝建康城都穩固發展,是正統政權的中心。常常是北方故地人人思歸的地方,再加之南朝的經濟文化比同期的北方強大,既然如此,六朝建康城理應也超過100平方公裡才是。
  • 列王的紛爭城牆有多重要 城牆建設攻略
    導 讀 列王的紛爭城牆建設有多重要?列王的紛爭城牆這一個建築是遊戲中比較重要的建築之一,只有玩家的城牆足夠厚才能夠保證自身的安全。
  • 古代大規模城市的衛生 第B06版:經緯 20200723期 濟南日報
    漫畫/陳存昌  常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城市規模遠超西方,城市衛生也比西方好。  事實上,在古代大多數時間裡,中國的城市規模並不比西方更大。覺得古代中國城市大人口多,大抵都是因為中學歷史教科書說唐代長安是世界第一個百萬人口大都市。然而這僅僅是唐代長安人口估算存在太大隨意性所致。長安城百萬人口論,其依據,主要是唐人的詩歌散文之類,如韓愈詩《出門》中的「長安百萬家」、元稹的《遣興十首》中的「城中百萬家」等等。可想而知,文藝作品沒有多少學術上的嚴謹性可言。
  • 古城牆,西安城裡輝煌雄偉的風景線!
    西安,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一個十三個王朝的古都,到此旅遊,就是在讀一本厚重的歷史書,讓人增閱歷,長知識。當我從西安火車站對面看過去的時候,我看到了這個雄偉壯觀的古建築,這麼高大!這麼壯觀!我在這個古建築的高大城門裡走出走進,心裡滿是震撼!我是在一個現代都市的鬧市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