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墨到觀念——60年代書家的書史形塑

2021-01-18 人民網

原標題:從筆墨到觀念 60年代書家的書史形塑

白砥 馬天成詩句 68×137cm

20世紀60年代書家已成為當今書壇創作理論的中堅力量和組織活動的骨幹隊伍,他們承先啟後,作用不可低估。

——編者按

雖然從一般意義上,以年代劃分當代書家陣營似乎缺乏一定歷史感,不過,對當代書家代際加以梳理,則當代書家的代際構成卻是非常顯明的。如果說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書家算得上當代書法啟蒙一代的話,20世紀60年代書家則可稱為開拓進取的一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書家,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大多得益於老一代書家如沙孟海、林散之、高二適、陸維釗、沈尹默、白蕉、王蘧常、啟功、王學仲、簫嫻等的教誨、提攜與傳承。因而這一代書家雖然由於社會歷史原因,經歷了諸多生活磨難,但是他們的起點卻是較高的。從老一代書家那裡得到的筆墨乃至傳統修養傳承使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書法復興的風雲際會之際,很快頭角崢嶸,並在老一代書家的引領支撐下,在創作與理論兩個層面佔據時代高度,成為當代書法復興的主導力量。這一代書家當下平均年齡大多已在65歲以上,很多書家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並在創作上佔據著當代書法創作的制高點.

相較於上一代書家,20世紀60年代書家在整體上也體現出較高水平,這突出表現在他們對書法傳統的遵循與書法主體性的開拓上。由於20世紀60年代書家幾乎全都是在國展、中青展一系列展覽上成名,因而對經典傳統的砥礪構成他們書法創作的根柢,這與展覽對傳統經典的強調是一致的。同時,展覽審美導向上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也使得20世紀60年代書家始終保持著對現代審美與形式的敏感。可以說,當代國展對現代審美與形式的高度關注是書法當代性的一個顯性標誌,也是當代書法在創作上與經典傳統保持主體間性的重要體現。

在這方面,20世紀60年代書家在創作審美上無疑佔據著時代優勢。如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屆國展中謝無量的書法因有人反對被強行拿下,退出展覽,而也就在同屆展覽中,臨摹之作竟堂而皇之地入選展覽。但是到20世紀60年代書家成為國展創作主體的20世紀90年代,發生在首屆國展中的上述情形已不可能出現。兩相對比,表明國展的歷史性進步,同時,也表明60年代書家創作群體對當代書法的歷史推動以及在他們書法創作理想中所體現出的傳統與現代的整合。

作為在物質匱乏中成長起來的一代,60年代書家具有較沉重的憂患意識和歷史意識。因而對傳統文化懷有敬畏與價值尊崇,這使他們在創作中始終以遵循經典傳統為首要;同時,作為在改革開放,中西文化融合多元境遇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書家,他們在創作上又始終具有開放的審美視野。因而自近現代書史以來,20世紀60年代的書家可謂是最具開放性的一代書家,他們沒有碑帖對立的絕對限閥,也沒有固定的對一門一派的尊崇,而是向書史全面開放。因而在60年代書家創作視野中,幾乎書史上歷代書法審美風格——包括民間書法,都成為取法的目標。也正是這種開放多元的創作取向,從根本上扭轉了近現代以來或尊碑抑帖,或尊帖抑碑,在碑帖二元對立中左衝右突的狹隘創作路子。更重要的是,在帖學一脈上,從根本上衝破了趙、董以來對二王帖學的異化,通過對魏晉筆法的上溯,澄清扭轉了元明以來對魏晉筆法的誤讀,擴大還原了對二王書法的取法門徑。在這方面60年代帖學家無疑是具有代表性和突出成就的。

60年代書家大多成名於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這個時期恰恰是中國當代社會文化藝術包括書法領域,思潮激宕,對書法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並改變著書法存在方式,從而引起觀念碰撞與論爭。諸如,書法的現代性問題,是固守書法本體,還是走向世界化,消解漢字本體,混同西方現代抽象主義;民間書法問題,有人把經典傳統包括二王帖學作為保守的象徵,認為在經典傳統中已開掘不出新的東西,因而民間書法便成為取代經典傳統的新的源頭活水;筆法與視覺造型問題,這個時期,書壇對筆法的質疑使筆法失去神聖性乃至無足輕重,成為被批判、顛覆的對象,一些以帖學筆法著稱的書家被邊緣化,書法成為造型意志的產物,形式、視覺造型取代筆法成為書法當代性標誌,筆法/書寫性,書卷氣、文人化傳統則成為被鄙視抨擊的東西。由此,在書法新古典主義與民間信仰及後現代主義的文化/審美拼圖中,在大眾書寫的非精英策略中,書寫何為?也就成為這一時代向60年代書家提出的嚴峻課題。

如果把視野放得再遠些,即便是在西方現代哲學文化領域,現代性與後現代之間也存在著嚴重的思想衝突與博奕。如哈貝瑪斯,在思想哲學觀念上固守現代性理念,認為現代性仍然是一個沒有完成的方案,並提出主體間性與話語交往理論,認為對現代性的認識理解取決於主體間性的話語溝通交往,而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一味解構,顛覆中心,消解本體與平面化。我們雖然拒絕獨斷論的真理觀,但是也不會輕易接受福柯、德思達諸如人已死,歷史已不在場的虛無觀念。按照儒家觀念,人活著就是目的,而人活著就意味著歷史的存在。「1981年4月23日和24日,在巴黎歌德研究所舉行的會議上,伽達墨爾和德希達展開面對面的交鋒。伽氏自己紮根在人文科學的浪漫主義傳統之中。在其人文主義的傳統之中。而德希達卻是省略的,隨想隨提的形式提出幾個問題,把伽氏的根基解構。當人們責問德希達,我們總不能永遠解構。不置可否的解構大師,表示說,至少現在忙於解構。」(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

當代書法面臨著三種傳統:本土古典傳統,本土近現代傳統與西方現代傳統。對三種傳統的取捨選擇並不是一純粹主體行為,而取決於歷史預設與前見,亦即取決於歷史境遇中的理解與接受。而恰恰在這方面,當代書法產生了歷史性困難。當20世紀二、三十年代,激進主義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顛覆時,對古典傳統的接受已出現障礙。好在這個時期批判與啟蒙同時存在,中西文化融合在現代性題旨下出現良好勢頭。如白話文、新文學的產生;以大學體制為核心的科際整合下的現代學科的建立,圍繞民主、科學而開啟的新的社會道德規範和現代意識都表明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初步確立與成就。

當代書法在30餘年的歷程中,接續了歷史傳統,在整體上獲得了歷史性進步,但是,在書法傳統與現代觀念上,包括對書法的文化認識理解上,還仍然存在著某些誤讀。這些誤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當代書法的可持續發展乃至所可能達到的歷史高度。這便是上述提及的當代書法在面對中西三種傳統時所產生的主體性困難。如20世紀80年代書法大眾化「書法熱」中,對書法文人化及筆法的置疑,造成對本土經典書法傳統的淺嘗輒止和書法的俗化;對西方現代抽象主義的簡單移置模仿導致「現代書法」的非本體化與無名化。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書法大眾化運動在很大程度得到反拔,書法經典傳統與筆法重新得到尊重。事實表明,對這種雙重桎梏的衝破與超越是當代書法走向歷史性發展的前提。

60年代書家群體創作,是在一個重要的書史轉換期展開的。他們既有因襲也有開拓;在承受書史轉換期不可能不有的積弊的同時,也開創出新的書史之境。如對近現代碑帖融合傳統強制性的轉換,對帖學獨立與自覺的推動;對趙、董帖學的批判回溯與討源,都顯示出60年代書家的創作價值與成就。而隨著人生與創作閱歷的升華,60年代書家群體的文化自覺意識也在不斷強化與深化。他們中的代表書家已自覺將書法置於文化境遇之中,而使自身創作體現出心性化特徵。他們固守本土書法文化傳統,對本土文化傳統表現出高度尊崇與自信。熊秉明說:「討論藝術的真諦到了藝術即存在的階段,應該算到了終點。如果還有所說,那是有關存在本身的問題;如果還有疑惑,那是對於存在的疑惑。」

當代書法只有躍進到本體高度,並辨疑釋惑才應是進入到書史自洽境遇。它預示著當代書法開始擺脫庸俗社會學的幹擾,開始在澄明之境追尋書史的目標。可以發現,在這種價值追求中,有著60年代書家愈益巨大的身影。姜壽田

(作者:姜壽田  為《書法導報》副總編)

(責編:王鶴瑾、魯婧)

相關焦點

  • 接力當紅的七十年代書家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省書協副主席白砥這樣評價已經是當今書壇承上啟下中堅力量的70年代書家:「相比於上世紀60年代書家,70年代書家可謂是生逢其時——一上學就趕上了改革開放,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學習環境,比早一個年代的我們要好多了。
  • 鍾芳玲:一本形塑美國的「大書」——「匿名酗酒者」發展簡史|綠茶書情
    戒酒者的聖經《匿名酗酒者》被譽為形塑美國之書,一本1939年的首版首刷至少上萬美元。 Courtesy of PBA Galleries《匿名酗酒者》首版(1939-1955),一共刷印了十六次,印製量高達三十萬冊,就收藏的角度,如此大的數量,通常後面刷次的書沒有什麼價值,但除了首刷,此版從第二刷到最後第十六刷,都有人搶著要,每冊由數百到數千美元不等,價格取決於品相和是否有名人題贈。
  • 神緣、地緣與血緣的交織:馬來西亞西海岸華人移民社會的形塑
    本文整理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審宋燕鵬做的題為《神緣、地緣與血緣的交織:馬來西亞西海岸華人移民社會的形塑途徑》的學術講座。本場講座系廈門大學歷史系主辦「多元文明共生的亞洲:從印度洋、海島東南亞到列島」青年學者系列講座第四場,講座由廈門大學歷史系陳博翼老師主持。
  • 形家與理氣風水書辨證
    此外借楊公之名所著之書,則不少於數百種,如著名的《天玉經》、《都天寶照經》等都屬於贗品。四、宋吳景鸞《道法雙談》及《望龍經》,傳訣甚多。其女口授的《望龍經》解義,語言也精到。就傳書來看,在楊公之後,當以此二書發明為最多。五、宋張子微的《玉髓經》,專論龍格。在楊公之後,另開闢一途,言山巒形勢,多有合者,其命名圖是而語多不當。所言龍格,不知相地者,知此無益。
  • 第三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 | 話劇《家 · 書》
    相依為命的母女兩人在彩鳳遠嫁到臺北後感情漸淡。婚後,彩鳳的丈夫家暴,但她仍希望盡力給女兒楊倩一個完整的家。然而,楊倩未婚先孕,母女二人關係破裂。懷著孩子的楊倩,不顧媽媽的反對,決意離家展開新的生活。母女兩人漸漸失去交集,只剩下對生活近況例行公事般的詢問,即使心裡彼此掛念,誰也不願表露於形。這僅剩的掛念成了最後一根維繫母女關係的紐帶。
  • 朱培鈞:筆墨精到 格調清新
    這一切,人們很自然聯繫到他出身書香世家,以及自幼深受我國的傳統文化——詩、書、畫、印的薰陶,也與他的雕塑專業和近代文學理論的影響分不開。  一  畫面的變革首先在於畫家有著新的藝術觀念。朱老在青少年時期即以他聰慧的稟賦和國畫天分,在30年代初考入國立杭州藝專。
  • 觀念水墨:線論與亂書 | 石虎&王冬齡
    觀念水墨:線論與亂書以藝術家石虎和王冬齡為例。1992年底由國家教委招聘歸國,到中國書法家協會研究部工作,1994年回中國美術學院執教。【《觀念中的水墨2009-2019》編者按】:王冬齡的「亂書」是書法進入當代藝術領域的嶄新創建。
  • 我不否認我的書非常歐洲中心主義 | 專訪《思想史》作者彼得·沃森
    最重要的是,諸如時間、性別、國家、民族、宗教之類的觀念並非亙古不變的客觀存在,而是一代代的人思考迭代的產物。這促使他下定決定為20世紀寫一部思想史,這本書就是《20世紀思想史》(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 226種哲學書(必備書單)|不亞於一所大學的書
    、關於必然聯繫的觀念、關於自由與必然、關於動物的理性、關於神跡、關於特殊的天命和來世的狀況、關於學園哲學或懷疑哲學。原書在1831年黑格爾死後出版,共三卷。中譯本分四卷出版。14、美學(共三卷) [德]黑格爾 著15、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俄]赫爾岑 著《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中收入赫爾岑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所寫的四篇輝煌的哲學論文。
  • 蘇軾「書乃樂事」的書法觀不僅來自師友,更根植於中國歷史文化
    在長期的書法學習研究實踐中, 他體會到書法學習可以調節精神, 在繁忙的政務之餘研習書法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方式, 他說:「志於學字, 為於不惓時, 往往可以消日。」其次他認為書法創作中能夠創造美感、抒發性情, 可以得到一種快感, 他在《試筆》中說:「作字要熟, 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 於靜坐中, 自是一樂事。」
  • 書單 | 三聯書店2019讀者選書(入圍60種)
    《懷人說史》ISBN:9787108059482 定價: 39.00元收集了作者緬懷田家英、胡喬木、胡繩三位領導同志和好友龔育之的紀念文章,其中《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是紀念田家英的長篇回憶文章,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的思想變化,以及這一期間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歷史命運。
  • 解讀張懷瓘《書論》
    張懷瓘,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著有《書議》《書斷》《書估》《畫斷》《評書藥石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文字論》等,為書法學理論的重要著作。為後世的書法學習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借鑑資料。
  • 其心昭月筆墨正 書雅蘭香獨醉人——賞書畫家高安全先生書畫作品
    其心昭月筆墨正 書雅蘭香獨醉人-賞書畫家高安全先生書畫作品中國書法是「以線造字」,中國畫是「以線造型」以色為輔,而書藝的美,美在意象。它要求書寫者,不單單是牽著滴滴墨香的線條去行走,而是憑藉它去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否完美,是否工整,要靠書寫者自身的修養與造詣。
  • 石虎 | 90年代手稿選輯
    其文化觀點、美學思想、藝術語言等方面的建構亦非廉價的觀念、創新所能望其項背。今天特別推出《石虎畫集》中的「90年代手稿選輯」供讀者賞鑑。早在二十多年前,先生已將現代藝術的理性構建、精神分析與東方神秘傳統、線象精神熔於一爐,看似隨手勾畫,皆能自出機杼,才氣橫溢,姿態萬千。
  • 武秀成:慧琳《一切經音義》成書年代考實及其他
    唐釋慧琳撰《一切經音義》的成書年代,過去或曰成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或曰成於元和五年(810),一直沒有定論,
  • 西方「20世紀音樂研究」書目舉要丨20世紀20-60年代
    前書為當時住在紐約的奧地利作曲家、樂評家、心理分析學家麥克思-格拉夫(1873―1958)用德文所著;後一書譯自西班牙文,原作者為旅居墨西哥的西班牙音樂學家薩拉澤(1890―1958)。 50年代初出版的概述性著述有諾爾曼・德莫茲(1898-1968)的《20世紀音樂趨向》、約翰・卡爾紹(1924-1980)的《一個世紀的音樂》和上面提到的米勒斯所著的《浪漫主義與20世紀》。
  • 黃克武||情感史研究的一些想法
    此外,德國也有一個專業的情感史研究機構:柏林麥克斯普蘭克人類發展研究所情感歷史中心,推動這方面的研究。情感史的基本理念與情感社會學、情感人類學類似,認為情感是形塑歷史文化的重要因素,與理智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過去的歷史研究多注意人類的理智面,而較忽略情感面,情感史則強調身體、情慾、感官等面向,以及情慾與理智之交織互動在歷史上的意義。
  •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登臨|《翰墨青史——中原書家傳》出版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圖/主辦方提供日前,由河南省作家協會、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及河南美術出版社主辦的「入雲聲遠:王幅明《翰墨青史——中原書家傳》座談會」在鄭州舉行,40餘位河南文化界專家學者出席。
  • 喻意志|北宋時禮樂觀影響下的樂書分類觀念的改變
    禮樂觀不僅對當時宮廷雅樂、燕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待音樂典籍的態度—樂書分類觀念的改變。 一、 從目錄書看宋代樂書分類觀念的改變 對於「辨章學術,考究源流」的中國古代目錄書而言,古人對書籍的分類直接受其所處時代的學術觀念和文化發展的影響。
  • 託尼·莫裡森作品一覽:《黑人之書》被稱為美國黑人史的百科全書
    託尼·莫裡森 人物簡介 託尼·莫裡森,美國黑人女作家,20世紀60年代末登上文壇她所主編的《黑人之書》,記敘了美國黑人300年歷史,被稱為 "美國黑人史的百科全書"。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講授文學創作。莫裡森的主要成就在於長篇小說方面,她的作品被認為具有極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詩意的表達方式。託尼·莫裡森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是文學史上第一位獲得諾獎的黑人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