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中的炮有著隔山打牛的功能,從這一點來看,這個炮理應是一門「臼炮」。火炮從幾百年前就已經加入到了戰場上,到了大航海時代,主要以發射實心炮彈的前膛火炮幾乎成為了一個時代主角。除了進行平射精確的目標以外,還有一部分火炮以拋射為主,其炮身粗胖,炮彈威力巨大,這就是臼炮。看起來沒什麼高科技的成分,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臼炮的出場率依舊很高,比如「卡爾臼炮」。
為戰爭而誕生的臼炮
早在十三世紀的時候,臼炮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候還是以發射石頭炮彈為主,最先使用的國家按常理來看應該就是明朝。而後臼炮走向了全世界,成為了戰爭中的新寵,和平射的火炮相比,臼炮的射程明顯短了不少,而且也沒有什麼精準度。但因為拋射的特點,它可以無視掉類似敵人城牆一類的障礙物。而駭人的口徑也可以填裝體積更大的彈丸,如果你想的話,也可以在彈丸中填充高爆炸藥。
臼炮的這種攻擊形式,其實在拋石機時代就已經實現了,而臼炮能持續發展下去,也證明了種攻擊方式是可行的。自它誕生以來,人就想盡了辦法讓它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壕和馬克沁機槍的配合讓人們陷入了焦灼,在坦克沒出現之前,臼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然同時期榴彈炮已經出現了,它可不算是為了替代臼炮而誕生的,而是為了填補臼炮和加農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和其它種類的火炮相比,臼炮的結構簡單,這使得它便於生產。最大的特點就是炮口裝填,因為口徑實在有點太大了,並且倍經很短,後裝填已經完全沒有了意義。和臼炮擁有同樣裝填方式的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迫擊炮,從原理上來看,它倆其實還真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臼炮也可以被稱為迫擊炮,但迫擊炮一般不會被稱為臼炮,首先口徑這一點就沒有達標,而且後期的臼炮已經有了後座裝置,迫擊炮則沒有。
卡爾臼炮的誕生
自從希特勒上臺之後,戰爭的陰雲就籠罩了整個歐洲大地。在這之前,法國人已經修築了馬奇諾防線,且不管實際作用怎麼樣,它在當時也確實是最堅固的防線。這可愁壞了德國人,為此希特勒下令製造超重型火炮,用於摧毀敵軍堅固的防線。但結果大家都知道,馬奇諾防線成了一道擺設,但超重型火炮還是按計劃誕生了。除了古斯塔夫鐵道炮外,另一種巨炮就是卡爾臼炮了。
和古斯塔夫巨炮不太一樣,卡爾臼炮可不止生產了兩個(第一坐巨炮叫古斯塔夫,第二坐叫朵拉),其生產難度確實要比古斯塔夫低了不少,但實用性卻完虐了古斯塔夫巨炮。1937年,萊茵金屬公司開始研發大口徑榴彈炮,到了1939年,一個600毫米口徑並擁有自行能力的臼炮被設計了出來,它就是卡爾臼炮。1940年,第一門用於實驗的卡爾臼炮被製作了出來,並在翁特爾呂斯市進行了實驗。之後為了增加射程,炮管的口徑被縮小到了540毫米,但600毫米口徑的炮管依舊存在,而且被生產出來了三門用於更換。
一輛卡爾自行臼炮全重有124噸,車體長度將近12米,寬度3.16米,頂點高度4.78米。雖然是一個龐然大物,但自行的能力依舊存在,只要不是遠距離運輸,卡爾臼炮可最快以每小時10千米的速度在戰場上移動,燃料裝滿的情況下,作戰範圍最大可達60千米。操作卡爾臼炮一共需要16人,在這些人的配合下,可以讓射速最快達到每小時12發。和別的火炮相比是慢了一點,但對於一個擁有600毫米口徑的巨炮,這已經合格了,更何況卡爾臼炮所使用的炮彈威力是不能被忽視。
600毫米的炮彈重量可以達到兩噸,爆炸時會在地上留下一個深度為5米,直徑15米的大坑,這還沒有算上傷害範圍。穿甲彈的重量已經完全超過了兩噸,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幾乎可以擊穿任何一個碉堡的頂蓋。發射藥包一共分出1號到9號,如果要達到最大6.5千米的射程,九個藥包要同時裝填。當然卡爾臼炮不是直接攜帶彈藥的,德國人將四號坦克改裝成了彈藥運輸車,另外一些四號坦克被改造成了工程車,用於輔助炮彈的裝填。如果將這些人也算進去,那操作卡爾臼炮的人數要遠遠超過16人。
戰場中的卡爾臼炮
在整個二戰中卡爾臼炮一共生產了6輛,如果將實驗平臺也算進去的話,那就再加一輛。另外一提,它們的名字其實也很有意思,最先製作出來的兩輛被命名為「亞當」和「夏娃」,而後的四輛則以北歐神話的人物為主,分別是「索爾」、「奧丁」、「洛基」、「提爾」。就不挨個介紹他們是誰了,反正都是挺出名的北歐神話人物。這也側面體現了德國人對卡爾臼炮寄託的希望,希望北歐諸神們可以關照一下。
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沒有讓卡爾臼炮獲得用武之地,但在後來針對蘇聯的戰爭中卻派上了用場。卡爾臼炮首次出戰是在布列斯特堡,巨大的炮彈直接就瓦解了蘇軍的防禦工事,讓德軍在進攻後沒過多久就拿下了布列斯特堡。1942年,德軍開始進攻塞瓦斯託波爾要塞,這一戰中,除了名為「奧丁」和「託爾」的兩輛卡爾臼炮參戰以外,「朵拉」巨炮也被拉向了戰場。在它們的配合下,德軍佔領了塞瓦斯託波爾要塞,將領曼施坦因也因此被封為了陸軍元帥。
1944年,波蘭華沙爆發了起義運動,據統計至少有三輛卡爾臼炮被運往了華沙,分別是「亞當」、「奧丁」和「洛基」。有意思的是,卡爾臼炮以攻克鋼筋混泥土的要塞為主要目的,所以炮彈引信要在很強的衝擊下才能觸發。但華沙是正常城市,地基也沒有那麼硬,所以由卡爾臼炮發射出去的大量炮彈都成了啞彈。而後被起義軍從土裡挖了出來,並用於製作炸藥包,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人們還可以從華沙挖出卡爾臼炮的啞彈。
結語
隨著納粹德國的失敗,卡爾臼炮也依次的落到了盟軍的手中。那些曾經讓人恐懼的龐然大物,最終被拖進了博物館中,雖然它們只是靜靜的立在那裡,但依舊可以用那碩大的體型來警告人們戰爭曾帶來的殘酷。
參考文獻
《mortar Karl in Kubinka tank museum》
《自行式迫擊炮「Karl」》
《Kubinka坦克博物館的迫擊炮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