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真善美|活下去的宿命——評《砂之器》

2020-10-03 上海國際電影節
特殊年份的上海電影節,我在自己小小的電腦上觀摩了上影節展映影片1974年版《砂之器》,雖然畫面絲毫無法與大銀幕並論,然而,總算是因為這個契機看完了這部日本社會派推理大師松本清張的名作,醞釀了幾天情緒,總覺得缺失了大銀幕的觀影,少了觀影的靈魂。直到有一天,突然想起了那句臺詞「宿命就是,生下來,活下去。」才驚覺這部影片的生命力。

相比本格推理,社會派推理的影片實在沒有太大推理上的難度。而在電影裡,主線推進時,長相周正的演員不是警察,只能是兇手。不過,對觀眾來說,看社會派推理的快樂與其說是解謎,不如說是在一段故事裡一探究竟——這也正是社會派推理作者與導演創作的起點。

這部1974年的影片在日本放映時,被小說原作者松本清張親自蓋章,認為是改編作品中「最滿意的一部」。能獲得日本社會派推理開山宗師認可的電影人隊伍也是炫目得驚人:本片導演野村芳太郎曾擔任黑澤明的助理導演,而劇本則是由導演本人和黑澤明御用編劇橋本忍共同創作,音樂則由芥川龍之介之子芥川也寸志合完成。因此,本片被日本影壇譽為「金字塔之作」。

名作者、名片、名導演、名編劇、名作曲……如果拋卻這些由人物社會地位加持的因素,單就站在46年後回看這部老片,不免感嘆,黑澤明的助理導演終究不是黑澤明,推理小說終究是推理小說,影片中意欲通過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展現「警官敘述-英良童年-英良回憶-音樂會上的英良」之間的聯繫,在當年也許是先進的視覺語言,而在如今看來「古意盎然」。

這自然是導演局限於時代做出的拍攝選擇,只是以過於渲染情緒的結尾為例,讓影片過於工整如MV,卻略冗長單調——當然,在震撼人心的《宿命》交響曲裡,音樂家的童年與當下,卑劣與成就被無所遁形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然而這部影片沒有能獲得當年更多的獎項已然為這種電影層面的缺憾做了註解。

如今當我們重新觀摩這部上世紀中下葉的影片,與其說是為了看推理,不如說是隨著社會派大師一窺戰後,經濟逐漸發達的日本社會中的一段世相。影片中,導演有意插入了多次警官渺小的身軀隱沒在巨大環境中的俯視鏡頭:隱沒在田埂,隱沒在山川,隱沒在村莊……都市人在強大的日本傳統裡的迷失感,通過這些畫面傳遞出來。

《菊與刀》對日本文化關於「義理」,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文中寫道,在日本的街頭,如果有人倒地了,周圍的人也不會去幫助,因為這種幫助是「恩」,有「恩」要「報」,如果貿然去幫助他人,就會給其他人帶來麻煩——報恩的麻煩,而如果對方受了恩,就需要報恩,並且這種恩會隨著時間像利息一樣增長,這就是「義理」。

電影裡那些不合理的「拒絕」:小英良拒絕被有恩於他的警察收養,長大後的英良拒絕和深愛但貧賤的女朋友生孩子哪怕她不要名分,英良的父親拒絕與兒子相認——這些在我國傳統文化裡看起來不近人情的選擇背後,也是與日本傳統文化「義理」相左的人物行為。男主人公在後來闊綽的養父母家接受到的新觀念與傳統撕扯,為了「活下去」,個體必然走向悲劇:

為了活,他不能與貧賤的女友一起因為有可能破壞他未來的孩子,哪怕他愛她;

為了活,他必須與財閥的女兒保持親暱的關係甚至娶她,哪怕他心有所屬;

為了活,他只能埋葬一切與卑微貧窮的過去有瓜葛的一切,哪怕殺了自己的恩人;甚至,為了讓兒子活,作為父親必須裝作完全不認識自己深深思念的兒子……

一切都是因為主人公「為了活下去」的「宿命」,然而只要稍加思考,就會發現不論是導演還是原著作者,埋下了一個讓人感慨的問題:為什麼「活」下去,如此沉重?

這一刻,恐怕無論是誰,都能感知那句老套卻又到位的評語:深刻地批判當時社會——一個為了活,只能割下「義理」,做出違背人倫的選擇的社會。

工業革命後,批判社會的重責,落在通俗推理小說社會派的肩頭,細細想來似乎頗有道理:支離破碎的都市社會,人與人的關係並不存在鄉土社會中「知根知底」的瞭然於心。都市人在鄉野是一種迷失,而人在阡陌的街道裡又何嘗不是一種迷失?這部影片最大的懸念,是層層揭開男主人公的底牌,而這不正是陌生社會中,人與人關係最為直接的展現:人的身份可以偽造,經歷可以杜撰,就像是朋友圈裡的「人設」,誰也不知道對方是誰。除了需要尋找真相的警察,再不存在一個視角,需要孜孜以求來明確一個人的軌跡了。

推理小說勃興於英美,意外在日本落地開花,與我國傳統公案小說側重伸張正義的大方向不同,性格中的殘忍在推理小說的案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本格派關注的是「殘忍的手段」,那麼由松本清張開啟的社會派關注的是「殘忍的原因」——社會派的推理正是在這抽絲剝繭中,把一個個形成結果的案件像X光片一樣,還原出陌生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組織結構。

案件的背後總是罪惡,松本清張之妙,正在於他敏銳又自覺地展示這種荒唐,鞭撻這種不公。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便1974版《砂之器》再過50年,這部電影依然會因為其主旨而發人深省。

相關焦點

  • 電影中的真善美|活下去的宿命——評《砂之器》
    而在電影裡,主線推進時,長相周正的演員不是警察,只能是兇手。不過,對觀眾來說,看社會派推理的快樂與其說是解謎,不如說是在一段故事裡一探究竟——這也正是社會派推理作者與導演創作的起點。這部1974年的影片在日本放映時,被小說原作者松本清張親自蓋章,認為是改編作品中「最滿意的一部」。
  • 2020「電影中的真善美」市民主題徵文活動獲獎結果揭曉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七次和上海市民文化節牽手,舉行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中的真善美」市民徵文活動,獲得了影迷們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廣大市民用文字講述與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相識、相處與相知,抒發影迷們的觀影感悟和電影情懷。經專家組認真評選,此次活動的獲獎徵文已揭曉。
  • 《砂之器》:不斷的翻拍,永恆的「宿命」
    1974年,《砂之器》被改編成電影,曾獲《電影旬報》觀眾評選的年度最佳日本影片,還獲得過日本文化廳優秀影片獎等多項獎項,成為日本影史上的名作。上世紀80年代,《砂之器》通過譯製片的形式進入中國,是那個年代首批在華「登陸」的日本電影之一。
  • 《砂之器》一次偶然事件造成宿命輪迴
    日本推理大師松本清張的不朽名作《砂之器》又被搬上銀幕了。日本人拍推理劇,就像中國人拍金庸劇一樣。同一部小說,那是拍了一遍又一遍。永遠不會煩。2019版的《砂之器》,在角色關係上做了很多改變,但是故事核心還是沒變。一個有悲慘過去的苦命人,為改變宿命做的最後一次掙扎。很現實,很悲劇。但卻找不到一個壞人。
  • 為何堪稱日本頂端影視作的《砂之器》,被認為不宜在中國公映?
    在1974年左右,在日本影視界上映了一部名叫《砂之器》的電影,電影一播出,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部作品算得上是日本影視界金字塔頂端的作品,然而這樣的作品,卻被認為不宜在中國上映。在《讀賣新聞》連載《砂之器》的時候,這本書的版權就被松竹公司給買下,但因為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砂之器》被推遲到1974年才決定開始拍攝。而在那個時候,日本經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油價暴漲、物價直線飆升。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得那個時候的人們人心惶惶。在這樣的因素下,如果照搬同名小說《砂之器》的情節來體現批判精神,在當下的社會有些不合時宜。
  • 松本清張名作《砂之器》,2019年再度搬上熒幕,告訴你什麼是宿命
    今天向大家推薦一部電視劇《砂之器》2019。該劇主要講述了天才音樂家和賀英良為了完全忘掉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而犯下殺人罪行的故事。改編自松本清張的同名小說,松本清張與柯南道爾、阿加莎·克裡斯蒂並稱為推理小說三大宗師!《砂之器》這部作品已經不止一次被日本搬上大小熒幕了。
  • 父輩們對它情有獨鍾,《砂之器》到底好在哪裡
    《砂之器》(1974)是我父親最愛提的老電影,在他心裡勝過《人證》(1977)和《追捕》(1976)。
  • 東野圭吾為何要寫加賀版《砂之器》
    【與《砂之器》對讀】不如還是老老實實地,先從《祈禱落幕時》與《砂之器》的對讀來逐一尋找端倪線索,當然今天再提《砂之器》,印象中也必須把野村芳太郎74年膾炙人口的電影版改編一併加以討論。 雖然搜證的地區範圍不如《砂之器》廣,但由東京到仙臺、再到滋賀縣及福島縣等,也是在爭分逐步的節奏中進行。《砂之器》最動人的元素,是患上麻瘋病的父親與兒子竭力想隱姓埋名,在各地流轉的乞食之旅。而電影版把過程轉化為濃烈感人的影像,把一小片段的原著情節轉化為電影高潮重心,再把兒子的交響樂演奏作平行對照,成為流芳百世的日本影史著名場面。
  • 東山紀之主演推理大師松本清張不朽名作《砂之器》
    ▲(HISASHI/譯)3月19日,在茨城筑波市舉行了由東山紀之(52歲)主演的、富士臺建臺60周年紀念特別劇《砂之器
  • 電影中的真善美|《醜聞》:真善美的覺醒
    人性的美麗與醜惡、內在道德感的掙扎與抗爭,以及引申出的關於人生意義的探討,一直是黑澤明電影著力表現的主題,影片《醜聞》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部黑白電影,黑、白、灰構成了影片的視覺色彩,而這三種顏色恰恰對應了影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雜誌社負責人堀社長、畫家青江一郎和律師蛭田乙吉。通過這三種顏色相互「角力」,生動展現了影片主人公、小人物蛭田乙吉內心的道德掙扎以及人性深處真善美的力量。其中,堀社長是典型的反面角色,一個沒有任何道德感、為了金錢利益不擇手段的人,他象徵著當代世界的時代弊病,對應的是「黑色」。
  • 譯製片:日本犯罪電影《砂之器 (1974)》高畫質
    譯製片:日本犯罪電影《砂之器 (1974)》高畫質導演: 野村芳太郎編劇: 野村芳太郎 / 橋本忍 / 山田洋次
  • 《砂之器》:日本社會派推理大師的劇作魅力與獨到的人文關懷
    說到《砂之器》,相信大家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日本著名的社會派推理小說大師:松本清張,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雖改編自小說,但卻成功的還原了小說的細節並用精湛的視聽語言精準的把控了電影中人物的心理世界。甚至在此基礎上通過獨特的影像方式使得《砂之器》的主題立意比小說所傳達的更加深刻,成為日本電影長河中小說改編的電影最成功的範例。
  • 砂器的宿命 宿命的音樂
    ◎張閱《砂之器》(1974)是我父親最愛提的老電影,在他心裡勝過《人證》(1977)和《追捕》(1976)。他總說,這部電影是他的交響樂啟蒙片,音樂的情緒和畫面裡的主人公境遇完全契合,看完就懂得音樂是可以表意的。但我總疑心,還有什麼東西觸動過他。
  • 深度品評《食神》中的饌玉炊金,以及電影背後的宿命映射
    所以這幾部電影中,才會透出相同味道的宿命論和悲苦集;而劉鎮偉之後的劇本,再也無復「大話」之靈氣,只是不斷地重複。傳言歸傳言,帶勞文生的劇本中,的確遍布各種命蹇時乖與存心守己的矛盾。比如《大內密探零零發》,人人看到大團圓的結局,但另一種可能的悲劇卻掩藏其中:零零發的老婆,最後其實已經被自爆的無相王取而代之了。
  • 壹琴|#017# Morris吉他 S131SP 中川砂人同款
    今天我們介紹的這支Morris S131SP吉他,有"東方美人"之稱,日本指彈大師中川砂人的同款。它由Morris首席制琴師森中巧親力打造,採用美洲紅松面板,印度玫瑰木單板,X型切削音梁,宏都拉斯桃花心木琴頸,夏威夷相思木指板、包邊,有效弦長652mm,Gotoh SG381-B20 GG調音系統。那麼這支Morris 是不是也是你心中尋找多年的東方美人呢?先來聽聽聲音~
  • 電影中的真善美|《醜聞》:真善美的覺醒
    作為黑澤明的中早期作品,《醜聞》講述了一場因「狗仔隊」的虛假緋聞報導而引起的官司。影片通過巧妙的道具運用、場景設計和場面調度,對人物形象進行了非常簡潔有力的塑造,形成了強烈的現代共鳴感。作為一部黑白電影,黑、白、灰構成了影片的視覺色彩,而這三種顏色恰恰對應了影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雜誌社負責人堀社長、畫家青江一郎和律師蛭田乙吉。
  • 刑偵題材的一次回歸——評電視劇《謎砂》
    原標題:刑偵題材的一次回歸——評電視劇《謎砂》 電視劇的藝術本真,在我看來,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蘊含情懷——不管什麼題材,都要有情懷、有意思,一個站在社會、人生高度上的「意思」是作品之魂;二是講故事,電視劇作為敘事性作品,故事是架構也是本體,故事講不好,「體」就立不起來;三是塑造人物,人物始終是藝術創造的最高和最美的形式之一。情懷、故事、人物兼善,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發揮引領作用。而這三點,也是我在電視劇《謎砂》中發現的品質。
  • 電影中的真善美|向前一步
    從英國話題性電影《消失的愛人》,到去年奧斯卡佳作《婚姻故事》,再到英國多次上演的經典舞臺劇《誰害怕維吉尼亞·伍爾芙》等,都是這類題材,都講述中產高知夫妻婚姻內的對抗。《下一步幸福》的編劇、導演是英國著名編劇威廉姆·尼科爾森,他也曾在採訪中提到過《誰害怕維吉尼亞·伍爾芙》對他的啟發和影響。這部電影根據威廉姆父母的經歷拍攝,他父母就是在結婚33年後離婚。所以電影有真實厚重的情感,也有編劇獨有的特點,毫無廢話的對白,有文學性和戲劇的張力。這也是威廉姆第二部執導的電影作品,第一部是廣受讚譽、我個人極愛的《心火》。
  • 被摧毀的真善美:《黑暗中的舞者》
    新的銀幕英雄在小眾之中傳誦開來,從此成了影壇上各大小標榜獨立的影展之常客。她酷愛音樂劇,常與好友凱西去看音樂劇電影,參加社區音樂劇排練。音樂是她的幸福所在,她時常沉浸在從生活單調乏味的響聲而幻想出來的音樂節奏中,她臉上時常掛著甜美而單純的笑容。
  • 《砂之器》電影劇本:用懸疑故事來講述宏大主題
    編者按:電影《砂之器》根據日本作家松本清張的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兩名探員奉命調查一樁謀殺案時揭開了一段涉及一位聲譽漸隆的年輕作曲家的神秘身世。影片可以說說是70年代日本的生動寫照,有人評價此片可以定義為「人生路上坎坷雖多,但是哪怕只要有一丁點兒美好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也可以說我們的人生還是有意義的,是值得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