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一篇心得,大概意思就是隨著自己的成長,自己心中的一些曾經的「神作」動畫,不這麼「神」了。結果給我關聯的文章裡
就有這麼一篇叫《CLANNAD AS,我心中永遠的神作》這麼一篇文章。看的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神作」真的是永恆的嗎?10年,20年,30年,再看,依然會是「神作」?我不這麼認為。前提是,如果覺得「神」的,是同一批人的話,那麼「永恆的神作」是成立的,但如果是不同時代的人,那肯定判斷神作的標準會發生變化。
今天看了一個節目,就是說一幫年輕人自發組織,給一些老年人去普及如何操作智慧型手機,很多老年人,即便是最基礎的智慧型手機操作,我們年輕人覺得理所當然的操作,老年人也很難理解,比如點按屏幕,他們總覺得點了沒反應是按得太輕,我外公就是。
我覺得這種操作上的習慣或者直覺,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的記憶所致,例如過去的設備,都是機械結構,例如電視遙控器,就需要按按鈕,需要給一個反饋,而如今的電容屏,是不會有物理反饋的,因此老年人連最基礎的操作也習慣不來。
難道不覺得,動畫或者影視劇的所謂「神作」,也是同理嗎?試想一下你讓你外公去《CLANNA》,別說神作了,他聽到日文沒罵鬼子就算太平的了,還怎麼讓你外公那輩人去理解《CLANNAD》的美好?所以,永恆是相對的,而且是非常相對的。如果對你來說《CLANNAD》是永遠不變的神作,那麼也就是說其實不變的不是作品,而是你自己。
你永恆不變?這可能嗎?我個人覺得我儘管成長速度不快,但也成長了,成長到已經不認為以前喜歡的作品是神作了。《名偵探柯南》、《死神》、《海賊王》,甚至大家都覺得經典的《灌籃高手》,都在如今的優秀新番面前,顯得不這麼「神」。他們的高光時期,是我最青澀的時期,但我是為活在當下的我而努力的,而不是過去,因此再如何輝煌,我覺得他們不會成為我心目中永遠的神作。
再舉個極端一些的例子,如今大紅大紫的《鬼滅之刃》劇場版,我知道很多人不承認他是神作,但在日本,已經到了「人來瘋」的地步,小學生朝著說自己想成為炭治郎這樣的人,這種地步,我覺得被他們稱作「神作」是毫不誇張,票房很有可能超過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這一代人,可能已經無法理解《千與千尋》的魅力,對於他們的高光時刻來說,哪怕活到七老八十,也會記得自己心中讓自己最為興奮的「神作」,就是兒時看的《鬼滅之刃》劇場版,至於《千與千尋》,他們年紀大了也許會喜歡上,但那種震撼自己的感覺,和衝動,很可能無法超越《鬼滅之刃》。
不是尬吹《鬼滅之刃》,只是想說明,不同的人,心中對於神作的標準肯定是不同的,而這個標準,很可能因為時代的改變,而在自己心中發生改變。
我不同時期心目中最出色的動畫一直在變,我不認為有永恆的「神作」,除非你自己可以永恆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