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裡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
——董仲舒
▲蔡英文閨蜜張振亞 (左二)
日前,臺當局「行政院」核定由臺灣嬌生公司前總經理張振亞出任臺北101總經理一職,由於此人曾擔任小英基金會執行長,與其夫黃育徵(臺糖董事長)皆乃蔡英文之親近,也是蔡英文的財經顧問,故而輿論譏之「用人唯親」,「私交甚篤」,「政治酬庸,吃相難看」。
做臺灣島主,你可知道有多少位置可供其酬庸?所有臺當局獨資或持股超過50%的公營事業,以及這些公營事業轉投資的衛星公司,「中央」加上各縣市,加起來最起碼超過一千。據報載,2000年陳水扁當選時,看到這玲琅滿目的肥缺可供其自由運用時,笑到合不攏嘴。這些可供酬庸的位置,正是臺灣島主權力的重要基礎。
正因如此,每每政黨輪替,就象徵著一整批的權貴轉移,藍綠皆然,差別只是誰做得比較「得體含蓄」而已。民進黨一旦在野,批判國民黨酬庸不遺餘力,但是一旦在朝,吃相比國民黨還難看。由於新潮流系在全臺搜刮肥缺(如臺北農產運銷公司),故而媒體都知道當朝第一權貴團體就是新系,也因此柯文哲才會說蔡英文被「太子」、「太后」綁架,而「太子」「太后」都隸屬於佔據了大批資源的新系。
這現象也點出了一個事實,蔡英文自己的人馬其實並不多,她是靠與新繫結盟的方式維繫權力。君不見,因全臺大停電而辭職的前中油董事長陳金德就是新系,「中油」「臺電」「臺糖」「臺肥」「臺車」等等大型公營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董事、顧問等等都是可以酬庸的位置。藍營名嘴說,臺灣民眾正在貧窮化,但民進黨人可都發財了,誠哉斯言。看看董仲舒那段話,「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正是此謂。」
那麼,蔡英文「用人唯親」的那幾個位置,如表姐「勞動部長」,侄子「主任檢察官」,親友公營事業頭頭等,相比於她必須「讓渡」給新系的肥缺,恐怕還不算多。
國民黨前年曾召開一場記者會「執政沒半撇,肥貓養一堆」,信手捻來的滿朝肥貓就一堆,各個攀親帶故,何止雞犬升天?如第一金證券總經理葉光章月薪約30至33萬元,只因為他是民進黨「立委」葉宜津的弟弟;臺鹽董事長陳啟昱月薪約29.5萬元,他曾任高雄市長陳菊的副市長;臺苯董事長吳怡青月薪約45至50萬元,她是民進黨前秘書長吳乃仁的女兒。
光是這冰山一角,大家就能體會臺灣的權貴政治,都是誰田連阡陌了。
上世紀,國民黨與公營單位的結構與現在不同,那時候是所謂「黨國概念」,公營事業也是培養人才的重要來源。有些後來成為「部會」首長的,是從公營單位的基層公務員做起,一路往上升到重要管理階層,有些是被當局高層相中的特定人才,空降到公營單位歷練,當然也有些是從政治單位裡退休,放到公營事業裡「長照」。
所以國民黨人才多來自過往這類泛公務員體系出身的事務官,也就是含公營事業在內的文官制度。
民主化後,普選制度成為政黨獲取權力的主要途徑,那些在選戰中立有功績的黨人或選舉金主,就是主要酬庸對象。而公營單位以及公股企業(公股佔一半以上的所謂民營企業)的那些肥缺,自然就成了理所當然的賞賜,於是這類單位最頂層的位置,多為空降,且不一定具備相關專業。
那麼,從公司經營面來看酬庸現象就會發現弊端。嚴重的,是政黨洗錢、政客貪汙,如前臺糖董事長,號稱民進黨選舉「軍師」的吳乃仁,因賤賣臺糖土地而遭判刑。或是臺肥轉民營化過程中,董事長帶頭炒股牟取暴利案,藍綠政客都牽涉其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較輕微的,就是公司經營績效不佳的問題,如投資報酬率低,預算編列浮濫,人事費用居高不下,固定資產投資泛濫等等。
其實從現實面來看,在普選民主裡,公營事業的政治酬庸幾乎難以避免,要不然,得到多方援助的民選各級首長要如何回饋這些幫手?而這也是民主諸多弊病裡的一個面向而已。好的政治人物,即便酬庸,也會選擇適才適所的人空降公營事業。若是不良政客,則會視此管道為吸金固權的來源,利用分贓的方法圈養政治黨羽。
重點在於,若是公家單位只有過半股份,也有民間企業股份在內的公司怎麼辦?官派的經營者,會在意民間股東權益嗎?這個問題就更為複雜了,101大樓就屬於這一類。
從「公司法」來看,臺灣有一個獨步全球,被視為公司治理亂源的設計,就是「法人董事」。所謂「法人董事」,就是臺當局或法人當選為董監後,可指定自然人為代理人代表當局或法人,而且在任期中,當局與法人隨時可以改派代表。
既然當局(法人)為最大股東,作為經營者有啥不對呢?
簡單說,若公司治理得好,問題較小,但若公司治理得差,就問題叢生。一家公司若經營出了問題,最大股東的董事長(與其所指派的經理人)理應負責,其他董事可以咎責,並在董事會裡決定是否更換經營者。但是,若董事長是法人,譬如「經濟部」,那麼其他董事根本無法幹涉法人董事的更換人選,因為無論做得多差,「經濟部」都是操控法人董事,以至於經理人人事權的唯一力量。
換言之,公股企業永遠是由背後的法人掌權,其他民間股東的權益就難以確保。如果法人指派的董事與民間股東有利益衝突,民間股東也毫無置喙餘地,因為法人永遠掌控董事會。試想,「國營」民營化的初衷,就是要以民營企業的精實做風,革除「國營」事業的慵懶弊病,但若民間股東對經營不可能有掌控權,民營化的意義何在?
如果張振亞來101隻是領乾薪的橡皮圖章,本人不掌權也就算了,但若她明明不會經營,卻又抓權抓得兇,那其他股東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這對101大樓長遠的發展而言,永遠有不確定因素存在,因為股東永遠不知道法人啥時會更換其代表人,也不知道法人會換什麼貨色來治理公司。
另外,為了防止洗錢,這次「公司法」修法原本目標是讓公司治理更透明化,以法令強制要求公司要揭露「最終實質受益人」,以及股東名冊,但最終在各方利益衝突與妥協下,還是只跨了半步,仍無法有效遏止洗錢。也就是說,公營企業的董事長若是要洗錢以圖利政黨或特定人士,「公司法」無法有效管制。
綜合以上,讀者可以發現,蔡英文任人唯親的問題,其實不算大問題,真正的大問題是整個政治結構裡的酬庸文化,極容易發生弊端。
馬時期的「交通部長」去年撰文指出,泛公股上市公司是一個以盈利為目標的獨立法人,不應淪為當局或政黨的附隨組織。這話的意思是說,當局或政黨官派的董事,往往將政治利益放在公司利益之上,成為政客的搖錢樹,並腐化企業。
其所指稱的泛公股上市公司,諸如「華航」,「中華電信」,兆豐銀行,「中鋼」等等大型知名企業,常常被迫配合當局或特定政客的利益,犧牲公司與一般股東權益。
總而言之,政治黑手不宜伸入公司治理,就如同不宜伸入校園,方為正道。所有「國立」大學都是公營單位,但校長則是校方自主遴選,政治幹涉就如同「拔管案」的荒謬。同理,公營單位若目標是盈利,甚至有民間股份在其中,那就不應該服務政治利益。
101不過一座,蔡英文還有一千座,就算閨蜜不出事,其他都安然無恙我看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