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宏宇
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無論音像作品還是小說故事,只要有彈幕,就頻見「灑狗血」、「打醬油」這樣的譏諷之詞;好像怎樣都不能滿意,或者怎樣都捨不得說出哪怕一個字的讚許和鼓勵,那麼那麼多的人,都高高站在「欣賞」的峰處,不管什麼故事、怎樣的情節,都能找到貶斥的原由……
作為涉及小說和影視的作者,同時也是眾多不同風格相關作品的熱忱受眾,筆者花了好久、請教了不止一位年輕朋友(包括自家小孩),才基本弄清「灑狗血」、「打醬油」大概的意思,並因而愈發覺得發那種彈幕的人們內心的「高明」,以至於都不大敢創作了。
也許是因為年齡偏大,簡單說就是「老了」,不能追上「潮流」。但再靜點兒心去想,就又覺得,如果所謂「潮流」就是「不講究」地挑揀、譏諷別人的創作,實在是不追也罷。
(一)作品良莠不齊可能是根本原由所在所謂「灑狗血」,大意是說情節玄奇過頭兒、巧合太多太牽強、人物關係發展跳躍太大以至於從常理角度難以成立等等「超越生活」甚至「反生活」的創作現象。
相對應地,打醬油,則好像是說人物及其相關事件平淡、不凸顯、「光環」不耀眼甚至乾脆沒有。
誠然,這些現象,在如今浩如煙海的各類文藝作品中,不乏其例。有些作品,確實犯得比較嚴重,頗顯出作者的幼稚甚至是「無知」,而且作品本身也缺乏「技術」的「精緻感」和思想內涵,平淡而「狗仔」,給人以過度「無釐頭」的不適感。
可問題是,依筆者肯定不全面的感觸,真正有類似問題、問題比較嚴重的作品,反而沒太多負面評價。比較仔細看了看,又跟身邊年輕朋友交流過後,發現,之所以如此,更多是因為那些都是「玄幻」、「修仙」、「科幻」一類題材,還有一部分是所謂「甜寵」類。
個人認為,對於年輕的、相對缺乏人生閱歷和感悟的作者,尤指文字(小說)作者,選擇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題材,倒是一種聰明。但對於真正想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並因而終究也會「老」的年輕人,交流中,筆者給予的建議是:當筆觸歷練到一定火候的時候,還是更宜「回歸」生活本身。簡單概括地講,就是「生疏的時候寫故事,熟稔之後寫人性。」
很多年前,「榕樹下」搞過一次網絡小說評獎,王朔作為傳統領域知名作家,為這個評獎的優秀作品的紙媒集冊作序,題為《從此後一切將不同》,主旨是說網絡使得寫作、文學創作不再是「象牙塔」的專屬,而將是全體具有書寫能力人們共同的事業和意趣。
這話,在我們國家當時(2000年或稍前)以及由來已久的數十年過往所呈現的「文學平臺」而論,是很該贊同的——過往及至那時,文學創作,似乎(只敢說「似乎」)是某一類人的「專屬」,普通人、非科班的、沒門路的,很難得其門而入。
那一回,也算是引起了網絡文學(及基於網絡文學的影視)的「大開放」,進入「需求選擇」時代。於是很快,就有大把「具有書寫能力」的人及其作品,進入公眾視線。開始時,灑狗血也好,打醬油也罷,都也還是比較被津津樂道的。但「缺乾貨」的作品,到底是禁不住考驗,比較純粹的「灑狗血」和「打醬油」,令受眾很快就進入審美(或稱「審醜」)疲勞。
疲勞之下,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這是常識。負面情緒往往更容易泛濫、絕對化。不知不覺十幾二十年過來,稍不如意就「噴」或者乾脆都沒感受到有感觸的時候就「噴」,也就成了習慣和「現象」。
(二)生活中其實充滿了「狗血」和「醬油」多數情況下,我們的生活和我們自己,都比較「打醬油」。這種客觀現實,在越來越凸顯的生存壓力之下,自然會激發出渴望與眾不同的欲求。當這樣的渴望被更多地寄託於現實的「閒餘」夾縫中時,「超現實」、「反現實」的作品,便更容易被關注。
偶爾「誤入」其他類型作品,不用多麼貼合現實,只要稍稍涉及,就首先會從心理上排斥或者對比之後再排斥,然後就「噴」,噴完再去找能讓自己的靈魂躲起來的角落。
殊不知,其實,生活裡,充滿了「狗血」,灑不灑都還是有,比看到的文藝作品裡更狗血!只不過你還沒遇到,或者,遇到了卻忽略。因為情緒集中在別處。因為那不關你的事。
幾年前盛夏時節,跟兩個年輕朋友坐在街頭吃飯,有個女人路過,忽然抄起我們桌上一瓶啤酒,照著倆年輕朋友中的一人後腦勺就砸,頓時瓶子斷裂。這情節,簡直比文藝作品中更「狗血」,卻是親身經歷——近在眼前的親身經歷。
類似情形,或更離奇,或稍顯平淡,其實會時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下班高峰的地鐵車廂裡,很多就在眼前、身邊的「奇葩」事件,都悄然划過我們的視聽而未被感知,因為當時,我們都在看手機,都在從手機裡搜尋、攫取「超現實」、「反現實」的東西。一下車,便又回到只屬於自己的、對周邊都不關乎不在意的「個人生活」。
打醬油是常態。灑狗血其實也是常態。可太多人並意識不到。一提起這些,會自然而然地迸出兩個邏輯上有些相悖的念頭——我可不是打醬油的,至少不會總是;和,哪兒那麼多狗血啊,生活平淡得連白開水都不如!
一方面,怨責於所處的平淡以及其中淡淡的苦澀;一方面,又將自己置於不切實際的「非凡」夢。兩廂相夾出來的,弄不好是條死胡同!如果多關注周邊一些,無論誰,必定會發現很多「狗血」;發現過後,或許就會覺得,那些涉及人性和現實的作品中,很多由作者或再創作者精心編織的「灑狗血」情節,具有很大的發生概率,甚至具有挺有高度的「合理性」。
這樣的「發現」,近乎「俯拾皆是」——流浪貓狗、好心路人、新開的店鋪、說著古怪話題的大排檔食客、鬧了彆扭的戀人、多買一份薯條默默放在行乞老人面前的學生、擦肩而過騎車人一句你怎麼都想不出來卻聽了禁不住要笑出聲的閒話……
十幾年前,受職場老大之邀給他新赴任CEO的公司員工做「周五話題」演講,提到寫作,眾多稍年輕些的新朋友問筆者,跟他們生活、工作狀態差不多,哪兒來的「靈感」去寫作。答曰:別人不知道,反正我是從不知「靈感」為何,只顧「用心生活」。
(三)文藝創作中「灑狗血」和「打醬油」的「真偽」之辨灑狗血,原是迷信說法中「驅鬼」的招術。說文藝作品「灑狗血」,最開始只是針對過於離奇的「超自然」、「反現實」敗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激情懷孕。
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也有:男女相愛,情不自禁,意外懷孕。但這種情況,是有一定發生概率的;當然,也有不發生的概率。具體不細說了。可在文藝作品中,差不多發生的概率到了100%!這就有點兒「灑狗血」了。
再比如,在影視作品中更多見的「英雄不死」。過去是英雄人物將死時不管傷情如何,都要絮絮叨叨長篇大論留老半天遺言;後來變成英雄人物都被打成篩子了還屹立不倒甚至仍繼續戰鬥,而最後還竟奇蹟般生還。
還有,比較典型的——正面人物(一般還是主要的人物)留下一些連七老八十、斷斷續續觀劇的觀眾都能一目了然的「死亡預告」,囑咐什麼要緊事啦,留下重要東西啦,格外動情地親吻孩子(或戀人)啦,等等等等。
還有,霸道總裁平白無故對某女一見鍾情,什麼都還沒什麼,就對其百依百順以至於不顧一切(常見「甜寵」類作品),現實中,真要這樣,ta的霸道總裁,做不過一星期的!
在某個地域範圍內聲名極盛的博士學歷專家,既是俊男靚女,又年輕到只有二十歲出頭。
迷幻藥、毒藥,信手拈來,似乎到處都有的賣。
草根菜鳥,只因為被上司莫名其妙地暗暗喜愛而竟就遭到直升機般的提升,然後還更竟然「機緣巧合」地事事亨通。所有其他相關人等,無論長幼尊卑,一律變成「打醬油」的。
御醫居然能令皇妃懷孕、太監動不動就是假裝的、同桌倆孩子家庭底色天壤之別、六七個月身孕落水墜崖竟母子平安……
所有這些,稍稍品品,便可想見作者的稚嫩、虛妄、脫離現實。這樣的狗血,就便灑在玄幻、修仙題材裡,也還是狗血——任何題材,都最終是呈現在「人」的面前,被「人」去感受,常識、基本人性,都還是要稍加講究的。
倒是有些被今天人們認為灑狗血的設計,實際卻是文藝「拔高」性質設定的「經典」。
舉個再「俗」不過的例子:一對相愛戀人,後來發現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妹或姐弟。這種情況,現實中雖很難真正發生,但在一定情境和人物關係之下,卻並不怎麼有違常識和常理。
常跟相關創作的朋友聊:天底下的「故事」,其實就那麼幾個,不同在於怎麼去講。有的作者,執著於講述「離奇的大故事」,而其實由個人閱歷和有關知識(包括常識)的角度看,並不能駕馭,於是就東拼西湊地找補,以至於打醬油和灑狗血頻現。對於這類作品,筆者看到後,或者不予評論,或者評論說「無論怎麼說,作品還是反映出了美好願望」。
至於本文前面提到的「思想內涵」,可能會被認為太老古董。但其實不然——任何作品,都是有思想內涵的。所謂思想內涵,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體精神」——愛、諒解、善意、邪不壓正、兒女情長、堅持不懈、祈盼美好祥和……如果缺了,狗血不狗血、醬油不醬油,都不值得去關注,更不值得哪怕動動手指的評價。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歷史文化)
125926681@qq.com(小說散文)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
延伸閱讀
精彩內容搶先看,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