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者》中的情節 哪些能成為現實?

2021-02-08 蝌蚪五線譜

這些情節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哦。

2019年11月1日,《終結者6》在北美和中國內地影院同步上映,這標誌著《終結者》系列電影的完結,人們無不懷念這一橫跨了36年的系列科幻電影。但是,你知道嗎?在《終結者》系列電影中,有很多科幻事件在未來或許能成為現實。

(圖片來源於豆瓣網)

液態記憶金屬

(圖片來源於豆瓣網)

在《終結者》系列電影中,最讓人影響深刻的莫過於《終結者2》中的T-1000機器人,它由純液態記憶金屬打造而成,可以隨意變身成任何形狀,偽裝成任何它接觸過的物品(複雜的機械除外),即使被子彈打到,也能恢復原狀,這無不令人毛骨悚然。T-1000並不是像T-800隻有一個CPU(中央處理器),它的每一滴液態金屬都有一個獨立的CPU。

其實,在現實中,人們對液態金屬和記憶金屬早已有了深入的研究。目前,人類主要研究的液態金屬就是鎵[jiā],鎵的熔點為29.8℃,與地球的環境溫度比較接近,而且比起常溫下是液體的汞金屬來說,它沒有毒性。神奇的是,這種液態金屬可以「吃」鋁,然後在存放著各種溶液的通道中自發和迅速地移動超過1小時。這種仿生軟體動物有著高度自適應形狀的能力,就像《終結者2》中的T-1000一樣能夠隨意變化自己的形體。原來,由於液態金屬鎵在吞噬金屬鋁後發生了置換反應,鎵和鋁之間形成了無數個微小的原電池,這些原電池恰恰產生於液態金屬和溶液界面處,從而改變了液態金屬的表面張力,產生不平衡的界面壓差,最終導致了液態金屬自由運動的發生。在不久的將來,液態金屬會在3D列印、柔性智慧機器人傳感與控制、血管機器人、腫瘤治療用新型生物材料等領域有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Advanced Materials)

記憶金屬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了,它的研究和應用也十分廣泛。記憶金屬即形狀記憶合金,正如圖中的金屬絲,常溫時不論如何彎曲它,只要把它放入熱水(記憶溫度)中,就能恢復原狀。形狀記憶合金的原理是熱彈性馬氏體[備註①]相變產生的低溫相在加熱時向高溫相進行可逆轉變的結果。形狀記憶合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用應用也十分廣泛,如將衛星天線在陸地上摺疊起來發射到太空再展開,這樣可以增加空間利用率。

未來,如果我們能將液態金屬和形狀記憶合金結合起來,《終結者2》中的T-1000機器人就有可能成為現實。

(圖片來源於xincailiao.com)

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

在《終結者1-5》中,所有劇情都來源於一個幕後的「操縱者」——天網(Skynet),它最初被用於軍事防禦系統,但最後產生自我意識,引發了核戰。在眾多科幻電影中,人工智慧具有自我意識從而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威脅也經常作為題材。在現實生活中,從20世紀40年代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的發展到現在的人工智慧,機器逐漸變得智能化,學習能力也變得十分強大,甚至可以取代很多職業。面對那些大概率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職業,人們不經唏噓:人工智慧真的會產生自我意識,甚至超越人類,威脅我們的生存嗎?

對於這個問題,人們的觀點不一,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1950年,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麥席森·圖靈提出了「圖靈測試」,用來判斷電腦是否具有「人類智能」,即一個人在不知道對方是電腦還是人類的前提下提出一系列問題,如果對方是計算機並且大部分人不能在長時間內根據這些問題判斷對方是人還是計算機,那麼就表明這個計算機具有「人類智能」。但是,在2014年,就有一個人工智慧的軟體通過了「圖靈測試」,但這並不能表明這款軟體具有「人類思維」。對於一個人工智慧是否具有「人類智能」必須綜合檢測它是否具有人類那樣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簡單地通過對其輸出信息的判斷。

至少說,目前人類製造的人工智慧並不具有自我意識,而這些人工智慧處理信息的方式也使它們無法具有自我意識。如下圖,研究人員讓一個視覺信息處理的人工智慧在眾多照片中識別出「魚」,但是最終識別的結果竟然是一個個手指。原來,一開始研究人員給人工智慧輸入信息的照片中是一個人用手捧著魚,這導致了人工智慧的識別錯誤。這樣的錯誤對於視覺信息處理的人工智慧來說卻十分常見,在自動駕駛系統中,也經常出現人工智慧錯誤識別交通標識的事件。可見,目前的人工智慧並不具有自我意識,它們只是單純的輸入信息、輸出信息而已,並不具有像人類那樣極其複雜的邏輯思維和邊緣系統。

(圖片來源於www.TED.com)

納米機器人

在《終結者5》中,主人公康納被T-5000控制,成了大反派。T-5000是終結者系列電影中採用納米技術的機器人,他能感染接觸過的任何人類,並通過對人類從細胞層次進行納米改造,使人類完全納米機械化使其變成型號為T-3000的機器人,並能霸佔宿主的情感系統,從而完全控制宿主。

這一可怕的過程在未來很有可能實現。如今,納米機器人在醫療和軍事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在醫療方面,納米機器人可以經過編程進入人體的血管或者其他部位,幫助人們檢查身體,甚至還能去除血栓、癌細胞等病灶。這將大大降低病人的痛苦和風險,也減少了醫療成本。在軍事方面,科學家能研製出體積很小的「殺人機器人」,它們能神不知鬼不覺的潛入敵人的身體,對人體器官進行大規模破壞。所以,納米機器人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這一技術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暗殺等非法活動,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

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研製的納米機器人很有可能像T-5000一樣能夠直接改造細胞,並將細胞與納米機器人相結合,它可以幫助我們實時監測身體,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就向大腦發出信號。

《終結者》系列電影既是人類電影業中的經典,也是這個時代的印記,它不僅標誌著科幻電影行業的起步,也指引了人類科技發展的新方向。

(圖片來源:鳳凰網)

備註:

①熱彈性馬氏體:在冷卻轉變與加熱逆轉變時呈彈性擴大與縮小的馬氏體。

②馬氏體:黑色金屬材料的一種組織名稱,具有很高的強度和硬度,其形態特點通常為片狀或者條狀。

相關焦點

  • 《終結者2》經典場面回顧 電影情節遊戲化大猜想
    1991年,《終結者2》橫空出世,摘得當年北美票房冠軍寶座,更囊獲四座奧斯卡小金人,成為當之無愧的最佳科幻影片。       2016年,《終結者2》將在導演詹姆斯?但只要憑藉智慧、勇敢和合作,就必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壕溝追逐戰       比槍戰更刺激的是什麼?當然是追逐戰!《終結者2》中,從一開始的康納獨身躲避T-1000的大卡車追擊,到T-800登場酷炫單手上膛射擊引爆大卡車,從阿諾從高處飛馳而下,到T-1000安然無恙從火海中走出,緊湊的情節和刺激的場面,讓人大呼過癮!
  • 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人類終結者」之「病毒」
    什麼時候能結束?人類最後的毀滅是因為病毒,還是別的什麼原因?今天開始跟大家一起盤點一下那些電影裡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人類終結者」既然話題由「新冠」引出,那麼咱們就從病毒毀滅人類的可能性先說起。醫學博士Krippin通過刺激一種病毒使其只能攻擊癌變細胞,從而能有效的治癒癌症
  • 看看終結者系列!《終結者1、2》已經成為經典
    在《終結者2》的場景中,僅僅因為天網將在2029年殺死T-800傳送到莎拉Connor在1984年,我們就可以得到T-800晶片和機械臂。但是邁爾斯戴森從中得到了靈感,並發明了天網。天網將殺死莎拉Connor從T-800傳送到1984年,留下晶片和機械臂無限期循環。
  • 《終結者》系列特效與情懷兼顧的電影,情節承接第二部,經典重現
    1984年,第一部《終結者》上映,這部電影以其驚險的情節、施瓦辛格有型的演出第一次描繪了人類對於未來科技的嚮往與恐懼之感。魔鬼終結者的造型也從那時起開始風靡全球,背頭墨鏡,騎一輛帥氣的摩託,也成為硬漢的典型象徵。
  • 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人類終結者」之「人工智慧篇」
    看了上一篇文章的朋友,一看這個題目就知道了,咱們今天盤點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人類終結者」之「人工智慧篇」關於AI的電影題材也是電影導演們的最愛
  • 1984年的《終結者1》憑什麼成為科幻經典?揭秘電影裡的懸念!
    1984年,卡梅隆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導演,為其第一部電影《終結者》找來了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施瓦辛格,但這位新人開始並不願意接演終結者的角色,聲稱自己未來要競選總統,而演一個壞蛋有損自己形象,志向很大,不是嗎?在經費緊張,特效粗糙的情況下,為什麼《終結者》能成為曠世經典的科幻之作呢,甚至開拓出一片新的科幻電影領域?
  • 《終結者:黑暗命運》中有哪些致敬前作的梗
    卡梅隆和米勒說得沒錯,《黑暗命運》在這方面確實重試了前兩部終結者電影的調調:粗糙、剛硬,既是傳統復古,也是「不合時宜」。在成為導演之前,卡梅隆做過卡車司機,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卡車的鐘愛,而卡車也成為了終結者系列裡最重要的招牌道具。
  • 加布裡埃爾·魯納成為新終結者
    據 Deadline報導,《神盾局特工》演員加布裡埃爾·魯納將在最新一部《終結者》重啟版中飾演一位新終結者。魯納曾在《神盾局特工》的第四季中飾演羅比·雷耶斯即惡靈騎士。此外,娜塔莉亞·雷耶斯(《賣玫瑰的孩子》)也已加盟該片,而所飾演角色尚不得知。就在該消息發布的前幾天,有消息稱,迪耶戈·博內塔(《尖叫皇后》)將在片中飾演一位神秘的、重要的人類角色。
  • 動漫福利情節會在現實中發生嗎?有人整理了「動漫與現實的區別」
    最近有位日本的網友「山本槙」就整理了一些「動漫與現實的差別」,告訴大家現實並沒有動漫那麼美好——他在推特裡一條一條列了出來。比如動漫裡經常出現在樓頂聚餐的情節。可現實裡學生會才沒想像中的那麼多權力,動漫情節只是滿足那些小P孩的幻想而已,沒辦法,誰叫他們最常接觸的權力機構就只有學生會呢?(沒見過世面啊~~)到頭來,現實中真正掌權的還是老師啊。
  • 《終結者:黑暗命運》,告別的終結者,新意的終結者
    也就是說,這是施州長最後一部終結者電影。對於很多七零後到九零後而言,一代銀幕記憶將就此終結。除了這個原因,《終結者:黑暗命運》最大的看點,其實來自「終結者之父」——詹姆斯·卡梅隆。這是他自《終結者2》之後,第一部正式參與的終結者電影,他不僅擔任了製片人一角,還參與了編劇,對劇本和導演表示了認可。
  • 《終結者:黑暗命運》:這次不僅終結,更是追上時代的起始
    如果你曾看過《終結者》與《終結者2》,這回的《終結者:黑暗命運》光是在電影開始的前三分鐘,就有一個讓人驚訝的劇情發展,而接下來的故事則像是系列前兩集的綜合體,以緊張刺激的連場追殺為主,中間則交錯著世界觀解釋與人物關係發展等情節,具有相當程度的緊湊感。
  • 每日影評:《終結者:黑暗輪迴》
    影片最後的一段臺詞我一直都記得:不可知的未來向我們走來,我第一次有勇氣去面對,如果一臺機器,一個終結者都能夠學會人類生命的價值,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部電影就像我的啟蒙老師,隨著成長一遍遍的看,每次都能悟出很多東西。今天不多寫了,要不然寫一晚上都不夠。回到今天看的《終結者:黑暗命運》。
  • 《終結者 黑暗命運》就是對終結者系列電影的終結!
    施瓦辛格於1984年在《終結者》中許下了諾言,幾乎沒有意識到「我會回來」將成為他最著名的對話路線,或者他扮演的兇殘的電子人將成為他的決定性角色。忠於他的話語,他與1984年的原著電影導演卡梅隆及其聯合主演琳達一起參加了《終結者2:審判日》。此後,每部終結者幾乎都有施瓦辛格的身影。但他們自1984年經典電影之後,便走得距經典越來越遠。現在他又回到了終結者黑暗命運。
  • 《終結者:黑暗命運》:既是告別,又是開始
    傳奇的開端誰又能想得到,如今被無數影迷親切稱之為「卡神」的卡梅隆曾經也不過是個無名小輩,也曾在生活的逼迫之下,違背自身意願,拍出了充滿惡趣味的《食人魚2:繁殖》。這是卡梅隆電影生涯的開始,同時亦成為了他一生的汙點。
  • 《終結者1》到《終結者6》9款機器人,液態分身,誰才是最強者
    《終結者》系列的全新作品《終結者6》前不久曝光了首款預告,這讓許多終結者系列的粉絲都感到十分興奮,畢竟這個系列這麼多年來出的續集都沒能引起什麼反響,而這部《終結者6》由卡神回歸當監製,《死侍》導演執導,質量上應該會有一定保證。
  • 《終結者》的「續作現象」:每一次改寫的努力都是徒勞
    古巴飛彈危機、美蘇冷戰、核戰爭威脅、未來科技的恐怖應用,種種現實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的絕望景象,導引出電影中黯淡無光、機器當道的末日圖景。導演夢境裡的機器人,最終奔跑在全世界的大銀幕上,讓無數人心有餘悸。於是,我們都知道審判日會於1997年到來,智能系統天網與人類為敵,發射核武,引爆核戰,世界陷入萬劫不復。倖存者們被機器追殺,卻也終於在領袖約翰·康納周圍團結起來,與天網鬥爭並逐漸佔據上風。
  • WWE有哪些讓人懷疑人生的故事情節?
    WWE有哪些讓人懷疑人生的故事情節?
  • 七大理由證明《終結者:創世紀》就是系列電影翹首以待的救世主
    也不得不承認,《終結者:創世紀》電影的結尾給略顯疲態的終結者系列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換句話說,不喜歡的話,還請圓潤地離開。 《終結者:創世紀》可能不能滿足所有終結者系列的死忠粉(對,就是那些可以說出所有終結者模型名字,還能悉數他們機械特徵的粉絲),但是這部電影會吸引那些能接受新變化,偶爾還能擱置一下邏輯的觀眾。
  • 再見州長--《終結者黑暗命運》觀後感
    比如第一部裡,派回來保護薩拉康納的未來戰士雷斯最後成為了反抗軍領袖「約翰康納」的父親,也就是說正是因為穿越才有了後來的反抗軍。第二部裡也表明正是第一部裡T800型終結者留下的殘骸啟發了科學家開發出「天網」,也說明正是因為穿越才有了「天網」。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那兩集他們是在一條時間線的未來穿越到過去。
  • 《終結者4救世主》最新體驗
    以John Connor的身份上演第四部《終結者》。  科幻電影原則:機器人是一定會叛變,然後想要把你和你愛的人幹掉。1984年,《終結者》電影系列正式登臺,這一原則也將在最新的第三人稱射擊遊戲《終結者:救贖》中得到體現。遊戲由GRIN擔當,目前處於開發狀態,製作人員是《生化尖兵:重裝上陣》的技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