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非常喜歡小成本或者獨立製作的電影,首先這類電影受限於資本的地方很少,其次在導演資源調動有限的情況下,電影拍得出彩必然有吸引眼球的獨特創意。電影在藝術作品中是最特殊的一種,電影的創作絕對離不開資本的作用,而資本往往又在制約著藝術家天馬行空的創作發揮。
從拉斯·馮·提爾在二十年前就用DV拍攝劇情長片開始,就為有才華沒名氣的新晉導演殺出了一條血路。沒錢沒名氣也可以一舉拍出讓影迷頂禮膜拜的神作,而在進入網絡時代以後,在發行渠道上又打開了無限的空間,所以現在只有才華只要利用手中有限的資源,就可以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電影成功與否取決於才華和創意,和投資大小無關。
我看過的電影裡將極簡主義發揮到極致的我覺得是拉斯瘋的《狗鎮》,連布景都像跳房子一樣在地上畫格子,拉斯瘋果然瘋的夠可以。可惜這部有妮可這樣的一線影星,這對於沒名氣的素人導演來說是不可能的,所以這部不歸入這個片單,這裡推薦一些曾經的小導演如今的大咖一戰成名的小成本神作。
賈樟柯的導演處女作《小武》現在公布的資料製作成本是20萬,當年在北京流傳是五十萬,無論是哪個數字這都應該是個可以讓賈樟柯傾家蕩產的數字。電影的質量和對於中國當代影壇的意義無需多說,賈科長也憑藉此片奠定了第六代領軍人物的江湖地位。
《心迷宮》是忻鈺坤的導演處女作,也是近年內地影壇罕見的誠意之作,170萬人民幣投資,在當今流量明星的巨額片酬面前估計周薪都不夠。電影的成功之處來自忻鈺坤自己創作的劇本,具有極高的完成度。一個好故事絕對可以使一部電影立於不敗之地。
《追隨》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處女作,1998年28歲的諾蘭用了大約3500英鎊創作了這部神作,「一部在有限的條件下所完成的巔峰之作」諾蘭自己的評價非常恰當。
《殺手悲歌》是羅德裡格茲23歲大學時創作的劇本,在兩年之後他自編自導、自己拍攝、編輯和錄音創作了這部電影,製作成本大約7000刀,從此開始了自己B級片之王的導演生涯。
《大佛普拉斯》是紀錄片導演黃信堯的劇情長片處女作,14年短片《大佛》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當時擔任評審的導演鍾孟宏看中其獨特的黑色幽默與臺灣生命力,主動提議發展為長片。鍾孟宏也為該片跨刀首度擔任監製。這部採用大篇幅固定機位行車記錄儀視角的鏡頭,講述一個離經叛道的荒誕故事,是近年大華語圈影壇非常有創意的一部。
《光棍兒》是由天畫畫天(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發行,郝傑執導,楊振君,葉蘭等主演的一部以中國農村老光棍兒性苦悶為背景的社會現實題材電影。這部電影演員用的都是顧家溝村的群眾,故事就發生張家口市萬全縣一個名叫顧家溝的村莊,以老楊、梁大頭、顧林、六軟,四個無所事事的光棍兒為對象,而二丫頭背著村長丈夫,同時和多名光棍保持關係,揭露出當地光棍們的生活規律,以及性苦悶。
《看不見的客人》是西班牙導演奧裡奧爾·保羅執導的一部懸疑片,導演之前導演的《女屍謎案》和編劇的《茱莉婭的眼睛》也都是非常不錯的小成本懸疑片。而《看不見的客人》這部劇本完成度極高,劇情在對白的推動之下完成了多重反轉,案情撲朔迷離,抽絲剝繭漸漸還原真相。
《完美陌生人》是義大利導演保羅·格諾維瑟執導的喜劇片,一次好友間其樂融融的聚餐,因為公開手機訊息而引發的一場嚴重的信任危機。其實小成本神作有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共性,因為資金的匱乏,導演能夠掌控的資源有限,而在劇本下功夫無疑是影片取得成功的捷徑,這也是此類影片導演往往也是編劇的原因。這部的成功從之後各國不斷上映的重拍版本可見一斑。
《洛克》是英國導演斯蒂文·奈特自編自導作品。全片就是湯老溼一直在開車打電話,單一場景的獨角戲演繹酸甜苦辣危機重重的人生。
《活埋》是由獅門影業公司於2010年發行的懸疑驚悚片,由羅德裡格·科特茲執導,瑞安·雷諾茲主演,於2010年9月24日在美國受限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名美國卡車司機在伊拉克遭遇襲擊,醒來後發現自己身處一個棺材裡慘遭活埋,必須利用身邊有限的道具想方設法逃出生天的故事。影片在2010年第25屆西班牙戈雅獎上獲得10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音效、最佳剪輯、最佳原創劇本三項大獎。
《罪人》是瑞典導演古斯塔夫·莫勒自編自導的驚悚片,在幾部小成本獨角戲中,比起《洛克》和《活埋》我更喜歡這部。同樣是獨角戲,這部在結構上更有意思,報警電話是情節匯聚的關鍵點,而至此展開了幾條線索在對話的推動下都成功的完成了反轉,而最終這還是一部獨角戲。
《鬼打牆》是一部由Jack Heller執導的驚悚懸疑片,薩拉·帕克斯頓、斯科特·伊斯特伍德、肖恩·西珀斯、凱薩琳·沃特斯頓、克里斯多福·鄧漢參加演出。該片講述的是被困於林間小屋中三個互不相識的年輕人所遭遇的詭異的事件。
作為一部小成本穿越題材竟然在邏輯合理的前提下,完成了一次群穿還是有一點看頭的。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部2007年出品的獨立電影,由Richard Schenkman執導,傑洛米·貝斯拜(Jerome Bixby)編劇。本片改編自科幻作家傑洛米·貝斯拜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小說。作為總投資一萬美元的小成本獨立電影,其成功跳脫了「雷射加金屬」等傳統科幻片的固有套路,以純對白形式推進,演繹著話劇式的軟科幻。
《彗星來的那一夜》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由艾米麗·芭爾多尼、莫瑞·史特林、雨果·阿姆斯特朗、伊莉莎白·格瑞斯、亞歷克斯·馬努吉安、勞倫·馬赫、尼古拉斯·布蘭登、勞倫·斯卡法莉婭等人主演。電影從八個朋友的餐會開始,在一場大停電之後,所有的人際關係、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驚人的改變,融合科幻、懸疑及室內心理劇等各種類型元素。
這部的製作成本大約五萬刀,用了五個晚上在同一場景拍攝,演員的大量對白是即興演出。對於用資金和特效水平不足為理由,認為內地才無法拍出優質科幻片的人來說,會被這部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把臉打得啪啪的,拍不出缺的是創意而不是資金。
《攝影機不要停!》這部無疑是今年日本影壇年度最大的黑馬,18萬左右人民幣投資的小成本獨立製作,最初只在一家不到一百人的小型影院上映,上映之後口碑炸裂,在影迷的口口相傳中逐漸確立神作地位,最終拿下了一億多人民幣的票房,成為本年度日本票房前十。充滿奇思妙想的獨立製作和B級片神作帶給觀眾的驚喜,遠遠超過大師級藝術片和商業大片。
電影在結構上有著顛覆性的獨創,整部電影好像一張藍光碟,前三十分鐘一鏡到底的喪屍片是正片,後面將近一個小時是拍攝喪屍片的花絮,而真正把這部《攝影機不要停!》推上神位恰恰是後面的花絮。
資源分享,娛樂資訊,深度評論,關注微信公眾號:鯉魚電影手冊 lydysc2017
鯉魚的微信小號用光了,在公眾號回復「福利」你懂得!!!
商務合作加QQ:2747850271
離線下載功能沒了補檔會非常吃力,大家手快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