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輯從來不是考驗技術活,剪輯玩的是邏輯思維」。
最近,天天跟片段過日子。我都沒有時間看看書充充電。今天看了後臺的私信,有很多準備進入或初入剪輯行業的朋友,問我要乾貨。由於某天手滑,我不小心對菜單欄做了些什麼,導致部分乾貨不能正常響應回復。
在此,我以一個多年剪輯行業的經驗告訴你:其實看專業書籍,才是學習乾貨的王道。
前年,我們公司招進來的一個新同事。當時他還是個剛畢業的小男孩。本專業學的土木工程,但他只對電影有興趣。因為電影,他愛上了很多歐美的一線明星,時不時會混剪一些角色合集,放在b站。
他入職以後,經過公司前輩們的調教,看了很多電影相關的專業剪輯書籍,成長非常之快。今年年初他已經被某影業挖走,工資也翻了一倍多。
現在,他還經常跟我保持聯繫,也經常感嘆說當初公司要求他看的書籍對他幫助很大。
我知道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剪輯書,都是電影剪輯手法和技巧。這對初學者來說,作用並不大。因為很多初學者更多接觸的是企業宣傳片之類的玩意。(不同意你可以來留言唾棄我)
所以通常公司要給新人推薦乾貨書籍的話,一般會首推鮑比奧斯廷的《看不見的剪輯》。這本通俗易懂,讀起來也十分有趣。重點是它能培養你的剪輯思維。
除此之外,初入行的朋友,也可以看一些編劇和導演的書。畢竟剪輯的本質,就用鏡頭講故事。
剛入行,多嘗試從故事的角度去理解剪輯,會對你後期的成長幫助很大。
當你心中有導演思維和故事脈絡的時候,自然會知道怎麼去剪,會明確的知道下一個鏡頭該如何表達。
想成為一名剪輯師,你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剪輯師可不是剪片員,軟體學的再好沒有思維,也只是個剪片員。
我剛入行那會兒,認識一個剪片大神(具體名字就不方便透露了)。沒有一款剪輯軟體,是他不精通的。我只要碰到軟體問題,都會求助於他。
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一直都沒有什麼成績。我也曾跟他深入探討過這個問題。後來慢慢才發現,他剪片時都是按照別人的思路想法來剪,完全沒有自己的剪輯思維。
毒舌一點說,我認為他只是一個熟練的剪片員而已。
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剪輯師,必須注重培養自己的剪輯思維。
只有有了剪輯思維,給你一些素材,你才可以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剪出來一個好片子。至於怎麼才能剪的有創意,不那麼平淡,好像很厲害的樣子,這需要你多方面的積累。
懂導演、懂編劇,並不是說一定就能成大師,但不懂的話,你一定沒戲。
對於初學者而言,剪輯軟體的每一類型,都可以接觸一下,有些很好用的、你喜歡的就多用它。fc.pr,都可以剪片,片頭可以用,3dmax,ae.特效可以用nuke.滿足日常使用即可。
再系統一下,無非就這以下兩種情況。
1、最基礎的剪輯師:
軟體:平面設計軟體(ps)+剪輯(edius/premiere/fcp其中一種以上);
技能:基本的影視製作流程,視頻屬性和視頻格式等。
就可以了,很多宣傳片和微電影都可以剪了。
2、高配:
軟體:平面設計+剪輯+調色(davinci)+包裝與特效(AE)+音頻編輯(au/cubase/samplitude)+三維軟體(c4d/max等)。
技能:剪輯思維、一定的前期編導和拍攝能力、設計鏡頭的能力。
平面軟體、視頻軟體、三維軟體,三者合一,影視製作體系基本就構成了。如果三類軟體都能掌握,可以說不錯了。
若敢說自己在每一類都精通至少一款軟體,我覺得可以稱之為高手了。
剩下的成長,就靠你自己了。
雖然已經入行幾年,但我也依舊需要補充乾貨充電,主要是以看書為主。
例如沃爾特·默奇的《眨眼之間》,麥可•翁達傑《剪輯之道》,卡雷爾∙賴茲 / 蓋文∙米勒的《電影剪輯技巧》,周新霞的《魅力剪輯》,克里斯多福·肯沃斯的《大師鏡頭系列》等等都是必看的。
想再進階的話,就是拉片。比如歷屆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的電影啥的,都可以挖墳考究考究。
以上,終其一點,那就是剪輯思維。
當你有了獨特的剪輯思維,你距離剪輯大師也不遠了,甚至距離一名優秀的導演也不遠了。
最後再說一句,如果有大佬願意投稿來分享些乾貨,幫助大家一起早日成為剪輯大師,那再好不過了。神剪輯舉四爪歡迎你的來稿。
拜~滾去剪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