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意在告訴人們:衡量箭術的標準是能否射中靶心,是十環還是九環,何必去苛求能否射穿靶心呢?射箭如此,為人處世也是如此,凡事不要太過於苛求,順其自然才好。
有一個圓,被人劈去了一小部分,感到很自卑。它想要找回一個完整的自己,為此它到處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塊碎片。
因為自己不是完整的,所以,在尋找的時候,它滾得很緩慢。一路上,它與鮮花為伍,同昆蟲們交談,充分地享受到生活的快樂。
它找到了很多碎片,卻都不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那塊,但它並不氣,繼續尋找著……終於有一天,它如願以償地找到了那塊碎片,並且使自己重新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圓。
這一下,它滾動得太快了,以致錯過了花開的季節,忽略了蟲子的呢喃,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後來它意識到了這一點,毅然丟掉了那塊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碎片。
是生命終有逝去的時候,片片的楓葉,在它有限的生命裡,努力地承按著春的溫柔,夏的爛漫,直至飄落化泥而眠,等待輪迴。深秋,它用短暫的生命,演繹著最濃的愛,讓我們知道,每個季節都有它不同的景致。
看著那些火紅的楓葉,你會明白,深秋,並不只是凋零,也是美麗而溫馨,一切的生命,在輪迴時,就註定了一個必然的結果,一切,實在不必太執著。
出現時,我們為相遇而激動歡喜;發展時,我們為那份婉約的美麗而甜蜜;結束時,我們也應該坦然面對與接受。不必太過憂傷與執著,讓一切自然地來,也讓它自然地消逝。
美國作家哈羅德·斯·庫辛曾寫過一篇《你不必完美》的文章。在文中,他寫了這樣一個故事:因為在孩子面前犯下了一個錯誤,他感到非常內疚。
他思付自已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從此被毀,怕孩子們不再愛戴他,所以他不願意主動認錯。在內心的煎熬下,他艱難地過著每一天。
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主動給孩子們道了歉,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他驚喜地發現,孩子們比以前更愛他了。他由此發出感嘆:人犯錯是在所難免的,而那個經常會有些過錯的人是可愛的,因為並沒有人期待你是聖人。
登山愛好者總是把徵服高山當作自己最大的願望。在攀登一座6400米的高峰時,一位登山者剛爬到了6000米,就放棄了計劃,悠然下山去了。
事後人們都為他的失敗而惋惜。可他卻說:「6000米已是我攀登的極限高度了。如果堅持登上山頂,我便永遠地埋在厚厚的積雪下了。」放棄的是不可實現的成功和榮譽,留下的是寶貴的生命。雖不完美,但他是明智的。
生活中,我們有太多的差錯、有太多的缺憾,不必一定要達到完美的境地。也許正是因為過錯和失去,才令我們充實和完整。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完美的人是一個可憐的人。
因為完美,他無法承受探險者命懸一絲的刺激;因為完美,他不能領略拓荒者飽經風霜的艱辛;因為完美,他不會擁有失敗者臥薪嘗膽的堅韌。他只能是溫室中的花木,金絲籠中的玉鳥。
所以說,世界並不完美,人生當有不足。留些遺憾反倒可使人清醒,催人自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