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機圈和相機圈走得越來越近,華為和徠卡、vivo和蔡司,還有最新曝出的一加和哈蘇,國產手機廠商聯合「百年老店」光學巨頭,打造手機影像系統已經成了一種潮流。
在最新的vivo X60系列上,不僅印上了蔡司的小藍標,vivo X60 Pro+還號稱全部四顆鏡頭都達到了蔡司T*鍍膜標準,鏡頭也打上了T*鍍膜的標誌。
但是深入了解發現,其全部鏡頭鏡片依然是樹脂,也就是塑料。雖然手機鏡頭、拍照各項功能的宣傳攻勢一向很猛,但可能大部分普通用戶並不解,價格已經趕上相機,並經常和單反比拍照的手機,所使用的鏡頭鏡片,竟然還是塑料的吧?
手機PK單反,玻璃鏡片是一大難關
現在旗艦手機都用上了大底傳感器,很多人就因為「底大一級壓死人」這句話,覺得手機畫質水平越來越高,甚至單反都可以靠邊了。
但實際上,只要把畫面稍稍放大就會發現,手機在成像清晰度、噪點、邊緣畫質,以及眩光和鬼影等偽像方面,都完全處於肉眼可見被「吊打」的局面。
不可否認,手機雖然把傳感器尺寸這塊缺陷補上了,再加上算法的優化,在很多場合都能有較好的拍攝表現,但跟單反比絕對畫質,還為時過早。正是傳感器這塊長板,進一步凸顯了手機影像模組在其他方面的短板,其中鏡頭這塊就可以說是「先天不足」。
受限於本身材質,塑料鏡片無論是通光率、折射率、色散等問題,比玻璃鏡片的物理性能差得太多,更不用說單反鏡頭的螢石級底色散玻璃鏡片、超低色散玻璃鏡片、非球面玻璃鏡片了……
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手機拍攝效果提升有多大,至今依然無法完全解決眩光和鬼影,這方面手持iPhone的用戶應該最有發言權。還有邊緣畫質變差、近攝像差等,也是我們多次提到的問題,這些都是有待手機提升光學鏡頭素質才能真正改善的。
手機為什麼不用玻璃鏡片
既然手機廠商一心想要做好相機,那為什麼不採用玻璃鏡片呢?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手機的鏡頭模組要用玻璃鏡頭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手機鏡頭第一個要素就是小和輕。這意味著工藝難度大,在一個很小的體積裡面,做到足夠的折射率,同時還要可以大規模量產,保證一定的良品率——也就是成本要能控制住。
此外,現代緊湊型相機鏡頭模組都高度依賴於非球面鏡片,手機鏡頭也不例外。而使用研磨玻璃製造小尺寸高精度的複雜曲率非球面玻璃的話,加工難度很高,不利於大量生產,還會帶來高成本以及高敏感性問題。
所以說,手機不是不能用玻璃鏡片而是加工難度上去了,良品率低了,又要更貴了。比如,三星S20 Ultra的鏡頭成本達到了107.50美元,而如果換成玻璃鏡片的話,這個成本估計就要成倍數增長了,本來已經賣到快1萬元的手機,再貴賣給誰?
玻塑混合鏡頭即將到來
雖然目前還有諸多問題,但手機拍照要實現進一步跨越,下一步要攻克的就是鏡頭材質了。事實上早在諾基亞的時代,手機就用上了玻璃鏡片,沒錯,就是諾基亞808/1020這兩款機器。
諾基亞1020鏡頭的6片鏡片中有5塊是樹脂鏡片,另外一片是玻璃鏡片,這樣的玻塑混合方案放在現階段也是非常先進的。
為了確保非球面鏡的製造成功率,在關鍵的鏡片、曲率更大的鏡片先用上光學玻璃鏡片,從而實現玻璃鏡片+塑料鏡片的「玻塑混合鏡頭」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式。
手機傳感器越做越大是有盡頭的,AI算法的營銷噱頭也用得差不多了,而鏡頭上的工夫還少有人做。所以,誰能在鏡頭上佔得先機,說不定就能在下一場影像升級大戰中拔得頭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華為P40 Pro+的10倍長焦鏡頭其實就已經用上了玻塑混合方案,小米10至尊紀念版用上了史無前例的8P鏡片,vivo X60 Pro+雖然是塑料鏡片,但也號稱T*鍍膜,在他們當中都很有可能誕生出下一個最好的手機光學鏡頭。
比如,將8P(Plastic塑料),逐漸過渡到7P+1G(Glass玻璃),甚至4P+4G,或者將T*鍍膜應用到玻璃鏡片上,其所能帶來的巨大好處都是可以想像的。
同時,也可以預見,最快今年手機廠商發布的旗艦手機使用的鏡頭方案就會帶來這方面的革新,屆時新一輪的頂級手機影像大戰,玻璃鏡頭就是引爆點!
一款人高人氣的三腳架升級了
去年我們給大家推薦過一款小腳架:《可裝在兜裡的三腳架,手機相機都能用》,非常受歡迎。價格不足100元,但超級實用,今天拿到了它的升級版。讓人眼前一亮,改變很大,但價格依然不變。年終推薦:
年終打折!買攝影器材別錯過這一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