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青泥古道
楊豔輝
在隴南古河池大地的西南部,長龍似的盤踞著一條古道,它就是隴蜀道——青泥古道。
青泥古道,素有「秦隴屏障,巴蜀咽喉」的美譽,早在公元前206年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聞名;又有詩仙李太白的「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讚嘆;還有詩聖子美行走至此的不朽之作……
思緒穿越到公元759年深秋,在秦州旅住三個月的杜甫一家,陷入了無衣裹身、無米可炊的困境。同谷一位官友聽聞,發出邀請。詩人興致前往。抵達之時,卻官邸緊鎖,衙門緊閉,朋友失去聯繫。詩人淡然一笑,一路輾轉,又來到河池之地——慄亭。
一馬平川的慄亭的確是個好地方,人們熱情地幫詩人修建了遮風避雨的茅屋。只是苦有萬裡良田,卻沒有多餘的薯蕷供詩人一家充飢。他只能拾橡慄、挖野菜、撿樹皮;大冬天的帶著孩子去河邊破冰垂釣……不想再顛沛流離,艱辛也好,貧困也罷,只要能在此地維持現狀便好。然而,積雪封蓋的大地,已沒有可以找來果腹的物品,詩人發出了「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忡忡去絕境,杳杳更遠適」的哀嘆。再一次艱難上路,入蜀去成都。
「始知五嶽外,別有它山尊。」這是詩人賦予木皮嶺的,也是詩人離開慄亭的第一站。嚴寒的冬日,衣不蔽體的一家老少攜手相攙,迎著颼颼疾風,攀上了高峻的木皮嶺,踽踽前行。面對雄偉壯觀、大氣磅礴的山水,詩人內心最原始的興致似泉水般汩汩湧出。一路看,一路寫,留下了《木皮嶺》《白沙渡》《水會渡》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傑作。
道經大河鎮的「當房村」,渡過白沙渡,迎接詩人一家的便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青泥古道了,那種艱辛,那種驚險,那種心悸,任憑後人放空思緒,也可能無法真正地去描述。可詩聖就是詩聖,詩性已成為他生命的一種狀態。此情此景,他被深深地震撼了:雄偉的大山,茂密的森林,飛騰的瀑布,滾滾的嘉陵江,澄澈的河流,湛藍的天空,直衝雲霄的青泥主峰——鐵山。詩人醉了痴了,油然而生的詩句輕輕地迴蕩在山林中。
山風呼呼而過,吹老了光陰,吹瘦了江水。詩聖離開古道入蜀謀生,可古道的使命還在繼續。茶葉、絲綢、造紙、瓷器自江南沿長江到嘉陵江運往長安,北邊的鹽、鐵器、馬等,也經過青泥古道源源不斷地運輸過去。古道,可謂南北的交通樞紐。
仙人關,青泥嶺腳下的一個要隘關口。因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南宋將領吳?以三萬人馬擊敗十萬金兵,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反侵略奇蹟,給青泥古道又留下了意義非凡的一筆。
當川流不息的時間緩緩流到今天時,古道,成為隴蜀文化的一個重中之重;青泥,亦成為河池大地的文化名片。沿途,瓦舍青青,良田濟濟。靜謐的古道上人影絡繹不絕,沉睡的大山被吵醒,漂泊在山澗溝壑的古老痕跡被喚醒,河池大地在青泥文化的裝點下日益生輝。
漫步古道,看青山狂舞,聽綠水吟唱。古道,今天已如鳳凰涅?而浴火重生。站在鐵山上,俯瞰腳下,那是怎樣的一種妖嬈和氣勢啊!從祁山古道上走來的十天高速,似一襲明豔的風景,帶著人們的喜悅和希望,與青泥的風韻一起走向遠方;青泥群山與三灘的綿綿山水遙遙相望,眉目傳情;嘉陵江洋洋灑灑地守護在寶成鐵路邊;千年銀杏古樹群落、月亮峽、天音寺,這些渾然天成的造物恩賜,讓美麗的三灘更加神奇迷人。
俯首盡觀,仰首盡望。歷史、現在、將來,把青泥這條古道雕刻成了一座寬闊的博物館,讓一個個追夢人情不自禁地慢下腳步,睜大雙眸,付以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