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三年後,可以順利地完成學業,不論遇到什麼事都能勇敢的面對,未來加油!」「我只是想以最美的姿態奔向我的愛,我的夢,我的未來。」「能力強一點,技能多一項,身體好一點。」……飽含青春氣息的話語寫入2017年《思修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上「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
2017年步入大學時,馬克思主義學院讓同學們「給三年後的自己」寫一封信。2020年,這封來自三年前自己的信,又回到了各自手中。寫這封信,不僅是為了制定目標,更重要的是在內心做一個標記:「我已經是一名大學生了」,獲得新角色的認同感。進入大學的第一天,思政第一課就引導大學生要如何認識大學新生活、規劃學習新目標、定位未來新方向。
來自電商1732班鍾靚婷說:「當時以為老師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真的幫我們保存到畢業,還寄給了我們,那天我收到學校寄回的信件,思緒一下子就回到當年自己踏進校園的那一刻,這封信我會好好的保存!非常感謝學校和老師的用心!」 「我差點忘記這封信的存在了,拿到它的時候甚至有點不敢拆開看,記不得當時對自己有什麼期許與規劃,不知道現在的我有沒有讓三年前的自己失望。」吳惠琴同學這樣描述收信那刻的心情。
「每封信都承載著同學們的心聲,雖然有的字數不多,但看到同學們一筆一畫莊重神聖,裝著對未來的期許,我真的很感動。」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老師鄭秋鸞回憶起三年前的思政課歷歷在目,「當時我們給新生們拋出兩個問題——你能給學校帶來什麼?你希望三年後能從學校帶走什麼?大學三年,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個人的發展,我們不僅僅要講授一個個別人的大學是怎樣過的,更要讓學生靜下心來,認真思索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盛文表示:「三年裡有同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有同學還有一些目標沒有實現,希望大家能用這封信檢閱一下自己的成長與得失,成功的同學不要驕傲,要將過去取得的成績清零;離目標還有距離的同學也不要氣餒,未來的路還長,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要繼續努力奔跑。」 受疫情影響,為避免人員聚集,學院做出2020屆畢業生不返校的安排,通過雲端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和畢業手續,線上舉行畢業典禮,學生行李物品也一併由老師代為整理後寄回,《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把夢想與希望寄托在文字上,並鄭重地裝入信封,由思政教師交給輔導員,隨包裹一齊寄給畢業生,受到同學們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