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考前突擊」,這樣的思政課教育困境在南京師範大學早已成為歷史。該校探索運用網絡平臺改革本科生思政課教學,讓思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讓學生終身受益。
「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考前突擊」,這樣的思政課教育困境在南京師範大學早已成為歷史。自2009年該校探索運用網絡教學平臺全面改革本科生思政課以來,學生們越來越看重這門課。
「用網絡平臺傳授知識點,用課堂專題傳播思想。」南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躍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當前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思政課面臨四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即如何讓所有學生參與、如何讓學生真正喜歡、如何讓教師有積極性以及如何構建學生的信仰體系。「通過網絡思政課,我們基本上能夠初步解決這四個難點,讓思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讓學生終身受益。」
網絡課堂人人參與
下午1點半,美術學院學生夏菁在南師大畢博網絡教學平臺做完一單元的討論題之後,就不停地刷新網頁,希望儘快看到老師的評論。這次的討論題是「如何評價帝國主義侵略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她翻完書又在圖書館查了半天資料,從正反兩方面答了7個要點,還覺得不放心,末了特意加上一句:「這些都是個人總結,可能還有不到之處。」
為了完成這些開放且找不到答案的討論,學生們通常要經過這樣的過程。根據設定,南師大本科生的思政課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成幾個單元,並有意識壓縮課堂教學,留時間給學生們自學,再自主進行網上單元測試、參與網上討論。
「單元測試的題目是隨機的,從精心準備的題庫中抽取。而討論由教師每單元布置,學生必須參加。」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剛解釋說,單元測試分主觀題和客觀題,其中主觀題由計算機從180—380個題目中隨機組配30個;客觀題則是從每單元15個材料分析題和15個論述題中隨機組配2個。「測試和討論的結果將作為成績的60%最後計入總分,學生們很重視。而且,我們製作的題庫要求原創率超過70%。也就是說,70%的題目在網上搜不到答案。」王剛強調,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即使是開卷測試,學生也需要加深學習才能思考出答案。不少學生在學習、交流、思考的過程中不經意喜歡上了思政課。
翻書、查資料、討論,南師大的思政課就這樣成功走出了「課堂」。很多晚上,學生們在宿舍「走家串戶」,相互請教著思政課網絡教學平臺上的題目。網絡教學平臺的討論版上,上百個話題持續更新。
一貫積極的法學院學生孫曉東有一次課後偷懶了一天,次日登錄教學平臺時卻發現已經有30多名同學發帖討論了。「老師都批覆完了。不過,看他們討論的內容和老師的點評,我的理解又深化了一層。」孫曉東感慨地說,大家都是不知不覺地去查材料,書也翻卷邊了,雖然老師沒有用什麼去激勵學生,但現在思政課已經徹底扭轉了考試前兩天再「突擊」的局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政課堂
從必修課「馬克思主義原理」到選修課「博雅課堂」,在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湯建龍的課上,總有著幾個熟面孔。最近幾年,湯建龍越來越受學生歡迎,這讓他有點兒小得意。「學生蹭聽思政課,這讓我沒想到。」湯建龍說,自己的郵箱經常塞滿學生的詢問信件,每堂課下來都有學生追著提問和探討問題。
在王躍看來,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讓教師轉變角色,從知識性教學真正轉變到引導性、研究性、針對性教學上來,突現教師教學的主觀能動性。」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王躍鼓勵教師創新,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思想魅力,把思政課堂變成一個個相對獨立和各具特點的「小天地」。他把思政課的內容劃分成一個個專題,再把教師們分成一個個的「三人備課小組」鑽研,而思政課上不再進行任何知識點的傳授。
這種集約化、課題式的課堂充滿了思想的味道。「給你們一分鐘,關於這個單元內容,你們有什麼想法就暢所欲言,全班討論。」在自己的思政課上,湯建龍最喜歡用這樣的開場白。
不僅是課堂,南師大的思政課期末考試也十分個性化。「總共3道題,1道全校一樣;還有兩道題由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個性化教學自主命題,臨時寫到黑板上,每個班都不一樣。」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永貴告訴記者,這個考試機制保障教師的教學完全根據班上學生的情況進行。
如此,幾堂課下來,教師和學生往往成了好朋友。教育教學在無形中空間擴大了、時間延長了,課內和課外、網上和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現了全覆蓋。
知識課堂變成思想殿堂
「『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是什麼意思啊?」薛循丹在宿舍躺在床上問——如今,思政課的內容已經成了她們宿舍「臥談會」的必聊項目之一。與網絡上嘈雜的聲音不同,薛循丹和同學在討論中越來越信服馬克思主義理論。
目前,思政課被普遍認為最難又最需要做的是,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現代社會、人類歷史和人生價值,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觀正確認知當代世界和中國,使學生懂得在當今紛繁複雜的世界觀面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仍然是最有解釋力的理論體系。
南師大網絡教學平臺上的「討論版」是網絡教學裡最受歡迎的模塊之一,學生討論發言後,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網上回復和課題評論。通過網上討論和課堂互動,南師大建立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網絡與課堂之間的互動教學體系。「我們在網上設計讓學生有較大發揮空間的問題,如『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樣的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王剛告訴記者,最多時,這個討論版上有1000多人討論1門課。
「這樣的思政課不再單純屬於教師,也不單純屬於學生,是所有人的課堂,是思想交流的殿堂。」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朱曉玲從事思政課教學有30多個年頭了,幾乎經歷過思政課所有的改革。「網絡思政課教學改革,把我們從知識體系的傳授裡解放出來,變成了思想的傳播者。這才是思政課教師應該做的事情。」朱曉玲說,教師的主要任務已由簡單的教材內容講解轉變為教學重點、難點的深度講授,課堂互動和思想引導。
開放和交流也讓南師大思政課課堂充滿了魅力,在前不久的期中教學檢查中,思政課的滿意度平均達到90%以上,超過了大部分專業課。在南師大教學網上,100多門課程點擊率和關注度最高的前五名,常年是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而更讓教師們高興的是,在百度、新浪等門戶網站上,都出現了南京師大本科生熱烈討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平臺教學、考試現象。記者隨手點開百度文庫,搜索南師大思政課,系統立時推薦了數千篇文檔供參考。
王躍告訴記者,現在找到的各式文檔包括網絡平臺上的討論,都是學生思考與討論的結晶,「這5年是題庫不斷完善的過程,更是學生們暢遊其中、交流思想的過程。」
本科階段是大學生形成信仰的關鍵期之一。從教材體系上升到認知體系再到信仰體系,王躍認為,這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需要思政系統為之不斷努力,「但任何信仰體系都是建立在認知體系基礎上的,我們相信現在的思政課已經可以初步建構學生的認知體系,並對他們未來的信仰體系產生十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