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王子創作的第166篇文章
有句話叫做初五迎財神。
在傳統習俗上,我們奉趙公明,範蠡、關羽為財神,在初五這天把財神爺請到家裡來做客,希望新的一年財旺運旺。
習俗的事情,小王子不太懂。至於是否真的能夠給人們帶來好運,我們淺嘗輒止,不做深入探討。
壹:誰才是財神爺?
在我看來,今天這個社會,真正的「財神爺」應該是央行。
央行代表國家進行金融調控和管理,它掌管著郭嘉的印鈔機,每年不斷印錢放水,擴表縮表。這些貨幣流通到市場之中,拉升了各種資產的價格,催化了經濟的泡沫,在尊重「市場」先生的基本原則背後,那隻所謂的有形的手,大抵上是所謂的央行。
在當今這個時代,整個金融市場的調節與管控,甚至我們手裡的每一分錢,我們資產的漲跌幅,或多或少都跟它的動作有關。你說他不是財神爺,誰是財神爺呢?
但人類社會財富的積累從來不是靠財神爺印出來的,而是靠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對生產資料的無限利用,創造出來的。
我們可以知道人類社會在19世紀之前創造的總財富,還不及如今一年創造的經濟增長。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社會財富實現了大躍進。
過去兩千年的世界生產總值,來源:ourworldindata.org
一方面,社會整體越來越有錢的,而且這些財富儲存在了不同的資產裡面。
另一方面,回歸到具體的個體,很多人也會覺得貧富差異太大,人比人簡直氣死人。
所以,在微觀層面上,關於個人的「財富」問題,其核心邏輯不是宏觀上的錢來自哪裡,也不是又去哪裡。而是錢在流通的過程中,個人能夠抓到多少?
貳 :「悶聲發大財」
以前有位長者對圖樣圖森破的香港記者說過一個話,叫做「悶聲發大財」,此言早已流傳為佳話。
但是怎麼來理解這句話的豐富內涵呢?
悶聲與發大財,可能是一個充分不必要條件。
因為聰明人太多,發財的路也很多,一個人光是靠純粹的悶聲,是不可能發財的。只能說在悶聲之外,還要考慮很多重要的因素。
讀書人有個毛病,總是眼高手低,理論一套,幹事不行。
在很多人的眼裡,可能掙錢就是進大廠,拿高薪。殊不知那些做小本買賣的生意,他們一年的利潤可能不比大廠996掙的少。一個996的一線城市打工人年薪30萬,一個一線做小本生意買賣,攤煎餅,開小店,賣鮮花,跑中介....一年50萬收入者,也不在少數。
但是這能比嗎?不能比。在讀書人的政治正確裡,這是兩種階層。同樣是打工,前者根本就不會與後者比,前者或許根本就不了解後者。後者亦然。
再者說,
你想想,上個世紀末國企改革的時候,多少企業被賤賣,肥了多少人的腰包。
你想想,農村當村長月薪不到3000元,有些人為啥還搶著幹?
你想想,農夫山泉上市一躍成為中國首富,在此之前,誰又知道鍾睒睒是誰呢?
你想想兩次大戰的米國,歐洲鬥成一鍋粥,米國坐享漁翁之利,戰後一越成為頭號超級大國。
.
這樣的案例大大小小,不計其數,在歷史中,也在我們的身邊。
叄 :先富起來
我想,悶聲不一定能夠保證一個人發大財,但是發大財的很多人一定會悶聲。
悶聲是一種低調,是一種戰略。人們之所以不顯山漏水,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槍打出頭鳥。太高調的人總是容易受人妒忌,甚至與人結仇,被人處處提防。
真正有點能力,能夠發現機會的人,他是不會告訴你賺錢的秘訣。熟知這些的人,他沒有做雷鋒的動機,沒有充足的時間,更重要的是他不會壞了規矩。
如果你真的抓到了一個發財的機會,你是昭昭之心,公之於眾呢,還是引而不發,默默數錢。但凡是一個聰明人,他一定會選擇後者。
因為發財不是扶貧。就算是去扶貧,對有些人來說,這裡面可能也有一些發財的「路」,但是他會告訴你嗎?
完。
最後,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加入「俱樂部」,在這裡可以系統性地學習毛選,也可以增益廣博,無限制諮詢提問,同小王子、馬老師和球友們深入交流,進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