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橙》:被低估神作,亦是庫布裡克對時代的箴言

2020-08-27 電影城池

在電影領域倘若評選最偉大導演,恐怕影迷們唇槍舌戰數日也難有定論。但是倘若談最具爭議、同時也最驚世駭俗的導演,恐怕這個頭銜非庫布裡克莫屬了!

不可否認,在電影界庫布裡克絕對是最爭議性的。一方面他因個人百無禁忌風格跟極強控制欲而飽受指責,另一方面他又因《2001:太空漫遊》《閃靈》《發條橙》中湧動著人類智慧、領先於時代的叩問被封為神明!其中被低估的《發條橙》,則更能代表庫布裡克的「神跡」!

備受爭議的世界級禁片

可在電影史上,《發條橙》的地位始終顯眼且窘迫,一方面它鑄就了庫布裡克在電影權威獎項的新高峰,其中影片不僅獲得紐約影評協會年度最佳影片獎、更摘得奧斯卡金像獎五項提名,另一方面它又是電影史最被「嫌棄」作品之一,作為電影史上第一部探討人類精神領域的科幻片,當導演對暴力場景大肆渲染,也註定了影片長時間內的「了無音訊」!

在美國《發條橙》不僅被定為X級(即嚴加限制級),在多場合被限制放映,在英國它更被認定為是幾件謀殺案的「元兇」!甚至英國還給它下了30年禁令,直到2000年才解除!

一部電影,讓西方眾多國家談其色變,同時不惜以政府之名絞殺,《發條橙》到底可怕在哪?其實《發條橙》本改編自安東尼·伯吉斯同名小說,它只是講述了一個少年從無惡不作到經過治療後打不還手的故事,可小說之所以出版時就曾掀起過爭議,主要就在作者對書中主角暴行描寫過於大膽直接!

至於暴力對抗,對此作者均未遮掩,反而是以粗鄙詞彙、糜亂場景大肆闊談,由此也引發了讀者閱讀時的不適!而在1977年有些學生家長更聯名向學校抗議,而在他們抗議之下,該書也一度在學校圖書館消失,由此《發條橙》也成了一部實至名歸的禁書。

可對這樣的禁書,庫布裡克改編時卻更為激進。眾所周知,在電影中庫布裡克對影像的追求、對電影語言的探索永遠是激進大膽、傾於完美、從未妥協,而即便改編這樣一部禁書,庫布裡克依然如故!

或多處的暴虐、或無節制的赤裸,在拍攝《發條橙》時庫布裡克從未想過刪減克制,反而是以更赤裸、更糜亂的場面渲染,而為了烘託人性的罪惡荒涼,庫布裡克在對白上還採取了舞臺劇形式,視聽方面更摻雜了貝多芬《歡樂頌》、羅西尼《威廉退爾》《賊鵲》等恢弘磅礴的古典音樂做背景。

在這種錯位式結合下、在強烈的視聽衝擊中,整部電影給人的觀影體驗絕不亞於任何一部恐怖片!

充斥野蠻暴力的骯髒故事

可是這個聽起來相當怪誕邪典的電影,其實劇情卻相當通俗易懂、更不會讓人乏味。話說在未來社會,有個叫阿歷克斯的青年人,他基本就是個地痞混混,整天跟損友們無惡不作,有時候他們在路上看到流浪漢就暴打一頓,又或者主動挑釁其他流氓打架鬥毆!

甚至他們會經常在酒吧嗑藥,或者看到兩個少女就直接領回家去,至於回去幹什麼不需多說你也懂得。反正總而言之,他們就是什麼刺激就幹什麼!畢竟年紀輕輕,甚至完全不顧及法律!

有次他們甚至飆車後闖入了別人別墅裡面,而當他們戴著面具衝入屋內,不僅將男主人腿打折,甚至還當面羞辱了他的妻子,其惡行可以說是相當令人髮指了!

可俗話說得好惡人自有惡人磨,有次阿歷克斯為確立自己地位犯了眾怒,於是等他們有次潛入富婆「貓夫人」家中時,阿歷克斯不僅失手將「貓夫人」打死,更被手下背叛,就這樣無惡不作的阿歷克斯終於吃了牢飯!可阿歷克斯進了監獄依然不甘心,被判刑十三年的他想著花樣要提前出獄。

這時恰好政府對犯罪青年採取一項實驗性治療。主動參與這項治療的半個月後就可以出獄,阿歷克斯聽說後肯定是自告奮勇參加,可沒想這個實驗治療卻改變了他的命運!

其實治療方式聽起來真的相當簡單!首先醫生只是先給他注射藥物,然後再將阿歷克斯完全固定在椅子上面,後面又再找來阿歷克斯曾經最喜歡的暴力、色情片給他看,聽起來是不是覺得還蠻有趣的?畢竟看片就能減刑!

可實際上在藥物作用下,快感與藥物會讓他變得極度分裂扭曲!於是久而久之看到暴力跟色情片他也會噁心起來,就這樣持續兩周等他出獄後,他已經對暴力跟性慾再提不起任何興趣了。

關於時代發展的社會寓言

暴力、兇殺、施虐,多重元素疊加下很多人都誤以為這是邪典片,尤其是庫布裡克極致化影像表達、顫慄式視聽衝擊下,似乎電影圍繞的核心就是以暴制暴!

可實際上庫布裡克才沒有你想的那麼膚淺!作為公認最接近上帝、並超前於時代的導演,庫布裡克基本每部作品都貫傾注著對社會、人性的現實思考。自然被推上神壇的《發條橙》也不例外,電影前半段庫布裡克看似是詮釋暴力的斑斑罪惡,實則是以前半段的「從惡」跟後半段的「從善」作對比,並以此來探討人類自我選擇權的利弊。

在這方面,庫布裡克刻意將對立放置天平兩端,一邊是代表罪惡、淫亂、無可饒恕的流氓,一邊是象徵真善美的治療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庫布裡克給觀眾拋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待臭名昭著的罪犯,社會是否還有必要捍衛他的自由選擇權?

在電影中,治療療法確實讓阿歷克斯從善了,至此他告別了暴力、告別了姦淫,成為了一位遵紀守法的公民,可與此同時,這種善卻也讓他放棄了自我選擇權!

而到了這裡庫布裡克的觀點也越發明顯,在影片中正如庫布裡克借神父之口說的:「善由心生,善良是一種選擇;當人不能選擇的時候,他也不再是人了」。

所以《發條橙》看似講暴力,其實講的則是捍衛社會道德與人權的命題!作為半個世紀前作品,在《發條橙》裡庫布裡克就以對科技對人性的操控充滿憂慮,那就是隨著技術迭代、科技發展,未來的人是否還有權力對善惡做自我選擇?這個關乎人類跟時代發展的議題看似陳舊,實則這種探討放在現在依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中楊永信事件就是最好示例,幾年前在大眾民智未開時,家長們將網癮當做疾病,將孩子送往楊永信的臨沂市網絡成癮戒治中心進行電擊治療。

這種情形跟《發條橙》何其相像,半世紀前,庫布裡克在《發條橙》中為自由選擇權做了吶喊,可現在到了二十一世紀,提出「三綱五常」的孔仲尼都死了幾千年,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朱熹也被挫骨揚灰!像楊永信這種假以正義之名剝奪自由選擇權的敗類,卻依然在逍遙法外。

而這在當代也應該被關注、被警醒!因為善惡是非是人之本性,更是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對錯的權力只能是我們自己,其他任何人都沒資格剝奪!

相關焦點

  • 豆瓣還有救嗎,庫布裡克的《發條橙》掉出TOP250
    得知這個消息的柳林第一時間就去查詢了豆瓣TOP250的榜單,發現老庫的電影《發條橙》正好排在第二百五十位上,說不好什麼時候,也許明後天就再看不到這部神級電影出現在豆瓣TOP250上了。不知道庫布裡克得知這個消息,會不會哭暈在廁所裡。
  • 豆瓣還有救嗎,庫布裡克的《發條橙》掉出TOP250
    得知這個消息的柳林第一時間就去查詢了豆瓣TOP250的榜單,發現老庫的電影《發條橙》正好排在第二百五十位上,說不好什麼時候,也許明後天就再看不到這部神級電影出現在豆瓣TOP250上了。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庫布裡克的代表作品之一了,它到底有多牛逼柳林會在後面專門來說一說。
  • 老斯《人工智慧》「偷師」庫布裡克 《發條橙》《閃靈》等多個鏡頭...
    &nbsp&nbsp&nbsp&nbsp近日在網上曝出的一個視頻對比了史匹柏執導的《人工智慧》和庫布裡克作品中的一些鏡頭,發現了驚人的相似性。庫布裡克的《發條橙》、《閃靈》、《太空漫遊》和《亂世兒女》出現在視頻中。
  • 發條橙 A Clockwork Orange
    因為這個原因,在很多國家它一直被禁演,例如在英國,它便遭遇了近30年的禁演——直到這部影片的導演庫布裡克導演辭世之後,它才得以與英國觀眾見面。《發條橙》在拍攝完成後,由於它裡面對暴力和性的表現而被美國電影審查委員會評定為X級的電影。而且因此它成為了繼《午夜牛郎》後的第二部得到奧斯卡提名的X級電影。
  • 電影 | 發條橙
    1972年,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發條橙,一部改編自安東尼·伯吉斯同名小說的電影,為電影史繪上了濃厚且色彩鮮明的一筆。提到「發條橙」三字,人們腦中浮現的關鍵詞大多是「暴力」「禁片」,ta也曾因為這些非比尋常的鏡頭遭到許多國家的封禁,長達30年的限制,直到近年才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但這些並沒有影響發條橙的這部電影的偉大,ta的超前思維獲得兩項奧斯卡提名,在豆瓣也取得評分8.5以上、影史前一百的成績。
  • 發條橙與後現代藝術
    《發條橙》充滿後現代感的造型設計及其場景設計《發條橙》是庫布裡克1971的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安東尼•博金斯的同名小說。《發條橙》場景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處處看到後現代主義藝術對於庫布裡克的影響。杜尚及最能體現其「現成品」概念的《泉》處於後現代主義時期的託尼•克拉格追求一種與時代風尚相協調一致的風格。他以對各種材料的運用所著稱,例如像《大教堂》這類的作品。
  • 這才是庫布裡克的第一神作,而非《2001》
    我自己粗略認為,像《發條橙》這樣,導演自鳴得意的小工程值大約五分鐘。《巴裡·林登》我想起Jonas Mekas數年前對《扎齊坐地鐵》 的評論:「這部電影的失敗不能代表什麼。難道上帝就不會製造失敗品嗎?」無論如何,當英裔美國評論家說它失敗的時候,看起來似乎是想表達他們很困惑,並且因為困惑,所以感到無聊。在某種程度上,我也有點困惑和不解。
  • 庫布裡克40年前X級電影,隱含佛家思想的暴力美學巔峰神作
    文/Leeeslie今天要講的是庫布裡克導演在1971年的一部曠世奇作,這部影片被劃分為X級,改編自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儘管相隔日久,也很難想像這是一部40多年前的電影,甚至放到現在我依舊認為在某些方面它是超前的。發條橙其實暗指的是被裝上了發條機械的人,是一個大的概念,是對一類人的統稱,那麼這樣一個極大的命題又該如何去展現呢?
  • 發條橙:斬獲4項奧斯卡大獎的名作,卻曾被封殺30年
    《發條橙》是1971年由著名導演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犯罪、科幻類型的電影,由麥克道威爾領銜主演。這部電影斬獲了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4項奧斯卡大獎,卻被英國官方封殺30年,直到2000年才被放出。這部電影的世界觀架空在未來的英國中,因此《發條橙》通常也被認為是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之一。
  • 電影《發條橙》☟徹底的善與徹底的惡一樣沒有人性
    當美國導演庫布裡克看完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小說《發條橙》之後,他極力說服華納電影公司於1969年斥資20萬美元買下了它的版權。隨後他帶著僅200萬美元的預算,開始了電影《發條橙》的拍攝。在電影上映一年後,庫布裡克刪剪掉了電影裡的30秒鐘的鏡頭,才使《發條橙》的評級改為了R級。《發條橙》在英國的上映比在美國更不順利,它被歸罪為幾件謀殺暴力事件的元兇。於是,庫布裡克請求華納公司停止《發條橙》在英國的發行。隨後英國禁止此片在其國內上映,直到2000年才解禁。
  • 影壇怪傑庫布裡克
    從來不拍攝商業大片的他卻吸引了眾多的城市時髦青年,他們為《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和《閃靈》這些跨時代的裡程碑作品而狂熱。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LACMA)的董事會成員特裡·塞梅爾(Terry Semel)在經營華納兄弟時,曾與庫布裡克在這些電影中合作過,他在德國看過展覽,回國後便四處遊說,終於促成展覽在美國舉辦。
  • 發條橙---最真實的都是被禁止的
    當發條和橙子這兩個看似毫無關係的東西在一起的時候,就是大名鼎鼎的Clockwork orange----發條橙。《發條橙》這部電影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上映之後,由於裡面大量關於暴力和性的描寫,迅速成為各國的禁片,禁映最久的是英國,時間長達30年,直到導演辭世之後,在2000年才得以和英國的觀眾見面。
  • 他曾伺候過庫布裡克
    1975年上映的《巴裡·林登》夾在驚世駭俗的《發條橙》和歷久彌新的《閃靈》之間,作為一部背景設置在18世紀歐洲的正統古裝電影,顯然不如庫布裡克的另外兩部作品名氣響亮
  • 庫布裡克之所以成為庫布裡克,絕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在松本俊夫的《薔薇的葬禮》中,就可以看到東京地下的同性戀場景。影片的靈感有參考自法國新浪潮導演戈達爾和雷奈等人——使用跳接、拼貼、快進、閃回、靜態圖片、仿紀錄片的方式。故事講一名叫艾迪的迷人的異裝癖者,他同夜總會的經理不和,與經理的男人,也就是俱樂部的老闆有一腿。艾迪總是處於一種很壓抑的狀態之下,在不斷的閃回中他的童年往事逐漸清晰。
  • 三部曲系列2:庫布裡克-未來三部曲
    1971年,《發條橙》,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上映。電影講述了無惡不作的亞歷克斯的故事。亞歷克斯因為犯罪被送進監獄,且接受了人格治療。治療出獄後,亞歷克斯卻跟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至此,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正式完成。
  • 三部曲系列2:庫布裡克-未來三部曲
    1971年,《發條橙》,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上映。電影講述了無惡不作的亞歷克斯的故事。亞歷克斯因為犯罪被送進監獄,且接受了人格治療。治療出獄後,亞歷克斯卻跟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至此,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正式完成。在這三部作品的創作中,有一個不得不忽略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
  • 那些電影中的庫布裡克凝視
    庫布裡克凝視是一種人物臉部特寫的拍攝方式,營造驚悚的情境。正確擺拍方式為:頭部稍微向下傾斜,眼睛直視鏡頭,直勾勾地盯著鏡頭,直到導演喊停。之所以叫庫布裡克凝視是因為它是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電影中常用的拍攝方式。庫布裡克1928年7月2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是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執導過《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閃靈》、《奇愛博士》等著名影片。
  • 吧啦吧啦「豆瓣249」:限制級外殼的《發條橙》
    庫布裡克的觀眾,對《發條橙》這部電影早有涉獵,但像小樹這類普通觀眾,如果不是聽到「強力推薦」,估計這輩子也不會知道有這麼一部電影的存在。在斯坦利·庫布裡克看完《發條橙》的小說後,就極力說服華納電影公司於1969年以20萬美元買下了它的版權。
  • 庫布裡克:記者、賭徒、大導
    他的這一愛好比攝影來得更早,他剛剛出走記者生涯,在紀錄片與藝術電影間遊蕩時,大量的空白時間靠在華盛頓廣場公園下棋度過,幾美分幾美分地賺取賭資維持生活。功成名就之後,他仍時不時與演員、記者對弈,這成為他奇特的與他人溝通的方式之一。文|張耀婷庫布裡克是當代公認最偉大的美國導演之一,從影四十餘年,13部故事長片,題材各異,風格各異,無一重複,無一不精。
  • 「發條橙」——那個被裝上發條的人
    1969年,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看完小說《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後立即拍案,請求華納電影公司立即買下小說版權。這部小說後經庫布裡克加以改編並導演搬上了幕布。電影中優雅的音樂與低俗的色情混合,暴力美學與自由人性相衝突,一經問世,便惹來世人的譁然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