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裡克40年前X級電影,隱含佛家思想的暴力美學巔峰神作

2021-01-08 伍脊六獸

文/Leeeslie

今天要講的是庫布裡克導演在1971年的一部曠世奇作,這部影片被劃分為X級,改編自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儘管相隔日久,也很難想像這是一部40多年前的電影,甚至放到現在我依舊認為在某些方面它是超前的。

發條橙其實暗指的是被裝上了發條機械的人,是一個大的概念,是對一類人的統稱,那麼這樣一個極大的命題又該如何去展現呢?

《發條橙》的原著小說巧妙的將這樣大的命題放到了主角Alex身上,Alex就如同被上了發條的機器,在入獄後一步步被人操控。而電影則集中展現了暴力與性,這也正是人類身上最本源最醜惡又始終不能擺脫的底層欲望,庫布裡克用他獨特的藝術視角將這種欲望加以詮釋,但如果只看到這些未免太過遺憾,庫布裡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藝術家,這部傑作在很多方面的探索都很大膽。影片中長鏡頭、快進鏡頭、畫面切換手法以及紀錄片拍攝手法的運用也為人稱道。

人是矛盾的綜合體,沒有誰是絕對的善也沒有誰是真正的惡,而影片卻恰從兩個最極端的層面來進行描述。從一開始無惡不作的Alex到經過「治療」後連殺死一隻蒼蠅都會讓他感到噁心的極度善良的Alex。兩個極端的形象將《發條橙》的思想明確的傳達出來。

Alex儼然是一個集邪惡與高雅於一身的混合體,這樣的角色設定無疑是誇張的藝術表現手法。而性本身是也是邪惡與藝術的混合體,人物形象與影片主題又完美的貼合在一起。開始的Alex是個不折不扣的惡棍和變態,說起變態,他無惡不作,搶劫、鬥毆、欺負流浪漢……卻又喜歡聽貝多芬的音樂 ,在施暴的時候仍能哼唱著《雨中曲》,家中的布置也是井井有條。

《發條橙》裡有一段經典的場景處理,回到家中的Alex如往常一樣放起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接著鏡頭依次跳轉到牆上女性的張貼畫與他養的蛇、四個耶穌受難的雕塑,緊接著便是Alex腦中聯想的爆炸畫面,種種暴力邪惡又充滿性暗示的場景和高雅的音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也使得影片具有了強大的張力。

庫布裡克也可以說是暴力美學的先驅,在《發條橙》中將暴力場面用高速攝影表現,並配以高雅的古典音樂,強烈的視覺和聽覺刺激,鮮明的對比反差,將暴力情境引向高潮。

在一次日常的入室搶劫中,女主人報警,Alex終於被捕入獄,但依舊不改往日本色,假裝順從懺悔腦中依舊想的是性與暴力。後來為了縮短刑期早日重獲自由Alex接受了一項特殊治療,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固定眼皮讓Alex不間斷地看充滿暴力與色情的影片,同時還讓他聽第九交響曲,開始他還樂此不疲,但隨著時間的增長,他漸漸感到噁心不適直至最後完全不想再看到這種「邪惡」的畫面。

這種治療方法無疑也是一種無聲的施暴,是對人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摧殘。

《發條橙》中被「治癒」後的Alex變得極度純良。他變得屈服順從甚至失去尊嚴,甚至可以卑微到去舔別人的鞋底。回到家中也被父母忽視,他的地位已被父母收留的寄宿者佔據。Alex只能默默離開冷漠的家。

不知道是太巧還是不巧,Alex先後遇到被他欺負過的流浪漢,搖身一變成為執法者的曾經一同作惡的同夥,可現在的他已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能默默的被毒打。

Alex再次來到曾經施以惡行的一位作家的家裡,可笑的是作家並沒有及時認出他,浴室中洗澡的Alex無意間哼唱起了雨中曲,作家瞬間認出了這個惡徒,並加以報復,Alex無法忍受終於從窗前一躍而下。

這樣的劇情前後呼應,因果循環,Alex之前對別人施以暴行,最終都原原本本還到自己身上。拋開影片為了突出主題使用誇張的藝術手段不談,因果關係的闡述其實也可以上升到哲學層面,這有些類似於佛家「善惡到頭終有報」的理論與思想。

《發條橙》中跳樓的Alex並沒有達成自己以死擺脫惡世的願望,被救治的Alex又成為了鬥爭的工具,與部長私下達成「交易」,Alex再次恢復他惡的本性,最終甚至大呼「我被治癒了」。

Alex就像被上了發條的鐘擺,被迫變得善,又被迫再次走向惡。為了獲得自由卻完全喪失了自由,不容他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發條橙》的技術層面,沒有場景是不經過考量的,也沒有情節是多餘不必要的,一切都拿捏的精準而分毫不差。

人物的造型以及場景布置,也都明裡暗裡充滿隱喻。貼在眼皮上誇張的假睫毛和他澄澈的水藍色眸子,反倒更凸顯了Alex的邪惡氣息,Alex袖口處和同夥背帶上的血跡刺繡圖案更加體現對細節的把控,不放過任何一個突出人物特徵的機會。

一部偉大的作品便是要做得無可挑剔,在光影視聽過後又發人深省。處在現實中的我們是否也像Alex一樣機械般的存在呢?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在通往自由的路上我們又要拋下什麼,捨棄什麼?又或者之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爭辯,《發條橙》都留給了觀眾廣闊的思考空間。

-THE END-

相關焦點

  • 絕美至死,暴力至上 暴力美學電影推薦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開始流行,延續至今,此詞有了它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指電影中針展現對暴力而來的形式主義美學,導演通過發掘在槍戰、武打動作、殺戮或其他暴力場面中的特殊美感展現不同的暴力,並將這種形式美感發揮到美麗炫目的程度。此外,導演還會刻意以暴力、血腥的鏡頭或者場景來營造一種令人刺激難受的視覺效果。
  • 《閃靈》:電影史最偉大的恐怖片,庫布裡克的神作!
    仔細想一想,史蒂芬金的作品為什麼一直處於主流不待見的地位,因為他的思想太過寬泛,缺乏一筆點睛的凝聚力,更因為題材過於追求奇詭,而導致失去貼合時代的現實含義。所以,真正改編出來的作品大多數是依靠血漿和鬼怪外形來驚嚇的B級恐怖題材。真正成為經典的作品,幾乎都依賴編劇和導演的二次加工與主題提升。
  • 庫布裡克的電影美學——《巴裡•林登》的影像與音樂分析(下)
    再有,《2001太空漫遊》開頭長達十分鐘的理查•施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或者《奇愛博士》結尾時,流行名曲《We'll meet again》配合著各種原子彈爆炸蘑菇雲的畫面.無一不是前所未有、出神入化的電影音樂。可以說,音樂是庫布裡克電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很擅長以此打造出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視覺環境和敘事風格。
  • 庫布裡克的電影美學——《巴裡•林登》的影像與音樂分析(上)
    藉助繪畫藝術的靈感,庫布裡克創造出了一種可以與之媲美的、強大的影像視覺效果。今天,《巴裡•林登》被認為是庫布裡克在視覺美學上的登峰造極之作。庫布裡克的嚴謹與苛求可見一斑。電影《斯巴達克斯》拍攝現場庫布裡克是技術控,完美主義者。鏡頭這些器材只是工具,精心構思與設計,親自確認取景器中的影像構圖,不厭其煩的重新拍攝... 諸如此類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才是成就庫布裡克獨特電影美學的根本。
  • 電影導演庫布裡克的電影美學丨《巴裡•林登》的影像與音樂分析(下)
    再有,《2001太空漫遊》開頭長達十分鐘的理查•施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或者《奇愛博士》結尾時,流行名曲《We'll meet again》配合著各種原子彈爆炸蘑菇雲的畫面.無一不是前所未有、出神入化的電影音樂。可以說,音樂是庫布裡克電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很擅長以此打造出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視覺環境和敘事風格。
  • 《發條橙》:被低估神作,亦是庫布裡克對時代的箴言
    ,《發條橙》的地位始終顯眼且窘迫,一方面它鑄就了庫布裡克在電影權威獎項的新高峰,其中影片不僅獲得紐約影評協會年度最佳影片獎、更摘得奧斯卡金像獎五項提名,另一方面它又是電影史最被「嫌棄」作品之一,作為電影史上第一部探討人類精神領域的科幻片,當導演對暴力場景大肆渲染,也註定了影片長時間內的「了無音訊」!
  • 當暴力美學遇上古典音樂
    從1968年《2001太空漫遊》開始,到1999年最後一部《大開眼戒》,庫布裡克的電影裡從來都不會缺少古典音樂的蹤跡。
  • 天外飛仙:庫布裡克電影全集!
    但庫布裡克對拍攝這樣的商業片似乎不感興趣,很快他就以自己獨特的個性讓製片商和觀眾連連吃驚。電影學者大多將庫布裡克看作是戰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力求表現荒誕的人生和悲劇化的哲理,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如伯格曼、安東尼奧尼、費裡尼等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
  • 「電影盤點」廢土文化《瘋狂的麥克斯》系列,暴力美學的經典
    許多影迷認為第四部是《瘋狂的麥克斯》系列的巔峰之作,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動作片之一。在那個年代,經濟前景黯淡,數百萬人前途未卜,汽油的供不應求使得加油站暴力衝突不斷。第一部電影上映的三十六年後,汽油、燃氣與能源問題依然影響著全世界,全球變暖致使像加州和新南威爾治這些人口密度巨大的地區經歷著嚴重的乾旱,這一切都在[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中有所體現。
  • 暴力美學爽到極致的10部電影,你看過幾部?
    ​暴力美學, 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 暴力和美往往是相悖的,但有些電影卻可以將兩者相融合,刺激感官的同時又不缺乏美感。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10部暴力美學電影。《殺死比爾1》昆汀玩的最嗨的一部電影,看這部電影時候不必糾結什麼所謂的內涵,只要爽就可以了。精彩的配樂,暢快的殺戮,組成了一部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我第一次知道殺人可以這麼簡單,就如同砍瓜切菜一般。
  • 暴力美學大師,鬼才導演昆汀,9部電影部部王炸
    反套路,反類型,非線性敘事、暴力美學、話癆,大雜燴式的配樂,戀足癖,昆汀的電影有著極其鮮明的個人風格,他創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並且讓觀眾沉浸其中。喜歡犯罪黑幫片的,一定會喜歡昆汀。這部電影將非線性敘事做到極致,几几個看似獨立的小故事裡面,卻又有環環相扣,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有很大的突破,無處不在的黑色幽默,荒誕又精彩的對白,讓電影充滿深意,敘事上也達到了一個巔峰。烏瑪·瑟曼憑藉這部電影被封女神,她和約翰屈伏塔的那段狐步舞太經典了。
  • 在電影神殿最高處,坐著導演庫布裡克|紀念逝世20周年
    關於他,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案語:在電影神殿的最高處,在上帝的下面,坐著——庫布裡克。20年前的今天,1999年3月7日,庫布裡克逝世。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1928年7月26日-1999年3月7日),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代表作包括《奇愛博士》《洛麗塔》《2001太空漫遊》《閃靈》《發條橙子》等。
  • 電影《王牌特工3 源起》:暴力美學的王者,非它莫屬!
    暴力首先是貶義的,是一種電影鏡頭成就元素,而暴力美學,則是一種電影修飾,這是一種已經可以升華到哲學和藝術範疇的暴力詞彙。可一說到暴力美學,很多人都會把一些看似有無反正含有暴力血腥的作品,就都冠以暴力美學的著稱,但這是不對的。
  • 庫布裡克,離上帝最近的電影人
    在電影圈流傳著關於庫布裡克這樣一個小笑話,有一天,史匹柏也來到了天堂,當他走到天國之門時,被聖彼得攔了下來。聖彼得說,你的電影深得上帝喜愛,他希望你過得舒服,如果你有什麼要求就跟我說,我會幫你實現。史匹柏聽完後說,我的願望就是想見見庫布裡克,能否實現呢?聖彼得看了看他說,史蒂芬,我說了什麼都可以幫你實現,可你怎麼會有這樣的要求?
  • 全球十佳黑幫電影,暴力美學的巔峰之作,尤其是最後一部!
    3、《新世界》;韓國電影總是不乏好片,《新世界》個人認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感覺這才是真正的信任關係,一方面出任你為臥底,另一方面用別的臥底監視你。面對黑幫的大佬一個個倒下,自己的勢力一部部擴大,幾乎沒人知道李子成是警察。很欣賞結局,善惡一念間,君子不立危牆之下。4、《極惡非道》;極具暴力的日本黑幫影片,真正的大黑幫互滅火拼情節,一環套一環。
  • 電影 | 《啟示》:原始的暴力美學
    《啟示》是博偉電影公司發行的奇幻冒險動作電影,由梅爾·吉勃遜執導,達莉亞·赫爾南德茲,魯迪·楊布拉德等主演,於2006年12月0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瑪雅帝國即將崩潰的時候,主人公加古亞爾·鮑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與瑪雅帝國的統治者進行鬥爭、奮起反抗的故事。
  • Supreme為何崇尚暴力美學?下一個聯名是星爺和全員惡人鼻祖?
    而到了近兩年,Supreme更是拾起了品牌曾經最元祖的「暴力美學影像」,對——萬眾期待的Supreme x 《THE KILLER》(我們還是更習慣稱之為《喋血雙雄》)終於在數日前迎來正式發售。覆蓋服裝和配件的完整產品線、吳宇森的預告Video、影片自身的地位加上Supreme的金字招牌,沒什麼意外,這一聯名企劃成功佔據了各大頭版頭條。
  • 庫布裡克:記者、賭徒、大導
    這種公式本身是類型取得商業成功的根源——它暗暗指向在一定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理需求或軟肋,他捕捉到了這一點,又藉此深入更核心的命題,在好萊塢精良製作中加入歐洲藝術電影式的哲思,集兩家所長,同時在技術與思想兩方面都走得很遠很遠。
  • 【電影推薦】4大暴力美學電影導演,11部暴力美學電影
    你是入門級影迷?或是選擇恐懼症患者?
  • 他曾伺候過庫布裡克
    1975年上映的《巴裡·林登》夾在驚世駭俗的《發條橙》和歷久彌新的《閃靈》之間,作為一部背景設置在18世紀歐洲的正統古裝電影,顯然不如庫布裡克的另外兩部作品名氣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