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子兒
───
他的名字,也許你沒聽過。但是,他寫的歌,你一定聽過。
曾經在悠悠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
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是最真
——《再回首》
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
——《瀟灑走一回》
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
有誰看出\我的脆弱
——《感恩的心》
山川載不動太多悲哀,歲月經不起太長的等待
——《問情》
這些歌,都很熟是不是?
那你……暴露年齡了。
經這位作者填詞的作品還有——「對你愛、愛、愛不完」、「天天想你,天天守住一顆心」、「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是否窩~真的一無所有~」(我就是不說歌名,年輕人自己百度去吧~)……
是的是的,這些歌詞全都是同一個人寫的!
可以說,他簡直是我童年時代的另一位語文老師!
然而,對他而言,為流行歌曲填詞只是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儘管他藉此在華人界獲得了巨大的聲名。
他叫陳樂融。
一開始,他說自己是文人;後來,他變了,說自己是「多元創意人」。
他不再那麼喜歡我們不停地提他在30多年前寫的詞。
因為,如今的他真的像個文藝哥斯拉一樣盤踞了好幾個領域:填詞、廣播、主持、出書、影評、寫戲……
他說:「無入而不自得」,是最好的境界,我還做不到,但是你必須做什麼像什麼,你在哪個裡面都可以出入自得,這是一個最隨緣、最積極的隨緣。
■
>>>所向披靡的校園時代<<<
學生時代的陳樂融,已經是位光芒萬丈遠近馳名的才子了。
他自小就是名「文藝兒童」,參加過看圖說故事、演講、作文、詩歌朗誦、英文查字典、珠算、書法、獨唱、合唱、辯論等比賽。
高一擔任《再興月刊》(就讀的私立再興學校校刊)小記者團主席。高二創立思想研討性質的《再興青年社》。
大學考進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系,數年間參與包括滔滔社、成大青年、成大新聞、西格瑪、筆會、國際關係研究社、三民主義研習會、話劇社、現代舞蹈社等十餘社團。
大二主持一萬人的《成大新鮮人之夜》,代表在臺南市雙十節慶祝大會上對各界演講;
主辦第一屆《成大校園影展》;
三年內拿下《成大鳳凰樹文學獎》新詩、散文、小說、評論、劇本五類九座獎,其中評論及劇本均獲首獎;
並在《中外文學》、《臺灣日報》等刊物以各式筆名發表文章。
大四翻譯、改編奧斯卡·王爾德劇作《無足輕重的女人》於校內公演兩場。
可謂貨真價實的「校紅」。
從這份履歷已可看出,陳樂融不只具有所向披靡的人文素養,同時兼具主持、策劃的才華,這正為他日後的多元發展做下了鋪墊。
陳樂融畢業之後的人生,更是精彩紛呈。
尤其幸運的是,身具文學天賦的他,趕上了臺灣唱片工業最為繁盛的那個時代。
認識這個LOGO的人,孩子可該上小學了吧
■
>>>用營銷的思路寫歌詞<<<
1987年,陳樂融進入飛碟唱片,擔任企劃。
那時正是臺灣民歌運動逐漸退潮,而流行音樂開始多元蓬勃發展的時候。飛碟和滾石就像武當和少林一樣是江湖中兩大巨頭。
後來的事態證明:陳樂融入對了行。
陳樂融接到的第一個案子,是包裝一位他從來沒見過,也不可能再見面的歌手——因為那位歌手在9天前,錄完小樣的一個禮拜後,死了。
歌手的名字叫蔡藍欽。
蔡藍欽是一名天才型的創作歌手。過世時年僅22歲的他,只發過一張專輯——就是陳樂融在他身後企劃製作的《這個世界:蔡藍欽紀念專輯》。他包辦了專輯中12首歌的詞曲,寫的題材都是些校園情懷,卻憑這一張的份量,成為臺灣民謠潮中一閃而逝卻無法忽略的閃亮名字。
當時飛碟的董事長吳楚楚和陳樂融思前想後:一個目前毫無知名度未來也不會再有作品的新人,僅憑目前的小樣,值得幫他發片嗎?會被人說「賺死人錢」嗎?
飛碟唱片的董事長吳楚楚早先也是滾石的一名歌手,後來自立門戶。
最終,陳樂融對蔡藍欽的音樂評價道:「他的曲風,絕對不是清新,純樸這樣簡單的字眼可以一筆帶過,曲式與小節的安排雖不驚人,卻極端正確,甚至經常能峰迴路轉,出人意表。」
他們決定遵從蔡藍欽的遺願,幫他發片。
而擔任企劃的陳樂融,則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任務模式——無法直接與歌手溝通,只能側面跟他家人,他弟弟、他好朋友做一些訪談,「我必須反覆聽他的歌,看他的歌詞」乃至把蔡藍欽的素描畫像掛在辦公桌前,「直接以文人,對文人的這種心思去共振」。
陳樂融為蔡藍欽策劃的紀念專輯
在飛碟唱片的陳樂融,原本幹的是企劃,但因文筆過人,被老總陳大力、陳秀男力邀填詞,有次一發不可收拾,甚至為流行樂界開創了這種「企劃主管寫主打歌詞」的模式。
陳秀男(飛碟的另一位老總兼作曲人陳大力不識譜,常常有了旋律靈感後讓陳秀男記錄下來。所以很多專輯的作曲都寫「陳大力/陳秀男」)
由於企劃是對歌手的定位和路線最為了解,同時又深諳市場和受眾心理,由企劃來寫主打歌詞,會更利於歌手及其精確受眾之間的對接。
陳樂融自稱他寫詞:「絕對是定製為主、為先、為大宗。」
他和才女娃娃(陳玉貞)交流過填詞的方式。娃娃是靈感型作者,一定要抓耳撓腮找到第一句歌詞的靈感,一錘定音,然後再一行行往下寫。
臺灣歌壇有三個娃娃,一個是唱過《漂洋過海來看你的》的歌手金智娟,一個是唱過《問情》的蔡幸娟,還有一個就是寫詞人娃娃陳玉貞。陳玉貞寫過很多有名的歌詞,像《一剪梅》《水中花》《相見恨晚》《黑色柳丁》《Melody》等)
而陳樂融完全是營銷化的做法:他先寫副歌部分最易被傳唱、觀眾逛商場時最易聽到的那一句。並且,這最Catching的那一句就直接拿來作歌名。"我必須讓它一出去就像Slogan一樣。"
像王傑的《為了愛,夢一生》、《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還有飛碟群星的《相親相愛》,就是這樣操作的。
華語樂壇最後的浪子王傑和陳樂融
然而,擅長營銷和推動傳播的陳樂融,並不因為這種取悅大眾的傾向而損害了詞作的質量。
他說,他對填詞工作只遵循這樣一個原則:「我是一個用文字、用理念、用想法去跟音樂做結合的人,我必須要去讓他產生附加價值。我要證明你唱這個,比只是聽一首Backing要好聽,否則以前這些鋼琴曲、這些小提琴曲,我們聽得也如醉如痴的,你要一個人唱進去,起碼要加分吧,你讓他唱一個亂七八糟的文字進去,跟你決定賦予它一個,典雅的或深刻的,或有趣的幽默的東西,你必須證明你文人的價值,哪怕是在一個團隊作業裡面。所以,我的確是有強迫症,就是旋律到我手上,我非得給它加分不可,不加分我就不值得做,我就不值得領這個錢,雖然錢現在不多,但你還是得去好好做這件事。」
陳樂融也始終以文人自居,他認為傳統的企劃文人,和現在一些搞「緋聞」、「爆點」、「梗」的公關團隊是有本質的不同。
2013年,李泉打電話給陳樂融,邀他為專輯《天才與塵埃》寫一段「似詩非詩、似文章非文章、似新聞非新聞」的一個關於歌手及其音樂概念的演繹,陳樂融覺得,猶如事隔多年遇到了知音。
陳樂融給王傑的專輯寫的文案
也許正是因為,陳樂融是從企劃的思路來填詞,他的詞作風格很多元,並沒有太鮮明的個人印記。他更像是水,隨形而方圓。
陳樂融說,他愛的是寫作,而歌詞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就是一個你自己個人的天分、天命,鍾情之所在,你就是愛表達愛寫。所以我才說我可能天生的,想像力比較活躍,觀察力也還算敏銳,所以對於怎麼樣把世間的萬象,夠組合成一個東西,變成是我的,我發聲出去的,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我自己生命重心之所在。」
因此如同他不介意他所寫歌詞的風格一樣,他也不介意這種「發聲」的形式。即使作為詞人的陳樂融已經出類拔萃到李宗盛曾親自去挖他,他還是嘗試了其他的「發聲」方式。
■
>>>多棲文藝哥斯拉<<<
自1989年起,陳樂融歷任漢聲、復興、中廣、人人、亞洲之聲、美國1300中文電臺、芝加哥華語電臺、紐約華僑電臺等單元主持人,1996-2002年飛碟電臺節目主持人兼製作人、2002-2008年臺北之音節目主持人兼製作人,2000年迄今為銀河網路電臺「銀河面對面」主持人。
其中,《月光曲之另一種聲音》、《你我好時光之陳樂融時間》都頗受歡迎。
此外,還有好多部小說、隨筆問世。
他對大眾和市場的敏感度和超前意識,幫助他背上了臺灣的好幾個「第一」。
1997-2002年與黃麗璸聯合主持、國泰人壽獨家贊助之《行銷大贏家》,首創臺灣唯一專業訪問公關、廣告、業務、管理領域人才之廣播節目。
1999年與銀河網路電臺合作推出《最愛夢想臺》網站(後改名《銀河夢想臺》),首創華語流行音樂界創作人全紀錄之個人網站,並舉辦臺灣第一屆網路詞曲創作大賽。
1999年,當選《中華音樂著作權仲介協會》(M.U.S.T.)第一屆監察人。
2000年,和小蟲一起成立「我要音樂臺」,推出華人世界第一個線上真人主持的24小時音樂頻道。發掘黃嘉千、施文彬、柯以敏、六月、張善為等多位藝人首次擔任音樂頻道DJ。
等等……
當然,身為一名語言文字工作者,陳樂融也寫影評。
這是陳樂融看過陳凱歌的《梅蘭芳》後對王學圻的評價 ,文字極其周全和準確。
我更驚豔的是前段飾演當時伶界大王「十三燕」的王學圻,先讓我感覺他的講話與表情頗卡通,但馬上嗅到這樣一個人應該確有那般的「氣味」,那是現在已經無法想像的一種無分中外歷史都曾出現過的:崇古、封建、帶點沒落貴族、自傲與自卑混合、加上超強自律心與使命感的「巨星」心態。
並且,文學山峰上的明珠:「戲劇」這一PART,更加是他不會放過的。
如上所述,早在大四,陳樂融就排演過王爾德的劇作。
這段緣分在1994年被重新續起。
那一年,他應製作人陳琪、導演梁志民之邀,與果陀劇場合作,推出改編自莎士比亞的舞臺劇《新馴悍記》,劉雪華、王柏森主演。從此,成為果陀劇場的「御用」編劇之一,他也成為華語流行音樂作詞家投身劇場的第一人。
次年,改編並填詞了音樂劇《大鼻子情聖西哈諾》,創臺灣耗資最巨的中文音樂劇紀錄。
之後,陸續與果陀劇場合作了《天堂愛我吧》、《吻我吧娜娜》(臺灣首部搖滾音樂劇)、《E-mail情人》(獲第一屆臺灣晶球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天使不夜城》(蔡琴主演,獲晶球獎最佳戲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獎)等十數部舞臺劇,其中好幾部音樂劇是由鮑比達作曲。
而張雨生作為《問我吧娜娜》的作曲人,在首演完的加演輪排練之後,遇車禍去世。
此外,還有2010年為第一部世界經典音樂劇中文版製作《媽媽咪呀》擔任譯作詞家;2013年,參與改編了高行健原著的音樂劇《山海經傳》,並為其中歌曲作詞。
不可不謂才華橫溢。
陳樂融與張雨生、黃鶯鶯等
■
>>>文人回饋社會的路徑<<<
早年的陳樂融尚可說,是一名文人,然而又不是我們傳統刻板印象中兩袖清風的文人——他懂營銷和市場。
而若要說他是創作人或創意人,他又不是我們傳統刻板印象中與世隔絕性情古怪的怪博士——他在供職過的各家公司都擔任過並正擔任著製作總監、總經理、董事長等高管職務。
甚至,他還受到了龍應臺的邀請,成為臺北市政府文化諮詢委員會最年輕的一名委員。
龍應臺女士
無疑,現在的他,已經是具有強大社會威望的人士了。
既在政府中有一席之地,可以參與為和文化相關的公共事務發言;又以豐富的視野和精準的審美品位而時常擔任金馬獎、金曲獎等臺灣最高藝術類獎項的評審;繼而,保持著多份工作來持續地蓄積經驗和力量;最後,他還擁有一個名為「陳樂融自選輯」的網站,文字涉及影視評論、社科政經,從亞當·斯密到黃韻玲,從塔羅牌到蒙牛內幕……
陳樂融自選輯
陳樂融證明了文藝青年靠一些基礎的素養以及努力所可以達到的一種路徑:內容優而營銷、營銷優而管理、管理優而拓展領域、拓展領域後逐漸贏得社會影響力。
也許按某種世俗喜歡做的分類,我們會傾向於這樣論斷:陳樂融是個匠人型作者——因為他的創作是以「定製」為宗旨的。然而在以「定製」的宗旨下,他卻製作出了膾炙人口作品,做做到了可以說是「有華人之處,皆歌陳樂融」。
在戲劇上,他也是如此。沒有驚世駭俗天馬行空,但是溫潤圓融,能讓觀眾看得舒服。
如同這一次,果陀劇場的梁志民丟給他一個《接送情》的大綱,就讓他把詳細腳本填了。《接送情》講的是和「外省人」有關的故事,而陳樂融既不是「外省人」,人生也很順遂,沒什麼坎坷起伏,但他憑藉執行方法,能夠去把劇本填完。
他搜集了很多有關眷村背景的材料,多到戲劇裡用不完,只能丟棄,「挺可惜的」;隨後憑藉人、事、物的常理和對戲劇的理解,創作完整個劇本。
陳樂融一直強調,他「沒有最愛」,歌詞也好、戲劇也好……任何的創作需求,對他來說都是「一個案子,一份工作,我都會認真去做好」。
他是個抱著中庸理念的文藝人。他不愛動作片、不愛惡搞片,但是覺得《刺客聶隱娘》也就一般,「我不喜歡在兩極的」。
他是個審慎的人,兼有奇佳的分寸感。他能捕捉到市場和藝術最平衡的那個點,又能在與人合作時保持彼此最合適的距離——他和作曲家陳志遠的雙陳合作,猶如倚天一出無可爭鋒,卻彼此說話不超過十句。
他既有八面玲瓏的圓滑,又保持著內在思想的銳度——他會在訪談節目前,邊閒聊著邊就告訴來訪嘉賓對他最近作品的真實看法。
所以——陳樂融也代表了當代知識分子在大眾消費力量和公權力甚囂塵上之時的一種生存方式。
若審視人到中年的陳樂融的人生構架,確實足夠穩當和豐滿——以本職工作、公共事務、業餘言論三塊部分,建構起了個人的角色架構,也承擔起了一名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儘管他也說,他不在乎「知識分子」這樣的名頭,他說的話「別人愛聽不聽」。
有時候,我很想去揣測,假如脫開「定製」兩個字,純粹從自身的角度去表達,陳樂融會寫一個什麼樣的作品出來。
——也許只有在那個「陳樂融自選輯」網站的雜文裡,才能看到剝離一切附加物的陳樂融。才能看到高中的時候,擔任學校月刊《再興月刊》記者團主席,和創立了「再興青年社」的陳樂融的才子本色。
陳樂融和李建復
註:題圖為陳樂融與蘇芮。圖片來自網絡。
●
新戲|人物|觀點|互動|專題|休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