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字媒體(微信:zimeiti-sogou)
這兩年小夥伴們都愛玩「細思恐極」,像陶淵明美好的《桃花源記》,細思之下竟然變成一個鬼故事,恐極!
而許多人的童年回憶兒歌《兩隻老虎》,細思之下為什麼「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耳朵」,恐極!
但你有沒有想過,生活中的那些常用詞,經過細思又會有什麼新發現呢……
常常能看到電視上某個反派惡毒地說:「xxx就是我的眼中釘,肉中刺,不除不快!」
「眼中釘」通常被用於形容那些看不順眼的人。
不過,話說回來,肉中刺好理解,但眼中釘又是怎麼回事,釘子怎麼會跑到眼睛裡去呢?真是細思恐極!
/宮鬥劇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這六字真意/
其實在眼中的最早還真不是「釘子」,「釘」只是本尊的諧音而已。
據說,在北宋時期有個宰相叫丁謂,整天就偷偷摸摸搞陷害忠良、結黨營私的事兒,老百姓們看不過,寫了一首民謠:
這個「眼中釘」,就是指丁謂的「丁」,指桑罵槐這事古代老百姓幹得太漂亮了。
/丁謂/
還有一種說法是「眼中釘」其實是「眼中疔(dīng)」的變形, 「眼中疔」就是眼中的一些惡性小瘡。
所以眼中的「釘」沒有,眼中的「疔」卻是很常見,有相當煩人的。元朝的《陳州糶米》中,就有一句:
看來真是個文採斐然的小衙門啊!
/年輕人,很有文化嘛。/
不過,後來或許是「眼中疔」無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看見敵人時心中的種種不爽,漸漸就進化成重口又血腥的諧音詞「眼中釘」。詞形雖然變了,但不變的是與「肉中刺」組成的CP,血腥依舊。
在古裝電視劇中,不管是不是忠臣,都要對著皇上來一句:「臣鬥膽進言……」
聽過「鬥牛」「鬥魚」「鬥地主」,「鬥膽」實際操作起來又是什麼樣子的?就是像恐怖片裡的作死N人組,為了比誰膽子大去鬼屋撩幽靈嗎?
別傻了!「鬥膽」裡的「鬥」不是動詞「dòu」,而是量詞「dǒu」。
「鬥」是多少呢?「不為五鬥米折腰」這個成語你總聽說過吧,這個成語出自《晉書·陶潛傳》,裡面本該採菊東籬下的大才子陶淵明去當了縣令,而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鬥米。
/陶淵明/
後來陶大師覺得這活真不是我這麼清高的人能幹的!就撂下這句話回鄉下種田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鬥膽」是多少斤膽呢?實際上「鬥膽」跟多少還真沒關係,說的是大小。
/量具:鬥/
三國時期有個名將叫姜維,本來打仗打得挺酣,結果發現老闆蜀國後主向魏國投降了,他很氣憤,想了個計劃離間魏國的兩名大將,想趁機復國。可惜計劃還沒實現,底下的人就因為妒忌他團結起來殺死了他……
/姜維的影視劇形象/
鑑於大家都很好奇他怎麼那麼大膽敢擾亂魏國政治,於是……就剖開他的肚子!發現他的膽是真的很大,跟那用來盛放糧食的「鬥」一樣大。
所以《三國志·蜀書·姜維傳》就有了這樣的記載:
「鬥膽」一詞也因此流傳了下來。說到底,「鬥膽」其實就是「大著膽子」的意思。
古代男神拒絕迷妹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這樣的:「承蒙小姐青睞,在下不才,實在愧不敢當!盼你早日擇得佳偶……」
/承蒙青睞,愧不敢當=你是一個好人/
然而,看上一個人為啥要叫「青睞」,難道古代的「小姐」是青光眼嗎?
「青睞」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詞,它跟「白眼」相對,源於魏晉時期 「竹林七賢」中的阮籍。阮籍有個江湖絕技叫青白眼。
「青白眼」就是用「要不要正眼瞧你」來表示「喜不喜歡你」,自然,「青眼」是喜,「白眼」是惡。
所以「青睞」指的就是用黑眼珠瞧你了,看上你了。不過,話說阮籍應該是黑眼珠啊,咋不叫「黑白眼」呢?
/藍雯軒漫畫《世說新語》中的阮籍形象/
當然不是因為「黑白眼」聽上去有點怪怪的,主要是因為「青」在古代也指「黑色」。
像李白的「朝如青絲暮成雪」,其中的「青絲」指的是「黑髮」,而「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鷺眠」中的「青牛」也不是青色的牛,其實就是「大黑牛」。
所以說,阮籍的眼睛還是正常的,絕對沒有青光眼,由「青睞」還延伸出「垂青」、「青盼」等詞。
不知是否受到「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影響,古代情侶們很喜歡說「共赴黃泉」這種明明聽著很恐怖,實際上卻是在秀恩愛的話。
而在中國道家文化中,「黃泉」是指人死後去的地方,實際上就是陰曹地府,但為什麼陰曹地府要叫做「黃泉」呢?
說來,「黃泉」這個詞的產生還跟古人的常識有關。
古人掘地三尺的時候發現,如果地下水挖深了就會呈現黃色(就是泥巴水啊!),所以認為地底下的就是黃泉。
又剛好人死後也是要埋在地下的,因此「黃泉」才會成為「陰曹地府」的代名詞。
而「黃泉」這個詞能紅起來,還是因為一對作死的母子。
東周時期有個鄭莊公,他媽媽是個顏控,因為鄭莊公的弟弟長得帥就一直偏心弟弟,才不管鄭莊公才是未來的BOSS這個事實呢!
在鄭莊公掌權之後還煽動帥弟弟篡位。鄭莊公知道後當然很生氣,就把他媽媽趕離首都,並揚言道:
/鄭莊公/
問題是過了段時間他又後悔了,爹和弟弟都不在,剩一娘我還不能見她,就問部下咋辦。
部下建議在地下建一地下室,旁邊引一條泉,地下的泉水受黃泥侵染剛好就成了黃泉,這樣母子就能在「黃泉」見啦!對於這種投機取巧的行為,文字君就不計較這「黃泉」裡的水分了。
「上當」這個詞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用到,這年頭各種詐騙手段層出不窮,想不上當還是要多跟著文字君一起漲知識……
話說「上當」就是「被騙了」的意思,但是為啥中了騙子的圈套叫「上當」呢?
首先,咱們要搞清楚「上當」裡的「當」到底是啥,其實「當」指的就是古裝影視劇中必備的「當鋪」,「上當」的意思即「去當鋪」。
雖然文字君已經腦補出了一個被無良當鋪騙光家財的悲傷故事,但實際上故事裡卻是當鋪被騙到破產。
清朝時期,有個叫壽薴(zhù)的人是幫富戶王氏家族經營當鋪的掌柜。首先不知道這王氏當家的是怎麼選人的,壽薴作為掌柜整天就知道吟詩作對,對生意一竅不通。
/壽薴:我要當詩人!/
其次也不知道王氏的族人是怎麼想的,他們不但不擔心,反而覺得可以趁這個機會撈一筆,於是紛紛拿家裡不值錢的東西上當鋪典當,要壽薴給他們一大筆錢。壽薴見當鋪本來就是王家開的,加上自己也不懂,也就不好不給。
結果給著給著,有一天當鋪就徹底破產,壽薴才知道自己是受騙了。
真是沒想到「上當」竟然還能讓當鋪上當, 從此「上當」也就跟「受騙」掛鈎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也可以解釋為「空當」,就是指「圈套」、「奸計」等。「上當」自然也可以理解為中了圈套而上當受騙。
「東西」是個比「上當」還要生活化的詞,基本上你一天都會說上好幾次。「東西」一般用來指代一些物件之類的,但為啥不用「南北」呢?
根據清代學者考證,據說是因為東漢時,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是市集主要集中地,所以就有「買東」和「買西」的說法,而「東西」成為貨物的代稱。
另外,用「東西」不用「南北」據說還跟五行有關。
/漢畫像磚上的市集/
宋代時有個叫盛溫如的人手提一隻籃子跟理學家朱熹說要拿來裝「東西」。朱熹就奇怪了:「為啥不裝南北?」 盛溫如知道裝逼的時候到了,充滿深意地笑著說:
「東方屬金,西方屬木,籃子裝得;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籃子何裝?」/朱熹/
古代物品大多是木製品,而且都能用金錢交易,所以叫做「東西」很正常。 而水火無情,「南北」不是你想賣,想買就能賣……
/五行/
說得這麼玄乎,其實東西之所以為「東西」也可能僅僅是因為「東西」在「東西南北」裡排得比較靠前,由於物產於四方,因此就約言稱之為「東西」。
像杜甫在《無家別》裡寫的:「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即是用「東西」作為四方的代名詞。
/杜甫/
跟著文字君一起學了這麼多常用詞背後的知識,用起來是不是更自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