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劇《我們不能是朋友》被稱為是臺灣版《春夜》,這兩部劇之所以會經常被放在一起相提並論就是因為兩部劇的劇情非常相似。這兩部劇同時都將視角聚焦在了即將步入婚姻的都市男女的感情問題。「婚前出軌」,這樣的主題的確是最容易引起爭議的,不過,噱頭背後,你會發現這裡面所探討的問題異常現實,就像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這部劇最大的標籤就是「三觀不正」。男女主角褚克桓和周惟惟分別都有交往十年和三年的談婚論嫁的對象,所以,無論是什麼理由下的出軌,都是不道德的,不可被原諒的,但為什麼此劇如此三觀不正,卻還是熱度不減呢?
導演馮凱對此現象卻淡然回應,他說,這不就是會發生在你我周遭的事情嗎?這句話雖然諷刺,不過卻沒人否認,數數我們身邊的例子,劈腿,被劈腿,不勝枚舉,《我們不能是朋友》更加立體而三維地向我們講述了感情裡的矛盾和掙扎。人性原本就是複雜的,感情也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這其中的辛酸和無奈只有自己知道,也許此時此刻你我就是深陷在這個旋渦中的周惟惟和褚克桓,或者是還被蒙在鼓裡的黎皓一和高子媛。生活,往往比戲劇更加狗血。
生活中,我們也總是會遇見這樣那樣的問題,時常聽著來自朋友對於另一半的吐槽,你會挑剔他/她們大大小小的毛病和你對他/她的種種不滿。
「他不是我最愛的,只是合適罷了」;「他家庭條件好,有車有房」;「他比較老實本分,不會出軌」;「我想我也該結婚了」。
你可以找出n多條理由支撐你繼續和他在一起,而卻找不出一條來給你勇氣對這段關係說no。這或許不是因為他/她有多好,而是我們會自動繞開那些不好,然後告訴自己這是為了愛,為了幸福,所以我們理應選擇包容。
而劇中的男女主角,剛好就是一個在被「愛」中忍無可忍的褚克恆,遇見了為了「愛」委屈自己卻還傻傻地繼續愛的周惟惟。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各自的對象都不完美,甚至有諸多問題,高子媛每天都會用一句「我是為你好」一邊掌控褚克桓的生活,一邊沒有底線地刷他的卡,還在褚克桓每次開口提分手時拿母親臨死前的囑託道德綁架褚克桓。而周惟惟的男友黎皓一更是讓人跌破眼鏡,他是那種計劃大過天的男人,為了買房計劃不惜讓女友和自己一起降低生活品質,省吃儉用,連女主出去和朋友聚餐都會反覆詢問「貴不貴」,「是不是AA制」等問題,甚至連一起過夜這種事都要可丁可卯地放在每周六進行,這兩位簡直就是那種「不分手留著過年嗎」的奇葩對象。
於是,當金牌交易員褚克桓第一次看到那個認真地執行男友計劃所以一日三餐只花一百五十塊的周惟惟時,他對她便起了興趣,並展開了猛烈的攻勢,窮追不捨。他是被女友所謂的犧牲綁架的男人,看到另一個為了男友犧牲的女人,他直接又犀利地指出了周惟惟感情中的問題,他告訴她,你的犧牲和付出不叫愛,那只是你的自我感動罷了。
周惟惟起初面對褚克桓強勢的追求,痛罵他渣男,還質問他:「如果你真的不愛子媛,那就跟她分手啊!「 不久後,褚克桓真的做到了。褚克桓從遇見周惟惟那刻起,就很勇敢,他明確告訴周惟惟,他很喜歡她。他在情不自禁吻了周惟惟後,對周惟惟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等他們回來,我們當做什麼都沒發生過,第二,跟我走,現在。」
我想當時只要周惟惟答應,他已經做好了面對女友坦白一切的準備。可是周惟惟卻還是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他知道周惟惟即將要結婚了,卻還是選擇和高子媛提出分手,並告訴周惟惟,「如果你和黎皓一以後出問題了,記得回頭,我會在」。這樣浪漫的告白和深情的等待不是每個男人都可以做到的。
於是,周惟惟也開始慢慢動搖了,懷疑了,開始會思考她自己與黎皓一未來的關係了。她的既定人生出現了意外,當計劃遇見意外,你會選擇哪個呢?但現實是,我們都不敢做褚克恆,也不會遇見褚克桓,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邊罵著三觀不正卻又對這部劇難以自拔,因為,褚克恆和周惟惟就像是我們所有人心中的那個蠢蠢欲動的小火苗,這就像我們看《延禧攻略》時,會自動代入一路升級打怪的魏瓔珞,完成人生逆襲;在看無腦偶像劇時,會期待著一個如劇中高富帥一般的男主突然降臨,來拯救自己的那平凡的生活。在追《我們不能是朋友》時,誰敢說不希望自己是周惟惟呢,在既定的平凡中偶遇耀眼的火花?
犧牲自我的愛和以愛之名的綁架,真的會有好結果嗎?
其實在我看來,男女主的戀愛就算沒有彼此的相遇也不會善終,因為危機早就已經種下了。
一段是勉強維持的「模範」情侶,一段是稀裡糊塗的「合作」伴侶。
高子媛張口閉口「我都是為了你好」「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以自己認為的好來綁架褚克恆,她以為幫褚克恆打理好董事長和總經理以及身邊同事的關係就是對褚克恆好,殊不知褚克恆根本就不需要。這也是為什麼觀眾們儘管吐槽這部劇的三觀卻依然可以理解褚克恆喜歡上別人的動機吧。
黎皓一的問題在於他並不是需要一個女朋友而是需要一個能幫他分擔買房壓力的合住夥伴,而周惟惟這種乖乖女又是第一個願意無條件滿足他夢想的女生,絕不會佔他便宜,他並不愛周惟惟,只是愛周惟惟的聽話和懂事,換做任何一個符合他要求的女人都可以。
這樣的所謂三觀正的戀愛,就真的叫戀愛嗎?這樣差不多的感情,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我們將就著身邊的戀人,將就著自己的婚姻,將就著平淡的像白開水一樣的家庭生活過這一輩子。所以褚克桓和周惟惟很幸福,他們遇見了彼此。但同時,他們也只是愛裡的膽小鬼,害怕犯錯,害怕意外,害怕不忠的罵名,所以才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出軌不是錯在你愛上了別人,而是你愛上了別人卻又不敢和現任分手。
打破一段關係很難,所以我們寧可欺騙自己,迴避自己的內心,都不願和過去的一切說再見。徐靜蕾在訪問中曾提到,「我們常常說是世俗和道德綁架了自己,其實是自己綁架了自己,用「習慣、道德、準則、計劃」給自己畫了個圈,在牢籠裡轉啊轉卻始終找不到出口。
《我們不能是朋友》的導演沒有站在哪一方的立場上指責誰,反而是帶觀眾從上帝視角全景式探索人物內心的掙扎。
看過前幾集後你會發現,其實出軌只是表象,這背後卻另有隱情。
在這兩段愛情裡,褚克恆為了責任和道德忍受著另一半,明知自己不愛子媛可是卻還是說不出口,逃避問題多年,直到周惟惟給她勇氣。「我不愛子媛和喜歡你沒關係,充其量是你給了我勇氣。」 這是褚克桓對周惟惟的解釋。周惟惟犧牲妥協了三年,從未意識到自己早就失去了自我,一切都是為了她想像中的「愛」。
周惟惟心裡有一個對於幸福的美好藍圖,那個神聖的「65歲退休計劃」,為此,她活得比同齡的女生都辛苦。褚克恆的出現讓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妥協和犧牲。從她懷疑自己那刻起,她對黎皓一的愛就已經被稀釋掉許多了,分手是遲早的事情。明明兩個人都可以早一些選擇人生的plan B的,可他們卻都要等,等到彼此的出現才點燃分手的那條引線。不過,這就是現實,生活中,誰又能真得做到體面地分手,不讓劇情變得狗血,不拖不欠,保留告別的尊嚴呢?
大家都在罵出軌的男女,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有些時候,出軌只是個契機罷了,給我們不再將就的理由,給我們勇氣和過去那段不太滿意的感情說再見。感情中的問題最怕拖著,欠著,不解決,不溝通,以愛之名繼續前進,最後也許會以各種方式收尾。出軌,只是其中一種最讓人唾棄的方式罷了。如果我們都能早一點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那麼或許就會是另一種結果了。
看過他們生活中的一地雞毛,或許我們也會認真地審視一下我們生活中的情感動態,掙扎永遠存在,不面對難道真的要等到出軌被罵的那一天嗎,《我們不能是朋友》溫馨提示,不要再以愛的名義犧牲自我麻痺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