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寒門難出貴子,但有人就是能逆天改命。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出身寒門,是一個來自三線城市的農村貧窮青年。
按照「寒門難出貴子」的邏輯,俞敏洪肯定不會是貴子,而是生活的「跪子」。
然而,他做到了「勝天半子」,逆襲成為了如今大名鼎鼎的新東方集團的董事長。
俞敏洪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他2019年出的書《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裡,俞敏洪提到了幫助自己逆襲的3個因素:
1、自我驅動
是家長都會羨慕俞敏洪,這個別人家的孩子,通過高考考上了北大。
後來他創業做新東方,從零做起,把新東方做成了一家上市公司。
為什麼俞敏洪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能混得這麼有出息呢?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背後的邏輯是自我驅動。
俞敏洪一直想變得更有價值、更能幹、更有作為。這驅動著他不斷去讀書學習,去結交更有意義的朋友,使自己的視野變得更開闊。
懂得自我驅動的人,實力都不會太差。
自我驅動能力極強的俞敏洪,憑實力一步步徵服所有不服,他如今取得的成就令人徹底信服。
在我看來,自我驅動能力是衡量普通人和牛人的重要分水嶺。
比如,普通人的早起是自律,牛人的早起是習慣。
普通人想的是如何加薪,牛人想的是如何提升能力。
普通人少壯不努力,老大當苦力;牛人少壯就努力,老大開賓利。
在我看來,你的自我驅動能力有多強,你面前的攔路虎就有多翔。
2、敢於改變
俞敏洪能上演逆襲,很重要一點是來自他的敢於改變。
俞敏洪認為如果自己一直待在農村,就只會是一個離不開農村的農民了。
而在農村的環境裡,他不可能成為超越農村環境的個體。
俞敏洪的敢於改變,倒是使我想起了「股神」巴菲特1995年第一次來中國的其中一幕。
巴菲特在神農溪看到9個縴夫拉著竹筏前進,忍不住感慨道:「那些縴夫中可能就有一個比爾·蓋茨,但他出生在這,命運就鎖在了河岸」。
我在想,如果俞敏洪不敢於改變自我,他可能也會像縴夫那樣,命運被鎖在了河岸。
幸好俞敏洪敢於改變自我,為了不做一輩子農民,他選擇了做一名「北漂」:「從江陰這個三線城市漂洋過海到北大讀書,畢業後留在北大當老師,後來離開北大創辦了新東方」。
我特別欽佩俞敏洪的一點是:「他在1990年就敢於離開體制,放棄鐵飯碗」。
要知道現在雖然已經是2020年,但還是有很多人不敢離開體制,不敢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在我看來,如果這些不敢離開體制的人,能有俞敏洪這種敢於自我改變的精神,何事不成?
3、懂得後退
很多人都認為,要想逆襲,就得不斷負重前行。
真的是這樣嗎?
在俞敏洪看來,比起不斷負重前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後退。
他上大學時,拼命學習不知後退,結果得了肺結核。一度走在崩潰邊緣的俞敏洪,在醫院住了足足一年,耽誤了學業。
幸好在這一年,俞敏洪經過反思,領悟到了很多人身上都沒有的智慧:「懂得後退」。
他懂得後退一步看未來,把日後的大學生活和大學畢業後的生活想得更清楚了。
後來,俞敏洪創辦的新東方上了市。
他再次後退一步看未來,別人關注的都是新東方的股價,而俞敏洪關注的卻是公司長遠的發展。
正因為他懂得後退,回歸初心,以不焦躁的心態看待新東方的一切,反而能把新東方未來發展的路想得更清楚。
國內的企業,很多都活不過3年,但新東方已經活了快30年。
新東方能屹立將近30年不倒,正得益於掌舵人俞敏洪有「懂得後退」的智慧。
在我看來,我們都走得太快,以至於忘了為了什麼而出發。
我們不妨像俞敏洪一樣,後退一步看未來,找回初心,這樣才方得始終。
寫在最後
都說逆襲難,本質還是因為懶。
如果你能像俞敏洪那樣,自我驅動的能力足夠強,勇於改變,懂得後退,逆襲真的沒那麼難。
俞敏洪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我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至暗時刻,但是黑夜給了你黑色的眼睛,正是讓你用它們來尋找光明。
有光明在的地方,就有希望。
我很喜歡《基督山伯爵》裡的一句話:「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等待』和『希望』這兩個詞中」。
當然,這裡的「等待」不是叫你像守株待兔那樣去等,而是像俞敏洪那樣拼盡全力後靜待佳音。
只要你足夠努力,經得起等待,永遠對未來充滿希望,屬於你的成功一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