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不起眼,沒有人在乎我們。」 ——李米
2008年《李米的猜想》上映前劇組內部就針對影片名字做了激烈的討論,劇組人員分成兩派。曹保平作為導演和劇本的創作人,一直堅持沿用自己最初創作時取的《李米的遭遇》;而監製陳國富和鄧超一直堅持採用《李米的猜想》。
沒曾想最後上映時,華誼兄弟採用「猜想」向外公布。
影片鏡頭一開始就是打扮中性、熟練地抽著煙,接著客人的女司機李米,神神叨叨地念著一堆數字。這座承載著李米的神神叨叨、無數猜疑的城市是雲南昆明。
昆明因為臨近金世界上最大的毒源「金三角」,外加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人文屏障沒能隔絕這裡常年發生的,甚至佔了全國或者世界各地一半的毒品運輸犯罪。
在逃竄-湧進-逃竄-湧進等周而復始的毒品交易底下,是無數鋌而走險,希望通過毒品改變自己命運的亡命之徒。他們常年走在這樣的邊界裡,成了邊緣上的人物,但付出的成本往往就是自己的生命。
李米就是在這樣的城市裡,兜兜轉轉、神神叨叨地「猜想」了4年,直到命運的提線人將她和她所期盼的人拾掇一起,卻碰撞出生命的紅色之花。
當時三十四歲的周迅在這部電影之前就出演了很多電視劇、電影。一向被人成為靈氣的她,也在這部電影裡交出她不俗的演技,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她的哭戲。
從影片開始到結束,周迅飾演的李米一共出現7次哭戲,但如果根據電影裡李米的心態狀態和情景進行分類劃分的話,7次哭戲其實是4大段哭戲。
正是這4段的哭戲,從淺到深,逐漸地向銀幕前作為平凡人的我們揭開了那群常年遊走在法律以及正常生活之外的邊緣群體現狀,同時也藉由眼淚,向觀眾揭示毒品走私對家庭、愛情的殘酷面。
第一哭:被逼中性的邊緣人物 瀕臨死亡的無聲呼喊
李米詢問乘客有沒有見過方文。4年過去了,她發現她完全找不到方文——一個不知道還算不算是自己男朋友的男朋友。
李米的父母以方文沒錢沒法照顧自己的女兒為理由拒絕兩人的交往後,方文為了向她父母展示自己會有未來而遠走他鄉賺錢。但這一走就是4年。
與男朋友分開後的李米也掙脫了父母的管控,接過方文計程車司機的身份,用這樣的方式記住方文,也邊尋找方文。
當李米被裘火貴挾持後,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李米哭了。
李米哭得無聲、抽抽搭搭地。淚水打在中性穿搭風格的襯衫上,邊緣人物的性別在灰色區域面前似乎沒了差別。
更多的時候,灰色區域要求當事人像個男人一樣,能自己在高速路上換輪胎,能硬氣地回懟不講理的乘客,必要時甩他一巴掌。這樣的生活不待見柔弱的女人。所以李米學會了強硬。
以尋找方文為生活重心的她到底也只是個柔弱女子。
生活要求李米變成這強硬的人,可瀕臨死亡時的呼喊卻沒人聽見時,李米無法再強硬了。
第二哭:獲救後不得不面對的崩潰人生
當裘水天因為李米當時一句無心的「你那個小香我認識啊」而放了李米後,李米劫後餘生獲救了。
但在這之前,不管是加油站裡她不惜自殘自己,只為獲得血向加油站的工作人員求救,或者是剛脫離虎口,裘火貴就追上來,拽拉她的時候,她掙扎著,疲軟但不能鬆懈。
可這一切,比起她尋找了方文4年了還是沒有結果的事實,都算是小事。
面對葉傾城一再地入侵她的生活隱私,她內心的傷痛被揭開,她再也無法硬氣地回著:你知道我找到他後最想幹的是什麼嗎?我最想說的是「你他媽的怎麼不去死?」
當李米哭著說「一個都沒有」的時候,鏡頭聚焦在她面部。以葉傾城為代表的正義暫時退到黑暗的角落裡,而以李米為代表的邊緣人物裸露在鏡頭亮出,像是導演給的一抹同情,哪怕短暫。
生活留給她的是崩潰和絕望,所以她在葉傾城的車上哭了。
此時李米的哭也宣告了以她為代表的無數邊緣人物家庭的失望。在李米之外,是成千上百,因為貧窮、因為毒品而破裂的情侶和家庭。他們心存僥倖地期盼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家庭能回到正軌,可是一次次地失望後,旁人一句話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再也無法應對崩潰的人生。
第三哭:思念的蛇成了鑽心蠱
比起死亡和崩潰的生活,男友方文的出現直接將李米推向更深的絕望。
命運此刻為李米畫的大圈,也不懂是為了圓她多年的夢還是嘲笑她多年的等待。
在昆明大街小巷遊走無數遍的李米,最後沒想到會在派出所裡與方文重逢,只不過方文是馬冰——安撫著懷裡陌生女人的陌生又熟悉的人。
李米發瘋似地追出派出所,連葉傾城這個多年警察的勁兒也拉不住她。她瘋了似地朝馬冰跑去。從派出所到天橋,從天橋到天橋底下,李米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她念著這4年來,方文寄給她的54封信。
「那時候思念像一條在草上爬行的蛇」。「李米,我覺得這一切都要實現了」。「我看得見我們未來超市的樣子」。
好多人都因為這些臺詞而跟著周迅哭了。
馬冰面對李米的窮追不捨,承認了他就是方文,他不愛她了,他有了其他的女人。
李米的面部表情特寫裡,她為方文的不肯認而悲傷絕望地大哭,然後聽到方文承認了,她開心地帶著淚笑著,因為她終於找到方文了,可當明白這一切只是說明了方文不再愛她了後,她又轉為心如刀絞的慟哭,為自己獨自堅持了4年的愛情的死亡而撕心裂肺,最後她甚至不惜自欺欺人,說自己認錯人了,她跟馬冰道歉。
因為只有承認她認錯人了,方文就還躲在她看不見的角落裡,方文還愛著她,愛情還沒死,她的心也就還沒死。
周迅在接受節目採訪時,說到當時拍攝這個情節時,拍了大概有3、4遍。當時的她根本沒注意到周圍直面而來的撞車危險,還在天橋上哭得跪地,姿勢宛如天橋上的乞丐。全程裡,她一直是李米,那個痛徹心扉的李米。
第四哭: 李米成了方文,繼續生活
當方文上一秒臨死之前要求「不要告訴李米今天發生的事」,下一秒他就直接死在李米的面前。
李米花了4年的時間尋找方文是找到了,可是他們沒能重逢。真要說的話,這樣另類地用死的「重逢」接近殘酷。
影片的最後,李米和警官一起觀看方文相機裡的影像。
當李米邊看邊哭的時候,她也在笑。
哭的時候,她是李米。她為從此世間沒有了鮮活的方文而哭,為她最終沒能找到方文、與方文重逢而哭,為她再也收不到方文的信件、為沒了信件裡的那份甜蜜與期待而哭。
笑的時候,她是方文。因為她成了當初那個站在相機後面,偷偷觀察著自己的方文。用方文的視角去回憶以前的自己。她像方文一樣,看著絕境中、百無聊賴中以及強硬時自己的各種狀態而笑。但這些笑也是發自李米的笑,因為這4年來的等待都被方文看見了。
從超時空的角度來說,李米與方文重逢了。
「我們都不起眼,沒有人在乎我們」這句話因為愛情被短暫地打破了——方文不起眼,但李米在乎他,為此尋找他4年。李米不起眼,但方文一直密切地看著她,為倆人共同的超市而玩命。
周而復始的循環 拋物線的頂點與低點是一群人
從最初陌生人面前自己差點被殺後的無聲哭泣,到躲在房間裡的痛哭,然後到重逢後發現方文不再愛自己後的絕望與自欺欺人時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到最後看著方文的錄像,重回無聲但帶笑的哭,四段哭泣構成一段坎坷但接近拋物線的拋物線。
以李米為點所呈現的灰色地帶人物的面往往被忽略在點線裡。而情節裡的李米哪怕哭得無聲,也能被觀眾看見,但那些展開面以及往裡邊兒深入的邊緣人物的絕望和撕心裂肺的痛哭卻沒有人看見,也沒有人聽見。
人們往往「看見」的是像天橋上被殺的方文這樣的形象。可是出事後鮮血泊包含的卻不止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群不被在乎的人。
貧窮成了原罪的時候,人大概是百口莫辯。於是有很多人選擇跟方文一樣,走上沒有回程的岔路。
當愛成為絕望之境裡的一絲光
2008年影片上映時,有部分的聲音斥責這個以真實新聞事件為故事底色的影片是為了迎合當時的七夕檔而生搬硬套地要與愛情扯上關係。
然而,深入看這部電影後會發現,這部邊緣人物佔滿主線的電影確實不能剝離開愛情的主線,因為灰色地帶人物的生活本就壓抑得令人絕望,看不到出路。但是因為加入愛情,故事有了可以串聯和深入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愛情賦予了這群邊緣人物回到正軌生活的希望。
裘水天對小香的愛,裘火貴對家人的愛和方文對李米的愛,李米對方文的愛等,讓故事重疊起來並碰撞出衝突。這些愛成了這些邊緣人物的一抹暖色,也間接地襯託出犯罪的冷酷。
灰色地帶裡的暖色 邊緣人物走向何方
接近影片的結尾,李米獨白的那一段裡,中間曾陷入沉寂。黑白之外,沒有其它色彩,如同邊緣人物的一生,轉個身,是不見底的黑色,亡命之徒,支離破碎的家庭,不可得的愛情。無法轉身的背後,是需要被愛喚醒的白色,是平凡得再平凡不過的生活點滴,是一間不大的超市,是學生時期的簡單快樂。
黑白又像是為邊緣人物的走向而沉默。他們最終會繼續這樣的生活嗎?還是會有別人的愛來帶他們走出灰色呢?
我是簡安,喜歡我的文字,記得關注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