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狗十三》上映的時候很是期待,原因很簡單,因為導演是曹保平。
而對曹保平之所以抱有如此大的期待,不是因為鑄就了三大影帝的《烈日灼心》,也不是因為黑色幽默的《追兇者也》,只因為2008年的那部《李米的猜想》。
(下文並不會講述《李米的猜想》的具體劇情,電影上映在2008年,時至今日已經十一年之久,所以我想沒有看過的人應該也不會點開這篇文章,看過的人應該也不會忘記劇情。)
曹保平在業界素以善於講故事而聞名,但《李米的猜想》,在這麼多年的時間裡反覆看了幾次以後,愈加的覺得它並沒有講述一個好故事,它只是真切的表達了一種好的情緒。
而所有的情緒焦點,都在一個人身上,那個人是李米,是周迅……
有時候會覺得周迅就是李米,如果換任何一個人再去演李米,我想應該再也不會演出那種撕心裂肺,卻又不枉此生的感覺。
周迅是什麼樣的?
周迅,有人喊她公子,有人喊她周爺,周迅身上有一種難以明說的「爺們氣」,她站在那裡,斜歪著頭,眼角上挑,帶著不屑,而轉身的低垂抹淚,然後再倔強的又把頭抬起,然後大力的往前走……
這是周迅在很多電影中,習慣的動作。
周迅做得很自然,也許生活中的她本身就是如此。
李米是什麼樣的?
於是這種外表像個爺們的周迅,便表達了最好的李米,因為思念的等待下,李米的最佳呈現狀態就該是這樣的:倔強而又讓人憐惜。
李米在大街上對葉傾城(張涵予 飾)嘶吼道:「四年!你知道等一個人四年是什麼感受麼?」
是的,李米等了方文四年,四年足以讓一個熬過了最初的死去活來,熬過了最初的肝腸寸斷,於是成了如今的麻木不仁。
這也便是很多人詬病和吐槽的:為何李米的等待,看不到有多麼的傷心?
「等」就如同「蹲」一樣,蹲久了,再站起來就會麻木了!那種傷心早已被時間一分一分的按在了軀體之下。
但是這種麻木表現得越明顯,它的內心就越堅定,當遇到一切可以引爆的那個點,它便會如火一般,瞬間爆發!
於是李米在失去了雜誌以後,會不顧頂在後背的尖刀,轉身便對劫匪大吼。
又會在看到方文以後,不顧一切的跟在後面,一路背誦著那些早已刻在心底的信。
……
李米的情緒,經歷了希望、絕望、麻木、再到希望、絕望,最終還是停留在了溫暖的開心中,因為這四年,方文其實一直在陪著她。
錄像帶裡,李米的每一個鏡頭晃動、閃現的時候,李米都會笑,但是眼淚卻又嵌滿了淚水。
周迅飾演的李米,幾乎傳達了一個人在愛情裡所可能有的一切情緒。
「初戀時的羞澀」、「熱戀時的濃烈」、「分別時的心碎」、「等待時的盼望」、「再遇時的癲狂」、「破滅時的絕望」,以及知道原來那個人一直如此的愛她時的滿足,再到這個人終究失去了的心如死灰。
這樣的李米,讓人憐惜,卻也羨慕。
整部《李米的猜想》,最大的成功之處,便在於塑造了一個極度完整和立體的李米,這個人物的情感已經沒有一絲一毫的缺憾,也不需要再做任何多餘的補充,這就是一部電影所能表達的一個人情緒的極致。
最後叨叨一句王寶強,王寶強的表演天花板,似乎所有人都知道,就在那裡!但王寶強卻又總是可以打破所有人對他的猜想和框定,他在不同的角色類型和人物性格間來回穿梭,遊刃有餘,每每總是給人驚喜。
(文/大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