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感覺不錯,記得點標題下面,圖片上面藍色小字「赤壁熱線」關注分享哦。
~~~~~~~~~~~~~~~~~~~~~~~~~~~~~~~~~~~~~~~~~
新店鎮這個新字,其實也有千餘年歷史,唐宋時,羊樓洞茶葉加入國家茶馬互市,茶葉出口的第一水碼頭便是新店,因其發展稍晚於羊樓洞,故以"新店"名之。
古市由於交通之故,多瀕於水,商業城鎮均伴水而興。清末民初,蒲圻有石坑、新店、車埠、黃龍、汀泗橋、泉口六市。莫不位於水邊。
新店鎮,位於縣西南,隔蟠河與湖南省臨湘縣的坦渡鎮相望,有橋相通,是兩省兩縣人民進行商品交換的主要場所。新店鎮又因佔地理之勝,成為縣西南物資集散、轉運的基地。據《蒲圻鄉土志》記載,新店,本以便水運,為茶箱運漢所必由。故舟車雲集,而油鹽絲布自外輸入者,運費輕於洞市,售價較廉。商務之盛有自來矣。當年羊樓洞的茶,主要用雞公車推到新店,然後裝船外運,新店街青石板路面上留下了一寸多深的車輪印。街上有糧行、麻行、餐館、客棧、茶館、魚行等數十家,居民達千餘戶,整天人流如織,笑語喧譁,確是很熱鬧的。
1917年,粵漢鐵路通車,各種貨物均用火車轉運,新店商務漸衰。
1959年,群英躍進閘建成,截斷了新溪河通長江水路,長江之舟不能進入新溪河,市場更顯衰 落。
近年來,新店商業一改昔日蕭條景象,又煥發了新的青春,如今,街上各種商鋪雲集,百業興旺,市場日趨繁榮。
車埠的由來
車埠,是今車埠鎮所在地,位市城區西北14公裡之陸水河南岸,是前往赤壁古戰場的必經之地,還是一個市場非常繁華的大鎮。
車埠一詞乃是車水埠頭之義,中國水車起源於三國時代,相傳赤壁之戰前的建安十二夏秋,江南大旱,百日無雨,田地乾枯,雖是田地龜裂,但河中尚有水流,如何將這些水提上來灌田卻是十分困難,這時在蒲圻屯田的東吳校尉陸遜既是青年才俊,又是江東名士,他發明了一種提水工具水車,這種水車首先在城西一帶使用,在城西三十裡處築了車水埠頭,日夜提水灌田,於是這個地方就叫車埠。
茶庵嶺
說起茶庵嶺還真有點奇特,這裡是廣州鐵路分局的最北端一個小站,前行3公裡便是廣州、武漢兩鐵路局的分界線草鞋鋪。廣州的乘客直快到這裡打轉,武漢局的普客直快在蒲圻折返。鐵路邊還建有國家糧食儲備庫。如今的107國道穿街而過,這裡盛產茶葉、蘑菇,茶庵嶺的西瓜遠近有名。
茶庵嶺鎮突出一個茶字。茶在赤壁歷史悠久,唐代赤壁茶已加入國家茶馬互市,種茶業更是十分發達,官府將此地闢為園戶(種茶專業戶),一時採茶、制茶、購茶市場興旺得很,羊樓司、羊樓洞和來自城區的茶商絡繹不絕。有個婆婆在蒲圻鳳山驛至港口驛之間修了個茅庵,日日在這裡賣茶,將賣茶所得全部捐給寺廟建了一座白石寺。這個婆婆賣茶的地方就是茶庵嶺。
三個中夥鋪
中夥鋪是中夥鋪鎮所在地,歷史上,中夥鋪也是非常有名的地方。民國十六年八月,汀泗橋之戰前夕,蔣介石、李宗仁、周恩來等人於此舉行了高級軍事會議。1927年9月,這裡又打響了鄂南秋收暴動的第一槍。
現在赤壁的土地上卻出現了三個中夥鋪,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赤壁市城區以東約十公裡蒲(圻)鹹(寧)公路的旁邊有個馬家灣,那裡是古驛路上詹侖鋪所在地。因為那個地方恰處在蒲圻鳳山驛至官塘驛的中間,由蒲圻城到官塘驛是一天的路程,到了詹侖鋪正是打中夥的時候,人們習慣把這裡稱為中夥鋪。1917年粵漢鐵路武昌至蒲圻段建成通車,在詹侖鋪東南一公裡的鐵路邊設立火車站,把中夥鋪定為站名,這是中夥鋪一名在蒲圻地圖上出現的開始,這裡既叫中夥鋪,於是就稱詹侖鋪為老中夥鋪。
1962年,京廣鐵路複線建成,將中夥鋪火車站向南遷移三公裡,設在羅家衝,也叫中夥鋪站,就把原來的中夥鋪站改名紅山巖,人們又習慣稱紅山巖為老中夥鋪。這一來蒲圻土地上就出現了三個中夥鋪的名稱。
如今的中夥鋪建在離老街1公裡的107國道邊,形成了一條新的街道,要說就出現了4個中夥鋪呢。
官塘驛
官塘驛鎮位於赤壁市境東,與鹹安相鄰,是赤壁市最大的鎮,從這個鎮的西南端中坪陸水之濱到西梁湖之濱的衙門咀,相距達70公裡的陸路,經濟上這裡也是第一大鎮。
官塘驛為古時驛站,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知縣李居仁創建,嘉靖四年(1525年),皇帝命都御史黃衷、御史王秀巡視南方,見此驛站破敗不堪,乃命知縣方一桂重修,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修成了。新的驛站有樓三、門三、廳五、廂六,大約是很氣派的。所以流傳有"憲臣始之,邑令終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的佳話。
官塘驛作為交通驛站,備有腳馬五十匹,馬夫二十五名,獸醫一名,每年開支餉銀一千餘兩。康熙年間,腳馬增加到五十五匹,但是到了乾隆時期減少只剩八匹了。
民國初年,粵漢鐵路建成,官塘驛設立了火車站,從而結束了驛站六百年的歷史。作為地名,官塘驛仍保留至今。
官塘驛還是古代軍旅重要駐蹕之處,上世紀七年代在這裡發現過六朝時期的銅戈,明景泰三年,楚潘鎮劉公振遠(蒲圻劉姓二世祖)率大軍徵苗蠻,大軍行至官塘驛駐蹕,劉公夜夢天妃(天妃廟)示夢曰:交兵之日,吾將以天兵助之。後至戰日,明兵正危急之時,天變異常,黑雲壓陣,直撲蠻兵,明兵大獲全勝。劉公凱旋,申奏朝廷,撥巨款令知縣林增志重修天妃廟。民國十六年北伐軍大敗吳佩孚即在官塘驛鐵海坡。如今官塘驛交通得天獨厚,京廣、武廣兩條鐵路,京珠、107兩條公路依境而過,竹木產品行銷海內外,水稻、薴麻、楠竹佔赤壁市的半壁江山。
龜蛇相對話神山
神山,是神山鎮所在地。是一個三面環水的美麗半島,它背靠煙波浩渺的西梁湖,足踏呷浪掀鱗的董塘池,南望諸峰於浮雲之下,西引古城於疊秀之陽。
今日神山,不僅盛產鮮魚,而且是蒲圻的著名糧倉。
神山之所謂神,過去有一名民謠:水走神山過,先淹宋家河。這裡還水漲山高,故曰神。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神山山上有仙,水中有龍,是一塊有靈氣的仙地。
神山,是由兩座小山相對組合而成。一座似長蛇蜿蜒,一座如團龜拱背,地勢很是奇特。這裡的神龜馱山,水漲山高,不能不引起人們對這神秘的山水以極大的興趣,一直想弄清楚神山的神由何來?靈在何方?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神山的西面有一個很深的河潭。潭中住著一條惡龍,它常常翻湖倒水,興風作浪,使得周圍的莊園田地年年受災。後來,這裡出了一位勇猛無敵的壯士,名叫董平,他嫉惡如仇,發誓要帶領鄉親們斬殺惡龍,使人民過上安樂的日子。董平雖然力大無比,可在惡龍面前還是無能為力,只得跑到很遠的終南山,拜一位仙師為師,煉出一柄"青桑古柏劍",學了一身倒海翻江法。三年後,董平別了師尊,回到了家鄉。
一天,董平來到惡龍潭邊,只見五裡八方的善男信女都在給惡龍燒香,向惡龍敬獻貢品,還準備了一對童男童女,獻給惡龍受用。董平壓住心頭怒火,一聲不響地擠在前面,看個究竟。霎時,只見潭水翻湧,惡龍騰水而出,張牙舞爪,貪婪地吞食各種貢品,正當它撲向童男童女時,鄉親們一個個嚇得回頭便跑。董平抓緊機會,舉起青桑古柏劍,朝惡龍砍去,只見金光萬道,早砍下龍角一支。惡龍大怒,飛身出潭,攪得黑水漫天,雷電交加,然而壯士董平毫不示弱,他取下頭上的氈笠,化為神龜,猶如一座大山,鄉親們紛紛爬上龜背,助董平奮戰惡龍。水漲齊了天穹,龜背也隨水伸到了天穹之外,雙方鬥法不止。鄉親們見董平神武天威,一個個也前來吶喊助戰。幾度捕鬥,只見那惡龍渾身解數使盡。最後張開血盆大口,猛撲過來,董平高舉寶劍,一步飛進龍口,猛刺咽喉,惡龍大吼一聲,閉口死去,壯士董平也葬身龍腹之中。洪水消退了,惡龍變為"蛇山",神龜則化為"龜山",青桑古柏劍飛出龍口化為白河,河邊長出了一棵枝杆挺拔的柏樹,人們就把這裡叫做柏莊河。董平戰惡龍的龍潭便是今日的董塘池。從此,大害被斬除了,神龜繼續護山顯靈,以此鎮妖。這裡人們在蛇山頭修了一座"神山廟",世世代代紀念斬龍獻身的壯士董平。
唐德宗李适於貞元元年下旨為平安史之亂的民族英雄立廟祭祀,神山廟改為"張王廟",主祀睢陽王張巡及其部下許遠、南齊雲、雷萬春、覃國良等人,此後香火直至1958年,相傳張王於此護境佑民更是神靈無比。
今天,神山父老皆知當年董平壯士,他們真正降服了惡,根治了水患,並且正在把神山建成水上明珠和人間樂園。眼看今日神山腳下的西良湖,檣桅如林,沙鷗戲水,紅蓮含笑,漁歌唱晚,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正是:
神山傲立碧波中,猶似當年鬥惡龍。
古鎮今日炊煙密,漁舟木鼓獨有風。
赤壁鎮
赤壁鎮位於市區西北長江之濱,是赤壁古戰場所在地。
赤壁鎮舊名石頭口,唐時是江南三大阜頭之一,是江南茶葉出口的重要港口。當時石頭口十分繁華,名士文人紛紛來此尋覓古戰場,咕酒煮魚,叢論詩畫,吟誦佳作。如李白、李泰、杜佑、杜牧、杜參、戴叔倫、李壁、催塗、三藏法師玄裝、李吉甫等無不在這裡留筆墨和遺蹟。明代這裡設石頭口巡檢司,專管茶葉出口事宜。
石頭口鎮之北有東吳墓葬區,先後出土了很多兵器文物,據文獻記載:東吳大都督呂蒙墓亦在鎮中。
呂蒙是三國東吳的重要軍事將領,他戎馬一生,其中建功立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蒲圻度過的,他視蒲圻山水如故土,最後將遺體還留在蒲圻土地上,長眠千古。
呂蒙於東漢建安十三年來蒲圻參加赤壁之戰,戰後擁重兵駐陸口。建安十五年,孫權以魯肅為漢昌太守,呂蒙副之,二十年,孫權又令呂蒙在蒲圻起兵南與關羽爭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二十二年,魯肅卒,呂蒙為漢昌太守,駐陸口。據《三國志·吳志·呂岱傳》載: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又拜漢昌太守,食下雋、瀏陽、漢昌、州陵與關羽分土接境。二十四年冬,呂蒙用陸遜計雪天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不久病逝於軍中。
呂蒙墓在今天石頭口呂蒙城內,據《大清一統志》、《湖北通志》、《蒲圻縣誌》、《嘉魚縣誌》等書記載:呂蒙墓在縣(嘉魚)西南石頭口呂蒙城內。另據《太平御覽》、《江夏記》、《荊州記》等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劉宋元嘉年間在石頭口裡掘出呂蒙墓,"冢中有骷髏極大,蒙形長偉,疑蒙骷髏也。"
據此看來,呂蒙之墓乃在蒲圻赤壁石頭口內,可惜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已被人發掘,今墓址湮沒無存,人們無法憑弔這位千古偉人了。
柳山湖
柳山湖是柳山湖鎮駐地,柳山湖古名周郎湖,位於周郎山下,乃赤壁之戰時周瑜軍事駐地。
周郎咀因何變成柳山湖,這裡有個傳說。
南明弘光二年,清兵攻陷南京,大明國破家亡。那時湖濱山頭住著姓柳的女子叫柳如煙,與一個雙目不見的老祖母相依為命。柳如煙在山頭種紅苕,在湖裡捕魚,祖孫倆勉強度日。這一天,柳如煙聞說清兵攻陷南京,大明江山已屬胡虜,她悲憤欲絕,於居所牆壁留詩一首,而後扶了祖母雙雙投湖殉國。人們撈起柳如煙祖孫屍身,葬於山頭,將山改作柳山,將湖改為柳山湖。原來那牆壁上的四句詩乃是:
大明江山三百秋,無端一夜屬羯奴。
鬚眉男兒拜新主,小女一死壯神州。
餘家橋
餘家橋乃該鄉政府所在地。餘家橋的人文歷史十分悠久,這裡的安咀是夏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出土有大量的陶片、網墜、石簇、石斧、紡輪等文物。三國東吳時期,又是陸遜引兵屯田的地方,這裡有陸遜畈、陸遜港、陸遜橋等遺址。明代上柱國,兵部尚書方逢時還出生於此。
餘家橋以橋得名。相傳明正德年間洪山腳下有一員外餘天德,家裡很有錢,這人常到洪山廟進香,就是有一條,口念彌陀,就錢財割捨不下,不願施捨,見要出錢的事就躲躲閃閃,有人告訴他,學佛要施捨,舍一得萬報,他也信,就是拿不出錢來。
有一年春天,山洪暴發,不幸的是他一日背了一捆價值千金的金絲絹不幸落水,被洪山港的水捲走了。老年失財,天德終日以淚洗面,自謂菩薩不保佑他,這燒香何用。一日晚上,他夢見觀音菩薩送了一本書給他,他夢驚醒,秉燭一看,果真有一書,書名叫做《保富法》,他好高興,這下可以保富萬年了。他一口氣讀了這本書,他真的開悟了:捨得,捨得,只有舍,才有得。他不再吝嗇金錢,首先拿了二千兩白銀將洪山港的木橋改建為青石橋,又修路,又捐建祠堂、學堂,還在洪山廟重塑了觀音菩薩的金身。說也奇怪,他舍了這些錢,卻比過去還富,莊田收成年年豐收,城裡的生意日進鬥金。他深信這本《保富法》真是神書,真是舍一得萬報。
餘天德改建的洪山港上的青石橋,後人就叫它餘家橋,還立碑紀念這位大善人。
黃蓋湖
黃蓋湖之濱的鐵山咀是今黃蓋湖農場的駐地。乃因三國東吳先鋒大將黃蓋駐練水軍於此而得名。
黃蓋,三國東吳將領,字公覆,零陵(湖南零陵)人。初為郡吏,舉孝廉,從孫堅起兵,為別部司馬。孫堅去世,繼從孫策、孫權,曾多次徵討山越,連任春谷長、尋陽令、歷宰九縣,遷丹陽都尉。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隨周瑜等拒曹軍於赤壁,獻策火攻,大破曹軍,升任武鋒中郎將,後又率兵平服武陵蠻,官室偏將軍。
在黃蓋的一生中,最輝煌的業績是他在赤壁之戰中所建立的不朽功業,這一點正史野史均給了充分的記述。《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和《資治通鑑·漢紀·獻帝建安十三年》載:"權遂遣周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等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軍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艨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預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載:"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拜武鋒中郎將。"《江表傳》載:"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獲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成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中江舉帆,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等人皆出營立現。去北軍二裡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垓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寨。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環,曹公退走。"《吳書》記載說: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以強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向之垂淚,解易其衣,遂以得生。以上幾條記述,就是黃蓋在赤壁之戰中所建功業。黃蓋一生輔佐孫氏三世"擐甲周旋,蹈刀屠城《三國志·吳書·黃蓋傳》,可謂忠心赤膽,堪稱老將楷模。"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個流傳千古的佳話給黃蓋湖增添了無限的神奇,如今黃蓋湖可供憑弔的人文景觀如苦肉咀、黃蓋咀、鋪棋咀、闞澤咀、鞍咀、觀軍臺、司鼓臺、點將臺、黃蓋府、黃蓋廟、黃蓋墓等等,處處有風流佳話,處處有神奇傳說,這就是千古勝跡黃蓋湖。
官塘驛林場
官塘驛林場駐地官塘驛。還轄有陸水、丁母山、金峰山等林場。單就官塘驛林場總部所在地的幾個山頭就有著十分優美的傳說故事,如南北衝的魯家山是遠古時代玄女娘娘收魔王的地方,至今山口還留有一小腳女人的足跡,稱娘娘跡。場部東北的曲尺嶺上更是神奇,這裡十二道彎,彎彎曲曲到神山,曲尺嶺下有鰲魚地,是金鰲的棲身之處,有元代湖廣黃德道宣慰使,明戶部員外郎馮國泰葬身於此。
場部北的唐家山,相傳明初風水學家最玉崖發現兩處風水地於此,據說全淹沒於南北衝水庫中。
張七姐的傳說在官塘驛林場有很多,從前每逢春節,青春少女和孩子們就請乩,請七姑,請來七姑就問婚姻,年成等,請的咒語還有:
正月正,百草青,請七姑,查年成。
年成查得好,賞七姑一件花棉襖。
年成查得低,只賞七姑破上衣。
還有:
七姑你來早點來,莫等半夜五更來。
走前門,狗兒吠,走後門,雞子叫。
打溼花鞋花不明,打溼頭髮梳不稱。
麻麻利利留賢德,慢慢吞吞難做人。
跪的跪得膝頭酸,念的念得口兒幹。
紙也燒了幾百張,香也上了幾百根。
祈求七姑快現身。
一般七姑來了就附體於未婚女子身上,這時你問什麼,她就答什麼。
官塘驛林場東北山頭行宮殿,這是唐代建的天妃媽祖廟,香火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1958年才拆了材料建學校。總之官塘驛林場場部所在地是一塊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羊樓洞茶場
羊樓洞茶場乃因羊樓洞得名。唐代,這裡闢為"園戶",人們專事種茶業,茶葉在羊樓洞製作加入國家茶馬互市。如今羊樓洞松峰山還有一株唐太和年間的古茶樹。
相傳唐文宗太和年間,襄陽才子梅青竹與鄰家女柳蘭香真誠相戀。不巧這年皇上選美,柳蘭香父親柳天貴仗著女兒長得豔麗,做著當國丈的美夢,無論如何不答應他倆的婚事,硬是造了冊子準備侯選。
一個深秋的晚上,碧空如洗,明月似鏡,梅青竹和柳蘭香偷偷出東籬,傾訴苦衷,二人對月發願:一個是非君不嫁,一個道非卿不娶。他們商量了好一陣,決定逃跑,遠避他鄉。就在這個晚上,梅青竹帶了行李,蘭香盜出父親的白馬,雙雙向西南而逃,他們白天趕路,晚上借宿寺廟庵堂。非只一日,來到江南道郢州蒲圻縣。到了松峰山下,觀音泉邊,舉目一望,這裡青山水秀,青竹滴翠,百花飄香。二人好不高興,決定就在這觀音洞府安身。
一天,只見遠處塵土飛揚,原來是蘭香的父親帶了家丁訪查追來了。正在這萬分危急之時,只見一個白衣白裙的婦人,說:不用怕,快藏在我裙子裡。二人果真藏在白衣婦人裙子下。如狼似虎的柳天貴和幾個差人追來了,柳天貴喝問剛才一對年輕男女那兒去了,白衣婦人說:是你眼睛看花了,這裡沒有年輕男女。柳天貴指著白馬說:你不要嘴硬,這樹上拴的白馬就是我的,我還不認得?白衣婦人說:大爺,你真箇眼睛看花了,這那是白馬,這是一隻白羊。柳天貴一看,果是一隻白羊。柳天貴裡裡外外搜了一遍,什麼也沒有,無話可說,只好走了。這時白衣婦人喚出梅青竹、柳蘭香二人說:你們可以出來了。二人從白衣婦人裙下走出來,感謝她救命之恩。白衣婦人說:你們的白馬我已經讓它變成了白羊,為了不讓有人再認出你們,且讓我把你們的模樣略變一變。只見她在梅青竹的額頭上點了一下,又在柳蘭香雙耳上拎了拎,說:你們去照照看,二人跑到觀音泉邊一照,梅青竹印堂上點了顆珠,比過去更英俊了。柳蘭香的雙耳垂各有一顆紅豆,恰如嵌上去的兩粒寶石,更覺豔麗非凡。二人大喜,一齊來拜謝白衣婦人,一眨眼,只見白衣婦足踏蓮花,升空而去。啊!原來是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顯靈。
從此梅青竹和柳蘭香就在松峰山下定居下來,他們在山坡上搭了個竹樓,把白羊拴在竹樓旁。白羊拉出的屎一粒粒的灑在山坡下,長出了滿坡的茶葉。夫妻二人就在山坡上唱歌採茶,制好的茶葉一箱箱的儲在竹樓上的觀音泉洞裡,遠近的商人買到這種茶葉,打開木箱,香氣四溢、用觀音泉的水泡茶,更是甘美異常,人們把這種茶又呼為"離魂草"。久之,羊樓洞也就隨著這茶葉而飲譽中外了。如今松峰山坡上還有兩棵當年梅青竹、柳蘭香種植的茶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