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五點鐘,大家還在夢鄉裡的時候,街邊的早餐店裡面已經亮起了燈,鍋碗瓢盆開始叮鈴咣當,排氣扇開始轉動,兩個小時之後,熱騰騰的豆腐腦出鍋,小店裡迎來第一個客人,"兩根油條,一碗豆腐腦",店主人拿起大碗,挖上那麼兩三勺,再澆上一勺鹹鹵,鐵盤裝上兩根油條,送到食客面前,順便再來一個茶葉蛋,油條掰幾瓣,沾一些豆腐腦,不一會就見了底,滿意地說"結帳"。夏天的清晨,晨練回來的媽媽和孩子面對面大快朵頤。
因為油條和豆腐腦的製作工序並不簡單,所以很多人選擇買一些已經製作完成的去吃。外國人每天的早餐是牛奶麵包,那中國人喜歡的搭配便是油條豆腐腦,單吃油條或者單吃豆腐腦,便像是缺了點什麼,油條配上豆腐腦,才真的是那個味道。說起油條,那歷史可是很久遠了,爺爺奶奶或許給孫子孫女們講過,橫劈開雞腦袋,裡面會有一個"跪著的秦檜",以此來表達人們對奸臣的厭惡。
同樣,油條也源於這個人,人們把麵團變成條狀,將"秦檜"放在油鍋裡面炸,不得不說,雖然來歷很是古怪,但是油條如所有油炸食品一樣,輕而易舉就能俘獲人類的胃。油條要現吃現炸才好吃。製作油條的工序要從一碗麵粉開始,麵粉裡面放上雞蛋和一些食用油,再放上能夠將油條變得酥脆的小蘇打和泡打粉,在那之後,要將麵粉進行很長時間的發酵,直到麵粉團變成了兩倍大,將已經蓄勢待發的麵粉團切成條狀,兩條放在一起,中間再用筷子按一下。
之後一步就是神奇的熱油,將麵團放進鍋裡,油條將會像開花般蓬起來,等到麵條變成了金黃色,拿起來脆的掉渣,油條便完美出鍋了。豆腐腦呢,也叫豆腐花,同樣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食物,豆腐腦源於一碗黃豆,將黃豆泡上七八個小時,小小的豆子會拼命汲取水分,直到變軟,能夠放在豆漿機中打碎,變成豆漿,能夠做豆腐腦的豆漿中不可以有太多殘渣,所以要細心過濾,將純淨的豆漿煮熟,煮沸後再來個三五分鐘。
這僅僅是豆漿,那麼要將豆漿變成結成塊的嫩滑豆腐腦,就要藉助一個秘密武器,就是內脂,一點點內脂就能夠俘獲一兩斤豆子的心,讓他們變成聽話的豆腐腦。關於豆腐腦的甜還是鹹,這也是一人一個口味,鹹鹵中有木耳,蘑菇這些菌類,天津人吃不慣鹹鹵,沒有甜豆腐腦買,他們乾脆就淋些白糖,呼嚕呼嚕吃起來也是那樣香。
白嫩的豆腐腦上面,一些滷子使他的味道有了千百種可能,也讓每個喜愛豆腐腦的人在腦海刻下了獨特的早餐味道。剛剛炸好的油條酥脆可口,咬上一口,香得不得了,如果被一口油膩住了,那就再來一口豆腐腦清爽一下,過了一會,油條變得些許涼了,那就把油條泡在豆腐腦裡面,看起沒什麼食慾,但是極好吃的味道,還是油條沾著豆腐腦,汁水和酥面交融,帶來煥然一心的感受。
每個街頭巷尾,在四五點鐘亮起的燈,照亮了每個勤勞奮鬥的人前行的路,一個油條豆腐腦的小攤,撐起一家人的吃穿住行,面對生活的壓力,他們也仍然用微笑的態度迎接每一個食客,用熱心的關懷歡迎他們的到來。一碗豆腐腦,兩根油條,成為清晨的早起的人們,對生活可愛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