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晨媽
前幾天在餐廳見到這樣一件事:
一個媽媽帶著倆娃在吃飯,桌子上擺得滿滿當當。
媽媽起身接了個電話,前後不到五分鐘,倆娃就活躍了起來,你衝我扔豌豆、我衝你灑果汁,場面一片狼藉。
媽媽回來看到這個場景時,聲音瞬間低沉了下來:「你們幹了什麼?」
倆娃或許預感到了即將面臨暴風驟雨,囁嚅著說:「不是我們幹的,是剛才有人路過碰倒了..」
媽媽更生氣了,不管不顧周圍人的眼光,大聲呵斥道:
「別人是誰?我看你們就是在說謊!小小年紀就這樣,皮癢了是不是?」
最後這位媽媽帶著兩個哭哭啼啼的娃走了,一路上罵聲不斷。
雖說娃說謊有錯在先,但晨媽卻覺得這位媽媽的做法並不可取。
孩子說謊就不是好孩子了嗎?我們該如何引導愛說謊的孩子呢?今天晨媽就來和你好好說說這件事。
很多家長存在這樣一個誤區:孩子年紀小,怎麼可能說謊呢?
其實並非如此。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數據調查表明:25%的孩子在2歲的時候會進行至少一次撒謊 ;而到了4歲的時候,這個比例更是提升到了94%。
生活中孩子的「謊言」可能隨處可見——
媽媽,天上的星星在對我笑!
爸爸,今天小狗衝我汪汪叫,一定是和我說話呢!
我的爸爸超級厲害,他是超級英雄,每天都要拯救地球。
.
2-3歲的孩子對世界還沒有清楚的認知,經常會將自己的想像和事實混淆,說出這類與事實存在偏差的「謊話」。
正如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
「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它當做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所以當孩子說這類謊話時,我們做家長沒必要太過在意。
我們要做的是不要隨意否定孩子,避免說「你胡說八道什麼謊話」,而是告訴ta「你說的東西好神奇啊!」
要知道,一味地否定和打擊,只會削弱孩子的想像力。
而且根據李康教授的研究表明:
撒謊往往需要讀心能力和控制能力,撒謊的孩子跟不撒謊的同齡人相比,有更加優越的認知表現。
所以家長們不必覺得如臨大敵,因為當你察覺孩子說謊的時候,也正說明ta的心智發展成熟,是個「小大人」了。
陳小春的兒子jasper在節目中也曾說過一次謊。
節目組安排了一個活動:
往破掉的米缸裡倒花生米,只有倒了一定數量的花生米之後才可以領早餐,這個活動是用來測試孩子們應對突發情況的危機處理能力。
Jasper沒有去解決問題,而是轉頭向別人求助,引得陳小春十分不滿。
當陳小春詢問他早上做了什麼的時候,Jasper用了「領早餐」這種避重就輕的說法。
陳小春覺得孩子說了謊,一怒之下踢翻了碗。
其實趨利避害是孩子的本能,當jasper看到陳小春鐵青著臉問他問題時,jasper內心十分不安、緊張。
但這並不是「做壞事」的心虛,而是一種看到家長發脾氣時手足無措的應激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孩子的記憶往往會出現偏差,只能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東西。
而且孩子這個時候心智發育也還不夠成熟,他們感覺得父母的情緒卻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時,就會選擇「說謊」。
而不少家認為這是一種不誠實的表現,對孩子十分失望,並且會呵斥孩子「為什麼要說謊」。
這樣做並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會讓他們下一次繼續重複犯錯。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認為:
「學齡前會撒謊的孩子,是因為沒有明確的道德、是非觀,在孩子的世界裡認為自己舒服、高興就是『對』的。」
所以家長們在與3-6歲的孩子相處時,一定要多點耐心和寬容。
要搞清楚孩子說謊背後的真正原因,陪ta一起糾正錯誤,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除了上述兩種無傷大雅的謊話外,還有一種謊話是值得家長們警惕的,就是孩子模仿大人所說的謊。
電影《貓鼠遊戲》裡的主人翁是個騙子大師,犯罪手段神通廣大,喬裝醫生、律師、飛行員,騙取了高達幾百萬的金額,最終入獄。
而成為這樣的職業騙子,與他的成長經歷不無關係。
他的父親是個生意人,從小他就看著父親向銀行、朋友騙取投資。
父親生意破產後,他第一時間便想到了利用騙術套取生活費。
於是他模仿了父親以往的謊言,開始了行騙之路。
從這部電影主人翁的經歷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家庭環境的影響對孩子至關重要。
如果一個家長常常說謊或者打破承諾,那ta的孩子也很難有良好的品格。
所以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懂得誠實守信,否則當某一天孩子對你說「你自己都騙人幹嘛要管我」時,你只能啞口無言。
說了這麼多,晨媽想告訴你的是,謊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孩子說謊時,我們不覺察、不在意、不理解。
一個忽視了孩子成長規律的家長,必然教不出優秀的孩子。
而一個懂得包容孩子的小小錯誤,並且予以適時地糾正的家長,則會給孩子更加燦爛的未來,你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育兒路漫漫,和晨媽一起學習如何做個好父母吧!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啟迪的話,就點個「在看」吧!
- END -
*本文為媽媽手冊(ID:jqfans)原創,400萬寶媽關注的母嬰公眾號。作者:晨媽,育兒經驗豐富的寶媽,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陪千萬父母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