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一下不會懷孕的 (๑•́ ₃ •̀๑)
從推廣「膠片攝影」至今,我一直以推廣底片掃描為核心,而底片掃描環節又有別於傳統膠片攝影。
有人也許會問,膠片通過掃描了還算是膠片嗎?那跟數碼有什麼區別?沒錯!底片掃描儀的主要結構是鏡頭與感光元件,可以認為它是一臺大型數位相機,但底片掃描儀記錄下的是底片上的各種信息,包括底片化學變化產生的色彩關係以及膠片作為載體本身的質感,「而非直接記錄現場」。
現在很多人拿數碼跟底片比較數據,實際都是在拿數位相機與底片掃描儀比,至於數位相機與底片本身,一個電子的東西,一個物理的東西,怎麼比?
有很多玩膠片的朋友曾說,使用掃描儀是「偽」膠片玩法,是「邪」路!玩膠片就應該玩放大,玩幻燈片,玩印相。
不可否認,放大、幻燈片和印相確實是膠片最為傳統的呈現方式,效果也令人讚嘆。
但不要忘記,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網絡這個平臺是巨大的,我們在網上交流,不是就可以極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信息麼?
而且通過網絡可以與全世界的膠片愛好者分享與交流,這才是最重要的,而要將膠片上的影像上傳至網際網路,底片掃描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即使你想拿到現實生活中展示,現在微噴技術和藝術紙張非常先進,效果完全可以替代傳統暗房輸出方式,不要說什麼味道不味道,那都是虛的,眼見為實。
那麼掃描時該注意些什麼呢?如何掃描出效果出眾的照片呢?相信很多人都嘗試過掃描膠片,無論是拿到衝洗店還是自己動手,掃描效果往往都差強人意,經常出現偏色、顆粒粗糙、解析度差、銳度不夠等問題。
膠片攝影中拍攝、衝洗、掃描,每個環節都能左右畫面的最終效果,拍攝是大家都必須接觸的,拍不好是個人問題,衝洗呢,按照程序來就不會有偏差,那底片掃描便成為最至關重要的一環。
我之前一直說,掃描就是後期,大家也許不理解,難道掃描出來不就是底片的本色麼?不是膠片本身就具有魅力麼?還要後期?
然也,膠片本身確實擁有無法抗拒的魅力,但不是你想的那樣,膠片的魅力在於寬容度、畫幅選擇、質感、色彩關係,並不是掃出來就很美麗的一張作品,整體作品風格的把握還是要靠攝影師本人,膠片本身只是基礎,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膠片比起數碼來說,更加的雄偉廣闊,這也是你我選擇膠片攝影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黑白、彩色負片都是負片,我們用肉眼並看不出它的真實色彩,掃描只是記錄,不會添加任何東西。
自己掃描過底片的朋友都知道剛掃出來底片顏色很奇怪,要麼是灰濛濛的,要麼是偏色的,這是因為掃描儀不僅記錄下好的東西,也記錄下了不好的東西。
例如底片色罩的影響、掃描儀燈光色溫的影響等等,總之好的不好的全部記錄下來,那不好的東西就要通過後期去除,所以掃描儀軟體本身就是一個後期軟體,可以校色,可以調節對比和明暗。
不同於Photoshop的是,掃描儀軟體只有色彩和明暗對比調節選項,沒有複雜的濾鏡和功能,那麼怎樣才能掃出好看的照片呢?掃描的第一項硬指標就是色彩空間!(關於色彩空間的知識可以在這個連結裡學習:《色彩空間這個名字就是用來唬人的!真相在這裡!》)
用過專業數碼單反的朋友都知道色彩空間這個概念,我們往往拍攝的時候,相機色彩空間都設置為sRGB,就是為了導入到電腦能在後期軟體中進行色彩空間的匹配,顯示正常色彩。
例如我們常用的ACDSee看圖軟體色彩空間默認是sRGB,如果你相機拍攝出的圖片是Adobe RGB那麼在ACESee裡看顏色一定是怪怪的而且效果很差。
關於膠片的細節和寬容度以及色彩空間這裡有一篇專業性的帖子供大家參考:
《常把菲林的細節和寬容度掛在嘴邊,它們到底牛逼在哪》
你可以認為掃描儀也是一個大的數位相機,因為底片掃描儀也有鏡頭和感光晶片,掃描的過程就是「拍攝」的過程,那麼色彩空間的應用就相當重要了。
掃描儀軟體色彩空間我比較喜歡設置為Adobe RGB 1998或者ProPhoto RGB,掃完輸出後再導入到Lightroom或者Photoshop裡進行後期修整,最後Lightroom或者Photoshop輸出的時候再轉換為網絡使用的sRGB,這樣可以保證顯示器能接受色彩範圍的最大保留,所以後期軟體是第二項硬指標。
不論你使用的是什麼掃描儀,如同數位相機,色彩空間和後期調整都是兩把硬刷子,只不過數位相機拍的是實景,掃描儀拍的是底片這種介質罷了(這句話看起來有點脫褲子放屁的意思,但實際結果卻是天壤之別的)。
掃描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就是對軟體進行基本設置,包括色彩空間的選擇,這決定了最後出片的質量和色彩。
這裡要注意,不論是什麼掃描軟體,都要關掉所有的特效功能,例如除塵、除劃痕、銳化、降噪等等,全部關掉。
因為掃描軟體的算法都很傻瓜,去瑕疵或者銳化的時候會極大降低圖片的質量,甚至破壞圖片完整性,至於除塵除毛髮這些工作,掃之前底片一定要用氣吹儘量吹乾淨,待照片處理完畢後統一進入Photoshop裡進行手工清除,不能偷懶。(下列教程中使用的版本為最新的8.0中文版)
1. 先打開掃描儀,再打開SliverFast掃描軟體,首先選擇掃描類型,底片是透明稿,所以選擇「透射」,如果使用防牛頓環玻璃,請選擇「寬透明」,如果掃描8x10底片,也請選擇「寬透明」
2. 第二步,選擇底片類型,這次我們教學要掃的是富士160NS彩色負片,所以選擇「負片」,注意掃黑白負片的話也是選這個,反轉片則選擇「正片」。
3. 設置Frame, 彩色反轉片和彩色負片都選擇48->24 位元,彩色進階掃描的話選擇48位元HDR或者64位元HDRi;掃黑白的話選擇16->8 位元,黑白進階掃描的話,選擇16位元HDR或者32位元HDRi。(關於進階掃描,請看教程最後段)
4. 設置好掃描文件名、文件格式(推薦TIFF)、輸出路徑,並選擇你需要掃描的精度,直接調動ppi滑塊即可(圖中老版本為dpi),畫幅越大,可以掃的ppi越小,畫幅越小,可以掃的ppi越大,像8x10畫幅我一般都掃1200ppi,足夠網絡交流使用,而135畫幅應該要掃6400ppi或者更高才好吧。
5. 點擊「首選項」進入軟體基本設置
6. 色彩管理系統裡,內部色彩空間選擇Adobe RGB(1998)
7. 設置完畢,開始掃描,第一步預覽,點擊「預掃描」
前提你掃描儀裡得有底片哦,至於怎麼裝底片,看說明書吧。
8. 預覽之後得到畫質較粗糙的縮略圖,調整紅框(銀塊稱其為「幀」)位置框選出你要掃描的照片範圍,注意不要選片基,寧願犧牲點畫面也不要框選不相干的東西,色彩會被計算進去。如果同時掃描多張,使用滑鼠左鍵可繼續劃出多個紅框,調整照片的時候只需要激活當前紅框即可。刪除紅框(幀)可按Ctrl+Backspace鍵刪除,或者在「幀」選項裡選擇刪除。
因為我這是4x5頁片,所以縮略圖較大,其它較小的畫幅都要點擊放大鏡放大進行二次預覽。
9.點擊主面板中的「自動」調整按鈕,紅框劃選的照片會被自動校正一下,至少看起來沒有那麼怪了。
10. 剩下的工作就是你的手工活兒了,先校正白平衡去色罩,這個按鈕就是白平衡選項,白三角「白點」可以吸取照片中的至亮點,不過不建議用,因為不是所有照片都一定要有高亮部分,靠調節明暗工具調節整體亮度即可;灰色三角「中性點」,是最重要的工具,用來第一步吸取片基去色罩和第二步後期吸取圖中的灰色系做白平衡用的;黑色三角「黑點」是吸取圖片中的至黑點,這個比白三角有用一點,因為片基是未感光的,必然是至黑點,點擊片基就可以找準至黑點,然後再靠明暗調節滑塊和對比度滑塊來調整整體效果。
11. 點擊「中性點」吸管,再按住Alt鍵,可以在圖中同時採集4個參考中性點來達到儘可能準確的白平衡,點擊後得到如圖所示色彩。
12. 下面要根據攝影師想要的效果對圖片進行最終校色和明暗對比度調節等後期編輯,那麼你就會用到以下工具和面板,看縮略圖大概接近你想要的效果之後,就按「掃描」按鈕開始掃描吧:
13.掃描完畢我們得到一張Adobe RGB (1998)色彩空間的TIFF圖片,用ACESee(sRGB)打開你會看到,顏色與掃描軟體中完全不同,這就是色彩空間不匹配的結果。
14. 進入Lightroom進行後期編輯以後,導出的時候記得選擇sRGB導出,這樣才能在網頁上正常查看圖片色彩。
15. 經過掃描後期,這張膠片作品才算是真正完成,前期拍攝只是開始,由你自己掃描出來才全部算是你的成果。
其實掃描校色真的很簡單對不對。本篇教程對於底掃入門的新手已經夠用了,不過如果你不滿足於今天的內容深度,沒關係,接來下還會有進階篇推送給大家。
最後附上平板掃描常遇到的疑問。
文章源自木目館,作者徐一恩。轉載需註明原作者與出處。
本號態度較主觀,追求科學請見諒
新浪微博:菲林有毒
如果你也有與膠片相關的故事或拍攝的膠片作品想要分享給大家,歡迎來稿:
film5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