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昊Haosky
關於翻拍
翻拍是指使用數位相機配合微距鏡頭拍攝底片的膠片數位化方案,相較於電分和掃描,更適合非商業化的數碼膠片雙修且對畫質有較高追求並有一定後期能力和色彩理論基礎的攝影發燒友。
從理論上分析:
翻拍的光源可採用專業底片觀片器,顯色指數有保障。
翻拍的動態範圍取決於數位相機的動態範圍,如今在售的數位相機達到13~14檔動態的比比皆是,再不濟的老佳能也起碼有11~12檔動態,絲毫不遜於光學密度3.8D(11.4EV)的富士SP3000和4.0D(12EV)的愛普生V850之流,最頂級的哈蘇X5也就4.9D(14.7EV)。
翻拍的解析度取決於數位相機的像素數,2400w像素已是主流,更有3600w、4200w及5000w像素的幾款全幅機可供選擇,翻拍135必然勝過富士SP3000和尼康9000ED的最大輸出2000w像素,輕鬆壓榨出底片上的每一絲細節,當然單次翻拍120以上的畫幅時DPI因底片尺寸的變大而降低,在不採用接片的前提下,掃描儀應對大尺寸底片還是有優勢的(很多老外接片翻拍120、4*5)。
翻拍的後期空間取決於RAW的後期空間,懂相機的人自然知曉RAW的好處,這裡不予贅述。
也許在哈蘇X5的16bit色深面前數位相機14bit稍顯不足,但畫質的其它方面翻拍並沒有什麼短板甚至遠優於市面上絕大多數掃描儀,而本質上掃描儀也可以理解為一臺大型數位相機因為其主要結構同樣是鏡頭和感光元件。至於掃描儀掃描的是否比數位相機翻拍的結果更具膠片的韻味,其實不管是頂級掃描儀哈蘇X5掃描的FFF還是數位相機翻拍的RAW,都是要通過人工手動校色才能獲得正常色彩的,歸根結蒂,翻拍與掃描,是讓底片這個實物數位化的兩種渠道而已,殊途同歸,機器只決定色彩還原是否準確,這一點時至今日的數位相機難道不值得信任嗎?
只要操作得當,翻拍效果必然令人滿意,獲得很高的解析度和極佳的色彩的同時成本低廉(哈蘇X5售價15w人民幣)。
實操時需注意:
1.保證底片壓平
2.保證底片所在平面與數位相機的傳感器所在平面平行
3.保證鏡頭合焦在底片上
場景演示
翻拍機身:Sony ILCE-7RM2(a7r2)
翻拍鏡頭:Canon EF 100mm F2.8 Macro USM(佳能百微)
翻拍架:起鶴 QH-C082 翻拍臺
翻拍光源:美達亮觀片器LP100N(經改造,拼接的雪弗板可方便快捷地壓平和抽拉底片)
iPhone水平儀APP:Clinometer
設置參數:感光度iso100,光圈F10,中心測光,白平衡針對未曝光的片基校準,自拍定時2秒,手動對焦在片基顆粒上。
關於校色
校色環節是影響最終成片整體觀感的決定性因素,在所有的膠片數位化方案中都極其重要!務必嚴謹對待。
此校色法的思路是分別調整RGB三條通道以使膠片的高光暗部中間調均無偏色,因為是針對單張計算,不需要片頭片尾,無懼同卷底片因曝光量不同導致的密度不同造成的偏色,完美去除負片色罩。
此校色法適用於任何底片數位化方案獲得的未經處理的原片,包括底掃。
由翻拍得到的文件在ACDsee看圖軟體中打開是這樣的
用PS打開RAW,自動進入ACR
首先在鏡頭校正面板選擇配置文件校正微距頭的畸變
使用裁剪工具將底片上未曝光的片基裁乾淨(一定要裁剪乾淨,否則影響直方圖計算),可以看到色階利用率不高,動態範圍綽綽有餘
切換至曲線面板,選擇點曲線,將紅通道拉成反相曲線,並使曲線兩端與直方圖兩端對齊
綠通道同上
藍通道同上,此時觀察上方直方圖面板,可以看到直方圖兩端的紅綠藍基本重合,即高光與暗部無偏色
使用顏色取樣工具,吸取畫面中理應是中性灰的地方(如果一個拿不準是不是中性灰,就多吸幾個)
分別調整RGB三條曲線中輸出值在128處的錨點的輸入值,使取樣處的RGB等值,即還原中性灰,中間調不偏色
至此去色罩完成,得到了純淨的不含任何添加的色彩,可打開圖像進入PS基本面板
去色罩後的負片即可當作常規照片處理,按個人需求調整色彩和影調,通常微調一下反差效果就不錯
放大至100%,a7r2的4200w像素裁剪後依然讓135底片的細節相當可觀,右側路牌上的文字清晰可見,光這一點已經能讓很多底掃汗顏了吧
附一張使用電分滾筒掃描的135細節圖,不過爾爾
最終效果(機身Leica M6 TTL,鏡頭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2 ZM,膠片Kodak ProImage 100)
更多膠片翻拍樣張可前往我的LOFTER查看:haosky95.lofter.com
從網上下載了一張愛普生V700用1200dpi且開了HDR掃描的4*5頁片(來自@徐一恩的淘寶店木目館,中意他家的自動膠捲衝洗機很久了,來年搞一臺),機身鏡頭未知,膠片是Kodak Ektar 100,這個型號以顆粒細小著稱,4*5十幾倍於135的面積,帶來的應該是成幾何倍數的細節,順便看一下掃描儀相較於數碼翻拍在使用了同樣的校色方法後到底有沒有色彩加成
PS打開這張TIFF,先裁剪掉多餘的片基(TIFF不會自動進入ACR)
調出ACR依次調整RGB曲線
使用顏色取樣吸管吸取中性灰取值,曲線錨點還原中間調,去色罩完成
回到PS基本面版再用曲線微調一下反差
放大100%看一下細節,拋開Ektar本身的顆粒細小,並沒有想像中成倍於135的細節優勢,這可是比120底片還大的4*5啊,小失望~
再看一下整體,很乾淨很正常,但沒有傳聞中的掃描儀一掃就毒德大學,普通的場景,尋常的色彩,一切看起來很平實,平實得就像是隨便一臺畫質尚可的全幅數碼機拍出的效果。這是應當的,這是正常的,膠片的本來面目就是這麼回事。當然如果用哈蘇X5或者數碼接片翻拍的話細節肯定比這個好
附上拍攝者用自己的方法校色的成片
有朋友對校色持這樣的觀點,我建議他繼續往下閱讀提高姿勢水平。
關於掃描儀
1.家用級
著名機型有:
愛普生 EPSON V700/750/850
佳能 Canon 8800F/9000F
尼康 Nikon 9000ED/5000ED/VED
精益 OpticFilm 7200/8200/120
美能達 Konic Minolta DiMAGE Scan
愛普生與佳能的都是平板掃描儀兼顧底片掃描功能。而尼康、精益、美能達是底片專用的掃描儀,具有鏡頭對焦結構。前者銳度低於後者,但使用方便。後者屬發燒器材,具有不錯的圖像銳度。家用掃描儀大多都配備紅外線ICE除塵,能在掃描時識別跌落在底片上的塵粒及刮痕,難免傷及細節。但要想掃出好的效果,還是要花較長的時間。
2.衝印級
著名機型有:
富士 FUJIFILM SP2000/3000
諾日士 Noritsu LS-600/LS-1100/HS-1800
美能達 Konica Minolta DS-2000E
愛克發 AGFA D-lab
這些都是當年衝印時代留下的產物,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快、省事。撇開效率,成像畫質甚至還不及某些家用掃描儀,但商業流程追求的並非是愛好發燒友所在乎的細節以及過渡,而是面對大部分普通客人,拿到由這些機器輸出的照片,是否有悅目的感受。所以每一臺衝印級掃描儀,都有其獨特的色彩處理曲線,把平凡的照片變得很有韻味,即現今大部分愛好者們口中的膠片的味道。另外,商業機器講究的是簡易操作性,只要安排相關課程,就能讓一個視覺正常的普通人在半小時內培訓完畢並且上崗,於10分鐘內製作出像模像樣的照片。
3.工業級
著名機型有:
海德堡 Primescan 3900/7100
柯達 Kodak iQsmart 1/2/3
易邁康 Imacon Flextight /848/949/X1/X5 (2003年與哈蘇合併)
底片數位化的終極工具,為最終的印刷製版服務。在膠片時代,幾乎每一本雜誌,每一張海報,都離不開這些掃描儀。它們擁有無與倫比的性能,能夠挖盡底片上每一絲的細節,因此自然不會帶有紅外線除塵這種功能,需要有乾淨的製作環境。默認輸出後需要人工作後期校色處理,整個過程對技術要求甚高。最終效果參考出版時間在15年之前的攝影雜誌,在那個數位相機尚不成熟的年代,清晰精緻的照片大多是經由這些機器製作出來的。
例:
FUJIFILM SP3000
衝掃店最為常見,富士魔術手相片衝曬系統的底片掃描儀。
一座獨立運行的機器,鏡頭,影像處理組件,特殊定製的電腦都在一體。
生產用途是為了在把膠捲轉成數碼後,通過其照片印刷機曬出紙質相片,此所謂 「衝曬」。
sRGB 色域,CMYK校色控制。光密度3.8D(11.4EV)。135畫幅最大輸出解析度長邊5500px(約2000w像素),120畫幅最大輸出解析度短邊3500px。
有著較高的掃描速度,且按照其內部算法,出來第一眼的顏色就相當適合大眾審美,省卻了後期步驟。
Nikon 9000ED
尼康頂級掃描儀,能與任何電腦連接,MacOS、Windows均可。
能使用原廠Nikon Scan驅動軟體,也能使用Vuescan、銀快等第三方驅動軟體。
色彩還原度高,Adobe RGB色域,135格式最大解析度長邊5500px(約2000w像素),120最大解析度短邊8000px。
附件眾多,獨有的「玻璃片夾」對精度有優化。
海德堡 Primescan 3900
技術指標:
信號解析度:12位/每像素每色(對數),通過反對數計算在掃描中達到16位/每像素每色
掃描解析度:彩色/連續調/線條稿 最大11,000dpi
密度範圍:3.9D,由實際輸出灰梯尺測得
最大密度:4.2D,由實際輸出灰梯尺測得
原稿類型:透射稿/反射稿,彩色/黑白,連續調/線條稿,正片/負片
電子分色機(electronic color scanner)是採用光電掃描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從彩色原稿直接製成各分色底片的現代化製版設備,海德堡是最著名的電分以及印刷設備品牌,理論上是所有電分設備中最頂級的。
簡單分析一下:
SP3000掃描速度快,但色彩經其內部算法處理,偏豔,對比度高,無法滿足對畫面細節有較高要求的專業影友。
9000ED色彩還原好,細節精度高,但每掃一張都需要花費數分鐘時間,掃一卷下來幾個小時跑不掉,難以滿足批量化製作要求,且全手動校色對操作者技術要求也相當高。
而海德堡的電分滾筒,屬於工業級掃描的一種,其最大的優勢是片子掃的時候,很平,掃描精度高。電分默認針對印刷用途,缺點是要塗油,一定程度傷害底片,光密度只有3.9D,只夠應付反轉片的動態範圍,色彩模式通常是印刷用的CMYK,只是到最終印刷出來效果會比較好,隨著虛擬滾筒的出現,逐漸被出版業淘汰。
淘寶店最為常見的SP3000和諾日士HS-1800,兩者的色彩差異只是廠家為市場需求而故意為之的預設風格。富士覺得大眾應該喜歡色彩鮮豔、對比度高的畫面,諾日士覺得平和而真實的畫面才更讓大眾接受。至於柯達卷要用諾日士掃描、富士卷則該用富士掃描的說法,完全是以訛傳訛無中生有的謠言,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市面上不止柯達與富士兩個品牌,那叫別家的膠捲如何是好?
衝印級掃描儀的主要缺點是動態範圍低和色彩不可控,因為以往用作衝印的相紙本身動態範圍就不大,所以掃描儀動態再高也無意義,這導致掃描一些大光比的場景時,丟失一些底片上的高光和暗部細節,黑白負片尤為明顯。恰是因為沒有顧及太多細節,才讓衝印機內的色彩處理算法能夠順利執行,生成讓人討喜的照片。而上訴提及的任何一款家用掃描儀的動態範圍都要比衝印掃描儀高。
工業級掃描儀精度高,還原度高,好是當然最好,可對操作者的要求也高,直接輸出的照片,都會有色罩和灰塵,這是正常現象,畢竟膠片是一個實體,色罩也是負片的固有屬性,完全需由人工去完成校色和去灰塵操作。
關於掃描應該知道的1.掃描儀的光源
光源有個重要的技術指標,叫顯色指數。當年LED還處於起步階段,顯色指數低,亮度也不夠。但因發熱量低,壽命長,光質穩定,能滿足民用需求,所以受到廠家青睬,家用的尼康掃描儀,商用的富士SP3000、諾日士HS-1100/1800均配備LED光源,工業級別的掃描儀則仍採用螢光燈光源,例如哈蘇X5 的燈管由歐司朗製作,售價格高達700美元,僅有2000小時壽命。即使在印刷行業經常用到的D65,D55標準光源,也還是螢光燈管。而新出的愛普生V850改進之處就是將需要預熱的螢光燈管換成了LED,可見只要顯色指數和亮度達標,LED更具優勢。
2.掃描儀的光密度
首先說明光密度1.0D相當於數位相機的3檔EV,4.0D也就等於12檔動態,頂級掃描儀哈蘇X5的4.9D=14.7EV。光密度即動態範圍的確是項重要參數,關係到能否同時採樣到底片上大光比場景的高光與暗部。光密度大的掃描儀一般都相當昂貴,但掃描儀也可配合掃描軟體採取明暗分別掃描一次再合成的方法(HDR),且很多廠家都喜歡虛標光密度,所以相對於動態範圍都不是很高的情況下,還不如選擇帶有對焦結構的掃描儀,反而有助於提高畫質。
3.掃描的解析度
對輸出來說解析度肯定是越大越好,但通常家用級別的平板掃描儀,DPI超過2400就沒有意義了,放大後圖像都是糊的。
4.掃描的文件體積
比起解析度,文件類型更能決定體積大小。一張1000px解析度長邊的照片,8位TIFF大約3M,16位TIFF大約6M,一張3000px解析度長邊的照片,8位JPEG大約2M。前者只能印6寸的照片,而後者卻能印12寸。掃描文件的解析度決定了圖片的精度,文件類型與文件大小決定了後期處理的空間。但如果是富士或者諾日士這一類衝印級掃描儀,都沒什麼後期空間可言,就只看解析度好了。
5.掃描的色彩及膠片的味道
在衝印時代,富士與諾日士的衝印設備佔據了大部分市場。讓大眾習慣覺得他們輸出的照片風格就是膠片的味道,其實只是衝印機預設的結果。不同類型的掃描儀,出來的色彩不盡相同,如果你想看膠片真正的色彩,其實只隨便一臺家用掃描儀,在掃描時關閉自動色調和其他自動功能就可以了。而想準確體現膠片本身的色彩,要靠後期人工手動校色,讓掃描儀僅起到在硬體上將底片轉化為數字的作用。
摘錄Kodak Manual裡的一段話:
negative film:
Because no standards exist to define the colored filter sets that film scanners use to capture the red, green, and blue information of the film image, each manufacturer's scanner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output. The output depends on the scanner's sensitivity to the dyes in the film. This sensitiv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spec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lored filter sets and/or the spectral sensitivity of the charge-coupled-device (CCD).
這是來自畫英雄的各款常見掃描儀樣圖。可見越是廉價的掃描色彩風格化越嚴重,在衝印級掃描儀色彩預設的幹擾下顏色出現了各種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無中生有的顏色,而最頂級的哈蘇X5色彩表現最真實還原
堅持看到這裡的想必都是秉持嚴謹科學的態度能夠參悟膠片其中玄妙之人,自可不必迷信電分和底掃,翻拍同樣是合理且高性價比的膠片數位化方案,自可不必迷信各家店掃的各款儀器的效果哪個更具膠味,掌握正確的校色方法才能獲得較為準確的膠片色彩。一切按照基本法,便會發現即便是135的世界裡,也沒有過分粗暴的顆粒,也沒有妖豔重口的色偏,剩下的是膠片獨有的連綿延展的高光和細膩柔和的氛圍。
願熱愛膠片的各位繼續熱愛,並享受其中。
(部分資料整理自網絡)
最後打一大波廣告 微博:黃昊Haosky LOFTER:haosky95.lofter.com
(歡迎交流討論)
流年似水易蹉跎,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我們還在路上 故事還在延續
我猜,志在四方的你有時侯也需要攜手前行!
接下來讓一個才高八鬥的你
遇見一直在等待的我們!
(掃碼聯繫我,可加入神秘又充滿波普氣質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