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問一位漂亮的「90後」姑娘有沒有見過膠片?有沒有用膠片相機拍過照片?姑娘笑著回答我,雖然現在很少看到了,但至少在她小時候還是見過的嘛!不就是那種小小的底片嘛~姑娘一面說一面用指尖在空中比劃著,像是要畫出一個小方塊的樣子。
我不禁啞然失笑:是啊,雖然現在是數碼影像天下,但實際不過一二十年前仍是膠片大行天下的歲月。只不過怎麼在我心中「膠片」這個詞仿佛已經是相隔遙遠的上上世代的產物了?
這段對話發生於上海淮海路、淡水路交界的「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間」裡。我從公眾號上得知富士從7月24日到9月9日舉行第二季「Hi,Film!」膠片季活動,於是帶上同事和大家熟悉的 懶懶同學(微博:@一朵胡蘿蔔丶vhv ——沒辦法,人家姑娘的名字就是如此個性)一起去那邊替大家搶先探探展。
事實上,第二季「Hi,Film!」膠片季是由多個不同部分組成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從7月24日到8月16日舉行的《時間膠囊》影展。這個影展本身又分為兩部分,前者是著名攝影師 任曙林先生的《八十年代中學生》展,後者則是由多位中外年輕攝影師作品集合而成的《為時間造像》展。
聽說任曙林先生的《八十年代中學生》曾於2011年在北京展出過並引起轟動,而這是該展覽首次在上海亮相。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不少還是首次公開露面的作品,因此即使你是該展「十年老友」但依舊會有新鮮感。
事實上,對於我這個「九十年代中學生」而言,任曙林鏡頭下的場景與我少年時期經歷的種種並沒有太大差異。那些熟悉的教室與課桌椅、幾乎沒有多少變化的教科書,還有帶著濃鬱改開早期風尚的八十年代服飾在我眼中都是那樣親切和熟悉。
不過,這些景象對於身邊的 懶懶同學而言就顯得有些陌生了。 不過,任曙林照片中那些清純可愛又充滿朝氣的臉龐還是很輕易的打動了這位「零零後中學生」。懶懶同學指著其中一張女學生笑臉照片對我說她小時候也有一張笑得一模一樣的照片!
與瀰漫著復古青春氣息的《八十年代中學生》不同,由陳川端、羅智中、杜揚、jiayueli、嶌村吉祥丸、Julian Klincewicz幾位中外青年攝影師採用膠片、數碼甚至是VHS錄像帶創作的《為時間造像》則傳遞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氣質:儘管這些照片的藝術風格、表現形式大相逕庭,但它們都不約而同的向我宣告著現代年輕人的追求個性和自我表達。的確,這些作品看起來很「日常」,但往往最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就隱藏在這些「日常」當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年輕人的作品又與 任曙林的《八十年代中學生》似乎暗暗契合。
除了影展外,第二季《Hi,Film!》膠片季內還有獨特的「暗房裝置體驗」。只見X-SPACE內原本用於攝影講座的Workshop空間被改建成了一個紅光籠罩的「暗房」——這瞬間勾起了我小時候看老爸將衛生間關上窗戶、拉上窗簾,擰上紅色燈泡充做「衝印間」的回憶。
事實上,富士膠片就是希望能在這種標誌性的紅光下用一堆膠片洗印衝擴設備以及數十種富士經典膠片來引發你對膠片時代的記憶。而我更是對牆面上所刊載的富士膠片/相機發展歷史,以及那些年紀肯定比我還大上許多的膠片老廣告格外有興趣。
在這個「暗房」裡,富士還為前來參觀的觀眾提供舊底片掃描服務(每人限三張,自帶底片和SD存儲卡)。他們首先會動用高達一億像素的GFX100中畫幅相機對靜置在觀片器上的底片進行翻拍,然後再使用電腦對這些底片進行調整。
當然,用戶也可以參加專門的《老底片復活記》膠片翻拍校色體驗Workshop。反正我今天是直接把自己在南法拍攝的反轉片帶過請富士的工作人員幫忙「底掃」一下。懶懶同學一邊低頭看著觀片器上的底片,一邊望著電腦屏幕驚訝的合不攏嘴:這畫面也太清晰了,竟然能有這麼多的細節!
雖然有「為自己打廣告」之嫌,但這次X-SPACE還宣布只要觀眾關注他們的公眾號「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間」,就能請他們的工作人員幫忙拍攝一張採用ACROS膠片模擬拍攝的黑白肖像照片。要知道,能夠邀請富士X-SPACE的工作人員親自操刀,並動用他們昂貴的布朗燈進行肖像拍攝著實是機會難得!看著 懶懶同學在那邊拍攝美美的肖像照片,我也忍不住提醒工作人員千萬不能厚此薄彼——畢竟我也是他們公眾號的忠實讀者啊!
影展+體驗,這就是富士第二季「Hi,Film!」膠片季的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在8月16日《時間膠囊》影展結束後,富士還將在X-SPACE裡立即展開《500臺膠片相機漂流創作計劃》展。是的,這就是此前富士對外送出的那500臺一次性膠片相機在經由500名拍攝者之手後的最終成果展示。相比那些名家作品,我倒是很期望看這些出自專業、非專業攝影師之手的膠片作品能帶給我怎樣的驚喜?
另外,「暗房裝置體驗」與「ACROS黑白肖像拍攝」項目則將會一直延續到9月9日。而且富士X-SPACE裡還會有多場相關的主題講座進行!嗯,我今晚就打算把這個展覽的信息告訴我老爸,讓他這個老攝影愛好者來富士X-SPACE重新感受一下膠片曾帶給他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