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寶麗來粉絲哀嘆富士FP-100C相紙停產,風琴機使命即將終結的同時,富士,這家擁有驕傲影像歷史的廠商,從未停止過對情懷的追求和將之與尖端科技相結合的嘗試。
正是在這種追求與嘗試下,我們才得以見到分為多個系列的富士X數位相機,而在所有的X相機中,則是採用光電混合取景器的X100和X-Pro系列最具代表性。十分幸運,我在富士新一代旗艦機X-Pro2發布僅數天的時候,就拿到並體驗了這臺耗費了富士數年心血的相機。
與旗艦級定位相匹配的優異畫質
一臺相機,無論主打操控、情懷還是其它,其畫質水準一定是要優先考慮的。X-Pro2採用全新的2430萬像素的X-Trans CMOS III APS-C傳感器,最高感光度也提升至ISO 12800(可拓展至 ISO 51,200),均已達到富士X系列相機的最高水準,在實際試用中我也體會到了它的精細畫質。
01. Acros膠片模擬,18mm、f/5.6、ISO 12800
這是一張使用極端參數在街頭抓拍的照片,可以看出搭配X-Pro2獨有的Acros黑白膠片模擬模式,即使感光度已達到標準範圍內最高的ISO 12800,畫質也沒有任何不能接受之處,孩子衣物的細節和皮膚的質感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適當的顆粒則恰到好處地增加了照片的「膠片感」。
02. Velvia膠片模擬,18mm、f/2、ISO 400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富士引以為傲的「膠片色」。作為老牌膠片生產商,富士擁有80餘年的膠片研發歷史,在顏色上擁有獨到的見解,多種各具特色的機內膠片預設也正是富士X相機一直以來的一大賣點。此次X-Pro2除了保留了X100T時發布的Classic Chrome預設,並首次加入了富士當家的黑白膠片Acros的膠片模擬預設。這些預設帶來的創造性的提升,是很難用解析度等硬性參數來衡量的。
03. 多種膠片預設色彩對比
更快速的對焦,更專業的操控
作為一款將「Pro」一詞加入型號名的專業機型,除了畫質,X-Pro2需要追求的更多,如快速精準的對焦、專業便捷的操控。
事實上,儘管倍受期待,但X-Pro2的前代機型X-Pro1發布後,大家是稍有失望的,其原因主要是X-Pro1和大家的期待值相差較遠的自動對焦能力。雖然富士在後來推出固件對X-Pro1的自動對焦進行了升級,但終究還是沒能讓大部分用戶滿意。
不過自X-Pro2發布後,對焦難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X-Pro2對焦能力大為提升,這是在長達數日的試用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點。
04. Acros膠片模擬,18mm、f/2、ISO 400
在搭配富士XF 18mm F2鏡頭時,X-Pro2對焦果斷、靈敏、準確,除了會在少數低反差區域產生短暫遲疑,大部分情況下都能瞬間合焦,即使只是與自己擦肩而過的路人,富士X-Pro2也能瞬間準確合焦,捕捉精彩瞬間。
除了優秀的對焦性能外,便捷快速的操控對攝影師而言同樣重要,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臺相機的機身設計。實際使用下來,我認為相比於前代機型,X-Pro2的機身設計共有3大主要亮點:仿古式機械感光度轉盤(05圖左)、顯示屏旁的八方向對焦點選擇撥杆(05圖中)和位於相機前側快門鍵下方的設置撥輪(05圖右)。
05. X-Pro2機身設計亮點
其中機械感光度轉盤結合富士XF鏡頭的手動光圈環能直觀地為拍攝中的攝影師提供參數信息,作用類似於單眼相機的肩屏;新增的對焦點選擇撥杆、前置撥輪則能有效提高拍攝時的操控效率,熟練使用後更是能讓攝影師進行「盲操作」,對於畫面轉瞬即逝的街頭攝影而言,這一點意義非凡。
「黑科技」光電混合取景器
在無反相機興起後,關於光學、電子取景器孰優孰劣的爭論從沒停止過,針對這個問題,富士給出了完美的解決方案——將兩者結合。自X100、X-Pro1發布後,它們採用的光電混合取景器雖然受到了用戶的廣泛好評,卻依然有缺陷存在——視差。
作為旁軸取景相機,視差問題可以說不可能避免,在微距拍攝時更是如此。但是經過幾年沉澱,富士還是找到了解決方法——除了傳統的視差補償外,X-Pro2和X100T一樣,可在光學取景器的右下角開啟一小塊電子取景器,顯示正確合焦位置的100%放大圖像;此外,還能在相機菜單中開啟對焦視差補償框,在取景器內顯示相機的實際對焦區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近距離拍攝時視差導致的對焦點偏移情況。
06. Velvia膠片模擬,18mm、f/2、ISO 400
情懷是亮點,但亮點不只有情懷
在相機趨同性愈來愈盛的今天,一臺相機想要堅持自己的特點已經越發艱難,但富士並沒有退縮。對X-Pro系列來說,復古和情懷的光芒過於耀眼,以至於讓人們忽略了光芒之下這臺相機的本質——拋去情懷的外衣,X-Pro2依然是一臺從畫質、對焦到操控都非常出色的專業相機,其出眾之處不一而足,遠非情懷二字這麼簡單。
07. Velvia膠片模擬,18mm、f/2、ISO 400
擴展閱讀
《1939年的徠卡旁軸相機內部都長什麼樣?》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