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男友相處了一年,交往的最初,男友對她很好,幾乎所有的閒暇時間都給了她。
後來,男友的同學喊男友玩線上遊戲,她也沒有反對,儘管在交往的最初她告訴過男友,自己不喜歡也不希望男友玩遊戲,她是愛他的。
漸漸的,男友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長。
後來,只要男友玩遊戲的時間超長,她就會在一邊生氣,忍不住也會去說,此時男友則會說上一堆道理:「我工作壓力很大,玩遊戲放鬆一下,有什麼不對?我和同學一起玩遊戲,有什麼不對?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你.」男友的話讓她沒辦法接茬兒,感覺男友說的話也有道理,只是內心的那股無名之火無處安放。
我問:「你那會兒也許不是真的生氣!你只是想要男友過來抱抱你,想要男友過來哄哄你。」
她說:「是啊!我那時只想男友可以暫時離開遊戲,過來抱抱我,過來哄哄我,就什麼事兒都沒有了。」
當你只想要一個抱抱的時候,他偏偏跟你講上一堆道理。
再來看一個案例。
暑假裡,一名初一男生的父親找到我,說兒子自去年升入初中,成績還不錯,近期跟自己越來越對著幹,很叛逆,想讓我幫他「整整」他的兒子。
後來,我見到了這個男孩,稚氣未脫,隱隱還有點小學生的味道,他給我說了期末考試時發生的一件事情。
上學期期末考試最後一場考試,自己順利的做完了試卷,然後開始檢查,後來報告監考老師去了洗手間,在洗手間裡,遇到了正在看期末考試答案的同學,出於好奇,自己也跟著一起看起來,一邊看著,兩個男孩還一邊討論著,都忘了還在考試中,聲音越來越大,終於引起了路過老師的注意,兩人被逮個正著。
被老師批評教育,被喊家長,回家後,接受家長的再教育,暑假裡還被父親帶去搬磚「體驗生活」,「體驗」中,父親都沒堅持到最後,男孩倒是咬著牙搬完最後一塊磚(搬磚的情況是父親描述的,在說到兒子咬著牙大汗淋漓筋疲力竭的搬完最後一塊磚的時候,眼裡分明噙著淚光),後來,父親把搬磚的收入給兒子當零花錢,男孩堅決沒要。
男孩說起期末考試的事情,說到回家後被父親教育,事情雖已經過去一個半月,仍感覺到情緒依舊在那裡,委屈,自責,失望,無助,還有點憤怒。
我問:「如果當時父親回到家抱抱你,你會怎樣?」男孩的眼裡溢出淚水。
很多父母會用一些正確的道理來說服孩子,讓孩子走自以為正確的道路。
父母這樣做的好處,可以極大的滿足自己的欲望和自戀。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往往在追求「我是對的」自戀想法。
那位玩遊戲講道理的男友,看不到女友的情緒,不是他真的看不到,是他害怕看到女友的情緒,他怕看到了顯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他怕看到之後會不舒服,所以他選擇不看,直接給出一堆道理,告訴女友你不能怎樣,應該怎樣.
那位父親同樣在期末考試事發之後,同樣看不到兒子的情緒,不是他真的看不到,是他害怕看到兒子的情緒,他怕看到了會想起曾經的自己,所以他選擇不看,直接給出一堆道理,告訴兒子你不能怎樣,應該怎樣.
想像一下,當那位男友看到了女友的情緒後,離開遊戲給女友一個抱抱.當那位父親回家後看到了兒子的情緒,給兒子一個抱抱:「爸爸知道也許你只是好奇才會去看答案,因為你已經做完了試卷,你並不是真的是要作弊的.」那畫風是不是很美很溫馨?那畫風是不是很溫暖很柔軟?
自由聯想一下,那位男友和那位父親,是不是也在這樣的被講道理之中成長?
也許,在親密關係中,講道理也是會代際傳承的?
這又讓我想到強迫性重複。強迫性重複是由佛洛依德提出的,人在小時候經歷過痛苦的或快樂的事件之後,會在以後不自覺的反複製造相同的機會,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
在講道理之後,那位男友和女友情感流動的道路是被切斷的,那位父親和兒子情感流動的道路亦是被切斷的,只剩下正確不正確,只剩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這一切背後的情感給忽略了。
於是,那位男友和女友之間,那位父親與兒子之間,無形中有了一堵厚厚的牆,當那一堆堆道理被拋出來,牆那邊的女友和兒子是聽不進的,就如同一拳拳砸向那堵厚厚的牆,拳頭砸不到牆那邊的女友和兒子,搞不好把自己搞得面目猙獰。
愛講道理的男友,可能會教出一個鬧情緒的女友。
愛講道理的父母,可能會教出一個更加叛逆的孩子。
很多時候,在抱抱面前,道理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我只想要你的抱抱,而你卻在和我講道理。
梨窩淺笑,超愛麥兜,又叫黃小麥,十年會計師,現心理工作者,國家某級心理諮詢師,國家某級婚姻家庭諮詢師,市作家協會會員,被家人戲稱「坐家」,淺笑寫生活,寫生活裡與心理有關的事兒.
歡迎分享,保留原創著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