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竹筍採收的季節,如果在汕頭詢問哪裡的竹筍最好吃,大多數當地人都會想起一個地方——旦家園。
旦家園在哪裡?它位於汕頭市龍湖區的最北端,三面環江。旦家園的竹筍為何好吃?因為當地土地疏鬆肥沃,水分充足,非常適合竹筍的生長。
每到筍季,當地居民一大早就忙著挖筍。
但許多人還不知道,除了竹筍誘人,旦家園「竹青、水清」的鄉村美景同樣獨一無二。近年來,旦家園用潮汕特色文化來包裝美化村落,同時將疍家文化融入其中,致力打造一個具有田園氣息的美麗水鄉。
近年來,旦家園打造「竹青、水清」的鄉村特色。
祖輩曾是「水上吉普賽人」
旦家園位於韓江下遊三角洲地帶,西倚梅溪河,東臨新津河,三面環水,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廣梅汕鐵路、廈深高鐵、潮汕大橋通向潮州、揭陽的重要門戶。社區總面積約1000畝,常住人口2289人。
旦家園位處龍湖區最北面,三面環水。
「旦家園」這個特殊地名的由來,相傳是因為村落初期常有「疍家夷」船停泊而取名「疍家園」,後來筆畫簡化,「疍」字簡化為「蛋」字,後又被寫成「旦」字。
據了解,疍家人常年以船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殼漂泊於海面,所以稱為疍家。疍家人主要從事沿海港灣的漁業和水上運輸,他們祖祖輩輩浮家泛宅,與水為伴,長期與風浪搏鬥,被譽為「水上吉普賽人」和「水上遊牧族群」。
在旦家園黨建村史館,有一段詳細的描述印證了這段歷史——村落初期,一溪之隔的繁華港口,能看到旦家園村民穿梭忙碌的身影。直至清康熙年間,他們棄舟上岸定居,告別水上捕撈的漂泊生活。
據旦家園社區居委會書記芮龍介紹,旦家園社區的兩大姓氏為芮氏和黃氏,是在村裡生活最久的村民。而如今,在社區的最北端,還保留有一個小規模的客運渡口,可通往對岸的外砂街道大衙社區和潮州市庵埠鎮。
優質竹筍成特色農產品
那麼,這個祖輩以船為家的地方,為何如今會成為竹筍的盛產地?
原來,這與旦家園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由於地處韓江三角洲衝積平原,水土肥沃,旦家園種出來的竹筍口感清脆甘甜。不過,要確保竹筍的品質過關,除了依賴這一先天優勢,還需要「後天努力」。
由於獨特的地理優勢,旦家園出產的竹筍質量上乘。
每年農曆四月,旦家園的竹筍開始進入採收季節,每株竹子一般可採3次筍,一直採至農曆八九月。而這一看似簡單的採收動作,最考驗筍農的功底,其中採收時機尤為重要。
據了解,竹筍生長速度特別快,早一天採,竹筍太小;晚一天採,又變得太老。下鏟的手法和位置也有一定講究,最重要的是不能傷及「筍眼」。長勢極佳的竹筍,筍農還會將其保護下來,留作「筍母」。農曆九月,竹筍全部採完之後,筍農還需要對竹林進行精心養護。
除了採收,旦家園人還擅長變著花樣烹筍。社區內幾乎每一家食店,都能用竹筍製作出十多道菜餚,包括炒筍絲、煮筍湯、蒸筍餃、燜竹筍、冰鎮竹筍以及筍烙、筍羹等。而這些菜餚的烹飪原則,就是儘量保留原味,不使用繁複的工藝或者過多的調味品。
這番天然的美味,讓旦家園的竹筍遠近聞名。每年夏季,經常有市民專門驅車幾十公裡慕名前來,或購買新鮮出土的旦家園竹筍,或在社區內的農家食店品嘗鮮美的竹筍宴。
黨建村史館留住鄉情鄉韻
有了竹筍這一品牌,旦家園也逐步打開了生態旅遊的大門。
「村民們自產自銷旦家園竹筍,帶旺了村裡飲食店的生意,形成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鏈。」芮龍說,近年來旦家園堅持黨建引領,補足基建短板,挖掘潮汕文化,不斷提升社區人居環境,並發展以竹筍為特色的休閒觀光農業。
旦家園打造沿湖景觀精緻,展現田園風光。
作為汕頭市第一批人居環境建設示範點,旦家園先後爭取到市、區投入資金5107萬元,著力抓好基礎設施、景觀提升、文化提升、旅遊開發、環境整治、經濟發展和內部治理七大工程。拆除違建物3.1萬平方米,新建、改造村道16條;整治溝渠1275米、池塘5個,實現內外環水系循環,完成「源頭截汙、雨汙分流」改造工程並接入市政雨汙管網。
與此同時,旦家園還結合疍家文化打造「竹青、水清」的地域特色,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將疍家文化、竹文化、農耕文化、紅色精神相結合,以有形的鄉村建築體現無形的文化魅力,彰顯鄉情鄉味鄉韻,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其中,新建成的旦家園黨建村史館,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作為汕頭市首個黨建村史館,該館記錄黨建歷史,展現村史民俗,以旦家畫廊留住童年記憶,傳承文化血脈。
昔日以船為家的歷史已經遠去,如今美麗鄉村的雛形漸漸顯現。盛夏七月,漫步在旦家園的鄉間小路上,江風徐徐,岸綠景美,竹筍飄香,好不愜意。唯有偶爾一趟動車飛速而過,才讓人晃過神——原來仍身處在城市間。
文/圖 楊立軒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