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文化+潮汕鄉村=?

2020-12-25 騰訊網

又到一年竹筍採收的季節,如果在汕頭詢問哪裡的竹筍最好吃,大多數當地人都會想起一個地方——旦家園。

旦家園在哪裡?它位於汕頭市龍湖區的最北端,三面環江。旦家園的竹筍為何好吃?因為當地土地疏鬆肥沃,水分充足,非常適合竹筍的生長。

每到筍季,當地居民一大早就忙著挖筍。

但許多人還不知道,除了竹筍誘人,旦家園「竹青、水清」的鄉村美景同樣獨一無二。近年來,旦家園用潮汕特色文化來包裝美化村落,同時將疍家文化融入其中,致力打造一個具有田園氣息的美麗水鄉。

近年來,旦家園打造「竹青、水清」的鄉村特色。

祖輩曾是「水上吉普賽人」

旦家園位於韓江下遊三角洲地帶,西倚梅溪河,東臨新津河,三面環水,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廣梅汕鐵路、廈深高鐵、潮汕大橋通向潮州、揭陽的重要門戶。社區總面積約1000畝,常住人口2289人。

旦家園位處龍湖區最北面,三面環水。

「旦家園」這個特殊地名的由來,相傳是因為村落初期常有「疍家夷」船停泊而取名「疍家園」,後來筆畫簡化,「疍」字簡化為「蛋」字,後又被寫成「旦」字。

據了解,疍家人常年以船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殼漂泊於海面,所以稱為疍家。疍家人主要從事沿海港灣的漁業和水上運輸,他們祖祖輩輩浮家泛宅,與水為伴,長期與風浪搏鬥,被譽為「水上吉普賽人」和「水上遊牧族群」。

在旦家園黨建村史館,有一段詳細的描述印證了這段歷史——村落初期,一溪之隔的繁華港口,能看到旦家園村民穿梭忙碌的身影。直至清康熙年間,他們棄舟上岸定居,告別水上捕撈的漂泊生活。

據旦家園社區居委會書記芮龍介紹,旦家園社區的兩大姓氏為芮氏和黃氏,是在村裡生活最久的村民。而如今,在社區的最北端,還保留有一個小規模的客運渡口,可通往對岸的外砂街道大衙社區和潮州市庵埠鎮。

優質竹筍成特色農產品

那麼,這個祖輩以船為家的地方,為何如今會成為竹筍的盛產地?

原來,這與旦家園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由於地處韓江三角洲衝積平原,水土肥沃,旦家園種出來的竹筍口感清脆甘甜。不過,要確保竹筍的品質過關,除了依賴這一先天優勢,還需要「後天努力」。

由於獨特的地理優勢,旦家園出產的竹筍質量上乘。

每年農曆四月,旦家園的竹筍開始進入採收季節,每株竹子一般可採3次筍,一直採至農曆八九月。而這一看似簡單的採收動作,最考驗筍農的功底,其中採收時機尤為重要。

據了解,竹筍生長速度特別快,早一天採,竹筍太小;晚一天採,又變得太老。下鏟的手法和位置也有一定講究,最重要的是不能傷及「筍眼」。長勢極佳的竹筍,筍農還會將其保護下來,留作「筍母」。農曆九月,竹筍全部採完之後,筍農還需要對竹林進行精心養護。

除了採收,旦家園人還擅長變著花樣烹筍。社區內幾乎每一家食店,都能用竹筍製作出十多道菜餚,包括炒筍絲、煮筍湯、蒸筍餃、燜竹筍、冰鎮竹筍以及筍烙、筍羹等。而這些菜餚的烹飪原則,就是儘量保留原味,不使用繁複的工藝或者過多的調味品。

這番天然的美味,讓旦家園的竹筍遠近聞名。每年夏季,經常有市民專門驅車幾十公裡慕名前來,或購買新鮮出土的旦家園竹筍,或在社區內的農家食店品嘗鮮美的竹筍宴。

黨建村史館留住鄉情鄉韻

有了竹筍這一品牌,旦家園也逐步打開了生態旅遊的大門。

「村民們自產自銷旦家園竹筍,帶旺了村裡飲食店的生意,形成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鏈。」芮龍說,近年來旦家園堅持黨建引領,補足基建短板,挖掘潮汕文化,不斷提升社區人居環境,並發展以竹筍為特色的休閒觀光農業。

旦家園打造沿湖景觀精緻,展現田園風光。

作為汕頭市第一批人居環境建設示範點,旦家園先後爭取到市、區投入資金5107萬元,著力抓好基礎設施、景觀提升、文化提升、旅遊開發、環境整治、經濟發展和內部治理七大工程。拆除違建物3.1萬平方米,新建、改造村道16條;整治溝渠1275米、池塘5個,實現內外環水系循環,完成「源頭截汙、雨汙分流」改造工程並接入市政雨汙管網。

與此同時,旦家園還結合疍家文化打造「竹青、水清」的地域特色,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將疍家文化、竹文化、農耕文化、紅色精神相結合,以有形的鄉村建築體現無形的文化魅力,彰顯鄉情鄉味鄉韻,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其中,新建成的旦家園黨建村史館,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作為汕頭市首個黨建村史館,該館記錄黨建歷史,展現村史民俗,以旦家畫廊留住童年記憶,傳承文化血脈。

昔日以船為家的歷史已經遠去,如今美麗鄉村的雛形漸漸顯現。盛夏七月,漫步在旦家園的鄉間小路上,江風徐徐,岸綠景美,竹筍飄香,好不愜意。唯有偶爾一趟動車飛速而過,才讓人晃過神——原來仍身處在城市間。

文/圖 楊立軒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開港了,疍家漁民的祭海儀式,傳承疍家文化
    疍家永傳承, 8月15日至16 疍家文化節,在陵水新村鎮中心漁港碼頭落幕經過3個多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接近尾聲,漁民迎來開海捕撈的季節。在疍家漁民代表宣布開海後,現場千艘漁船整齊待發,拔錨啟航。
  • 南寧水上婚禮嘆歌隊傳承疍家文化 嫁娶要唱3天3夜
    據悉,居住在南寧邕江一帶的疍家人,不管是嫁女還是娶妻,都要舉辦隆重的水上嘆歌婚禮,每場婚禮都是疍家人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場視聽盛宴。2003年,疍家人陸續上岸定居後,這種水上婚禮被搬到了岸上舉行,但其傳統形式被很好地傳承了下來。2013年,疍家婚禮入選南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 從新會區大鰲鎮看「生態+美食+文化」的鄉村旅遊之道
    ——從新會區大鰲鎮看「生態+美食+文化」的鄉村旅遊之道①第三屆大鰲美食節兩天時間吸引了超10萬人次參加。 吳銘耀 攝 ②極具疍家風情的水鄉婚俗表演,是大鰲美食節的文化靈魂。、新會柑農節、古井燒鵝節、古井鄉村文化旅遊節、崖門鎮蔡李佛國際獅王爭霸賽、大鰲鎮水鄉風情旅遊美食節、石板沙島環島健走馬拉松●臺山:臺山金蠔美食文化節、臺山特色農產品美食嘉年華、水步善孝文化旅遊節、水步牛肉節、海宴冬蓉文化旅遊節、海宴冬蓉文化旅遊節、衝蔞冬瓜美食文化旅遊節 ●開平:開平碉樓農耕節、馬岡美麗鄉村旅遊節、馬岡美食節
  • 瓊崖風丨千年遺韻秘境疍家,海上浮城疍家船
    源自於海上生活形成的疍家生活民俗,是三亞這個由漁村發展而成的濱海城市的特色文化之一。
  • 楊威勝:我拍疍家人 我觀疍家景
    為什麼叫「疍家」?他們從何而來?是少數民族嗎?他們為什麼總呆在水上?他們與陸地人群有什麼不同之處……「疍家人」是我國沿海地區對水上居民的統稱,他們不是獨立的少數民族。「疍家人,又稱疍民,是一個古老的族群,屬於漢族的一個支系,在他們身上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烙印。
  • 南粵古驛道五周年 汕頭小公園辦潮汕音樂文化展演
    汕頭市小公園舉行「潮汕音樂文化」專題展演。南粵古驛道定向賽組委會供圖中新網汕頭11月23日電 (記者 唐貴江)適逢2021汕頭亞青會倒計時一周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舉辦五周年之際,11月22日夜晚,汕頭市小公園舉行「潮汕音樂文化」專題展演。
  • 疍家漁排、海景民宿、休閒海釣……解鎖海南休閒漁業的不同「玩法」
    ↓↓↓據了解,休閒漁業是利用各種形式的漁業資源,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將休閒娛樂、觀賞旅遊、生態建設、文化傳承、科學普及以及餐飲美食等與漁業有機結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一種新型漁業產業形態,主要包括休閒垂釣、漁事體驗觀光、休閒海洋牧場、魚鮮美食、漁家民宿、水族器材、水產購物、賽事節慶、觀賞魚、科普教育、文化創意等多種類型。
  • 潮汕民俗:土地神在多神明文化的潮汕是何等地位,為何要祭拜?
    潮汕是一個多神明的地區,從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化,演變到今日成為了一種地方特色,人人都對神明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人們希望用這種方式,祈禱生活能夠順風順水,土地神是眾多神明中的其中一位,潮人每月初二、十六都會將其祭拜一番,土地神承載著多少潮人對生活美好期盼和祈禱,在當地人的眼中,土地神更像是一種精神寄託
  • 開車二十分鐘,在百年水鄉裡解鎖記憶中的疍家味道
    總有一種老味道久存在你的心裡,不知今天的東湧疍家傳統特色美食,是否勾起您的回憶和往事?中海熙園邀您追憶過往,一起了解疍家人,以舟作伴,四海為家。在長年累月的海上勞作過程中,發揮了他們獨特的飲食智慧,「疍家傳統美食」因此聲名遠播。在廣州人的菜單裡穩紮穩打的艇仔粥,魚片,魷魚、油炸鬼、蛋絲、瘦肉...滿口都是料。
  • 故鄉的榕樹,潮汕的情
    潮汕鄉村老寨其實,「菩提榕」與潮汕地區插門楣等,以示避邪示吉的榕樹,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菩提榕一般都種植於寺廟的,而榕樹一般植於民間的老爺廟旁、村前、建築前面的植物,具體為什麼潮汕民間用榕樹葉而不用菩提榕葉,具體無從考證,可能是由於就近取材且榕樹同樣具有吉祥的意義吧!而潮汕有一句俗語,叫做「前榕後竹」,就是說榕樹多種植於村前屋前,竹子多種植於村後屋後,這種現象的深層次文化內涵。
  • 潮汕首部電影震撼上映,潮汕第一部電影上映啦,快點來看看吧
    8月24日,一部潮汕語言電影 爸,我一定行的 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自上映到現在,該影片目前累計票房已超過4000,這部反映潮汕文化的電影成為了潮汕人朋友圈裡的熱點話題,不少看過該片的網友表示,這部為潮汕人定製的電影的確很有潮汕情懷,看完有滿滿的回憶感。但也有不少觀眾覺得,除了潮汕情懷,這部電影的剪輯、製作還是有明顯不足。
  • 昔日疍家打魚女 今日商海弄潮兒
    電視劇《灣區兒女》通過講述澳門疍家打魚姑娘麥斯鈺,在澳門回歸她知道,別人都瞧不起疍家女人,說她們是腳上沒鞋,是無根的,這輩子就只能在海上飄著,永遠上不了岸,就算是上了岸,也走不好路,做不好事。疍家的女人,就只能這輩子,都在船上待著,相夫教子,做男人的附屬品。麥斯鈺不想要這樣的生活。她認為,疍家的女人,不是只有這一種人生的,她們是能上岸的,她們是能做出一番事業的。
  • 多地專家齊聚汕頭研討潮汕僑鄉文化
    多地專家齊聚汕頭研討潮汕僑鄉文化 2020年11月17日 13:43   來源:新華網
  • 潮汕講古——潮汕人的方言文化
    中國各地的說書人常以自己的方言向人們講述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潮汕也有本地特色的講古文化。聽說在解放前,在汕頭的福合埕、潮州的開元寺、揭陽的城隍廟等地都設有講古攤,講古藝人每日每夜,使用潮汕方言,講述各種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而聽者不計其數。舊時的講古是一種謀生手段。
  • 揭東區「有鳳來儀·不忘初心·文化惠民鄉村行」活動圓滿收官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有鳳來儀·不忘初心·文化惠民鄉村行」活動圓滿收官由揭東區文廣旅體局聯合相關鄉鎮主辦的「有鳳來儀·不忘初心·文化惠民鄉村行」區文化館總分館「三級聯動」文藝晚會近日在錫場鎮錫東村舉行,至此,此次文化惠民鄉村行活動圓滿收官
  • 潮汕方言中的「食」文化真有趣!
    郭沫若曾說:「潮汕話是中國古語保留得最多的一種方言」,潮汕方言中至今尚保留著諸多古漢語,是外界公認的「古漢語的活化石」,當然潮汕方言比較難弄懂,是較難學的語種,也曾被調侃為「學老話」,簡單地說就是學到老都難學會的!
  • 【趣談潮汕文化】你知道嗎?秦始皇也講一口潮汕話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作者王力曾說潮汕話乃古漢語。而精通古文化的郭沫若也說:「潮汕話是中國古語保留得最多的一種方言」。著名作家、編劇王朔曾笑稱:「秦始皇講一口潮汕話。」他甚至列舉了一個例子,用潮州話朗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鳩、洲、逑都押韻,讀起來抑揚頓挫,如同吟唱一般。
  • 對話汕頭大學文學院院長毛思慧:澳門文化與潮汕文化一樣兼容並蓄
    當紮根汕頭以後,毛思慧發現,潮汕文化與澳門文化有其相融相通之處,同樣令人著迷。恰逢澳門回歸21周年之際,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連線對話毛思慧,聽他聊聊澳門文化與潮汕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澳門是「環球之城」兼容並蓄 南方日報:您在澳門生活了幾年?
  • 厝角頭——潮汕民居建築特色
    潮汕民居又稱潮汕建築、潮州古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是廣東省東部的傳統民居建築,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經濟條件、政治因素、地理環境、文化習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而在歷史上潮汕民居的變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首先,由於潮汕漢人大多是從中原經福建南遷而來的。潮汕明清時期的建築,多受蘇杭園林的影響,常以庭院式建築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
  • 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系列活動走進汕尾 開展潮汕文化尋根之旅
    12月7日至8日,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潮汕文化尋根之旅走進汕尾活動舉行。市政協副主席何平參加座談交流。  期間,兩岸青年走訪了汕尾臺資企業海豐縣崴元佳果樹種養有限公司,現場體驗咖啡採摘活動,聆聽該公司負責人分享果樹種養知識、在大陸創業的心路歷程、汕尾對臺企創業給予的扶持和幫助以及心得體會等;在市區鳳山祖廟,青年們詳細了解媽祖文化發展情況,欣賞了汕尾的"麒麟舞"、"汕尾漁歌"等具汕尾特色文化表演,品嘗汕尾特色美食。  座談會上,何平對臺灣青年的到來表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