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出席「2020中國金融創新發展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
黃益平表示,經濟發展新格局同時需要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兩個方面。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在全世界走在了前面,例如行動支付、大科技信貸、線上投資和即將看到的央行數字貨幣。數字金融創新有潛力幫助經濟活動和金融服務實現「三升兩降」,即擴大服務規模、改善服務體驗、提高服務效率,同時降低成本並控制風險。但是,如果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以下為演講全文:形成經濟發展新格局同時需要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當前,國內需求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與之相匹配的創新和產業升級,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旋律。在這樣的背景下,對金融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經濟學研究當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諾貝爾獎獲得者希克斯提出來,他說看英國工業革命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工業革命發生以前,大概幾十年,蒸汽機的技術都已經完全成熟,但沒有形成工業革命,要等待金融革命才能使得這樣的一些新型技術,尤其是蒸汽機,變成紡織行業、鐵路行業、航運行業。也就是說,有技術只是一個方面,但僅僅有技術是不夠的,需要有金融來動員大量的相對廉價的資金,來用於投資,這樣才能建設新的產業。工業革命是同時需要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兩個方面的,把這樣的觀念用在今天看中國怎麼樣形成經濟發展新格局,應該是比較恰當的。我們現在需要創新,一方面是科學家們要做工作,但另一方面金融行業也需要大力支持他們的工作。中國的金融改革40年前一開始,當時只有一家機構,中國人民銀行。但經過40年改革開放創新,今天已經有很龐大的金融體系,但這樣的龐大金融體系有一些突出的特點。一方面總體來說是銀行主導,另一方面是政府干預相對比較多。簡單的說,如果把這套金融體系放在過去經濟發展大背景來看,應該說是非常有效的。四十幾年,年均9%以上的GDP增長,加上四十多年沒有發生一場系統性的金融危機,這在主要的大國當中,新興市場國家當中,應該說是絕無僅有的。作為學者,我對很多金融政策也有很多批評,各方面的批評,但是總體的評價,我認為這套金融體系在過去幾十年支持增長、支持穩定是有效的。最近大家聽到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的抱怨變得越來越多,原因很多,簡單的一條我覺得很可能就是因為經濟增長的模式在轉變,過去是要素投入型的增長,因為有低成本的優勢,現在低成本優勢沒有了,需要靠創新驅動型的增長。這個時候對金融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過去這一套也許就不再那麼有效,這是為什麼很多人說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我們金融需要創新,需要做大量的改變。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老百姓投資難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金融中比較突出的兩個問題,一個就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如何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們今天重要的任務。還有一個任務討論不太多,但我覺得這個問題同樣嚴重,就是怎麼樣解決老百姓投資難的問題。現在客觀現象是可以投資的資金很多,但是能投資的資產相對比較少。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老百姓有很多錢,沒有地方投資,將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對於經濟可持續發展會有很大的問題。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老百姓對資產性的投資回報要求會越來越高,而過去在這方面做的不好。過去老百姓有錢就是房地產加上銀行存款,但現在這樣的一些投資已經變得不太滿足。另外一個問題是,這麼多的錢要去投資,如果將來集中到一些少部分的領域,做不好就會導致市場的大起大落,從而導致一定的金融風險。融資難的問題全世界都有,因為中小微企業數量大、規模小、缺乏財務數據,為它提供財政服務比較難。但這個問題在中國更難,比如英國也有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只有一半的中小微企業可以獲得貸款,中國的比例我們自己調查結果是不到20%。所以說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這個問題全世界都有,但是中國這個問題更突出。簡單的說,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當中的地位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過去如果他們不能獲得很好的融資,他們在經濟當中的貢獻可能主要是輔助性的,對大局影響不大。但今天,他們已經貢獻了城鎮就業的80%和企業創新的70%,如果不能很好的支持他們,70%的創新都會受到影響,談何創新增長?這個問題今天變得更突出,並不是說歧視更嚴重了,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樣子的,而是它的地位改變了。過去一些小的改變就可以促進增長,但現在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為什麼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很突出?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問題,第一,獲客難。第二,風控難。獲客難比較容易理解,這麼多中小微企業全國都是,怎麼找到他們都很難。過去開一個銀行,分行開到一個地方,找到客戶,給他們服務。但是一個信貸員能找到多少客戶?數量是有限的,這樣的話成本上去,本身就是一個問題。第二,風控難。一般傳統的銀行給企業提供貸款有三種方法,一種就是財務數據,財務數據我們經常知道的就是三張表,資產負債表,利潤損益表,現金流標,三張表歷史一段時間,銀行信貸員專業分析師可以看出來信用風險大概多高,這是第一種。而中小微企業往往很難提供可靠的財務數據.第二種辦法,所謂的房地產抵押,用抵押做貸款,這樣的話把風險鎖住了,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第三種辦法,我們叫關係型貸款,信貸員在社區裡了解這個社區裡的企業主,了解他們的個人、為人、生意能力、市場行業和市場前景。在沒有財務信息,沒有抵押資產的情況下做一個判斷,發放貸款。這種做法其實歷史證明是很有效的,就是全方位的了解客戶,比簡單的看一個財務數據或者是看一個抵押資產效果更好。往往在國外看,這樣的一種貸款模式,它的平均不良率甚至要低於傳統風控方法做的效率。但它有一個缺點,每一個信貸員要充分的、全面的、長期的了解這個企業主,成本是相當高的,一個信貸員能跟蹤多少個企業主,最後其實有一個成本的問題,而且有一些社區適用,有一些社區不適用。浙江有幾家中小銀行,他們做中小微企業做的很好,其實用的就是這套方法,但是他們到廣東之後發現不太靈。因為不同的社區,方法就會打折扣。數字金融創新可以幫助經濟活動和金融服務實現「三升兩降」數位技術為什麼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金融問題?數位技術有的人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內容,什麼是數位技術,一般我們講就是大科技平臺,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這樣的一些工具。如果把這些工具放到今天的經濟或者金融活動當中,有潛力能幫助我們實現五個事情,我簡單的概括為「三升兩降」。三升是什麼意思?第一,服務規模可以擴大。大科技平臺,例如支付寶、微信支付、京東、百度,甚至像字節跳動,只要是平臺建立起來之後服務幾億用戶都是小問題。第二,金融服務的體驗會不斷的改善。因為每個人在平臺上用,可以提供很多個性化服務,而且它的技術不斷改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們的用戶體驗。第三,效率會提高。如果用數位技術來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確實會有很大優勢。兩降,做好了就可以把成本降下來,把風險控制住。「三升兩降」只是說有這種可能,如果做不好,不見得能達到這個效果,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數字金融裡的業務很多,幾乎所有的金融業務都會或多或少的用到數位技術,這是為什麼在外面有很多不同的名詞,網際網路金融,我們大會用的金融科技,我個人比較偏向用數字金融,因為我覺得數字金融其實它不管是科技公司,還是金融機構,我們講的就是一條,用數位技術來解決金融問題。實際上它是一個平衡的,任何金融業務都可以用數位技術,只要能用數位技術就是數字金融。
中國在全球數字金融領域裡,比如行動支付、大科技信貸、線上投資和我們即將看到的央行數字貨幣,應該說是走在比較前面的。
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做的北大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是對每年全國各個縣、地級市、省份刻畫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並分成了各個不同的業務類別。簡單的說就是把每一個地級市用不同的顏色標出來,我們把所有地級市分成四個層級,最發達的是紅色,其次是橙色、然後黃色、然後綠色,每年重新排一次。紅色的標誌就意味著這個地級市在那一年,在全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當中是相對比較領先的。
簡單地做一個對比,2011年的地圖和2018年的地圖,2018年地圖顏色差異性明顯縮小,這就是我們講的普惠,從2011-2018年可以看到的是那些後進地區正在快速趕上來,這點是革命性的。過去我們要西部大開發,發展農村金融。唯一的辦法是把銀行和保險公司、金融機構一家家的分支機構開到那裡去提供服務,成本很高,回報很低,很難做。所以金融裡有一個叫二八法則,20%的客戶抓住,80%的市場份額,再往下可以,但是成本很高,對金融機構來說很可能得不償失。
我去到西部,到農村去調研的時候,發現有很多人原來幾乎是沒有享受到金融服務。我在喀什碰到一個農民,他說他有一個銀行帳號,但是他需要起碼4個小時才能走到銀行,他開完帳戶以後從來就沒再去過。存了錢,再去取也很不方便,所以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數字金融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今天只要有智慧型手機,只要有移動信號,就可以享受和我們差不多的金融服務,這就是革命性的普惠金融很重要的意義。
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在全世界走在了前面中國的數字金融大概最早從行動支付開始,行動支付最初就是解決線上的信任問題。淘寶在2003年上線,但上線以後其實很難解決一個問題,因為買賣雙方是不見面的,而且距離很遙遠,中間怎麼解決信任,解決支付的問題,淘寶也花了很大的功夫,一開始做擔保交易,後來建立支付寶,總之那是我們的起點。微信支付的路徑不太一樣,是在2013年開始建立,2014年年初在春節期間發紅包,很多人都被吸引進去了。
在中國的經濟地理學裡,有一個叫胡煥庸線,胡煥庸是經濟地理學家,他發現線的左邊和右邊人口分布是極其不對稱的,30年代西邊人口佔到全國的4%左右,現在我們查過了,數字有增加,但仍然不超過10%。行動支付的覆蓋快速地向西部挺進,凸顯了普惠的重要意義。我們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個農民原來在村裡從事農業生產,但是用了行動支付以後,他可以為市場生產,這樣他就變成了一個從業人員,有一個正規的職業或者業務。實際上行動支付不僅僅是給我們帶來了方便,對於偏遠地區的很多老百姓來說,行動支付相當於把他和外部世界、市場連起來了,這個變化是過去扶貧也好,發展普惠金融也好很多努力都沒有實現的一件事情。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兩個波動性一直都很大,但是在2013年以後,生產者價格指數波動仍然很大,但是消費者價格指數一下變得很穩定了。我們最近在跟國際清算銀行經濟學家一起做研究,想論證為什麼在2013年以後CPI一下穩定了,但PPI還是不穩定。我們的猜測就是行動支付支持了電商,把全國的市場一下統一起來了。全國市場本來是統一的,但過去因為物流的問題、交通成本的問題、信息的問題,其實相對分割是很明顯的。今天不一樣,我們發現只要一個產品,比如說牛奶產品在線上有賣,線下的價格就變得非常穩定,全國都是這樣。這就是市場融合的過程,讓我們的經濟變得更加穩定。數字普惠金融在中國的創新,大概有四個不同的故事:P2P、大科技信貸、供應鏈金融、銀行數位化轉型。P2P本來也是一種線上利用大數據,大科技平臺所做的貸款,最後不成功,原因很多,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目前的信用條件環境下,這樣的一種業務模式如果只能做信息中介,可能是商業不可持續的,沒有基本的支持,缺少降低信息不對稱的能力,控制不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就是你找的交易對手是錯的,道德風險就是錢借完之後就不回來了。在這樣一個平臺的基礎上,借錢人從來沒見過,距離幾千公裡,將來借完了也不會再見到他,沒有任何風控的手段,這個模式我自己覺得是不可行的。但很可惜的在相當一段時間,監管部門沒有指出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誰可以進來,誰不可以進來。最後導致野蠻生長,從2007-2016年年終最後出臺了暫行管理辦法,到現在基本上清零。不是簡單的說數字貸款、信貸,一定就會成功。我前面講的數位技術只是提供了這種可能性,做好了才有可能、有前途,做不好甚至更糟糕,P2P給我們的一個教訓就是做不好更糟糕,現在大家都在承擔這樣的後果,這是一個不好的例子。但也有比較好的大科技信貸,所謂大科技信貸就是這些大科技公司,利用大科技平臺獲客,積累數據,然後用大數據風控模型來做信用風險評估,最後解決了獲客難和風控難的問題。我們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一起進行了一項研究,9月底發布了工作論文,基於網商銀行將近2百萬貸款數據,分別用兩種不同模型,一種是傳統銀行風控模型,一種是大數據風控模型,對比看哪個效果更好。用我們的數據最後得出的結果,就是大數據風控模型在預測違約方面是有優勢的,包括數據優勢和信息優勢。第一個數據優勢,是因為有相當的一批實時數據,現在發生什麼,在平臺上是可以監測到的。用現在的數據來預測未來的情況,可能比很多滯後的財務數據來預測時效性更強。第二個信息優勢,是因為用了很多行為變量,財務數據可能是瞬息萬變的,但是一個人的行為,一般不太容易變。這個方法看起來不錯,但也有很多問題,將來金融周期變了模型是否依然可靠?這個問題我們還在研究,現在看到的是網商銀行的逾期率,在7月份開始已經往下走了,背後的原因很多,不是單純的模型做的好,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有實時檢測,也有貸款的期限比較短。但總之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的逾期率已經開始往下走了。我預期明年商業銀行的不良率會上升,這當然有很多其他原因,但總之現在看起來好像是在發揮作用。數字供應鏈金融,是在供應鏈的基礎上,結合了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新的技術、方法,具體的業務形式可以有預付帳款融資,設備融資租賃,應收帳款融資等。簡單來說,就是把動產監控住,用一些技術方法來驗證交易,確信這個交易是真實的,將來資金是可以回來的。數字供應鏈金融這個業務我們國家做了很多,但做的特別大的現在還比較少。但我個人對這個業務是很樂觀,它的好處是真實的控制住了交易和信息,這樣的服務,可能是直接嵌入到供應鏈裡,可以更好地支持產業鏈當中的企業。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貸款規模可以大大增加,因為它直接跟經濟活動和生產相關。最後開放銀行的模式,其實銀行也可以同樣用數位技術工具做貸款,將來靠數據,而不是靠抵押做貸款,有可能使得宏觀經濟穩定性會發生一些改變。即將推出的央行數字貨幣,ECNY,對於我們的數字金融,對於我們的商業銀行都會帶來一些新的改變。將來更長遠的來說,有可能會重構我們的金融體系,改變我們的貨幣政策、金融政策作用的機制,甚至改變將來國際金融體系的布局,但這個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要話題。數字金融創新確實有很多的好處,最大的好處我們看到的是普惠發展,同時也看到了很多風險。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一些業務模式本來就沒有可持續性,做的不好會有問題;另一方面監管也在逐步跟上,這使得市場情緒波動非常厲害。總結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在全世界走在了前面,所以數字金融創新是國際前沿的金融創新,但更重要的是中國故事。中國在很多領域走在前面,今年在新冠疫情期間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專門邀請我們,組織了一場線上討論會,討論在疫情期間,當隔離和封城成為唯一有效控制疫情傳播的措施的時候,中國的一些新型網際網路銀行、商業銀行還在持續的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點他們認為是很驚人的。所以我們要一起來了解中國銀行是怎麼做的,對宏觀經濟有什麼含義,最後其他國家有沒有可能借鑑學習這樣的一套方法,我想說的是,中國的數字普惠金融確實走在了國際前列。凡是金融活動,也會存在一些風險,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認識到數位技術應用到經濟金融活動當中,有一些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規律可能會改變。比如原來我們一般理解邊際報酬遞減,但我們現在發現長尾效應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服務規模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比如原來理解的壟斷,似乎只要規模大,市場份額大就變成一個壟斷者。在數字經濟裡,這個問題要重新考慮,規模只是一個方面,最關鍵的還是看有沒有限制競爭,有沒有限制新的競爭者進入。這樣的一些問題我們都還需要進一步思考,保證將來數字金融的健康發展,可能需要機構和監管部門一起共同努力才能做到。(本文依據黃益平在2020中國金融創新發展論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未經作者審核。)
黃益平,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副院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益平教授的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數字金融、國際金融、農村發展和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