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靜。
在近期播出的一檔節目《成為媽媽後》裡,李艾針對當今女性普遍面臨的「催生」、中國式「被動懷孕」現象談到了她自己的生育觀。
她認為,結婚後周圍親人所施加的生育壓力往往會讓女性覺得——
「我生孩子不是因為我想生,我是為了你們而生的。」
在她看來,這種「為了誰」去生一個孩子的決定包含著濃濃的犧牲感,但生育對於女性而言不該是這樣的意義,因為你一旦為了別人去付出,就會不自覺地開始索要,期待回報。
△李艾在節目裡談自己的生育觀
生育一直都是每一位女性不可逃避的問題。
在過去,由於先天的生理特徵以及男性的控制和壓迫,生產和養育孩子仿佛成了女性的天然職責和為家庭必盡的義務。
「一個女性沒有生孩子是不完整的」這樣的觀念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形成固化,「生與不生」幾乎是不需要猶豫和考慮的問題。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自我意識已然覺醒,正如不久前秦嵐在採訪中針對之前的催婚催生言論所回應的:
「我的子宮使不使用,關你什麼事?」
對於生孩子這件事,她們很清楚「生不生」、「和誰生」、「生幾個」、「怎麼生」這些都是可以由自己來決定的事情,生育不再是一個女性人生裡的必選項。
△秦嵐在採訪中針對催婚催生的回應
我們很高興看到女性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選擇,但比起這樣的變化,我覺得背後還有更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當代女性有著什麼全新的生育觀念?
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她們不想生孩子?
畢竟,這件事關乎每一位女性。
關於生孩子這件事,女孩們在掙扎
我自己就是一個不想生孩子的女孩。
儘管目前還沒有到被催生的年紀,但每當聽到爸媽在飯桌上高興地幻想著幾年後抱孫子的場景,我都欲言又止地在心裡盤算著將來如何讓他們接受這個事實。
之所以排斥生育,因為我看了一些電影和紀錄片,得知了一些過去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的關於女性生育的真相。
在電影《塔利》裡,我看著即將產下第三胎的女主角Marlo整日挺著大肚子吃力地照顧兩個調皮的孩子,一舉一動都寫著「心力交瘁」四個字。
特別是生產的那一天,Marlo躺在手術室的床上動彈不得、滿身是汗,像是剛從鬼門關裡走了一趟,與另一邊同樣躺在家裡的沙發上安然入睡的丈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生產當天,夫妻二人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至於產後的生活,似乎也沒有輕鬆到哪兒去。
除了生理上要面臨產後排尿困難以及漲奶的痛苦,心理上還得承受孩子夜夜哭鬧、家裡的牆上滿是屎和尿的煎熬。
對於Marlo所承受的這些大量的無償勞動,丈夫給予的只是每天出門前的一個吻。
沒有人去替她分擔哺乳和育兒造成的精神疲憊,更沒有人去關懷一個產婦的內心世界。
他們不知道,其實60%—80%的產婦在經歷了生產後的身體變化和角色轉變之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
她們往往會躲在沒有人的地方偷偷哭泣,手足無措般地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母親,最嚴重的情況可能會持續1-2年。
但沒有經歷過的人只會覺得生孩子是一件開心的事情,認為她們這樣是矯情。
就這樣,曾經的Marlo是看上去那樣精緻而能幹的女人,如今身材走形、情緒低落的她面對孩子的一句「媽媽,你身體怎麼了」,只剩下沉默不語。
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自己當時看完這部電影時的感受——
就像是做了一場噩夢。
△電影《塔利》裡一位產後身材走形的母親
我看過一個叫《尋找乳房》的紀錄片,片中的一位母親說起生育後女人身材的變化。
她說,其實每一位女性一旦懷過孕生完小孩之後,除了外形上看得見的腿部變粗、肚子依舊隆起之外,身體內部也會和從前不再一樣。
她們會開始擁有一些小秘密:產後漏尿、長痔瘡、盆骨底部肌肉鬆弛……
經歷過之後,她們也會抱怨,為什麼沒有人讓她們早一點知道?
△紀錄片《尋找乳房》裡的一位母親
正是她們親歷的這些「沉重的真相」導致我對生孩子這件事產生了本能的牴觸,也讓我突然意識到:
原來產後的女性並不是全都能恢復成「性感辣媽」的模樣,成為一位母親不止意味著幸福,還有許多看不見的代價和痛苦。
我覺得我的母親,我的外婆都真的很偉大,她們或許都曾經歷過這些身體和心理上的疼痛。
但是很抱歉,無論是為了另一個生命犧牲自己的身體,還是用強大的心理承擔育兒的精神壓力……
我統統都做不到。
關於今後是否生孩子這個話題,我曾經和身邊的一些女性朋友也探討過,朋友小米與我的態度不謀而合。
只不過她不願生育的原因不在於自己,而在於她的家庭。
就像之前熱播的《三十而已》中,陳嶼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覺得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好父親,在老婆懷孕的時候選擇逃避。
我的朋友小米也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對婚姻和親密關係感到悲觀。
△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陳嶼與鍾曉芹關於「生孩子」的一段對話
她告訴我,父母多年來關係不和睦,導致她成為了一個性格極其敏感的人。
自己這些年在家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對她說: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小米都覺得自己並不是愛的結晶,只是一段感情的失敗品。
所以,為了避免這個世界上再有另一個生命重蹈覆轍,所以她不想要孩子,更不願為了一個男人生孩子。
那天我們聊到這個話題時,剛好看到一位母親推著嬰兒車從我們身邊經過。
小米看著嬰兒車裡的寶寶,轉過頭對我說:
「不知道為什麼,別人看到新出生的寶寶都會覺得開心和幸福,可是每當我看到的時候,卻會替這個寶寶感到難過。」
丁克族:
生不生孩子,她們都沒有錯
這些不想生孩子的女孩們並不是個例。
與她們想法和生活理念相同的人早已龐大到形成了一個群體——丁克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
據了解,目前我國丁克家庭已超過60萬。
所謂的丁克族主要有兩個特徵:
一方面是家庭分工觀念的改變。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一定的經濟來源,也就是說這個群體拋棄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觀念,男女之間的地位差異在縮小。
另一方面,他們擁有生育能力,但主動選擇不要孩子。
有一個叫做《不可說》的節目邀請了幾十個丁克族,與他們進行深度對話,去了解出於什麼樣的心理特質或人生經歷,導致他們做出了這樣一種選擇。
通過節目可以發現,他們之中有的人是天生就對小孩沒什麼感覺,無論那個小孩長得多麼可愛;也有非常喜歡小孩的,正因為喜歡,所以才對生育這件事更慎重。
因為她不希望一個小孩出生在當下這個過度成功主義的大環境裡,更不願看到那個孩子去經歷虐童、拐賣、病毒肆虐這樣的痛苦,然後艱難地長大。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有的人認為自己承擔不了這份責任。
比如其中一位男性曾經幫朋友照看在家到處亂跳亂跑的孩子,幫小孩擦屎擦尿的經歷。
如今回想起照顧孩子的那個下午,他還是會覺得很崩潰:
「把這麼複雜的一個生命帶到世界上來,你得對他負責,我感覺很有壓力。」
從這個群體身上,你看到一種全新的生育觀念。
他們正在拋棄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多子多福」這樣的生育觀,甚至會因為生育代價太大或者對於子女質量的期待過高從而放棄生育。
同時,也能看到一種全新的人生觀念。
他們不認為生而為人的意義要通過創造另一個生命才得以實現,放棄生育能夠讓他們獲得更多時間來專注自我。
他們只是沒有自己的親生孩子,但對於下一代的關懷不會因此停止。
所以,無論是個人意願,家庭原因,還是責任壓力,這些都是丁克族存在的真實原因。
所以我理解她們,也尊重她們的選擇。
我做結紮手術的時候,
像小丑一樣被醫生取笑和羞辱
儘管不生孩子的女性遠比人們想像中要多得多,但這個世界對她們包容度卻也沒有想像中那樣寬鬆。
有一個叫雷萊特的女性在TED演講時,就對「女性一定要生孩子」這件事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在美國,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女性沒有自己的親生孩子,有些是本來就選擇不生,有些是機緣巧合之下沒有生,雷萊特屬於前者。
從小到大,身邊的人都告訴她「長大了要當媽媽」,但是沒人告訴她成為媽媽還要考慮很多問題——
小到傳遞遺傳疾病的風險,或者懷孕期間停用一直服用的保命藥物所帶來的危險,大到考慮一下全球人口過多、資源獲取的問題。
雷萊特不想生孩子,也不是一個喜歡抱著僥倖心理做事的人,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她做了一個比其他不生孩子的女性更有勇氣的決定——做結紮手術。
△TED演講:《女性理應生孩子?》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在搜集手術案例的過程中,雷萊特發現做結紮手術居然是一件如此費盡力氣、受盡白眼的事。
當一位女性前往醫院去做手術時,醫務人員常常會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鄙視她做手術的動機,會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她說著類似「等你結婚有孩子了再來」這樣的話。
然而,當那些有孩子的女性去醫院諮詢絕育手術時,醫務人員又會以「她們還太年輕」或者「生得還不夠多」為理由將她們勸退。
包括雷萊特自己,第一次做術前諮詢時也沒逃過這樣的盤問。
當時,她極力想給醫生證明自己是一位足夠成熟睿智的女性,她告訴醫生自己已經明確了解了結紮手術的風險,做這個決定也不是一時興起、叛逆偏激,而是覺得不生小孩的自己才是最完整的。
但醫生全然不顧雷萊特所說的話,依舊用各種大道理說服她,盤問她,抱著「你將來一定會後悔的態度」,覺得她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
一個小時內,雷萊特前前後後被五、六個醫務人員約談,她感覺自己像小丑一樣被這些人圍觀取笑著。
這讓雷萊特越發地意識到,整個社會強加給女性的生育職責實在太重了。
△TED演講:《女性理應生孩子?》
最後,她強忍著外界的歧視和屈辱堅持做完了結紮手術。
即使整個過程中不斷遭到質疑和不理解,但她依然堅信——
生育是女人的延伸,不是女人的定義。
而她之所以站在演講臺上說出這段經歷,也是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
「不管是作為伴侶、社會人還是作為女性,生不生小孩跟你所處的角色和存在的價值沒有關係,這單純只是一個選擇題而已。」
田靜後記:
近年來,從很多數據都能看出我國女性生育意願明顯呈現出下降趨勢。
《柳葉刀-全球健康 | 中國女性青少年結婚和生育趨勢分析》中顯示:
中國女性青少年生育率從1990年的198.8/1000人,下降到2015年的55.0/1000人(54.5~55.5)。
在《中國生育報告:2019》中,2018年出生人口為1523萬,較2017年大幅下降200萬,2018年出生率降至10.94‰,創1949年以來新低。
這些數據無一不在指向一個信號——越來越多的女性不想生孩子了。
女性的自我意識正在走向覺醒。
她們逐漸意識到,自己對於「身體與性」擁有自由控制的權利,生育也並不需要與個人的內在價值劃等號。
無論如何,我覺得生與不生都是一種個人的選擇。
每個女性對自己的身體都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只要能勇敢承擔自己所做出的選擇就好。
而我們今天寫下這篇文章,也並不是在鼓吹「不生孩子有多麼好」,只是希望更多人能夠明白一件事——
女人是可以不生孩子的。
參考資料:
4.《柳葉刀-全球健康| 中國女性青少年結婚和生育趨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