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瀾慧劍村:種植豐水梨,走上致富路

2021-01-09 什邡市廣播電視臺

「婆娑碧葉晶,枝下脆梨瑩。如玉香酥美,甘甜潤肺清。」熱浪灼人的夏日裡咬上一口鮮嫩多汁,爽脆可口的梨,既消暑,又生津。又到一年採梨季,回瀾鎮慧劍村的梨園裡,金黃的梨子已經掛滿枝頭。近幾年,通過種植豐水梨,村民們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在回瀾鎮慧劍村1組的梨園裡,30餘畝套著袋子的豐水梨沉甸甸的掛在樹枝上,把樹枝壓彎了腰。走進園內,梨香濃鬱,撲面而來,果農穿梭在梨樹中,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村民陳光順家裡種植了6畝地的梨,梨園裡的活兒平時也基本都是他在做。相對於大春小春的種植,陳光順說,不僅活兒相對簡單,收益也讓他們一家很是滿意。

回瀾鎮慧劍村1組村民陳順光:「去年的收益還是可以,一畝田達到7000元,今年的果子長的比去年還要好一些,希望今年收成比去年好。」

2013年,作為小組長的村民尹世兵帶頭種植豐水梨,當時就有五戶村民加入其中。從苗木引進、種植技術到日常管理,尹世兵都會給村民們進行詳細的指導,經過幾年的發展,今年,豐水梨的畝產預計將達到4000斤。

回瀾鎮慧劍村1組組長尹世兵:「從歷年來看,今年價錢考察還是比較可觀,前期發上市場批發都是五塊多,零售就是八元,今年這個梨子的收成、種植、果型、收成比較樂觀,價格也比較合理。 」

前兩年,梨子的銷售渠道都是尹世兵聯繫的外地客商,或是由銷售商直接掛在網站上售賣,銷量也還算不錯,但是,本地卻鮮少有人知道慧劍村的豐水梨。

回瀾鎮慧劍村1組組長尹世兵:「老百姓的希望就是把這個品牌給他們打出去,讓我們什邡市、周邊縣市的廣大消費者 多多了解我們慧劍豐水梨這個品牌,讓沒有跟上腳步的農戶慢慢跟上腳步,帶動他們致富。」

今年,村裡的第一書記陳又菱便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何澤昆的梨入手,訂製了包裝盒,並在朋友圈裡面推廣宣傳。

回瀾鎮慧劍村1組村民何澤昆:「今年我們的梨兒結得比較好,比較多,我希望能推銷出去。」

回瀾鎮慧劍村第一書記陳又菱:」今年我們主要就是幫助他們設計了包裝盒,還有小軟文,慧劍豐水梨,甜到你的心裡去。就是真正希望讓我們慧劍村的豐水梨走進大家的視線,走進大家的心中。「

八月中旬,慧劍村豐水梨將正式大量上市,預計,今年優質果產量將突破5萬斤,僅此,實現增收20餘萬元。

相關焦點

  • 豐水梨迎來豐收季,古藺有「梨」更甜!
    一大早,在麻柳灘村百畝果園裡,果農們正在忙碌著採摘豐水梨。果園裡,隨處可見一個個沉甸甸的梨子掛滿枝頭,煞是喜人。今年,村裡的豐水梨迎來了豐收,有不少顧客慕名而來,紛紛上門購買。「你訂的80斤梨我記下了,等下我就給你裝上車!」不遠處傳來爽朗的聲音,打破了村莊的寧靜。聲音的主人便是麻柳灘村豐水梨種植帶頭人羅少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建村57年,許多村民都不曾走出大山。「買支牙膏得爬懸崖走上整整一天。」「出去賣羊,得把羊綁在腰上,手腳並用拽著繩索溜過河。」這是幾年前,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改變,始於修建通村公路。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至今還記得,兩年前,通村路剛開始修建時,他帶著村「兩委」挨家挨戶動員,鼓勵貧困戶到公路施工隊務工的情景。「懸崖峭壁上能修出路?白費力氣!」「不如種種土豆,還能保收成。」大家心裡打鼓,不願邁出家門。
  •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雲南省公安廳結對幫扶臨滄市臨翔區平河村脫貧致富民警(左一)邀請技術人員講解芽茶嫁接技術。平河村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在省公安廳幫扶下,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平河村村民更是依託交通、氣候、土地等資源,大力發展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幸福路。通路,幾代村民的夢想「我們村在鄉裡的位置最偏遠,辦事不方便,產業項目進不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2020-10-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2020-09-20 04:31:17 來源:人民日報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整合資源「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人民日報記者 嶽富榮 祝大偉奔騰的飲馬河西岸,廣闊的稻田已泛起淡黃色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
  • 「麥改稻讓我們走上致富路」──電力部門全力保障寶坻區王卜莊鎮...
    原標題:「麥改稻讓我們走上致富路」  「今年又是豐收年,每戶稻農保底收入25萬元不成問題!」10月金秋,在寶坻區王卜莊鎮前張司馬村,望著一望無垠的滾滾稻浪,村支部書記馬建民笑開了懷:「麥改稻讓我們走上致富路。」
  • 江華:夫妻種植奈李 闖出一條致富路
    今日永州訊(江華特約記者 藍玉春)7月仲夏,奈李成熟,時下正是品嘗奈李的好時節,江華涔天河鎮的黃日林、鍾秋平夫妻倆通過流轉土地在沱江鎮趙家嶺村種植的奈李喜獲豐收,通過自己的努力闖出一條致富路。十幾年前,夫妻倆和朋友一起在江華河路口鎮創業種植蜜桃,在此期間學習掌握了種植技術。2018年,夫妻倆決定單獨創業,經過多方考察,最終選擇承包了沱江鎮趙家嶺村的七十畝土地發展水果產業,種植了奈李、玉露水蜜桃、楊梅等。樸實的夫妻倆不打藥,不催熟,讓果子自然熟透,堅持綠色生態的種植方式。夫妻倆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他們的致富果。
  • 合作村的高山生態種植脫貧路
    越過一座座高山,三小時車程來到歇馬最偏遠的合作村。這裡,與興山、神農架接壤,山高路險,最高海拔2008米,一年有6個月是高寒天,被稱為襄陽的「西藏村」。曾經,「望天收」讓村裡人飽受貧困疾苦。村民們主要靠種植辣椒、菸葉和玉米,遇到連續陰雨季,菸葉減產,辣椒和玉米絕收,生活就沒了保障。2014年,合作村成為湖北文理學院定點扶貧村。
  • 丁金賢:種植羊肚菌 帶領鄉親共創致富路
    丁金賢是雲南省曲靖市霑益區菱角鄉水衝村委會石板河村走出去的大學生,畢業於昆明理工大學,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在裝飾行業摸爬滾打了多年,事業已經很成功。可是,當他想到家鄉石板河村的鄉親們收入還不高的時候,他想為石板河村做點事。於是,他放棄了自己的裝修生意,毅然回鄉發展羊肚菌產業。
  • 榮昌銅鼓鎮劉驥村:「快步走+齊步跑」闖出集體經濟致富路
    昔日致富無門的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如今擁有花椒「王牌」產業,相繼建成了桃李基地和高產紅苕粉基地,旅遊產業也風生水起。劉驥村變了,變得更加自信,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人們不禁在問:長期處於貧困的劉驥村是如何在短短的兩三年間闖出產業發展之路的?
  • 三裡畈鎮朱元洞村唱響綠色種植富民強音
    三裡畈鎮朱元洞村立足產業發展致富目標,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多點開花,多元種植,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中藥材種植,讓村民抱團發展、規模經營,走上共同致富道路。眼下正是中藥材白芨成熟的季節,這些天,在朱元洞村豐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裡,「男將」揮舞大鋤挖白芨,「女將」則忙著對採挖後的白芨進行分揀、裝筐,一派熱鬧的豐收場景。朱元洞村位於三裡畈鎮東北部,全村8個村民小組265戶1035人,山林面積大。由於村裡大部分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大片土地撂荒。
  • 習水黃偉:背著電飯煲推銷紅薯粉 引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貴州習水縣同民鎮藺江、興隆兩村曾屬省級深度貧困村,發展理念落後,村民祖祖輩輩靠著傳統種植過活;產業發展滯後,資源優勢未能有效整合,阻礙了良性發展。如何改變曾經的落後局面,帶領兩村走上產業發展、脫貧致富之路,市級村級組織領軍人才、興藺黨總支副書記黃偉默默做起了「謀劃」……抱團發展 引領群眾走上致富路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制定了「支部 股份經濟合作社 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戶」的發展模式,投資500萬成立了富邦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由黃偉擔任合作社理事長。
  • 新疆脫貧攻堅「金點子」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疆,不僅僅看到的是瓜果飄香,而且看到了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生動畫面,貧困戶的「金點子」比比皆是,紛紛念起了「致富經」,奔上了小康大道。 「賒牛」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達吾提•買買提本是庫爾勒市英下鄉的貧困戶,正當他為如何甩掉貧困帽而發愁時,得到鄉裡的一個好消息:鄉裡無償送一頭牛給他們飼養,幫助他們脫貧。
  • 荊門市漳河仙女村:綠色產業鋪就扶貧致富路
    想要徹底拔除窮根就要為貧困戶找到一條可持續致富之路。荊門漳河新區雙喜街道仙女村和包聯單位漳富公司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為轄區的10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產業,讓他們走上了持續發展的致富路。2015年,她家由低保轉為貧困戶後,駐村的漳河新區漳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工作隊員針對這一現狀,為她家制定了脫貧發展規劃,併購買了葡萄、枇杷等果苗讓她種植。一年時間不到,吳澤梅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走上了致富路。「我也是想著,別人說扶貧扶貧,你不能說年年扶貧自己沒有後面的安排,自己還不搞好的話,也對不起這麼好的政策」,吳澤梅說。
  • 「巴馬香豬」引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正在山野香豬繁育基地裡查看小豬生長狀況的西塬村黨支部書記、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理事長孫民政說。在孫民政的示範帶動下,高耀鎮的高耀村和王嶺村也發展香豬養殖近200頭,山野香豬特色養殖已成為高耀鎮西塬村解決村集體經濟「空殼」問題和促進群眾脫貧增收的一條好路徑。
  • 重慶萬州梓桐村:「石旮旯」地裡「刨」出致富路
    重慶市萬州區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重慶7月11日電 題:重慶萬州梓桐村:「石旮旯」地裡「刨」出致富路作者 馬佳欣 黃玉保 滕鵬7月的大雨洗禮著大山,空氣中清新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石斛苗每叢4.5元,重慶市中藥研究院補助1元,羅斛公司補助2.5元,而且有研究院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石斛採摘後由羅斛公司以市場價直接收購,貧困戶只要出1元錢就可以開始種植。面對如此誘人的扶貧政策,譚仕忠決定試試看。2017年,譚仕忠種植石斛1900叢,一年後純收入1000多塊錢。「沒花多少本錢,活輕鬆,又不佔田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
  • 燒磚村轉型種出「神仙草」,房山這裡的村民走上小康路!
    燒磚村轉型種出「神仙草」,房山這裡的村民走上小康路!>全村共1518戶總人口2934人90年代初開磚廠致富的富裕村因生態保護關閉磚廠造成集體經濟實力減弱讓二站村成為了低收入村二站村兩委班子針對本村實際情況多次召開村兩委會、村民代表會
  • 順應鮮花市場需求 雲南江川農戶種植火龍珠走出致富路
    雲南江川農戶種植火龍珠走出致富路。火龍珠是金絲桃屬植物中培育出來的觀賞植物,因葉色濃綠、果色豐富嬌豔在花市上頗為搶眼。近年來,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江城鎮農戶根據鬥南花卉市場鮮花需求,引進火龍珠種植,走出了一條火紅的致富路。
  • 「小苗木」做出「大產業」 甘肅兩當靈官人走上致富路
    「小苗木」做出「大產業」 甘肅兩當靈官人走上致富路 原標題: 周圍是亞洲面積最大的野生白皮松原生區,俗話說:「靠山吃山」,村支書曹宗孟就依靠育苗產業擺脫了貧困,如今,他更是帶著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曹宗孟與白皮松的「結緣」,還要從2007年說起。因為村子緊靠著白皮松原生區,每到秋季,鄉親們就會去山上的林子裡採種子賣給外來的收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