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2020-12-23 中工網

2020-09-20 04:31:17 來源:人民日報

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整合資源

「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人民日報記者 嶽富榮 祝大偉

奔騰的飲馬河西岸,廣闊的稻田已泛起淡黃色。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

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

「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村子變美,收入提高,越來越多的村民回村創業、養老。

「稻村」今昔迥然不同。「農業現代化搞上去了,致富走對了路。」村黨總支書記趙雲熙說。

耕地入股分紅多

紅光村共有1000多口人,耕地面積276公頃,全部為水田。曾經,村裡700來人外出務工,土地多流轉給周邊的村民耕種。

「辛苦種一年地,也就掙7000多元。」金英玉和老伴很早就把地流轉出去,一同外出務工。

「人都走空了,村子還談啥發展?」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姜潤中深感困惑。2009年前後,紅光村迎來新機遇,在政府部門幫助下,利用農業項目資金,購置農機、建設高標準農田。

「咱們農民一家一戶種不出效益,就把地全交給企業種。」姜潤中帶頭成立水稻農機化生產專業合作社,協調全村的水田入股或流轉,通過與農業企業合作,村企聯營,實現統一經營。

「水稻連片,打破的田埂變成田。」姜潤中回憶說,村裡的水田種植面積因此增加了約30公頃。

近年來,村裡共投入2000多萬元,將全部水田建成設施完善、農電配套的高標準農田,同時購置了65臺(套)各類農機具,水稻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98%。

「土地規模經營,機械化耕作,省了成本,增了收成,每公頃地能多收入6000多元。」趙雲熙說。

「現在,靠耕地入股每年分紅1.4萬元,比流轉給普通農戶增加5000多元。」金英玉說。

好大米賣出了好價錢

「看,稻穗動的地方,那是小鴨子。」在村頭的稻田邊,村企聯營企業一方負責人趙德厚講起稻田養殖技術,「除了養鴨,還養魚蝦蟹,田裡一水多用,節水、節肥、節藥」。

趙德厚決心把村裡的大米品牌做大。打響綠色品牌,離不開農技支撐。當地農技推廣中心和九臺區建設的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成為技術後盾。

「以前施肥撒一片,現在根下一條線,農機插秧時順便就把肥下到了根部。」九臺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邱信臣說,精準施肥讓紅光村的水稻種植節肥10%以上。

這兩年,趙德厚還同農技推廣中心推行水稻秸稈還田實驗。如今,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等一項項農技在紅光村的稻田裡紮根。

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也給紅光村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紅光村稻田的土壤溫度、水溫、地塊病蟲害等情況,時時顯示在合作社辦公樓的電子屏幕上。平臺將衛星遙感、視頻監控、氣象監測、無人機航拍、地面傳感五大數據融合應用,實現了對稻田不間斷的智能監測。

「監測指標異常,系統就會報警提示。」九臺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負責人趙明介紹,農田各項數據相對保持固定,保證了紅光村稻米品質標準化。

「企業將村裡的大米打造了『水清清』品牌,一斤大米少的賣到6元,高端的能賣到40多元。」趙德厚說。

稻殼稻糠變成新產品

走過紅光村稻田裡的玻璃棧道,登上觀稻平臺遠望,稻田中彩色的稻子構成了螃蟹、糧倉等圖案。

全村的耕地合到一起,利用率提高1.5%,灌溉率提高7%,肥料利用率提高2%……趙雲熙把地裡的帳算得精細,「稻田成了風景也能增收」這筆帳卻是他當初沒有算到的。

現在,紅光村的稻田已成了吸引遊客打卡的「網紅地」。「今年已經有2000多名外地遊客到村裡觀光。」趙雲熙說,配合稻田風光,村裡還建設了村史館和九臺稻米產業展覽館供遊客參觀。

「農村三產融合是方向,未來村裡還將做精稻米加工和綜合利用。」趙雲熙的底氣源於九臺區圍繞稻米深加工的產業布局。

目前,由吉林農業大學和企業合作的水稻深加工項目已落戶九臺區,利用水稻加工過程產生的稻殼、稻糠等副產物,開發了面膜、纖維食品等12種產品。

紅光村的產業有了起色,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返鄉創業。看到近年村裡蓋樓房、建商鋪,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在外地打拼20多年的金哲雄開始謀劃著在村裡創業,準備開發特色食品。

編輯:王川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從7月1日起,本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深入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各項新成果、新成就。敬請讀者關注。奔騰的飲馬河西岸,廣闊的稻田已泛起淡黃色。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
  • 「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
  • 人民日報頭版關注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
  • 「麥改稻讓我們走上致富路」──電力部門全力保障寶坻區王卜莊鎮...
    原標題:「麥改稻讓我們走上致富路」  「今年又是豐收年,每戶稻農保底收入25萬元不成問題!」10月金秋,在寶坻區王卜莊鎮前張司馬村,望著一望無垠的滾滾稻浪,村支部書記馬建民笑開了懷:「麥改稻讓我們走上致富路。」
  • 「是『漁』,不是『魚』」 一字之差之中的成都現代農業園區之變
    新津縣委、縣政府按照現代農業生產「整體打造、綜合示範、集中成片、競爭立項、民辦公助」的要求,通過宣傳發動、廣泛徵求村民意願,按照「一事一議」的辦法,在基礎條件好、鄉村領導班子力量強且群眾積極性高的鄉鎮通過競爭比選,最後確定在安西、方興、文井和新平等鎮(鄉)連片實施2019年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培育項目,同時編制《新津縣2019年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培育實施方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2020-10-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建村57年,許多村民都不曾走出大山。「買支牙膏得爬懸崖走上整整一天。」「出去賣羊,得把羊綁在腰上,手腳並用拽著繩索溜過河。」這是幾年前,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通路這天,他騎著新「馬」,迫不及待「量」了去鄉裡的距離。「只要30分鐘!太快了!」路通了,村裡的生活大變了樣。6月29日,在新房抽籤儀式上,17戶貧困戶告別破舊的茅草房和土坯房,「拎包入住」縣裡統一修建的安置新居。
  • 黃石市楓林鎮綠色農業產業帶動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產業鋪就增收路"2018年以來,我就在楓盛產業園打工,或培土、或除草、或修剪果樹,工作既不重,更不累,月收入2400多元,能享受一家人的親情快樂,比在外打工強多了。"談起現在的工作,42歲的柯松臉上滿是笑容。
  • 金山這個村大變身!未來,將打造集生態、集市、民宿為一體的新天地
    「從泥巴路、石子路到水泥路,從吃不飽、吃得好到吃得健康,這幾十年我們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1月14日上午,楓涇鎮新元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四史」 悟初心,「講稻理、品稻香、走稻路」活動,村民們踴躍上臺,回首昨天、立足今天、展望明天,講述新元村70多年的美麗巨變。
  • 告別出行難 走上幸福路
    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園,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古廟村的村民曹祿和鄉親們種了水稻、甜葉菊,稻田裡養了鴨子和螃蟹。一條30.576公裡長的公路把村子、產業園區和「外面的世界」串起。 「以前可從沒想過把大米賣到北京去。」曹祿說。 得益於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稻花香裡說豐年」的美景提升了村子人氣,特色農產品源源不斷的輸出讓村民們脫了貧、致了富。
  • 重慶銅梁:國家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譜寫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嶄新篇章
    在銅梁鄉村振興展覽館,客人對銅梁實施現代農業園區取得的成果讚不絕口。「鄉村振興展覽館是銅梁鄉村振興示範片核心區取得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銅梁國家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前來參觀學習的幹部群眾絡繹不絕。」區國家現代農業園區副主任秦建春說。
  • 【創業創新 巾幗力量①】張璐瑤:85後投身新農業 小菊花鋪開致富路
    【創業創新 巾幗力量①】張璐瑤:85後投身新農業 小菊花鋪開致富路 2020-08-04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質量興農 品牌強農——南縣以特色品牌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紀實
    高位推動與政策扶持疊加,南縣農業品牌創建成績斐然。2018年4月,益陽市現代農業改革暨示範區創建工作現場會在南縣召開,作為現代農業改革示範縣,該縣在會上做典型發言,相關經驗獲全省推介。 部門聯動 築牢品牌之基 「在稻蝦米種植過程中,一些合作社和米廠建立了兩套系統。
  • 經濟區「雲上農業」平臺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如今,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的普及,農業生產走上了智能化和遠程控制化的發展之路。「通過APP線上操作,線下職農種植,用戶足不出戶就能收到新鮮採摘的農產品並實時監測農產品信息,這就是『雲上農業』智慧農場模式。」近日,經濟區雙楊街道工作人員這樣介紹番茄大世界「萬畝農田·雲上農業」管理平臺。
  • 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唱響南昌農業品牌
    近年來,南昌市以都市現代農業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農業園區及農業品牌建設,構建農業綠色產業鏈,形成了規模大、品牌響、產業旺、鏈條長的現代農業綠色產業鏈,助力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更好實施。
  • 天元區: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唱響農業品牌
    近年來,天元區以都市現代農業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農業園區及農業品牌建設,構建農業綠色產業鏈,形成了規模大、品牌響、產業旺、鏈條長的現代農業綠色產業鏈,助力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更好實施。從「吃飯農業」到品牌農業,天元區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熱潮漸已形成燎原之勢。
  • 副省長胡強來景調研現代農業發展工作
    12月17日,副省長胡強來景德鎮就現代農業發展工作進行調研。他強調,要立足景德鎮本地資源優勢,大力打造特色農業、規模農業、品牌農業,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要積極開拓市場,在提升外銷能力的同時大力度打開本地市場,讓更多顏值高、品質優、口感好的蔬菜走上本地大眾的餐桌。在高嶺·中國村項目現場,胡強實地察看了村長學院、浮梁茶海等板塊以及沿線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利用、自然生態保護等情況,對該項目今年來的巨大變化表示讚賞。
  • 隆昌市:探索丘區稻漁綜合種養的「破」與「立」
    □文俊李忠福羅尹(圖片由隆昌市委宣傳部提供)破——缺水之困利用水利設施發展丘區稻漁  隆昌市目前擁有全省面積最大的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稻漁現代農業園區是全省唯一獲得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稱號的水產園區。
  • 【新農業】阿里的「盒馬村」 背後是中國數字農業的未來
    從來對於國家戰略具有靈敏嗅覺的阿里,這一次如此重視「數字農業」的概念,讓業界對於農業的產業升級充滿了期待。 阿里的數字農業全鏈路戰略 近日,阿里加快了「盒馬村」落地的步伐,上海崇明區、深圳坪山區的「盒馬村」相繼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