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馮明禮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攀枝花東區密地街道艱苦創業歷程
馮明禮
我於1970年從部隊退伍回蓬溪縣。同年10月,適逢渡口市到我們家鄉招工,與我一起被錄用的工友有700多人。我在礦山井巷公司工作了4年多,1975年調至東區參加基層政權建設,是早期調入東區政府的幹部之一。回顧以往艱苦創業歷程,令人感慨萬千,難以忘懷。
01
東區成立之初,真正是是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
1973年,東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成立後,把基層政權建設放在首位,在成立街道辦事處的同時建立城市居民委員會。攀枝花、密地、和倮果三個街道辦事處的成立較江南的大渡口、炳草崗晚將近一年,工作人員主要從礦山各公司抽調。我是1975年2月28號到的東區,被安排在密地街道辦事處。我是最早到密地街辦的4個人之一,記得有李春興、劉道奇、張大廷和我。不久,張大廷被推薦上工農兵大學去了,實際在辦事處工作的只有3個人。
今日攀枝花東區美景(圖片來自網絡)
那時,還處於十年「文革」動亂時期,國家經濟處於「崩潰邊緣」,職工工資低得可憐,許多幹部包括我本人一個月才30幾元錢,況且老婆孩子大多在農村。當時企業工資高於政府部門,許多同志都不願意到東區工作。密地街道成立時,沒有資金修建辦公房,只好找到一處原鐵道兵遺留下來的幹打壘簡易房子作辦公場所,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建起一棟8層全框架、3個單元、面積1900平方米的辦公兼住宿樓。
成立居委會也十分困難,1986年底以前每個居民委員會每月工作經費只有20元,其中5元用作辦公費,15元作為居委會幹部生活補貼,人均每月不過3~5元,最低的只有2元。居委會的工作十分瑣碎,要找到一個既耐心能幹又願意為社會作奉獻的同志真的很難。一開始,攀枝花街辦從礦山公司抽調的幹部因嫌條件太差先後回原單位去了,街道辦事處暫停辦公,日常事務交由密地街辦代行處理。我們為了說服一個同志出來做居委會工作,要反覆登門、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最遠的地方在蘭尖礦,來回全靠步行,有時半夜三更才從蘭尖礦出發回家,回到住地天都快亮了。
02
當時的情況這樣的,一方面有許多家屬子女找不到工作,一方面社會上又有許多事情沒有人去做。
1975年7月,區革委會籌備小組在組建街道辦事處和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同時,制發《東區發展街道工業及加強經營管理的試行意見》。《意見》確定了「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拾遺補闕,當好配角,為工農業生產服務,為城鄉人民生活服務」發展街道工業的指導思想,並明確街道工業是集體所有制經濟,實行以廠、社、隊、組為基本核算單位,自負盈虧和靈活的收益分配與生活福利政策。各街道自力更生,土法上馬,在原有基礎上因地制宜興辦採石、水泥瓦、棉絮加工、金屬製品、化工等項目。
密地街道安排我主抓街道經濟發展。興辦街道企業,一無場地,二缺資金,完全是白手起家。
我們興辦第一個街道企業是1975年辦起的預製板廠。
起初,我們通過市場調查發現,當時的水泥瓦、地溝蓋板以及建房所需的樓房預製板十分走俏,要生產這些產品,必須要有較寬的場地。找來找去,找到原鐵道兵8723部隊修建鐵路時搭建的一處豬圈,他們調防後,該地屬於西昌鐵路分局。我們幾經輾轉找到鐵路部門協商,以安置他們的家屬子女為前提終於租借到這塊地盤。然而,上級沒有資金支持,怎麼辦?我們找到礦山公司物資處,向他們借了2噸水泥,水泥在當時是計劃分配物資,一般買不到。產品所需河沙在金沙江邊就地取材,只需勞力,不用錢買。產品需要的細碎石在蘭尖礦「五七」連賒。最後是模具問題不好解決,製作模具所需的木材不是買不到而是買不起,後來通過各種渠道找到攀鋼建築安裝公司,借了10套模具才終於把預製板廠勉勉強強辦起來。10套模具顯然不夠,我們動員職工家屬到處拾撿別人丟棄的廢舊木材、包裝箱,甚至連家裡的床板、雞圈、院牆圍欄都拆來製作模具。投入生產期間,全靠人工拌料,尤其那些女職工們,頂著30多度的高溫幹活,可以說是揮汗如雨。
這個廠於1975年2月開始興辦,5月份投產,到年底除了發給職工工資、償還賒借的各種材料款項外,盈利7萬多元。這個廠當年就安置無業人員38人。第二年,我們購置了攪拌機,預製板廠年產值飆升至40多萬元。
隨著要求就業的人員不斷增多,我們考慮到那些女職工勞動強度不宜過大,便把水泥瓦生產分離出來,單獨成立了一個「三八」水泥瓦廠。
攀枝花市東區鳥瞰(周良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03
1977年2月,我們發現市場上肥皂、蠟燭、衛生球之類的日用化工商品十分暢銷,尤其肥皂還要憑號票供應。
蠟燭,這個在今天看來再簡單不過的日常用品,但在當時為開發這個產品,很是經過一番周折。為了找到蠟燭製作方法和買到生產蠟燭的機器,我們根據別人提供的線索,專程去成都日用化工廠。讓人失望的是,該廠擔心技術外洩會增加競爭對手,不讓我們參觀生產過程和機器設備,更不提供任何技術資料。我們覺得既然到了這個廠,無論如何也不能空手而歸,便在該廠的廢料堆裡尋找有沒有我們需要的東西。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找到了一臺該廠更換下來的、據說還是日本人製造的廢舊蠟燭機。為了不讓他們發現我們的意圖,便不動聲色地離開了該廠。回到渡口,從攀鋼運輸隊請到一位姓林的技術員(後來晉升為工程師),通過關係再到成都日用化工廠,把那臺報廢的蠟燭機的草圖給繪製了回來。林技術員根據其原理進行重新設計,將手工操作改為電動生產,其功效比原來不知提高多少倍,產品由百貨公司包銷。成都日用化工廠得知後反而前來渡口取經學習。
為此,我們採取「滾雪球」的方式先後辦起日用化工廠、麵條廠、飼料廠、藤椅廠、五金廠、製冰廠、鋼球廠、花崗石廠、彩印廠等30多家工業企業。1999年,街道工業總產值達5118萬元,實現利稅291.6萬元,安置就業300餘人。2000年有工業企業23個,產值7830萬元,利稅295萬元,從業人員達600餘人。
以後政企脫鉤,各工商企業紛紛轉為股份制或民營。
回顧過去,自己為東區的經濟發展做了一些應有貢獻。如今我已退休,看到今天的東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倍感欣慰。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馮明禮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記憶】馮明禮 ‖ 攀枝花東區密地街道艱苦創業歷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