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記憶】林道鵬 ‖ 金沙江畔起高爐——記攀枝花市...

2020-12-24 澎湃新聞

【方志四川•記憶】林道鵬 ‖ 金沙江畔起高爐——記攀枝花市三線建設者梁才章

2020-12-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金沙江畔起高爐

——記攀枝花市三線建設者梁才章

口述/梁才章 整理/林道鵬

梁才章

人物資料

梁才章,男,漢族,1940年11月生,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樂興鄉人。1959年入伍參軍,1964年退伍,1966年10月支援三線建設來到攀枝花,1990年7月退休。

1959年,我應徵入伍參軍,分在39軍,遼寧海城服役,1964年退役後,回到老家務農,同年8月結婚。1966年10月,攀鋼來地方招工,我響應支援國家三線建設號召,報名參加工作,10月底來到攀枝花,當年我們永樂、二龍區共招了308個,我們樂興鄉就有21個。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招工的情形。1964年8月,我與老伴許瓊芳結婚。當時還是農業社,家裡很窮,父母給我們分了一間茅草房,一遇下雨,滿屋漏,一晚上床都要挪動好多次,第二天早上起來一捏,鋪蓋棉絮還是被雨淋溼了。吃也沒得吃的,每天粗糠菜葉度日,沒有營養,人也有些浮腫,日子過得相當艱苦。當時已懷有身孕的家屬就賭氣說:「這個日子沒法過了,哪裡有招工的,你就出去,我不留你。」

機會說來就來了。1966年10月,一天我和家屬在屋後一塊地幹活,一行人從遠處晃晃悠悠地走來,帶隊的生產隊長鄭功倫顯得有些毛躁,發牢騷說:「大熱天的,去一個也不合格,再去一個還是不合格,還差一個名額到哪去找嘛。」我說:「鄭功倫,你們這是要到哪裡去?」鄭功倫說:「哎呀!還不是攀枝花(原渡口)招工的事,去了幾個都不合格,現還差一個名額,不好找喲。」我說:「哦,還差一個嗦,那你看我去要不要得。」鄭功倫打量一下我說:「是不是要去喲,要去我就把你的名字報上去了。」同時把我指給隨行招工組的人看。因我是當兵出身的,身板、氣質還行,招工組的人一看連連點頭說:「行行行,就他了。」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就出來當了攀鋼工人。

1966年10月,我告別父母、家屬和出生才4個月大的大女兒,同老鄉們一同乘車南下,途經重慶、貴陽、昆明等地,經過約7天的顛簸,才終於來到攀枝花三線建設工地。那時整個弄弄坪上空塵土飛揚,一片荒涼,四周是光禿禿的山,太陽白花花的直曬在工地,冒著股股青煙,仿佛劃一根火柴就可把空氣點燃。到十九冶報到後,單位安排我們住在密地,住房是我們自己動手蓋的席棚房,一年四季仿佛只有夏季,熱得受不了,剛來時好多人都適應不了,流鼻血,我也沒逃過此劫,吃不好,睡不好。當時,有人編順口溜說:白天槓槓壓,晚上壓槓槓,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這確實一點不假。那時條件有限,交通不便,建攀鋼那會兒,基本上是靠人肩扛背馱,儘管這樣,但幾乎每天都還是有不少的三線建設者們從祖國四面八方趕來。

攀枝花三線建設時期資料圖片(圖片來自網絡)

那時,攀鋼剛開建,攀鋼廠址——弄弄坪到處都在開挖基礎,還不具備生產條件,攀鋼就委託十九冶代培我們,學汽車修理和駕駛兩個工種。建設初期,建築工地上缺人手,十九冶看我們這批人身體素質還行,就改為學建築,把人馬拉上了建築工地。我被分配在修建攀鋼煉鐵廠1#高爐工地,參與並見證了攀鋼1#高爐從挖基礎到設備安裝再到投產出鐵全過程。

現在回想起來,那艱苦的歲月、那出鐵激動人心的時刻,至今還令人難以忘懷。我們不怕苦、不怕累、流大汗,依靠自己國家的技術、人力,硬是按期在金沙江畔建起了攀鋼第一座高爐——1#高爐。第一座高爐的建成,標誌著攀鋼「立」了起來,這給我們千萬參建者增添了莫大的鼓舞。後來,攀鋼陸續建成焦爐、煉鋼等各條工藝線,確保了1970年7月1日出鐵目標。

隊長叫吳阿培,上海人,當年他就有40多歲了。他人很好,就是大家覺得他「很摳門」。那時大家工資少,他菸癮又大,所以,幾乎沒有人能抽得到他的煙、借到過他的錢。我就例外,我不但抽到過他的煙、還借到過他的錢。事情是這樣的,1#高爐建成順利投產,凝聚了我們多少參建者的心血喲!當時沒有現在的機械化,挖基礎、混凝土攪拌、安裝設備等,大都靠人工,幹一天活下來,累得腰酸背痛,第二天渾身像散了架一樣。我那天早上確實累得直不起腰來,又有點頭昏眼花症狀,就沒有上工地幹活,躺在床上睡覺,隊長吳阿培氣衝衝地來到工棚質問我:「為啥還不上工地,工地上缺人手正吃緊。」我說:「我病了,也沒錢吃飯,餓得走路都走不起了。」他伸手摸了一下我額頭說:「是有點發燒,咋不早說呢?」就從自己兜裡掏出了皺巴巴的5元錢遞給我說:「先去吃點早飯、再上衛生所拿點藥。」自己點菸時,破例也給我發了一支。

由於家裡貧窮,生活差,大女兒出世後,她媽沒奶水,孩子身體也差,常生病,我工資少,每月都接不上扣,隊長吳阿培又借錢、糧票接濟我,讓我們家度過了那個困難時期。我很感激他,後來我們倆還成了好朋友,也不知他現在如何了?如果還健在的話,應該90多歲了吧。

後來我們轉戰東西南北,修建了像弄弄溝單身宿舍一樣的樓房以及路橋。我退休後回老家儀隴居住,後來來過幾次攀枝花,感到現在的攀枝花建設得很好、很漂亮了。

1972年,我從十九冶轉到了攀鋼接待處,先在食堂幹,後又調到南山賓館、公司機關燒生活鍋爐直到輪換。1973年,單位給了我一個遷家名額,當時,我考慮到家裡老人年齡大了,孩子又小,我收入也不多,一家人生活、孩子讀書全靠我一人支撐,怕吃不消,就把名額放棄了。後來,老婆、孩子都有點怨我,但我也是沒有辦法,才作出這樣的決定來,希望他們能理解我。

我們夫婦育有3個女,帶了1個兒子。1990年7月,我辦理了輪換,二女兒出來參加了工作,分在了攀鋼煤化工廠(原焦化廠),我回到老家後種地務農。當時退休工資才170多元,後來國家逐年都在上調,現每月有2300多元了,生活上還算行。2004年,二女兒、女婿考慮到我們年齡逐漸增大、病痛越來越多,我們老家距鄉鎮很遠,交通不便,上街、上醫院很不方便,他們商量後就在我們鎮上買了一套商品房,把我們老兩口接到了鎮上住。兒女都出去打工了,我們在家就幫著帶帶孫子、孫女。後來他們又把我們老兩口的戶口遷到了攀枝花,我們人還是在老家居住。2007年,趕上國家好政策,我又給老伴在攀枝花買了養老保險,現她每月也有1000多元養老金,我們老兩口每月加在一起有3000多元的養老金,基本上衣食無憂,這要感謝黨,感謝攀鋼!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口述:梁才章

整理:林道鵬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記憶】林道鵬 ‖ 金沙江畔起高爐——記攀枝花市三線建設者梁才章》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記憶】馮明禮 ‖ 攀枝花東區密地街道艱苦創業歷程
    原創 馮明禮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攀枝花市東區鳥瞰(周良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031977年2月,我們發現市場上肥皂、蠟燭、衛生球之類的日用化工商品十分暢銷,尤其肥皂還要憑號票供應。
  •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記憶中殺年豬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記憶中殺年豬 2021-01-0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記憶】老成都的城隍廟舊史,你了解多少?
    【方志四川•記憶】老成都的城隍廟舊史,你了解多少?,作者成都方志 成都方志修志問道,直筆著史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成都市有幾條街與城隍廟有關,都因城隍廟得名:一條是錦江區的城隍廟街(東起東較場街,西止五世同堂街與五昭路交匯口,接玉泉觀街);一條是金牛區的城隍巷(以舊城隍巷廟址為中心,介於排洪河花圃路至金華橋一段之西側,共有四條小巷、三個出口分別在金華街、花圃路、成華南街,統稱城隍巷);一條是三聖街(清乾隆時此街東建有火神廟,此廟與東南裡之東嶽廟、下東大街的城隍廟成品字形,故此街處於三廟之間
  • 【方志四川•散文】戴耕泓 ‖ 染坊記憶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染坊記憶戴耕泓 參觀成都蒲江縣明月村的鄉村旅遊,一些手工作坊吸引了我。當植物染布坊出現在我眼前時,已經遠去的記憶被拉了回來。 就在建國前幾年,我的媽媽出生了,深深淺淺的藍,清清淡淡的草木香,成為她記憶中染坊的味道。媽媽排行老大,每天放學後就在店裡記帳,染坊的整套工藝對媽媽來說是耳熟能詳: 第一步,準備好充足的染料。隔一段時間,城外種藍草的農民就拉來一車做好的靛,用蔑籃挑到染坊內直徑3米的料池裡。 第二步,調色。調配藍色的深淺。
  • 【方志四川•記憶】雜菜雜碎也飄香——艱苦歲月的街頭美味
    【方志四川•記憶】雜菜雜碎也飄香——艱苦歲月的街頭美味 2020-12-22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記憶】雷映松 ‖ 清代及民國時期渠縣有慶之匪患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清代及民國時期渠縣有慶之匪患雷映松清代及民國時期,四川渠縣有慶地區匪患層出不窮,人民實以為災難,擇其重大者簡述之:黎細細匪熊廣富匪棚 熊廣富,原籍渠縣有慶場下街人,民國三十六年起拖棚為匪,同黨十數人,快槍十來支,常在今有慶鎮觀音巖(原有慶場通往㶍渡場的關口要道)傍晚「關囤」「砍路班子」。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楊豔萍 ‖ 支離的記憶和脈絡
    原創 楊豔萍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支離的記憶和脈絡 楊豔萍這條街,不起眼,與中國無數個邊遠小縣城改造後的街道並無二致,還有著一個在百度上一搜索便會跳出成千上萬個相同詞條但內容不同的名字——民主路。
  • 【方志四川•記憶】珍貴!一段10多分鐘外國紀錄片,看1940年老...
    【方志四川•記憶】珍貴!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CCTV-102020.1.13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鄰水篇鄰水篇 預告片 古時,大洪河名為大鄰水,御臨河名為小鄰水。《輿地紀勝》記載:「鄰水有二,大鄰水出鄰山頂上,西南流經鄰水,入巴縣界。
  • 【方志四川•散文】程馳 ‖ 郡土嘉美
    原創 程 馳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太平寰宇記》卷74寫道:「末年分青州平羌等縣為嘉州,以其郡土嘉美為稱」,這是嘉州的來歷。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裡解釋:「嘉,美也」,正如宋朝邵博所言:「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由此看來,嘉州自古是一個美麗神聖的地方。
  •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樹花」——四川攀枝花
    攀枝花市位於四川西南邊陲,是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冷風起,天漸涼。北方開始欣賞楓葉紅、銀杏黃,而攀枝花市的攀枝花正在奼紫嫣紅、孤傲非凡地綻放。攀枝花市名由來許久,據傳清朝同治時期,攀枝花還只是一個小村莊,原名叫上、下壩村,由於村口有一棵巨大的攀枝花樹,人們就把這個村莊改稱為攀枝花村。攀枝花是攀枝花市的市花,素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樹花」的美譽。攀枝花又叫「木棉花」,它還有個別稱「英雄花」。
  • 【方志四川•詩詞】蔡競詩詞四首
    【方志四川•詩詞】蔡競詩詞四首 2020-07-11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散文】蔣德斌 ‖ 雨中曲
    【方志四川•散文】蔣德斌 ‖ 雨中曲 2020-05-24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詩詞】程馳‖精神家園(組詩)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秋風還在被窩裡 竊聽蟲鳴夢囈 熱血魂煉,天涯羈旅 為什麼,我常含淚水 我的世界,我的信仰裡 只有一個名字 一時記沉醉你的模樣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後強 ‖ 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傳說研究
    四川盆地在遠古時代也是海洋,巴蜀圖語的著名符號「S」(或者「魚」),就是指海洋和水波。人類從喜馬拉雅遷徙到崑崙山再到四川盆地,在盆地創造了許多輝煌,如「資陽人」、三星堆文化、金沙遺址。「資陽人」是中國發現的第三個古人類頭骨化石,也是新中國發現的首枚古人類頭骨化石。隨其出土的,還有大批石器、骨器,特別是骨針、穿孔石珠、麂鹿角等文物。
  • 【方志四川•七夕特輯】黃學清 ‖ 傻妻抗洪搶險記(紀實散文)
    原創 黃學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七夕,一曲《牽手》,願有情人一牽手,到白頭!傻妻抗洪搶險記(紀實散文)黃學清從小生活在古城南溪長江邊的我,對江水的習性瞭然於心,春明景和時,江水像母親溫暖的手撫摸我臉;夏陽酷暑時,江水如猛獸的利爪撕扯我心。與江為鄰,博大胸襟;以江為友,天長地久。就是大江兒女與生俱來的情懷。
  • 一座不像四川城市的地方—攀枝花
    從永勝縣出發,一路盤山公路後,終於進入了京昆高速,行駛了一會,一座峽谷城市出現在了道路兩側,同時手機簡訊提示已經進入四川省境內,地圖提示這是攀枝花市。之前已經來過很多次攀枝花市,但是都沒想到竟然被雲南省包裹著,好奇心驅使下,我查了攀枝花的歷史沿革,發現這是一座「特殊」城市。因為網上很多雲南人說以前攀枝花就是雲南的,但是很多四川人又說攀枝花自古都是四川的。
  • 百縣千村行(295)丨金沙江畔這個美麗藏寨,藏著兩個「秘密」致富基地
    四川在線記者 肖瑩佩 王懷 張紅霞 攝影 楊樹11月初,藍天白雲下,位於德格縣金沙江畔「雨託花園」藏家樂,又迎來幾批遊客——作為龔埡鎮雨託村的集體產業之一,已連續穩定分紅3年。針對實際情況,德格縣謀劃實施了雨託新村建設項目,全村居民從環境惡劣的山上整體搬遷至金沙江畔。項目總投資4000萬元,其中成都高新區對口支援資金提供2200萬元,為居民新修建住房117幢,還建設有村級活動室、文化室、公共廁所等設施,實現了路、水、電、網絡、廣播電視「五通」。2017年,雨託村實現整村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