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嘉賓與馬友友隔空「合照」(李樂為/攝)
文 | 翟佳
01月30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廣州交響樂團和星海音樂廳承辦,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YMCG)2021 特別項目圓滿結束。身在美國波士頓的2017-2020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和身處中國廣州的藝術委員會主席、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攜手廣州交響樂團、青年音樂家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越洋連線、隔空對話,探索音樂的力量和想像力的邊際。央視新聞移動網、新華社現場雲、「央視頻」APP、B站、抖音等十幾個平臺共同進行了網絡直播,共獲得過百萬人次的關注。
一分鐘花絮回顧
一次偉大的即興嘗試
不因特別而作出妥協
就像音樂周無比珍視的即興演奏傳統一樣,2021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本身就如同一次偉大的即興嘗試。它的價值不能用時間長短量度,不因遠隔重洋而遜色。正如馬友友在項目第二部分「與友友一起在琴房」描述的那樣:「《天鵝》(選自聖-桑《動物狂歡節》)的音樂正如天鵝的美態,一派歲月靜好。可是,天鵝在水下的掌蹼奮力向前,不舍片刻的努力;演奏家左手揉弦,右手運弓,嚴絲密縫的配合,卻是鮮有人注意到。」支撐屏幕前這場獨一無二文化盛會的是廣州交響樂團工作團隊無數個不眠之夜,是創意團隊數不清的頭腦風暴。這一切努力的目標,用馬友友的話說:「是餘隆先生竭力爭取、不懈推動的一次探尋文化真義的行動。」
餘隆執棒廣州交響樂團,攜手青年鋼琴家王雅倫演繹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
特別項目由三個部分構成:「網絡音樂會」、「與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國際連線:大師對話——和諧與平衡」,每個部分互相連結,探討內容的選取也可謂用心良苦。網絡音樂會第一首曲目《良宵》,表現了大時代背景之下文人雅士的年夜小聚,正是歲末年初這次音樂周相聚的寫照。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是向樂聖貝多芬250周年紀念之年告別,同時也彰顯出音樂周對合作與聆聽的追求。「鋼琴就是樂隊的一部分,你必須要融入樂隊的演奏,仔細聆聽,積極參與到每次音樂的對話。」鋼琴家王雅倫如是說。普羅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響,昭示未來音樂的方向,和貝多芬作品同臺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樂隊在餘隆的指揮下有過無數動人的演出,這次特別項目的演出一如既往,沒有因為「特別」而作出妥協。
兩位年輕獨奏者匠心獨運,王雅倫的嚴謹宏大和蘇千尋想像力豐富的演奏,在與樂隊的推挽中熠熠生輝。馬友友在他的琴房以聖-桑《天鵝》、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片段、與笙演奏家吳彤合演的《簷頭雨》,闡述音樂以何種心理與生理的機制實現以心會心,推己及人,堪謂弦外有意。
四屆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貢獻了他的網課首秀
隔著屏幕依舊是
那個神遊的「老馬」
餘隆與馬友友進行一席跨越洲際的大師對談
特別項目的第三部分,是馬友友、餘隆與來自不同文化、職業背景的年輕人代表的對話。用餘隆的話說,這是一次「家人聚會般的暢談」。當晚有多位曾經參與之前幾屆音樂周,甚至和馬友友同臺演出的學員來到現場參加這次別開生面的探討,而未能親身前來的音樂周學員也通過社交媒體表達自己被感動、受啟發的真情。
參加過四屆音樂周的小提琴學員李炳陽在美國全程關注音樂周:「隔著屏幕卻還是那種熟悉的感動,依舊是那個神遊的『老馬』。他從來不是紙上談兵,他在用實際行動真誠地關注著人類的發展。」2019-2020屆圓號學員陳鑑熙說:「很感動能夠在這樣特殊的一年,用這樣的方式為大家呈現思想和音樂文化上的交流,希望明年能在廣州與大家探討交流。」
馬友友、餘隆兩位大師和年輕人的交流總是充滿創意的光芒,沒有套路,沒有虛飾,天馬行空,跨越疆界。連續參與四屆音樂周的昆明聶耳交響樂團中提琴首席滕飛問:「假如音樂家失去舞臺,還能怎樣回饋社會?」馬友友回答:「我昨天透過會議軟體為聖地牙哥一家醫院的人們演奏,還隨著鏡頭到達病房用音樂和人們互動。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夠,那麼想想那些曾經給予你溫飽、給予你關愛的人們,你是否懷有感恩之心?那麼你就會得到你的答案。」
音樂周志願者、在美國加州大學修讀歷史學的陸衍霖提問:「人文學科和音樂有什麼聯繫呢?他們之於社會有何種意義?」馬友友的答案是:「我們仰望蒼穹,深感人類渺小;我們俯察山川,慨嘆造化神秀;我們窺探內心,惟願叩問探索。科學、藝術、人文之於天、地、人,都很年輕。人們發明學科、研究,是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馬友友校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及物理系畢業生李江提出自己的疑惑:「科技如何令人回歸人性?」馬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告訴我一朵花是什麼顏色,或者你也可以為它寫一首詩。世上可能沒有中立的算法,但好的文學、音樂作品,其蘊含維度的豐富,足以令人完備地理解這個世界。」以上只是馬友友和年輕人共同探討的其中若干話題,然而其想像力的豐富和內容之深邃令人驚嘆。
每演奏一個有意義的音符
都是一次改變世界的嘗試
青年大提琴家歐陽娜娜與廣州交響樂團弦樂四重奏演奏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在最後一個交流環節中,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樂唱作人歐陽娜娜向馬友友提出兩個天馬行空的話題:「 若時間倒流,回到20歲,您會有怎樣的人生思考?您覺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別?」年輕人問得坦率,大師也回應得真誠:「若回到20歲,我會為環境的變化深感憂慮。我會希望得到長輩的承諾,關注周遭環境的變化,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為我,也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無窮,但需要你以想像力為其賦予獨一無二的生命。」
馬友友打趣說,他的想像力和深刻性源於他「不太把自己當一回事」。換句話說,他總是保持開放、包容和接納的態度,對年輕人尤其如此。這種給予年輕人不受邊際之困的鼓勵,和餘隆一貫支持年輕人,特別是年輕音樂家發展的觀點不謀而合。餘隆說道:「必須承認我在年輕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他們活躍的思想在交流溝通碰撞,帶來全新概念的世界。社會就是這樣發展的,永遠是後浪推前浪,在挑戰前輩的基礎上創造新生的事物。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就是提供這樣的空間,讓人們看到年輕人的活力和想法。」
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2021特別項目提出「音樂不停,繼續前行」。用馬友友的話說,音樂同其他學科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是解讀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使命是賦予有止盡的人生以無涯的想像和無盡的價值,每演奏一個有意義的音符,都是一次改變世界的嘗試。理解音樂的價值,就可以明白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為何可以在一個晚上,創造一段將被存留的歷史。
- THE END -
「星標」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
不錯過每條推送
熱門文章精選
吳玉霞:我想用我的經歷告訴大家,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學藝術 | 人物
校考到聯考,藝考轉方向了?
柚子練琴宣布破產後,線上陪練遭遇信任危機
學音樂教音樂聽音樂愛音樂看什麼?點開就知道了
張國勇:疫情下的交響音樂
孩子鋼琴彈不好,是家長自己沒努力!
西方媒體給郎朗新專輯《哥德堡變奏曲》都打了多少分?
鋼琴「基本練習」:練什麼、如何練?
亞健康!中國歌劇之現狀
好的合唱團,好在哪裡?
聲樂老師,你的聲樂理論從哪裡來?
Q:想訂閱《音樂周報》?
A:請進入「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