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的商周-春秋-戰國玉器

2021-02-14 荷藝沙龍

玉龍形"勒玉"(勒上玉下,一個字,下同)

玉龍形"勒玉",商,高2.3cm,長6.5cm,寬2.5cm。(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圓筒形,兩端粗細不等。器表飾龍紋,其龍紋特點是「臣」字眼,並飾有重環紋、鱗紋等。商代的玉龍,由龍眼的變化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龍眼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為「臣」字形。重環紋和鱗紋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現在青銅器上,因此本器上的這兩種紋飾對於玉器和青銅器裝飾紋樣的比較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玉弦紋環

玉弦紋環,商,外徑12.1cm,孔徑6.7cm,厚1.4cm。環因受沁蝕成雞骨白色,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面各飾相同的弦紋3圈,近孔處有一圈環形凸脊。這類器物最早見於新石器時期,至商代仍有延續。以前曾被定名為乳環,推斷其為女性乳房飾物。近年根據考古發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飾物。

玉蟬形出牙環

玉蟬形出牙環,商,外徑10.5cm,孔徑3.3cm,厚0.4cm。環玉質較雜,大體為白色。圓片狀,肉、好等徑。外沿有三個順時針方向且等距的蟬形出廓雕。此環造型樸拙,刀法簡練,俗稱璇璣式環。

玉牛形"勒玉" (一個字,勒上玉下,音勒,下同)

玉牛形"勒玉",商,長4.8cm,孔徑0.9cm。玉料青綠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狀,牛形,一端較細,為牛首,另一端較粗,雕牛尾,四肢收於腹下。其橫截面近於方形,兩端間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紋。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數量以牛為題材的作品,多為牛頭形,整身的立體造型較少。這件作品較好地表現了牛的全形,藝術手法簡練,外表可分解為上、下、左、右四個面,方圓兼顧。中孔較粗,可穿繩接連其它器物。

玉獸面紋韘

玉獸面紋韘,商,高3.2cm,直徑2.8cm。韘有黃褐色沁,圓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紋,鼻兩側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處有一凹槽。《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穿孔可用來繫繩,縛於腕部,用時套於拇指上,張弓時,將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傷拇指。韘初見於商代,流行於戰國至西漢,但到後期原先的功用逐漸弱化,其演變為一種裝飾品。

玉獸首飾件

玉獸首飾件,商,長4.5cm,寬2.6cm,厚1.5cm。清宮舊藏。

此飾件呈梯形,上部凸雕獸首,大耳,環眼,嘴部向內勾卷,似鳥喙,獸首旁有 陰線雕出的鷹翅及爪。飾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紋,底略寬,呈多稜狀。.與此玉飾件類似的一件作品出土於山東滕縣前掌大遺址,但凸雕的獸首已失。此件玉獸首飾件是目前發現的同類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發現得較早,對研究此類玉飾的圖案內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藝都有重要意義。

玉龍鳳紋柄形器

玉龍鳳紋柄形器,西周,長17.1cm,寬3.7cm,厚0.7cm。器青玉質地,綠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體為長片狀。兩面雕刻,紋飾相同。上部由兩鳳紋對稱構圖,尾下垂,回捲成勾狀,在相對的兩喙及身尾之間鏤空大小兩個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長尾鳳,圓眼,尖勾喙,單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龍頭頂之上,夔龍身曲屈,臣字眼,眼, 角線拉長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玉制柄型器始見於二里頭文化,商到西周繼續沿用,惟西周的紋飾最為精美,雕工手法多樣,刀法有力,線條圓潤,紋飾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寬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確切用途尚需進一步考證。

玉虺龍紋衝牙

玉虺龍紋衝牙,春秋,長7.4cm,端寬1.5cm,厚0.3cm。. K

玉衝牙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狀,形似弧形長牙,上端寬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繩懸掛。衝牙表面飾陰線刻出的花紋,線條呈方折狀,圖案中隱有多個虺龍紋。此種方折的陰線紋圖案在陝西地區發現的一些春秋時期的玉器上也可見到,據此推測這件玉衝牙為春秋時期我國西部地區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簡練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時期關中地區佩玉的風格。

玉飾紋臥虎

玉飾紋臥虎,春秋中期,長7.7cm,寬2.2cm,厚0.3cm。清宮舊藏。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狀,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褐色色變。虎伏狀,整體呈「弓」字形,頭部刻畫精細,張口,上唇上卷與鼻相連,前後足皆呈臥狀,尾大而上卷,虎身飾「人」字形陰線虎皮紋,四肢飾勾雲紋。在春秋及戰國早期墓葬中曾多次發現玉虎,其往往被成雙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6用。春秋時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寬,且飾紋更複雜,而這件作品的造型較一般作品更為生動,形態準確。「人」字形虎皮紋繼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裝飾風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狀,皆可穿繩懸掛。此玉虎可能是成組玉佩中用於中部的玉件,較一般玉虎更為珍貴。

玉龍紋璜

玉龍紋璜,春秋晚期,長9.3cm,璜面最寬6.3cm,厚0.3cm。此玉璜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色變,局部呈黃褐色。體扁平,扇面形,弧度超過半圓,此形制在春秋時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見。璜兩面滿飾隱起的勾雲紋,紋飾密集,局部組成側面的獸面形。璜兩端為側面龍首形,邊緣沿龍首之文玩八方形呈凸凹變化。璜類玉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用作禮器與佩玉。西周時期盛行以璜作雜佩,一套佩玉中出現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時俗影響一直延至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佔比例較大。這件玉璜僅上部有一孔,兩端無孔,下方不能再掛物,應為懸置在成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玉勾雲紋燈

玉勾雲紋燈,戰國,高12.8cm,盤徑10.2cm,足徑5.9cm。

燈白玉質,有赭色沁。燈盤中心凸雕一五瓣團花為燈芯座。盤外壁和燈柱上部飾勾雲紋,內壁及燈柱下部飾勾連雲紋,底座飾柿蒂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形勢,社會環境和人文氛圍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變,玉雕作品的風格也為之一新,新穎的造型和先進的工藝成為創作的主流,開創了玉雕史上新的藝術流派。本器的座、柱、盤分別由三塊玉雕成,嵌粘密實,紋飾精美,富有層次感,顯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術。造型設計獨具匠心,燈柱上部處理成三稜形,下部為圓柱形並收腰,於簡單流暢的造型中又顯露出豐富的變化。

玉鏤雕龍形佩

玉鏤雕龍形佩,戰國,長21.4cm,寬10.9cm,厚0.9cm。玉料呈青色,有深淺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體片狀,龍形,兩面鏤雕相同紋飾。龍張口回首,龍身滿飾谷紋,尾上雕一大鳥,龍頭內外側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鳥。於龍身中部有一圓形鑽孔。此器1977年於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墓為戰國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國都城壽春僅20公裡。同此形制的玉佩,該墓共出土兩件,出土時分別置於人體盆骨的左右,顯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組玉佩之一。此種龍鳳佩是戰國時期特有的造型,手法誇張,圖紋精美,線條捲曲相連,龍鳳組合渾然一體,體現了製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此器體大且完好精美,實屬罕見,顯示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

玉扭絲紋瑗

玉扭絲紋瑗,戰國,直徑8.3cm,厚0.3cm。清宮舊藏。瑗呈內、外雙重環狀,環面飾扭絲狀紋飾,兩環相連之6處,其中3處飾橫向的扭絲紋。兩環間有細長的透孔相隔,共6處,其中3條透孔中部開圓形小孔,應為穿繩懸掛所備。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新石器遺址中就已出現內、外雙重的環形玉,可見這類玉環源遠流長,但在戰國玉器中這類器物並不多見,尤其是扭絲紋環形玉多為單層,所以此雙重玉瑗更顯珍貴。

玉鏤雕螭龍合璧

玉鏤雕螭龍合璧,戰國,直徑11cm。清宮舊藏。此璧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變,圓形,內、外邊沿略平。璧兩面皆飾凸起的谷紋,作交錯的斜線排列,穀粒呈旋狀。璧孔內鏤雕一螭龍。谷紋璧是戰國時期常見的玉器,此件玉璧較一般的戰國谷紋璧更為精緻,穀粒圓8 旋高聳,其精緻整齊超乎一般。所雕螭龍細頸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後上衝貼於頸,形似猛獸,表現出蓄勢待發之狀。商、周以來,對於兇猛動物的表現多集中於頭部,而對體形的表現則有所不足。此件戰國璧之螭龍身體態勢的刻畫極為生動,在造型藝術表現上是一重大進步。作品自中部對半剖開,成一對合璧,從剖口看,並非原設計,應是重大事件發生時臨時所致。

玉鏤雕雙鳳式璜

玉鏤雕雙鳳式璜,戰國,長13.7cm,高6.2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柳公鄉2號墓出土。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並有較亮的玻璃光澤。器呈扇面形,較薄,邊緣呈凹凸齒狀。璜兩面形式和雕紋相同,表面鋪飾谷紋,穀粒呈菱面狀,微凸起,谷紋間又有6處捲雲紋,其形與鳳尾相似。璜頂部鏤雕一對相背的鳳,細身長尾,尾端粗而回卷,與鳳首相對,鳳身局部有較多的鏤孔,可穿繩系掛。戰國時期,璜是玉組佩的重要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製造精緻,除表面花紋外,很多玉璜還特加裝飾。這件玉璜表面的雲紋及頂部的雙鳳飾紋在目前已知的戰國玉璜中是僅見的。

玉雲紋劍首

玉雲紋劍首,戰國,外徑5.3cm,厚0.7cm。清宮舊藏。此劍首玉質青白色,呈薄片狀,中心有圓孔,一面花紋較複雜,環孔有一周6瓣柿蒂紋,其外又有兩周陰線勾雲紋。另一面以雙陰線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素而無紋,有3個隧孔,外區飾「丁」形勾雲紋。玉劍首中以圓形劍首最為常見,但像這種兩面飾花紋的作品並不多見。

玉谷紋璏

玉谷紋璏,戰國,長6.5cm,寬2.3cm,高1.4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製成,這種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戰國玉器中很少出現。作品呈長方形,片狀,兩端向下卷,表面飾凸起的谷紋,每3個穀粒為一組,以陰線相連。關於古代玉劍飾的各部位名稱,文獻記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時代、地區間的稱謂差別。宋以來的古代圖冊中,多把此類作品標註為「璏」。吳大澂《古玉圖考》把這類玉件稱為「璲」,但古文獻中把「璲」釋為與劍飾有別的佩玉,吳大澂是將劍鞘視為劍衣,將玉飾視為服飾的延伸。從考古發現看,它是飾於劍鞘側面的玉件。目前所見這類玉飾主要為長短兩種,其花紋、形制多有變化。

玉雲紋珌

玉雲紋珌,戰國,高6.3cm,寬5.95cm,厚2.25cm。清宮舊藏。玉料為青白色,表面有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帶。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兩側內凹,中部向兩面凸起,表面飾陰線勾雲紋,中又有細陰線環形圖及雙短線。此作品底面有細陰線花紋,應是後人所刻,又有相通的雙孔,穿有繩結、長穗,是清宮所為。劍珌是劍鞘底端的飾物,所處位置很低,不能再飾長穗,此作品於宮內可能文玩八方, 作為人身掛件或器物掛墜使用。

玉獸面紋劍格

玉獸面紋劍格,戰國,高2.2cm,寬5.5cm,厚1.7cm。清宮舊藏。劍格為新疆和田玉質,青白色,截面為菱形,兩端薄,中間厚,兩面均飾獸面紋。獸面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顯,獸面兩側飾勾雲紋。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劍柄。全器邊稜鋒利,光亮度強。

玉螭鳳雲紋璧

玉螭鳳雲紋璧,戰國,寬14.2cm,璧徑11.5cm。此璧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兩面各飾勾雲紋6周,勾雲略凸起,其上再刻陰線成形。 R1 i璧孔內雕一螭龍,獸身,獨角,身側似有翼,尾長並飾繩紋。璧兩側各雕一鳳,長身,頭頂出長翎,身下長尾卷垂。 此玉璧不僅螭龍、鳳鳥造型生動,璧表面的紋飾也不同於一般作品,沒有採用常見的谷紋、蒲紋、乳丁紋,而是採用了勾雲紋,使其與螭龍、鳳鳥的搭配更為和諧,且加工精緻。目前所見的戰國玉璧中此件玉璧最為精緻。從樣式上判斷,此器應是佩掛於人身的大型組佩中部的主要飾件,佩帶者應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玉獸面谷紋璧

玉獸面谷紋璧,戰國晚期,璧徑16.5cm,孔徑4.8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璧玉料呈綠色,因埋藏產生褐色沁。璧較大,略薄,兩面飾紋相同。璧外緣和近孔邊緣以單陰線為界,中部以兩周陰線隔為內、外兩區。內區飾谷紋,谷紋微凸起,呈旋狀,其上又加陰線旋紋。外區一周飾3組雙身獸面紋,獸面較寬,朝向內孔,以細陰線刻出,獸面兩側有伸出的肢體,細而長,似蛇身,交叉盤繞,獸面及獸身的局部以粗而淺的陰線界出。這種獸面谷紋璧在戰國及漢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以4組獸面紋者最為常見,獸面多朝向璧的外緣。

玉龍首璜

玉龍首璜,戰國晚期,長17.4cm,高6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出土。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蝕而產生的色變,片狀,弧形,約為三分之一圓周。璜兩端雕側面的龍首圖案,其形似獸,耳貼於頸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細,嘴部鏤空且刻有齒紋。璜身飾凸起的谷紋,穀粒間以細陰線勾連。璜的上部中間有一小孔,供穿繩系掛。龍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現,一般為單龍首,璜體似龍身。西周時期出現了雙龍首璜,璜身多飾以弧線勾連而成的龍身。戰國時期的龍形佩較多,其中一些製成了璜形。這類龍首璜的璜身完全沒有龍的含義,所表達的內容較龍形璜更為寬泛。此璜為戰國時期龍首璜中較大的作品,兩端的龍嘴可懸掛其它佩件,應是成組玉佩中位於上部的玉件。

玉鏤雕雙龍首佩

玉鏤雕雙龍首佩,戰國晚期,長13.5cm,高7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晚期墓葬出土。佩青玉制,有色變沁斑,薄片狀,整體呈「弓」字形。佩以中線為對稱軸,對接雙龍,兩端雕龍回首仰視,唇吻部位捲曲誇張。龍身短而寬,飾凸起的谷紋,谷紋以短陰線勾連。佩中部廓外上、下鏤雕雲紋,上部及兩下角都有鏤雕的孔洞,可穿繩。這件玉佩為成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這類帶前肢的半身龍玉佩在戰國玉佩中罕見。

歡迎關注 荷藝沙龍

相關焦點

  • 天下收藏-春秋戰國玉器
    中國古代玉器中,春秋戰國玉器一直深受廣大藏家們的喜愛。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工藝之精、造型之靈動也是歷代玉器之中的精品。紫色百合香與您暢談天下收藏故事,使您對春秋戰國玉器的特點更加有較為深刻的印象。一、春秋戰國-玉器概述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由於大量和田美玉進入了中原,所以雕琢出的玉器玉質尤為上乘,而且當時玉器數量之多,並且又創新了許多精美的器型,線條運用更加嫻熟流暢,刀工俊秀有力,風格瀟灑自如。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歷史較為短暫,大約只有五百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它給後人卻留下了無數值得深入研究的精品玉器。
  • 商周玉器特點對比介紹
    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尤其是玉器的發展更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周玉器雖然有共同點,但是也有不同點,可以說各有特色,各有所長。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對比商周玉器特點,使您對商周時期的玉文化特色有更為細緻的了解。
  • 山西博物院玉器精品欣賞
    從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山西省目前館藏玉器1300件左右,部分玉器估價約1.4億元。 2001年山西就展開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調查,文物專家對全省30餘家主要博物館、文管所收藏的玉器進行了數據採集,共計採集玉器1251件,其中一級品25件,二級品120件,三級品1070件,估價1億4千多萬元。
  • 細品千年神器之戰國雄風古玉
    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戰國玉器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戰國玉器的偉大成就不僅體現在當時,而且對後世玉器的發展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戰國玉器的品種,除個別類型,以前常見的玉人頭和玉束帛形嵌飾等已消失,其它春秋時期已有的玉器基本得以繼承和發展。
  • 「玉聲貴清越,玉色愛純粹」—春秋戰國玉器簡說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不僅在數量上佔有極大的優勢,並且當時的玉器工藝比起前代已經有了不小的發展。眾多的優美玉器形狀被設計出來,雕刻手法也日益更臻嫻熟,人們對於玉器的審美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開始注重紋飾的雕刻,這也讓這一時期的玉器風格整體顯得別具一格。在五百年間的時間裡,給中華玉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到臺北故宮,這些玉器珍品千萬別錯過!
    臺北故宮玉器鑑賞本文就列舉一些臺北故宮的玉器精品供給各位粉絲們欣賞,如有去臺北的朋友們,可以抽空去看看,欣賞另外一個故宮的美!據文獻記載,臺北故宮合計玉器珍品11445件!臺北故宮玉器鑑賞現在去一趟臺灣,比以往要容易,但仍需提前申請入臺證,辦證等待時間仍比較長。暫時去不了臺北故宮也沒關係,小編為您精選了幾十件臺北故宮的玉器珍藏,讓你先飽眼福,下次去的時候,可以按圖索驥。
  • 國寶檔案︱中國傳世玉器全集【高清配圖】(四)
    商周時期,刻有文字的玉器極少,此器所刻二字,可能是器物主人的名或爵位,十分珍貴。此玉小巧,但形神兼備,是商代圓雕玉器的典型代表。此玉器型多見於西周中晚期,紋飾精美,可能為組佩之一。此璜為清宮舊藏品,為典型的西周玉器。
  • 自古牡丹紋最受追求,自唐以來牡丹紋玉器最為華貴,故宮館藏眾多
    玉器上的牡丹紋最早出現於唐代。故宮博物院現藏以牡丹為裝飾題材的玉石器約二百件左右,其中以如意最為普遍,學者黃英在玉委會會刊上發表的《「富貴吉祥」任雕琢 故宮博物院藏牡丹紋玉器》文章中,有如下介紹。清 碧玉花卉福壽紋如意 故宮博物院藏青玉開光花卉紋鳳柄雙活環帶蓋執壺 清 故宮博物院藏如意,又稱「握君」、「執友」或「談柄」,是陳設類牡丹紋玉器。
  • 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值得一去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這裡之前最好做點功課,畢竟這裡收藏著故宮一半的珍寶,而且大部分都必留在大陸的更加貴重,值得細細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 南京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 北京 故宮、 瀋陽 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
  • 集古思源-玉器絕版書 全場免傭 0元起拍
    lot.10《古玉新鑑》《中國古玉圖釋》兩本合拍古玉新鑑 尚亞美術出版社 作者 劉良佑1970年起任職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從事文化研究工作,藝術史博士中國古玉圖釋作者 那志良(1908-1998)滿族,字心如,北京宛平人,學者,原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祖上是滿族正黃旗, 1933年隨故宮古物南遷而去臺北故宮。一生與故宮有緣。在古器學特別是玉石的研究和鑑賞方面,是國內外公認的權威。此書是那志良經典之作!(參考價:2000元)
  • 李彥君 中國佩飾玉器收藏鑑賞之史前至戰國玉人物佩
    史前商周、玉人佩人物造型的玉器在歷史上出現的也很早,在新石器時代四川的大溪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類似人面的玉石雕片飾。完整的早期玉人雕是近來紅山文化出土的交首撫胸站立人像,背部有穿孔,應是舉行祭祀、禮神時巫者佩戴物。當時的玉人雕琢較為原始,線條粗率,造型呆板,但已具備人物雕刻的幾方面因素。
  • 魏晉南北朝玉器:舊傳統中的新天地
    故宮博物院南北朝雲虎紋玉璜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亂紛起,處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玉文化的發展受到了抑制。總而言之,在這一時期,玉器工藝比兩漢顯得蕭條,傳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顯得簡略樸素,精工者極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發達的、處於巔峰地 位的兩漢玉器工藝,漸漸向它的低谷滑落。同時又出現了向新功能、新領域轉化的萌芽。
  • 古代玉器中的玉璇璣究竟有什麼玄機?
    玉璇璣作為龍山文化的代表型玉器,其最初在山東東部出現,並由此開始向外傳播,之後傳至遼寧東部沿海等地,不久又從山東向西進入河南、山西、陝西。到了商周時期,玉璇璣又從中原地區繼續分流,逐漸傳入河北、湖北等地。
  • 到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有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臺北故宮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根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雪梨
    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通過各種渠道獲知臺北故宮博物院於2月2日——5月5日在新南威爾斯藝術博物館舉辦南半球首次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精品展覽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