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021-02-08 世界名著每日讀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蝦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

學校裡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這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門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現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

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例如我想做農,怎樣改良土壤、怎樣改良種子、怎樣防禦水旱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

我想做財政家:何種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

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的智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

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

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地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麼樣才能不憂呢?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說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見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看出來。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

總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

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

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裡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敗了。

「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裡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

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地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哪裡有東西可以為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的。

怎麼樣才能不懼呢?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很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麼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俗語說得好:「生平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件。

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制。《論語》記:「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一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鍊剛也會變為繞指柔了。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須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慾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

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說罷: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練意志的功夫不可。

意志磨練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的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相關焦點

  •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慧人生路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解釋: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經典49句的人生啟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傳) 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2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疑惑而更加危險。 2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勇者不懼!港警「一哥」引《論語》寄語警員
    @中國新聞網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香港警察學院21日舉行結業典禮,由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擔任檢閱官。
  • 靜夜思丨梁啓超:白天看人,晚上讀書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為三達德——智、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個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悅讀︱梁啓超:仁者不憂
    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是說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現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來看,所以仁字從二人。總而言之,要彼此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區別,懂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
  • 梁啓超清華演講:諸君啊!你千萬別要以為得些斷片的知識,就算是有學問呀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為三達德——智、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個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謝震東新單曲《四十不惑》MV熱播:悟得人生不年少
    四十不惑,卻依然笑迎生活,四十不惑,悟得人生不年少。不同以往,謝震東2018全新音樂作品,極其嫻熟的創作手法和充滿思考的音樂命題,充滿了時代感,給了聽者極強的靈魂震懾,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用來表達謝震東的音樂最合適不過,他的作品總是不浮於表面而經得起沉澱,這種人生每一個階段裡的價值判斷,都隨音樂緩緩展開,是非、善惡、好壞、美醜,都只是四十年風雨人生的乞問和呼喊,也是謝震東人生漫長旅程裡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子張說:「每個人不都也是在做事嗎?做事也是有益於他人的啊。」孔子說:「為了得到報酬而做事,與從本心出發去做事不一樣。高山,生產了財物卻並不認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可以來採用。還有風雲從山中飄出,通達於天地之間,使陰陽協調,成為雨露來滋潤萬物,萬物賴之以生長,百姓賴之以享用。這就是仁者特別喜歡山的原因啊。」
  • 勇者不懼
    也說「勇者不懼」文|沈壯海 劉水靜「勇者不懼」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過,睚眥之仇必報,這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大勇者何?循大義、迎難上,義無反顧、無所畏懼,是為大勇。大勇之「大」,在與「義」融。
  • 關曉彤熱播劇《二十不惑》現在的年輕人越活越明白了
    《論語·子罕》中寫道:「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謂的不惑,也就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像智者一般,看透世間的人情世故,明辨是非曲直,不被世事的迷霧遮蓋而迷失。《論語·為政》中又有:&34;。這是孔子對於自己在各年齡階段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雖然不能人人都能達到孔聖的境界,但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已經被後人當成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 【徵文】勇者無畏,行者無疆
    旨在記錄來華留學生在2020年這個特殊年度中不平凡的經歷,促進不同國家青年一代的人文交流,展示各國來華留學生風採,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主辦,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承辦的「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來華留學生的積極響應,並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品。中國網作為本次活動的獨家官方網絡媒體支持單位,特刊發部分獲獎優秀作品,以饗讀者。
  • 君子三立、四不、三戒、九思、三樂、五恥、三德
    君子有三德   孔子說:君子有三德,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容德以儀表形態正君子之形,顏德以表情姿態正君子之姿,辭德以言語聲音正君子之聲。   所謂「仁者不憂」,指導我們以仁厚、寬和的心態面對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