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立、四不、三戒、九思、三樂、五恥、三德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君子有三立

 

  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立德,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主幹。立功,如果是一棵樹,他就是花和果實。立言,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種子,傳下去。

 

  立德(做人),就是有比較高的道德修養,比較強的人格意識。這是人生立命的最基本的東西。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樹,那麼「立德」,就好像是一棵樹的主幹。「立德」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堅持學養和修養的遞進,才能完成「立德」。

 

  立功(做事),就是要用一件一件的具體事情,來豐富、充實我們的人生。如果人生是一棵樹,那麼「立功」,就好比是一棵樹的花與果。剛才我講立德是主幹嘛,立功就是這棵樹的花和果。

 

  立言,就是要用我們自己的思想成果來與這個世界進行交流,豐富我們人類的文明寶庫。「文章千古事」,思想的傳遞要靠文章。如果人生是一棵樹,那麼「立言」,就好比是一棵樹的種子。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論語》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欲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一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處事,如果能以八正道為原則,也不會有差錯。

 

  君子有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君子三樂」,就是指君子的三種人生樂趣。這段話告訴我們,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指的是這樣的三種人生樂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沒有什麼災病事故,從而得以躬行孝悌,這是第一樂;為人處事合乎道義,上不愧對於天,下不羞對於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獲得內心的安寧,這是第二樂;第三樂是君子傳道、育人所獲得的快樂,即能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對他們進行教育,從而使君子之道遍傳天下、造福社會。

 

  君子有三德

 

  孔子說:君子有三德,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容德以儀表形態正君子之形,顏德以表情姿態正君子之姿,辭德以言語聲音正君子之聲。

 

  所謂「仁者不憂」,指導我們以仁厚、寬和的心態面對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其實,類似於今天的市場的景狀,我們在小平去世和人民日報社論的過程中已接受過多次洗禮,只要我們用淡泊、豁達的態度把每一次起伏看作生命裡歷經陽光風雨的過程,於是什麼情況的發生也掠奪不了我們心中的快樂。支持我們堅韌地完成手頭艱難的工作的是我們心中一直相信雨後會是豔陽天。

 

  所謂「知者不惑」,告訴我們如果把事物的機理瞭若指掌的話我們將不懼怕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變故。這就需要我們在平常的時候對於我們將要實施的行為作最為充分的準備,比如你要買入某一支股票之前至少有必要把上市公司的情況瞭然於心,於是在變故發生的時候你有足夠的理由告訴自己堅持。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的話,你將是一隻迷惑的蝙蝠在黑夜裡亂轉瞎飛。

 

  所謂「勇者無懼」,絕不是讓我們去乘匹夫之勇。有「智」有「仁」的「勇」才算大勇。「仁」築就胸懷,「智」讓我們有正確理解事物和處理事務的能力,這樣的勇者將是當今市場裡最大的贏家----如果你在投資的話。

 

  君子有三戒

 

  孔子,在生活上主張,君子有三條戒規: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鬥;老年時戒貪圖。「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清楚地指出了人們應按照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生,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生方法就應有所區別。

 

  青少年時期,由於發育不成熟,不能早婚,不能迷花戀蝶,沉迷於兒女之情。中醫歷來反對貪色縱慾,主張節慾以養精,藏精而健身。所以「戒之在色」,對「少之時,血氣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

 

  中年時,是氣剛任性、好勝善鬥的年齡,所以應平心靜氣,和諧寬容,「戒之在鬥」。

 

  老年時,體力已經虛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譽、地位和金錢。如果貪婪無度,挖空心思地謀取個人利益,就會大傷元氣,損身折壽。

 

  君子有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這裡所謂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這是哲學問題,和宗教信仰一樣。我常勸朋友,有個宗教信仰也不錯,不管信哪一教,到晚年可以找一個精神依靠。但是談宗教信仰,第一等智慧的人有,最笨的人也有,中間的人就很難有宗教的信仰。人生如果沒有可怕的,無所畏懼就完了。孔子教我們要找畏懼,沒有畏懼不行。

 

  第一個「畏天命」,等於宗教信仰,中國古代沒有宗教的形態,而有宗教哲學。有一位大學校長說:「一句非常簡單的話,越說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學。」這雖是笑話,也蠻有道理,由此可見哲學之難懂。中國的鄉下人往往是大哲學家,很懂得哲學,因為他們信命。至於命又是什麼?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壞,都認為是命,這就是哲學。天命也是這樣,這「畏天命」三個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這些都是「畏天命」。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到了無所怕,不會成功的。

 

  第二點「畏大人」。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

 

  第三「畏聖人之言」,像我們讀《論語》,看四書五經,基督教徒看聖經,佛教徒看佛經,這些都是聖人之言,怕違反了聖人的話。

 

  君子有三愆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一是沒到發言的時候就開講,這叫「躁」。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有的人生怕遭到冷落,或者怕被認為沒文化,或者為顯示自己博學,常常不等人家說完,就貿然插嘴,令主講者不得不中斷思路來回答問題,以致常令主講者找不回思路而無法收場。

 

  二是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這叫「隱」。這種情況較為少見些,但也不是沒有。這種人往往多少有點心理障礙,或者是自閉症患者,屬於不大適應社交或者是有社交恐懼症的一部分人。由於錯過發言的機會,其觀點、立場、意見、智慧、風度、氣質都無以表現,所以這種人多數會逐漸被邊緣化,最終淡出社交圈子,成為煢煢獨立形影相弔的孤獨者。

 

  第三種情況最可怕,叫作「瞽」——俗語叫沒長眼。談話不看對象,不注意對方的臉色,不管人家愛聽不愛聽,不管是否觸到人家的痛處,只在那裡自說自話。這樣的談話,百分百的失敗。遇見這樣的談話者,客氣的人會忍耐,或作轉移話題的嘗試;不客氣的也許會拂袖而去,或者乾脆下令逐客,掃地出門。

 

  君子有三態「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儼然」是指偉岸高大的樣子,就是看上去很一本正經,很嚴厲;「即之也溫」,指的是跟他打交道後發現他挺好,很有人性,也很通情達理;「聽其言也厲」,意味著說話都說到點子上,很有力量,而且不能夠違背。

 

  君子有九思。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君子有三道。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有三戒。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有三謙。子曰:君子待人有三謙,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

 

  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來源:「古典書城」公號)

相關焦點

  • 君子三立、三戒、三樂、三德、三畏、四不、五恥、九思
    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君子有三立  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立德,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主幹。
  • 君子三立、三德、三樂、三戒、三畏、四不、五恥
    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君子有三立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立德,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主幹。
  • 【中華文化】何謂君子?(君子有三樂)
    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君子有三立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立德,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主幹。
  • 君子之道:俯仰無愧於天地
    孔子,在生活上主張,君子有三條戒規: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鬥;老年時戒貪圖。「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讀書·君子三樂
    孔子經常被學生問「一言以終生行之」,用一句話來作為自己一輩子遵守的準則,孔子答案是寬恕別人,而孟子的答案也許是「善養我浩然之氣」。這種酣暢淋漓的快樂,每每觀古人行事,都覺「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第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 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孔子,在生活上主張,君子有三條戒規: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鬥;老年時戒貪圖。「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清楚地指出了人們應按照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生,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生方法就應有所區別。青少年時期,由於發育不成熟,不能早婚,不能迷花戀蝶,沉迷於兒女之情。中醫歷來反對貪色縱慾,主張節慾以養精,藏精而健身。
  • 君子有三樂,是那三樂呢?
    答:一樂有手機,二樂有Wi-Fi,三樂有人點讚;我們生活足夠豐富的年代,無論是物質還是科技還是精神的滿足?但人們普遍焦慮和不快樂,有快樂也是短暫的快樂;在上期的博伍說中我發表了這樣一段主題文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被「奶頭樂」毀掉了】前陣子看見喜茶門口排幾十米長隊,我觀察了一下,90%人在玩王者榮耀。
  • 君子有三樂:事親,做人,育天下英才
    南懷瑾先生很欣賞孟子的君子三樂事,即「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人生 | 《孟子與盡心篇》君子有三樂
    古代稱君子,是指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孟子說,一個君子,有三樣事情是他人生真正的快樂,就算拿皇帝之位來交換這三種快樂,他也不幹。第一是有圓滿的家庭,父母都快樂安詳健在,兄弟姊妹之間和睦,沒有人當太保,也不會出意外,無災無病。
  • 三本經典的京味高幹文,強推《君子有九思》
    哈嘍,小編今天向大家推薦三本經典的京味高幹文,但是強推的是《君子有九思》。主要小編很喜歡《君子有九思》的男女主的性格,他們都很厲害聰明,小說內容豐富。喜歡的請點擊上方的關注哦,關注看更多小說。她的腿上,放了一本攤開的雜誌,她目光空洞地望著前方,不知道在想什麼。沈斯亮走過去,慢慢蹲下,想把那本書合上拿走,霍皙用手按著,哆嗦著罵他:「你敢買,還怕我看見……?」 他忽然就笑了。陪著霍皙在她對面坐下來,伸手把她嘴裡的煙抽/出來,轉手送進自己唇間含著。「我沒想瞞你。」沈斯亮定定看著她,平靜道:「你走的那年冬天,我去找過你。」
  • 院士說丨胡思得院士:君子九思成其大 鑄就核盾寫忠誠
    院士說丨胡思得院士:君子九思成其大 鑄就核盾寫忠誠 2020-12-11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本現言糙漢文:《白色口哨》《君子有九思》《退燒》值得二刷!
    話不多說,我們正文開始~一、他笑時風華正茂二、白色口哨三、最好不過明天見四、退燒五、周三有雨六、君子有九思七、難覓意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關注多多每天推薦好書,保證小仙女們書荒不迷路~往期精彩八本女追男小說:《只想和你好好的》《小清歡》《她病得不輕》
  • 東奔西顧:君子有九思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小說,東奔西顧的《君子有九思》,這本書小編最近也在看,覺得挺好看的,所以想推薦給各位寶寶。作者簡介:東奔西顧:八零後工科生。手下男主或腹黑,或二貨,或悶騷;手下女主或高貴冷豔,或迷糊大條,或淡然安定。人生格言是:生命不息,挖坑不止,有坑必跳。
  • 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暢談「讀書明理之君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0日訊(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易彬)今天,2020年度思賢講壇收官之作「讀書明理之君子」主題講座在長沙圖書館舉行,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3位學者再次齊聚。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為君子?如何成為君子?
  • 4本東奔西顧的言情小說,甜寵小文《君子有九思》,歡喜無限
    今天想要跟大家介紹4部很不錯的古言小說,小說的作者是「東奔西顧」,他筆下的小說多為有趣的甜寵小說,小說通過良好的故事內容搭建將整體的風格展示出來,特別是他筆下的這部《君子有九思》,更是古代言情小說的巔峰之作,通過良好的故事內容展示,將跌宕的故事全部呈現出來。1.
  • 三字有什麼特殊含義?中國文化與「三」的不解之緣!值得珍藏!
    儒家的三:「三尊」:君、親、師;「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三才:天、地、人。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三教:儒道佛。三昭三穆:周代規定天子設七廟祭祀祖先,太祖的廟設在當中。二世、四世、六世設在廟的左邊,叫做「昭」;三世、五世、七世設在廟的右邊,叫做「穆」。
  • 4本「東奔西顧」的甜寵文,《君子有九思》,貓與老鼠的愛情故事
    《君子有九思》這是一部相愛相殺的言情小說。女主顧九思為保護父親,聽從陳老驅使,來到陳家少爺身邊成為了一顆棋子。陳家少爺也不是傻子,當這個女人來的那一刻就知道她的身份和背景,但是陳少爺喜歡這種貓咪和老鼠的遊戲,假裝不知道,畢竟生活很無趣,送上門的貓咪豈有不要的道理。顧九思的性格比較堅毅,雖然是一個「臥底」,但本性善良,為人單純。
  • 「東奔西顧」的《君子有九思》: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東奔西顧」的這部《君子有九思》是一部很棒的言情小說,小說講述一段相知相守的愛情故事,陳慕白和顧九思兩人的愛情歷經磨難,最終修成正果。相知相守的愛情之路上,只願你我之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彼此的一番情意。若是用古言解釋就是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 「東奔西顧」的言情小說,首推《君子有九思》《你是我的小確幸》
    今天想通過介紹三本小說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東奔西顧的寫作手法,來感受他文筆間的細膩。《你是我的小確幸》愛有時候需要沉澱,喜歡這部有些甜蜜的言情小說。兩人應該在擁有愛的年紀裡面放肆的去愛,歷經幾年的沉澱後他們才會品嘗分離帶來的痛苦,更能感受到愛情世界的孤寂,也能體會愛情這碗酒的回甘。
  •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名士,有誰能符合《論語》中的「君子」定義?
    《論語》中提到「君子」二字有一百零七次,雖然很少直接指明誰是君子,但卻為君子下了至少幾十個套,做到這些,你就是君子。「務本」、「忠信」、「不器」、「不爭」、「不比」、「慎言」、「三戒」、「三畏」、「九思」、「懷德」、「懷刑」、「喻於義」、「坦蕩蕩」、「無所爭」、「求諸己」、「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自強不息」、「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人不知而不慍」、「訥於言敏於行」......有朋友自遠方來,還得不亦樂乎,緊趕著上前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