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021-02-08 康華蘭百年望族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立德,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主幹。立功,如果是一棵樹,他就是花和果實。立言,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種子,傳下去。


立德(做人),我想就是有比較高的道德修養,比較強的人格意識。這是人生立命的最基本的東西。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樹,那麼「立德」,就好像是一棵樹的主幹。「立德」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堅持學養和修養的遞進,才能完成「立德」。


立功(做事),我想就是要用一件一件的具體事情,來豐富、充實我們的人生。如果人生是一棵樹,那麼「立功」,就好比是一棵樹的花與果。剛才我講立德是主幹嘛,立功就是這棵樹的花和果。


立言,我想就是要用我們自己的思想成果來與這個世界進行交流,豐富我們人類的文明寶庫。「文章千古事」,思想的傳遞要靠文章。如果人生是一棵樹,那麼「立言」,就好比是一棵樹的種子。




孔子,在生活上主張,君子有三條戒規: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鬥;老年時戒貪圖。「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清楚地指出了人們應按照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生,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生方法就應有所區別。


青少年時期,由於發育不成熟,不能早婚,不能迷花戀蝶,沉迷於兒女之情。中醫歷來反對貪色縱慾,主張節慾以養精,藏精而健身。所以「戒之在色」,對「少之時,血氣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


中年時,是氣剛任性、好勝善鬥的年齡,所以應平心靜氣,和諧寬容,「戒之在鬥」。


老年時,體力已經虛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譽、地位和金錢。如果貪婪無度,挖空心思地謀取個人利益,就會大傷元氣,損身折壽。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君子三樂」,就是指君子的三種人生樂趣。這段話告訴我們,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指的是這樣的三種人生樂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沒有什麼災病事故,從而得以躬行孝悌,這是第一樂;為人處事合乎道義,上不愧對於天,下不羞對於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獲得內心的安寧,這是第二樂;第三樂是君子傳道、育人所獲得的快樂,即能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對他們進行教育,從而使君子之道遍傳天下、造福社會。




孔子說:君子有三德,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容德以儀表形態正君子之形,顏德以表情姿態正君子之姿,辭德以言語聲音正君子之聲。


所謂「仁者不憂」,指導我們以仁厚、寬和的心態面對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其實,類似於今天的市場的景狀,我們在小平去世和人民日報社論的過程中已接受過多次洗禮,只要我們用淡泊、豁達的態度把每一次起伏看作生命裡歷經陽光風雨的過程,於是什麼情況的發生也掠奪不了我們心中的快樂。支持我們堅韌地完成手頭艱難的工作的是我們心中一直相信雨後會是豔陽天。


所謂「知者不惑」,告訴我們如果把事物的機理瞭若指掌的話我們將不懼怕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變故。這就需要我們在平常的時候對於我們將要實施的行為作最為充分的準備,比如你要買入某一支股票之前至少有必要把上市公司的情況瞭然於心,於是在變故發生的時候你有足夠的理由告訴自己堅持。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的話,你將是一隻迷惑的蝙蝠在黑夜裡亂轉瞎飛。


所謂「勇者無懼」,絕不是讓我們去乘匹夫之勇。有「智」有「仁」的「勇」才算大勇。「仁」築就胸懷,「智」讓我們有正確理解事物和處理事務的能力,這樣的勇者將是當今市場裡最大的贏家----如果你在投資的話。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這裡所謂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這是哲學問題,和宗教信仰一樣。我常勸朋友,有個宗教信仰也不錯,不管信哪一教,到晚年可以找一個精神依靠。但是談宗教信仰,第一等智慧的人有,最笨的人也有,中間的人就很難有宗教的信仰。人生如果沒有可怕的,無所畏懼就完了。孔子教我們要找畏懼,沒有畏懼不行。


第一個「畏天命」,等於宗教信仰,中國古代沒有宗教的形態,而有宗教哲學。有一位大學校長說:「一句非常簡單的話,越說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學。」這雖是笑話,也蠻有道理,由此可見哲學之難懂。中國的鄉下人往往是大哲學家,很懂得哲學,因為他們信命。至於命又是什麼?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壞,都認為是命,這就是哲學。天命也是這樣,這「畏天命」三個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這些都是「畏天命」。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到了無所怕,不會成功的。


第二點「畏大人」。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


第三「畏聖人之言」,像我們讀《論語》,看四書五經,基督教徒看聖經,佛教徒看佛經,這些都是聖人之言,怕違反了聖人的話。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一是沒到發言的時候就開講,這叫「躁」。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有的人生怕遭到冷落,或者怕被認為沒文化,或者為顯示自己博學,常常不等人家說完,就貿然插嘴,令主講者不得不中斷思路來回答問題,以致常令主講者找不回思路而無法收場。


二是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這叫「隱」。這種情況較為少見些,但也不是沒有。這種人往往多少有點心理障礙,或者是自閉症患者,屬於不大適應社交或者是有社交恐懼症的一部分人。由於錯過發言的機會,其觀點、立場、意見、智慧、風度、氣質都無以表現,所以這種人多數會逐漸被邊緣化,最終淡出社交圈子,成為煢煢獨立形影相弔的孤獨者。


第三種情況最可怕,叫作「瞽」。談話不看對象,不注意對方的臉色,不管人家愛聽不愛聽,不管是否觸到人家的痛處,只在那裡自說自話。這樣的談話,百分百的失敗。遇見這樣的談話者,客氣的人會忍耐,或作轉移話題的嘗試;不客氣的也許會拂袖而去,或者乾脆下令逐客,掃地出門。


選擇了高山就選擇了起伏,選擇了寧靜就選擇了孤獨。——康華蘭語錄




關注我微信號:khl1001

◆方法一:點擊文章右上方的或分享圖標→查看官方帳號→關注;

◆方法二:添加朋友→搜號→khl1001→查找→關注;

◆方法三: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號→輸入:康華蘭→關注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諸葛亮《誡子書》,強調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這既是諸葛亮一生清廉自守的深刻總結,更是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成為千古名句而為後世所稱道。這在厚葬之風盛行的漢魏時期是難能可貴的,更體現出諸葛亮為官節儉、力戒奢華的高貴品質,也為當前黨員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大力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優良作風,自覺養成過緊日子的習慣提供了有益借鑑。
  • 黨報小記者: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節約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理學大家程頤「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如談笑三國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也告誡自己的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還有如華夏幾乎人人會背的李紳《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短短二十字卻道盡了生活之艱與糧食不易。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家訓《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身就是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的物慾,人的物質欲望太強了,就會使人有貪慾,節儉才是美德,身體就是做好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人生真諦,也是人生的辯證法,更是一個人的處世之道。可見,要做到寧靜,就要修身,要從養德做起。
  • 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修身齊家思想
    《藝文類聚》版的《誡子書》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讀書養「十氣」,君子之道
    清代袁枚說: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養靜氣,去躁氣】《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指出了一個完整的修養過程,「靜」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位置。靜可觀變,靜能制動;煩躁則失態,躁動則生亂。靜是一門真功夫。
  • 人在事上磨,多些「靜」的定力才能尋得「此心安處」
    多一點「靜」的定力■張旭、譚志偉、屈凱明古人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教導弟子時說:「每臨大事有靜氣。」他認為:自古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難事,越是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 《<中庸>真諦》· 修政以身;修身之道(五達道,三達德)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行「清廉」之道 擔「清廉」 之責
    無論是寧可辭官「不為五鬥米折腰」 歸隱山林的陶淵明,亦或是始終踐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做人準則的諸葛亮,還是出將入相共達三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 的唐代名將婁師德等等,都是歷史上的廉臣典範,始終為世人所傳頌、所褒獎。要做到「清廉」,就要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