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做人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成為有所作為的人。
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能夠守住寂寞的人,一個人只有保持寧靜的心態才能守住寂寞,不忘初心,奮力前行,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做人要有寧靜的心態就需要有淡泊名利,只有將名利看淡了,心情才不會浮躁。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身就是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的物慾,人的物質欲望太強了,就會使人有貪慾,節儉才是美德,身體就是做好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人生真諦,也是人生的辯證法,更是一個人的處世之道。可見,要做到寧靜,就要修身,要從養德做起。
人的作為從寧靜做起,知識和學問從寧靜中來,人的德性從寧靜中來。什麼是寧靜呢?從字面上講就是指心情,環境都很安靜。無私慾雜念,無貪慾之念,在安靜的環境中淨化心靈,這是成就人生和事業的必備條件。守住寧靜,需要二個條件,一是外部條件;二是自身心理狀況,市場經濟的外部條件給保持寧靜的心態帶來以難度,燈紅酒綠,五光六色,歌舞昇平,各種誘惑撲面而來,一個人沒有自律精神,不能克制自己的行為是很難保持寧靜心態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原本想看點書,可哪邊「三缺一"的呼叫聲,你不得不去;有的人原本想學點技能,看有的人炒股賺了一大筆,弄得人心情浮躁,也就沒有心思學習了,這個世界太精彩,這個社會很熱鬧。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是太誘惑人了,最終不人少經不住誘惑,丟掉了書本,去幹所謂「實惠的」事情了,與別人合群了,而失去了自我。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年代要有寧靜的心態,就是要不與別人爭得失,甘願寂寞,甘願受苦受累,甘願失去名利,如此修身才能享受獨善其身之美。有了這樣的心態才能坦然面對社會現實,善待得失,坐得住,學得好,鑽得深,看得遠,成就自己的人生。
寧靜就要守住寂寞,寧靜就要淡泊名利,寧靜就要學而不厭,孜孜不倦。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就得積蓄力量,就得厚積薄發,這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試想,一個人只想熱熱鬧鬧就難守住寧靜了,心情浮躁就會與人攀比,看重名利,何談致遠呢?
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只有你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就會收穫豐碩的果子,只有能夠善於等待才能有希望。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是幹不成事業的。寧靜致遠是一種人生的遠見,是順其自然,是隨遇而安,是與世無爭,如此做人,才能「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社會的公道,也是老天的公平,有德總會有得。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不管社會多麼熱鬧,做人一定要守住寂寞,只有這樣才能使內心寧靜,去追求你自己的夢想。寧靜是一種思想境界,而不急功近利,有了寧靜的心態,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這就是人間的一種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