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2020-12-23 悟思必得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做人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成為有所作為的人。

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能夠守住寂寞的人,一個人只有保持寧靜的心態才能守住寂寞,不忘初心,奮力前行,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做人要有寧靜的心態就需要有淡泊名利,只有將名利看淡了,心情才不會浮躁。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身就是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的物慾,人的物質欲望太強了,就會使人有貪慾,節儉才是美德,身體就是做好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人生真諦,也是人生的辯證法,更是一個人的處世之道。可見,要做到寧靜,就要修身,要從養德做起。

人的作為從寧靜做起,知識和學問從寧靜中來,人的德性從寧靜中來。什麼是寧靜呢?從字面上講就是指心情,環境都很安靜。無私慾雜念,無貪慾之念,在安靜的環境中淨化心靈,這是成就人生和事業的必備條件。守住寧靜,需要二個條件,一是外部條件;二是自身心理狀況,市場經濟的外部條件給保持寧靜的心態帶來以難度,燈紅酒綠,五光六色,歌舞昇平,各種誘惑撲面而來,一個人沒有自律精神,不能克制自己的行為是很難保持寧靜心態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原本想看點書,可哪邊「三缺一"的呼叫聲,你不得不去;有的人原本想學點技能,看有的人炒股賺了一大筆,弄得人心情浮躁,也就沒有心思學習了,這個世界太精彩,這個社會很熱鬧。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是太誘惑人了,最終不人少經不住誘惑,丟掉了書本,去幹所謂「實惠的」事情了,與別人合群了,而失去了自我。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年代要有寧靜的心態,就是要不與別人爭得失,甘願寂寞,甘願受苦受累,甘願失去名利,如此修身才能享受獨善其身之美。有了這樣的心態才能坦然面對社會現實,善待得失,坐得住,學得好,鑽得深,看得遠,成就自己的人生。

寧靜就要守住寂寞,寧靜就要淡泊名利,寧靜就要學而不厭,孜孜不倦。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就得積蓄力量,就得厚積薄發,這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試想,一個人只想熱熱鬧鬧就難守住寧靜了,心情浮躁就會與人攀比,看重名利,何談致遠呢?

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只有你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就會收穫豐碩的果子,只有能夠善於等待才能有希望。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是幹不成事業的。寧靜致遠是一種人生的遠見,是順其自然,是隨遇而安,是與世無爭,如此做人,才能「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社會的公道,也是老天的公平,有德總會有得。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不管社會多麼熱鬧,做人一定要守住寂寞,只有這樣才能使內心寧靜,去追求你自己的夢想。寧靜是一種思想境界,而不急功近利,有了寧靜的心態,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這就是人間的一種福報。

相關焦點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家訓《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諸葛亮《誡子書》,強調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這既是諸葛亮一生清廉自守的深刻總結,更是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成為千古名句而為後世所稱道。
  • 黨報小記者: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節約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理學大家程頤「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如談笑三國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也告誡自己的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還有如華夏幾乎人人會背的李紳《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短短二十字卻道盡了生活之艱與糧食不易。
  • 人生如戲,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
    人生在世都不易,《六祖壇經》講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世間本無物, 庸人自擾之,也就是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萬事萬物都是人內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裡。  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無論外界發生什麼,都能從容應對。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註定要經歷沉沉浮浮,體會人生百態,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應該是這樣,修行做人,惟以信為門!以誠為匙!以清為本,以靜為根!諸如吐納行氣,導引參禪,等等都是枝葉,附著於樹幹之上,靠那樹根吸收養分。如你種那樹,粗可十抱,高可千仞,樹冠覆蓋百畝,如無那根,其本不存,任你雄偉,終會毀順損。元真!世人言修道,多以神通為用。以為是實修。卻不知,愛惜那樹葉、樹枝,不曉得那根卻是養它的本源!入門無非誠信,根本不外清靜!
  • 《天道》真水無香,至味清歡,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天道》真水無香,至味清歡,人生就是一場修行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如何「具化」修行。什麼是修行,望文生義的解釋一下,籠統不準確,讀者包涵,修者,修煉、修身、修心、修養。就是一個在路上的人,因該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一顆正常心,清淨心,養浩然正氣於胸。行就是實踐、實施、落地、踐行。修行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行是修的目的,修是行的手段,有道無術,尚有道求,有術無道,無道可求。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text:孫衍記得剛回南京時的一次聚會,一位年長者對我說:「你把自己擰得太緊了,像發條一樣。但有些事就是當局者迷,在外人眼裡的那個自己,或許卻是最真實的。你的言行,你的舉動,你的不經意流露出的眼神,或許都會成為別人判斷你此刻心情的證據。後來想想那句類似告誡的話,雖然是那麼像心靈雞湯,但對當時我的來說卻異常受用。因為我們一直以為只有自己才最懂自己,卻不知那些隨時擊中你的話,是出自那些與你只有一面之緣的人。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純淨透明。不同的心態,成就不同的人生。春去冬來,花謝花開,四季輪迴,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定律,大自然賦予的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命歷程,而我們人類的這場人生,是一個升級打怪的過程,也是一場不斷適應和磨合的修行。在這人生修行中,有的人失落痛苦,有的人抑鬱不得志,有的人激情滿懷,有的人躊躇滿志。
  • 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立德,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主幹。立功,如果是一棵樹,他就是花和果實。立言,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種子,傳下去。立德(做人),我想就是有比較高的道德修養,比較強的人格意識。這是人生立命的最基本的東西。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樹,那麼「立德」,就好像是一棵樹的主幹。「立德」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堅持學養和修養的遞進,才能完成「立德」。
  • 閱讀,是人生必可少不可缺少的一場修行
    古人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真的十分重要,必不可少一個人選擇讀多少書讀什麼書,都是在不同層次的修行1可我們忘了,讀書本身就是一場修行文字的閱讀就是一場旅行,當讀得多了心也得到了修行。雙腳的旅行靜的是心,書的旅行修的則是靈魂當我們的靈魂足夠高尚以後自然也不會在面臨「沒有時間」這種問題氣質與面貌的提升能為你帶來什麼幫助?
  • 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修身齊家思想
    那麼,諸葛亮究竟是如何在臨終之年將最寶貴的人生經驗殷殷囑託給幼子的?短短的八十六字,又寄託和詮釋了怎樣的一種人生至理?《藝文類聚》版的《誡子書》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捨得,捨不得》|人生就是一場「捨得」到「捨不得」的修行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人生就是一場「捨得」到「捨不得」的修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與其周密的算計,不如捫心自問,究竟是捨得還是捨不得?今天小畢向大家分享一部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作為臺灣的美學大師,蔣勳的這本書裡並不僅僅只是說他東京看展的事而是囊括了他在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游離的所見所聞,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奈恩瀑布……蔣勳帶著《金剛經》,讀經、抄經,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裡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裡看見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學藝術裡照見生命的不同可能,與一切有情眾生,領會人生中的捨得與難捨
  •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壽長壽短皆是功德圓滿,只是滿壽不易修罷了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壽長壽短皆是功德圓滿,只是滿壽不易修罷了。人生的意義,這個看似迷茫的命題,在學完哲學,讀完幾大宗教的經書之後,似乎顯得更加迷茫了。畢其一生,鑽研某一領域的技術突破,也是一種修行;絞盡腦汁,唯利是圖者,也是一種修行啊;審時度勢,逐利天下者,不也是一種修行嗎?因此,人生的意義,重在修行,修行的意義,重在修。修煉善者,得正報,不善則得不到圓滿的回報。僅此而已。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私利者,可修壽與天齊;公利者,可修功名利祿;眾利者,可修大德高望。寡利者,則誤了這一世好時光,萬利不得一。
  • 白羊寺 | 美食是人生一場修行
    2019年4月,白羊寺的天真庵,師太的料理和細小的感動…這一段,將是我人生永久的驚喜。《Chef's Table》中的靜觀師太Netflix出品的《Chef's Table》算是美食紀錄片中的戰鬥機,第三季的明星毫無疑問就是Jeong Kwan,靜觀師太。
  • 人在事上磨,多些「靜」的定力才能尋得「此心安處」
    多一點「靜」的定力■張旭、譚志偉、屈凱明古人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教導弟子時說:「每臨大事有靜氣。」他認為:自古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難事,越是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 2020丨人生是一場修行,生活就是最大的道場
    人生不是一場比拼速度的短跑,而是考驗耐力的馬拉松,贏家並不是看誰走得最快,而是看誰笑到最後。  一位經濟學家這樣形容。身體是「1」,名聲、地位、財富都是後面的「0」,如果沒有前面的「1」,後面的數字將毫無意義。  曾經「中年人用保溫杯泡枸杞」的話題被人在網上嘲弄得不行。
  • 人生就是一次修行
    工作是一種修行,吃飯,做飯,旅行同樣也都是是一種修行,這都是我們修心的最基本的形態,借用一句禪語,這裡應該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吃飯,看似小事,卻能夠吃出人生態度,有人說,習字是一種境界,習字修煉的就是人生,吃飯也一樣,為了生計的吃飯,那是填飽肚皮。而吃出美好,吃出幸福,除了美食,還需要心情和環境,懂得分享更是一種境界,據說善於創造美食的手,也有一顆樂於讓別人分享成果的心,這就是態度,何嘗不是修心?
  • 道家揭秘「入靜」的修行秘密
    入靜,是修煉內功的第一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關。隨著入靜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斷精進。入靜也就是進入了我們平常所說的氣功態。入靜的方法 呼吸人靜法 呼吸入靜法又稱隨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隨呼吸上下出入,以達到一念代萬念的方法。對初學者來說,呼吸入靜法是一個方便法門。 呼吸入靜可以只注意吸氣,而呼氣不著意隨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氣,不注意吸氣,或隨呼吸上下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