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養「十氣」,君子之道

2020-12-24 澎湃新聞

都知道讀書可以提高修養,但這絕不是因為知識的增加,讀書很多甚至是專家教授、修養依然令人不齒的人,太多了。道家主張「氣」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和橋梁,氣足則精滿而神和。讀書之所以能夠提高人的修養,正是因為可以養氣。

讀書能夠養人的「十氣」。清代袁枚說: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

【養靜氣,去躁氣】

《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指出了一個完整的修養過程,「靜」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位置。靜可觀變,靜能制動;煩躁則失態,躁動則生亂。靜是一門真功夫。

對讀書學習來講,「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別要注意靜心研讀,不怕坐冷板凳。讀書要求環境安靜、心理平靜、內心清靜,心不在焉、心煩意亂、心浮氣躁是讀不進書的。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的狀態,實際上也是一種修煉自我的狀態,是個人品性修養、意志磨礪與心理能量積累的過程。

堅持做到讀書學習,天長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寧靜之氣就會越來越多,浮躁之氣就會越來越少,就能練成排除幹擾、鬧中取靜的功夫,增強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定力。

【養雅氣,去俗氣】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使人變得風雅。曾國藩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好書讀得越多,就越有氣質。

愛讀書,不但審美上會直接得到薰陶、提升,眼界還會變得開闊,思想還會變得深刻,精神還會變得崇高,品德還會變得高尚,舉止還會變得高雅,提升做人與處事的整個層次和魅力,使知識產生出無窮的力量。

而不愛讀書,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就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小事和利益上斤斤計較、步步算計,整個社會就會變得市儈氣十足,銅臭氣日盛。

【養才氣,去迂氣】

從大的方面說,正如西漢劉向所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朱熹也曾說過:「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從小的方面說,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句千古流傳,清代的孫洙也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都是在說,讀書可以養人的才氣。

書讀得多了,認知水平得到提升,看待事情站得就會更高,看得就會更加深刻。積累的知識多了,處處舉一反三,思維就會更加全面,角度就會更加獨特。

在解決問題上,也更能落得實,不會腦袋空空,也不會缺少辦法;讀得多越多,解決問題就越有思路,越有用不盡的方法。

【養朝氣,去暮氣】

《大學》中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尤其是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所以,要想跟得上這個時代的變化,更好地安身立命,不與時俱進、不斷自我革新行嗎?而這只能通過讀書實現。

正如明代的馮夢龍所言:「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明末的倪元璐也說:「當以讀書通世事。」

如果看不到當今世界的飛速發展與變化,就會變得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暮氣沉沉。愛讀書、善讀書者,則能「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寫宇宙文章」,用開放的視野、寬闊的胸襟、敏銳的眼光,自覺地跟蹤當今世界的最新發展與變化,頭腦清醒,意氣風發,朝氣蓬勃。

【養銳氣,去惰氣】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訓》,有一句話讀來讓人難以釋懷:「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懶懶散散、得過且過,就是常說的混日子。人都有好逸惡勞、貪圖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業、造就人才?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早就告誡過,「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王安石也在《贈外孫》詩中說,「年少從他愛梨粟,長成須讀五車書」。

越是志存高遠,勤於讀書,越會發現自己知之甚少,就會越發努力學習,那種求知進取的力量真可謂銳氣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難也銳不可當。

【養大氣,去小氣】

大氣是一種眼界,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胸襟。要養成大氣,則非要歷練和讀書不可。讀書可以拔高眼界,燻養境界,開闊心胸。北宋歐陽修說「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同是北宋的劉彝那句話更是無人不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有人為一己之利、封妻蔭子而讀書;有人為國為民而讀書,雖身無分文而心憂天下,力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則是何等的大氣磅礴,讓人景仰和效仿。

前一種人,書還讀得太少,還沒有讀透。後一種人,才算領悟了讀書的真味。

【養正氣,去邪氣】

儒家最講正氣,最為盪氣迴腸的便是孟子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最樸實的便是蒲松齡說的「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怎麼養?如何工?自然要讀書。

正氣不揚,邪氣必漲;邪氣囂張,人必遭殃。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禮義廉恥,要求讀書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君子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匡扶正義、弘揚正氣,首先自己必須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禮義廉恥,是需要知的;品行和品德,是需要做的。至此之前,則需要從書本上學、老師處受教。沒有讀書這一環節,「修齊治平」的整個環節就很難串聯起來,要多走很多的彎路冤枉路,何必呢?

【養膽氣,去怯氣】

所謂「無知無畏」,那是一種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負。有識才有膽,藝高才膽大。對此《論語》闡發地最為精當:「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不無知,有識,當然要讀書。讀書可以增長見識,「見過大場面」,自然膽氣也就壯了。

有句話說,人的所有恐懼,都是源於未知,因為不清楚吉兇利害;知道了自然就不容易被唬住或者慌亂,這也正是膽氣所在。

【養和氣,去霸氣】

「和」,可謂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釋道都講。如《易經》提出「太和」,孔子說「和為貴」,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所以人需要休養自己的和之氣,讀書則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心平才能氣和,心靜才能心平,讀書可以靜心,自然就會生養和氣。此外,人在讀書的過程中,眼界高了,胸懷大了,自然就能更加包容,胸中和氣也會與日俱增。

通過讀書獲得正氣和善念的養成,也能使人看待世界和他人的眼睛,更加慈悲,更加和氣。

【養運氣,去晦氣】

俗話說,「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一個人書讀多了,有了積累,碰到機遇就更能抓住。正面的道理,便是蘇軾所說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負面的道理,便是王安石所說的「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和陸遊所說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機會能抓住,等於是增大了運氣。

而且,讀書多、有學問的人,他的機會也會更多,因為他的眼界大了,思想支配行為,外在的活動空間和舞臺也會不知不覺中跟著變大,所能碰到的機會自然也會更多。這又是讀書養運氣的一層含義。

轉自發展網快訊

原標題:《讀書養「十氣」,君子之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讀書養十氣】 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
    【讀書養十氣】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 讀書能夠養人的「十氣」。清代袁枚說:「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指出了一個完整的修養過程,「靜」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位置。
  • 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暢談「讀書明理之君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0日訊(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易彬)今天,2020年度思賢講壇收官之作「讀書明理之君子」主題講座在長沙圖書館舉行,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3位學者再次齊聚。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為君子?如何成為君子?
  • 讀書·君子三樂
    」 父母俱在,自己還能早晚問拜,盡心侍奉,自己的兄弟能安然無恙,這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剛上大一那會兒,課上老教授講著忽然停頓下來,慨嘆一聲:「我稀裡糊塗就到知天命(五十歲)之年,稀疏的頭髮越梳越少,去年父母雙亡,來到這世界的依據已經沒有了,離開這世界的路卻漸漸清晰。」講完惹得全班一陣沉默。
  • 從「鶴淚華亭」來看君子之道
    先講,「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不易,有不為亦難」。 身為一個君子,是「有為」還是「不為」,是「進」或是「退」,孔子在《易經 繫辭》中對君子之道下了一個斷語,「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所以君子之道的出處,該進該退?該說不該說?不該說時一個屁都不放;該說的時候,雖千萬人吾往矣!丟了性命也不在乎,非講不可。 所以語默之間、出處之間,都是相對的。這就是錯卦、綜卦的道理。這當中有很多錯綜複雜的道理,必須得一步一步地梳理,判斷,然後才做最後的決定。
  • 君子之道:俯仰無愧於天地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 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 樊國賓的《君子豹變:我的讀書筆記》筆墨極簡、氣象萬千,是有魂靈的極品
    樊國賓,沁水縣胡底鄉樊莊村人。《君子豹變:我的讀書筆記》記載的是樊國賓自2016年到2018年在閱讀、編輯和寫作過程中的思考,他謙稱該書為「關於讀書的流水帳」。他說:「他每天晚上堅持拿出兩個小時用來閱讀、寫作。寫一點讀後感,集中後就成了這本書。
  • 王陽明受朋友勉勵專心讀書:改變人生的師友之道你需要了解一下
    可後來王陽明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自己開始專心致志讀書。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父親的訓誡,另一個是受在太學讀書的兩個同學的勉勵,這個原因應該是主要的。這兩個同學一個叫王寅之,另一個叫劉景素。王陽明遇到這兩個同學是他幸運,從此走上了傳播聖學的道路,不但改變了自己的一生,還讓他悟出拜名師和交朋友的道理。
  • 蘭花:王者之香,君子之品
    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孔子中國人對於花的理解與熱愛,往往是從對生命的領悟中得來,花之情就是人之情。蘭花被稱為國蘭,有王者之香,君子之品,不僅能愉悅感官,更可寄以心曲。蘭花品德高潔,枝葉典雅,花朵幽香清新。
  • 養花不知道養什麼,就養花中四君子,高雅有氣質,開花香氣滿屋
    有些新手養花,不知道養些什麼樣的花比較好,其實花花比較建議大家可以在家裡養一養花中四君子,花中四君子一直是很多人都喜歡的植物,看著就是非常有氣質的,養在家裡也非常有面子。從古至今,也有很多的詩人一直寫詩來讚美花中四君子,這4種花卉不光氣質高雅獨特,寓意也很好,備受人們推崇。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二十四:孔子言:「敬其事而後其食」,君子「事君之道」
    【譯文】 先生說:「事君之道,先當敬守職事,把食祿之心放在後。」——————————————君子之仕,為道不為食,食功不食志,生必先有志於事。「敬其事」,則言有官守者修其職,盡其忠。如此,君子當先盡己之心力於所任之職,切不可先有求祿之心。
  • 什麼是「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天寶十載十一月,楊國忠為右相兼吏部尚書。上奏玄宗請求在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兩京選人授官,玄宗答應了。
  • 讀書養志妙筆生花立春快樂
    藏頭詩:讀書養志文:黑曼巴巴讀你千遍夢縈遊書聲萬和訴晚秋養心潤色煥光彩志趣相愛同船修藏頭詩讀書養志(一)文/劉進樂善易讀萬卷書心舒暢書有寶藏更細詳養育子女有擔當志在民藝大弘揚(二)讀書曉理有力量書中自有金屋藏養尊處優首教養志在千裡是理想(三)
  • 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齊白石和他的弟子們「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 君子之爭
    與老莊的消極避世不同,孔子是積極入世的,積極入世的君子怎麼可能「不爭」呢?子貢認為孔子「溫良恭儉讓」,孔子卻夫子自道,「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花言巧語,虛容假色,過分恭順,左丘明以為可恥,我也以為可恥。
  • 布衣之怒與君子之道:沉默真相最打動人的精神硬核
    長夜難明,被折損的善良之人以血肉完成對惡與不公的復仇,這是「布衣之怒」,要「蒼鷹擊於殿上」,要「白虹貫日」,要「上達天聽」。江陽的七年就像是漫漫長夜。他追求的正義是光,而他自己已成為了別人的「燃燈者」。
  • 《需》:人生飲食之道的形象化圖解
    《序卦》說:「需者,飲食之道也。」「道」者,人路也。卦辭曰「有孚」曰「貞」,其道之總則。《象傳》曰「君子以飲食宴樂」,遵總則而行其道。《彖傳》曰「需,須也」 ,行道之終極目標。理想確立,不再想入非非,朝著一個目標前進。人生路上有許多選擇,生存環境、個人天賦、時代機遇等等諸多因素制約了人生走向。《說文》:「需,也。遇雨不進,止也。」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到底是何意思?當年於丹就曾栽在這句話上
    所以,這麼看下來,要當中國的「君子」,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中國古代,一般能成為「君子」的都是讀書人。而事實上,大部分的古代人,都沒有條件讀書,很難變成「君子」。說完了「君子」,再來看他對應的「小人」。「小人」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普通的「民眾」。《論語·顏淵》中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的道德像風一樣,民眾的道德像草一樣。用君子的「風」刮向「民眾」的草,那麼民眾就會像草一樣隨風搖晃,這裡講的是「君子」對「民眾」有影響教化的能力。
  • 布衣之怒與君子之道:沒有值不值得只有願不願意
    如果說侯貴平對女學生翁美香之死的追查,在責任感和正義感之外,兼有自己沒能及時救下學生的內疚。及至江陽重查侯貴平之案,兩人幾無私交,他被捲入的原因有對司法尊嚴的維護,也有年少氣盛的爭一口氣,直到親眼看到侯貴平一家的慘狀,他真的無法再無動於衷。十年前的侯貴平,十年後的江陽,他們都是「不放過自己」、學不會「打不過就加入」的那類人。
  • 張勝萍解讀論語5.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日更演講    成就夢想作者 | 張勝萍 · 朗誦 | 張勝萍攝影 花草姐姐 · 編輯 |劉秀峰文字整理:秋豔5.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孔子評價子產,子產有四條是符合君子之道的:一是「行己也恭」。恭謹持己,有善不矜,推賢讓能,自居謙退。二是「事上也敬」。恭敬地事奉君上,內修國政,外睦諸侯,小心謹慎,始終恭敬、謹慎、不懈怠。三是「養民也惠」。教養人民有恩惠。子產養民,於民有利之事必為之興,於民有害之事必為之除,件件都為人民留心,而有厚下之深恩。四是「使民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