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爭

2021-02-08 馮繼有

楊絳女士極具人格魅力,去世後依然深受敬仰,她的名言也四處傳揚。其中轉發點讚最多的一條應該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或許是因為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渴望由此得到些人生指引與心靈慰藉吧。但是,給楊絳女士貼上「不爭」的標籤,並以此概括其百年智慧人生,真的恰當嗎?

我倒想到了一樁公案,錢鍾書楊絳夫婦與林非肖鳳夫婦打架事件。楊絳女士在1999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發表的《從「摻沙子」到「流亡」》,肖鳳女士在2000年1月21日《中國經濟時報》發表的《林非被打真相》,一事各表,大家不妨找來讀讀,評判孰是孰非。有一點倒是不言自明的:欲「不爭」,難矣。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這句話蘊含著守柔處卑的老莊哲學,雖然也有信眾,但畢竟不是傳統文化的主流。

正統的儒家元典《論語》中,孔子兩處談到了「不爭(無所爭)」,而且都與「君子」聯繫在一起。一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莊矜而不爭執,合群而不鬧宗派)二是,「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如果有,一定是比箭吧!相互作揖而登堂,走下堂來喝酒,這樣爭也有君子風範。)

《論語》要讀通,就不能尋章摘句,膠柱鼓瑟;而必須貫通孔子的思想邏輯,貫通時代的發展邏輯。

與老莊的消極避世不同,孔子是積極入世的,積極入世的君子怎麼可能「不爭」呢?子貢認為孔子「溫良恭儉讓」,孔子卻夫子自道,「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花言巧語,虛容假色,過分恭順,左丘明以為可恥,我也以為可恥。藏起怨恨,表面跟別人要好,左丘明以為可恥,我也以為可恥)

清人陸隴其在《松陽講義》中講解「君子無所爭」一章時指出,「至若世間有一等人,惟知隱默自守,不與人爭,而是非可否亦置不論,此朱子所謂謹厚之士,非君子也。有一等人,惟知閹然媚世,將是非可否故意含糊,自謂無爭,此夫子所謂鄉愿(子曰:鄉愿,德之賊也),非君子也。又有一等人,激為高論,託於萬物一體,謂在己在人,初無有異,無所容爭。此是老莊之論,亦非君子也,是皆不可不辨。」

如果將「君子不爭(無所爭)」做寬泛的理解,就會與「其爭也君子」自相矛盾,因此只能理解為,君子不會去做那些非君子之爭,一定要爭的時候,「其爭也君子」。

國人(包括我自己)往往深受「君子不爭(無所爭)」觀念的影響,忽略了更重要的「其爭也君子」。

「君子求諸己」「君子懷德」「君子喻於義」「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孔子將君子風範更多地界定為個人的道義禮儀和自我修養,即使是「君子懷刑」中的「刑」與現代意義的「法」也相去甚遠。

在當今社會,我們重新審視「其爭也君子」,恐怕就不能不賦予其尊重規則遵守法律的時代內涵。規則缺失,單講禮義,其爭最終也會變得很不「君子」。

回過頭來看錢鍾書楊絳夫婦與林非肖鳳夫婦打架的公案。爭執的焦點在於住房,問題的關鍵應該不是雙方當事人不夠「君子」,而是當時正處於文革期間,尊重和保護合法私有財產的法律受到嚴重破壞,才讓這些有良好教養的知識分子陷入這場極不「君子」的爭鬥。

 

新年伊始,人們都道「快樂」「吉祥」,我卻在此大肆談「爭」,似乎很不適宜。其實,「爭」並不都是壞事。很多時候,君子不爭,小人得志。不「爭」,思想就不解放,經濟就不發展,社會就不進步。

小平同志過去說「不爭論」,是特定歷史階段的政治智慧。稍稍推敲一下不難發現,暫時擱置爭論,大膽探索,這樣的機會不還是改革先驅們「爭」來的。而且長遠來看,一些關鍵問題不「爭」清楚,改革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遭遇瓶頸,難以深入。

無論是個人的幸福,還是社會的公義,民族的復興,都需要我們去努力「爭」取。只要不搞所謂殘酷鬥爭,合法合規地「爭」,有理有據地「爭」,合乎古代的君子風範,更合乎現代的公民道德。

20年前我們在火車站上廁所都是要收費的,現在免費了,這還要感謝一個人的據理力「爭」。他就是葛瑞,河南淮陽縣一位農民。

1998年,葛瑞在鄭州火車站上廁所出來,管理人員要收他3毛錢。他當時爭辯無果,無奈地交了錢。3毛錢不多,但葛瑞較了真,去法院起訴鄭州鐵路分局。一審敗訴,他不服上訴,二審才勝訴,3毛錢被退還,案件受理費由鄭州鐵路局承擔。這一「爭」的價值何止3毛錢呢。葛瑞雖然是農民,但相信孔子再世也會尊他為「君子」。

不要誤解了「君子不爭(無所爭)」,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去「爭」吧,即使是為了自己的小小權益,又有何妨。當然,我們整個社會都要努力,讓這些「爭」成為基於法律規則公平公正的「君子之爭」。

【新年試筆】2019.1.6

相關閱讀

思想不能不鋒利

溫故知新可為師——以《論語》為例談經典閱讀與教師成長

農曆也非完全的「國貨」——「是中國人就不應過聖誕節」再批駁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一般不與人爭,爭也要有君子之風度
    「爭」,本作「爭」,上為「爪」,代表的是一隻手覆在上面;下為「又」,代表右手;中為「丿」,代某事物。「爭」是一個會意兼指事字,表示兩人兩手在爭奪同一件物品,相持不下。「爭」,是人佔有欲的一種表現。孔子認為,「君子無所爭」,作為君子,心中有崇高的追求,有遠大的目標,在大事上下功夫,在日常繁瑣的小事上沒有什麼可與人計較的,在眼前的蠅頭小利上沒有什麼可與人爭的。
  • 君子之爭坦蕩蕩
    這時,皇帝詢問王安石他對司馬光的看法,想不到王安石大加讚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皇帝聽完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這就是:君子之爭坦蕩蕩。
  • 「不與君子爭名,不與小人爭利,不與天爭高遠」成就不一樣人生
    曾國藩所說:不與君子爭名,不與小人爭利,不與天爭高遠。很多時候,生活就是這麼奇妙:處處爭強好勝之人,偏偏就是很難得到他想要的東西,而當一個人能不過分計較這些身外之物時,他反而能迎來自己另一番更廣闊的天地。
  • 明星的C位之爭|爭與不爭,在於是否有自知之明
    當紅一線小花與老戲骨的c位之爭星言之夜的頒獎典禮觀眾在意的是演員的演技好壞,如果在一番之位,而演技不好,也會招到強烈的吐槽。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在世間與人無爭,如果一定要爭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之前要先相互作揖請讓,比賽結束後,也要作揖請讓。在射擊比賽之後,無論輸贏都互相敬酒,喝酒。君子爭的是,各顯藝能,遵守紀律,贏得比賽。
  • 林鄭反擊被抹黑 信念絕不動搖籲競選君子之爭
    感嘆「本是同根生」  飲食界選委黃杰龍發問時著眾人道出對方值得欣賞的地方時,林鄭月娥就引用曹植的《七步詩》感嘆「本是同根生」,希望這次是君子之爭,自己絕不會製造不實謠言攻擊別人,也不會隱姓埋名,好多料爆。她又說,曾經做過曾俊華的下屬,笑言羨慕曾俊華的辦公室桌面沒有文件堆積。
  • 王安石與政敵司馬光的「君子之交」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王安石和司馬光本來是朋友,彼此之間甚為緊密。北宋年間,王安石為了更好地推動改革,準備實行新法,這一舉動遭受了司馬光的抵制。司馬光曾三次寫信王安石,例舉出了變法中一系列的缺點,希望王安石廢止興新,修復舊法。而王安石則通過回信,將司馬光的所列見解一一辯駁,希望司馬光思路更開闊、見解更深刻一些。
  • 歷朝歷代中讓統治者最為忌諱但卻又難以避免的朋黨之爭
    朋黨在中國歷史形成年代久遠,據《戰國策·趙策二》記載:「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但朋黨以東漢、中唐、北宋、晚明為劇,最終形成黨爭,為害數十年之久,乃至於亡國。《晉書·郤詵傳》記載:「動則爭競,爭競則朋黨,朋黨則誣罔,誣罔則臧否失實,真偽相冒,主聽用惑,奸之所會也。」歷代以來,朋黨屢禁不止。東漢有黨錮之禍。
  • 高考模考作文|成都一診:君子和而不同
    參考立意切題立意:1.和而不同,君子之風。2.思想可以不同,為人必須高尚。3.君子和而不同。4.君子有爭,為人需坦蕩。5.君子之交,赤誠相見。……偏題立意:1.對手的重要性。(不符合題旨)2.正確評價對手。
  •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名士,有誰能符合《論語》中的「君子」定義?
    《論語》中提到「君子」二字有一百零七次,雖然很少直接指明誰是君子,但卻為君子下了至少幾十個套,做到這些,你就是君子。「務本」、「忠信」、「不器」、「不爭」、「不比」、「慎言」、「三戒」、「三畏」、「九思」、「懷德」、「懷刑」、「喻於義」、「坦蕩蕩」、「無所爭」、「求諸己」、「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自強不息」、「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人不知而不慍」、「訥於言敏於行」......有朋友自遠方來,還得不亦樂乎,緊趕著上前招待。
  • 君子之道:俯仰無愧於天地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 太子竟把君子的車軲轆氣放了?騷音杯再現 君子舉辦音樂大賽!
    原來這輛車屬於騷俊、君子合資的車,相當於騷俊那輛車有1/3的股份都是騷俊的。太子得知這車原來是合資的,也是連忙說那自己放的沒毛病呀,自己放的那兩軲轆就是騷俊的股份。而君子也是回應:我給你200?你想多了,你給我的切了,當廢鐵賣了,我要你那破車做什麼,我就是想切了,省的給太子哥惦記,沒事還要放個氣。
  • 【陳述】「濮議」之爭的思考
    趙曙不是趙禎的親生兒子,而是濮王趙允讓之子,原本沒資格繼承皇位。由於仁宋趙禎所生的三個兒子相繼夭折,趙曙才於嘉祐七年被立為皇儲。        英宗即位後幾天表現很不錯,贏得了群臣的擁戴。不料第四天晚上,英宗突然得病並產生幻覺,說有人要殺他。到第八天,為仁宗舉行大殮,英宗竟然在先皇靈柩前呼叫狂奔,幸好宰相韓琦果斷處理,才避免更難堪場面的出現。
  • 全體主演爭男配《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劍指奧斯卡
    1905電影網訊 近日,好萊塢金牌編劇艾倫·索金自編自導的網飛新作《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宣布片中男主演:薩莎·拜倫·科恩、埃迪·雷德梅恩、馬克·裡朗斯、弗蘭克·蘭格拉艾倫·索金曾打造《白宮風雲》《新聞編輯室》《社交網絡》《點球成金》等佳作,此次《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同樣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1969年七名民權運動分子因在前一年芝加哥民主黨代表大會召開時舉行抗議活動而被控陰謀罪的故事。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八十七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侷促憂愁。」拙的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慮苦悶。」拙的體會:這是孔子又一次描述君子和小人。這次描述的是君子與小人的日常表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 【大公國學】君子:三不鬥,三不爭,三不等
    凡事有爭:爭可獲欲得之物;不爭可容不欲之事。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快節奏的生活總讓我們認為競爭與拼搏才是人生的主題。我們總是習慣用盡全力地爭取,卯足勁兒地表現,可我們似乎忘記了,即使在競爭上崗的大環境裡,也有些東西不能爭,不必鬥,沒有必要事事求最好,也沒有必要事事逼自己全力以赴。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星雲大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從孔子時期到現在都一直為人稱道,一個正直的人,他不會去接受非正當途徑得來的財富,因為這樣會讓他遭受內心的譴責,從而使他一生心有愧疚而不能安心生活。孔子關於「義和利」的看法早在他之前的著作中就有體現,大抵也就是說「君子之所以可以稱之為君子,正是因為他有仁義的心和博愛的胸懷,如果丟了仁愛,那還談什麼君子之道?每個人都想追求利益,想擺脫貧困和低賤的地位,但是如果手段是非正常甚至是傷害到別人利益的,那麼還不如不要擺脫現狀,因為即使那些人通過拿取不正當的財富而得到了更好的生活,但是他們的心早已經不再乾淨清澈。」
  • 《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問道:「一個有仁德的人,如果別人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也會跳下去?」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但不可讓自己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人愚弄。」宰我,曾因白天睡覺,碰到孔子生氣回來,被罵作「朽木不可雕也
  • 《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無一朝之患
    【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 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暢談「讀書明理之君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0日訊(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易彬)今天,2020年度思賢講壇收官之作「讀書明理之君子」主題講座在長沙圖書館舉行,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3位學者再次齊聚。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為君子?如何成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