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號所刊文章,除特別說明外,均為原創
在「抖音刷劇」「熱搜追劇」的網絡時代,從《隱秘的角落》的「去爬山」到《三十而已》的「養魚、放炮、當海王」,不玩「梗」的電視劇還有成為「爆款」的機會嗎?通常,作品評分的高開低走十分常見,不降反升的《沉默的真相》值得一個機會。
改編自紫金陳小說《長夜難明》的網劇《沉默的真相》,作為「迷霧劇場」的收官之作,補上了「嚴良宇宙」的最後一塊拼圖。某種程度上,《沉默的真相》是以挑戰觀眾而勝出的。勝出的點並不在於懸念上的高級或是推理上的縝密,而是在於不討好觀眾的「窒息感」,或可借用紫金陳的話來形容,是「像張印度飛餅一樣攔在面前」一般的無法喘息。換言之,《沉默的真相》不挑戰觀眾的智商,而是挑戰觀眾對於「不爽」的耐受度,是後勁大、餘韻長、無處可逃的拒絕輕鬆。
「天理昭昭,長夜難明,為了信念,你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這個問題,不停地拷問著劇中的他們和屏幕前的我們。
是的,代價。
白宇飾演的江陽,從意氣風發的名校畢業高材生,到身陷囹圄最後成為修手機的小販,七年查一案。有一場戲江陽哭著說他丟了錢包,實際上丟掉的是他的事業、青春、家庭、清白、健康。最後的最後,他說「盡力了」,點燃了自己成為最終的追光之燈。這一角色前期的意氣風發與後期的被踐踏、碾作塵的鮮明對比,就算是江陽的對立方都要嘆上一句「可惜」,本應擁有光明前途的一生被生生毀掉,讓觀眾對「代價」二字有了最為直接的具象化理解。
《沉默的真相》不同於熱門「梗」劇的原因正在此,劇在表達上有著和主題同樣的厚與重。所以說,《沉默的真相》的故事鉤子並不在懸念。小說第一頁就找到了兇手,稍微熟知推理套路的觀眾也能很快拼湊出大致的真相、進而鎖定嫌疑人。
引人深入的是講故事的方法和劇情的結構,概括來說是三條時間線的嵌套:2010年的時間線,是廖凡飾演的嚴良帶領警隊追查「江陽屍體案」和「九宮格信件威脅案」。第二條時間線2003年白宇飾演的江陽檢察官調查侯貴平在支教時的「畏罪自殺案」。第三條是2000年侯貴平正在查的女學生自殺背後的「隱情」。
在三條時間線之間不斷跳轉的複雜敘事,被主創巧妙地劃歸到同一個點上:整個故事從揭秘行李箱神秘屍體江陽之死開始,嚴良查江陽的案件,江陽查支教老師侯貴平的案件,侯貴平查他學生的案件。層層嵌套相互嚙合,追的就是十年前的女學生的一起舊案,在這樣的閉環裡牽扯出掩蓋真相的「秘密森林」。拋去了炫技的講述,劇情不斷地提出問題再回答問題,三個時空分享的相同的命運,反而讓故事更「好看」——在可看性和易讀性兩個層面都「好看」。
不等價的交換是全劇悲劇性和感情力量感的來源。但在這個捨命求真相和公平的不等式裡,沒有人問一句「值得嗎?」如果說侯貴平對女學生翁美香之死的追查,在責任感和正義感之外,兼有自己沒能及時救下學生的內疚。及至江陽重查侯貴平之案,兩人幾無私交,他被捲入的原因有對司法尊嚴的維護,也有年少氣盛的爭一口氣,直到親眼看到侯貴平一家的慘狀,他真的無法再無動於衷。
十年前的侯貴平,十年後的江陽,他們都是「不放過自己」、學不會「打不過就加入」的那類人。十年後與江陽一起完成「追光」、讓真相不再沉默的同路人,他們與其說是為了正義,不如說是為了道義——檢察官江陽要一個程序正義,他們就為知己好友江陽要程序的正義。長夜難明,被折損的善良之人以血肉完成對惡與不公的復仇,這是「布衣之怒」,要「蒼鷹擊於殿上」,要「白虹貫日」,要「上達天聽」。
江陽的七年就像是漫漫長夜。他追求的正義是光,而他自己已成為了別人的「燃燈者」。
就這樣,從為被侵害的女學生「撐腰」開始,到為捍衛司法的尊嚴結束,《沉默的真相》以「英雄」的犧牲為線,將人人可感的、樸素的正義非常自然地縫合到了更宏大的命題講述當中去,將「私敘事」有效地替換為「宏大敘事」。難得的是,這一縫合過程又反向重塑了「英雄」真實的「金身」——英雄亦凡人。
江陽流露出的人性和「易碎」反而成全了角色的「神性」。他被命運之輪推著捲入了這起案件,在很多個關鍵節點如果選擇放棄,江陽的人生或許都會和現在不同。他也有過動搖、有過猶豫,只是次次逼近真相後被截斷的功虧一簣,七年來一件件的犧牲、代價和不甘心成為不斷加碼的成本,讓這道傷痕成為執念,最終別無選擇所以破釜沉舟。
《沉默的真相》沒有選擇以受害者邏輯去打動觀眾,而是以冷峻的視角複述「君子」的選擇。其間,或許還裹著民間理解裡的最為樸素的「正義」:那是在民間故事、傳奇演義、戲曲話本裡反覆講述的斷案故事,「他們相信天一定會亮,哪怕含冤負屈、身敗名裂也九死不悔。」
劇集開篇有一處貫穿了全劇內核的隱喻,侯貴平在講臺上教給自己的學生:「君」之一字。「君」,古字形從口、從尹,尹代表掌握權力者,口表發號施令。古代帝王崇尚無為之治,具體的事都由手下人來辦理,這些主持辦理具體事務的人就是「君」。一些為人辦事的「君」,為官做宰,在追名逐利的過程裡將一腔理想熄滅、淪為黑惡保護傘。也有一些人上下求索、即便燃儘自己飛蛾撲火,也要照亮漫漫長夜。有李建國這樣放棄了本心和底線的人,也有侯貴平、江陽這樣堅持君子之道、忠於自己的人。那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從《無證之罪》開始,「電影質感、美劇氣質、工業水準、演技在線」幾乎成為懸疑佳作的標準配置,而《沉默的真相》成為難得的有中國本土文化精神內核的懸疑類型劇。除了對標對象,國產網劇也有了自己的「打樣」。另一方面,其改編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劇集加上了一條女性拯救與自救的線索。她們不是作為「傷疤」和「代價」而被展示的工具人,有幫兇如丁春妹,也有最終在關鍵時刻站出來佐證的受害人,還有無數被侯貴平所鼓勵的、不放棄讀書的鄉村女孩。這些都是原作不曾提供的悲憫視角,是劇作主創溫柔又有力宕開的一筆。
劇終,正義彰顯,作惡之人終於被繩之以法。然而,代價可能是「極限一換一」。那些共謀完成一場自殺的朋友們,以不義的名義行正義之事,正道與歧途,以違反規則的方式去求一個程序的正義、追尋實體正義,每個人也做好了承擔後果的覺悟。在這一戰中破壞了規則和秩序的人,無論正義或是邪惡的一方最終都付出了代價。
《沉默的真相》沒有給觀眾任何可以輕鬆地、喘一口氣、玩個梗的空間。只有不斷的追問,「好人為什麼也有坐牢?」這一價值的取捨抽掉了可以讓觀眾「軟著陸」的心理安慰,也抹去了任何一絲「爽」存在的可能。
他們的奮不顧身,他們不再沉默。那麼,你要如何選擇?這是《沉默的真相》留給每個觀眾的選擇題。
作者|韓思琪 編輯|羅皓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