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之怒與君子之道:沉默真相最打動人的精神硬核

2020-10-03 北青藝評

本公號所刊文章,除特別說明外,均為原創

在「抖音刷劇」「熱搜追劇」的網絡時代,從《隱秘的角落》的「去爬山」到《三十而已》的「養魚、放炮、當海王」,不玩「梗」的電視劇還有成為「爆款」的機會嗎?通常,作品評分的高開低走十分常見,不降反升的《沉默的真相》值得一個機會。

改編自紫金陳小說《長夜難明》的網劇《沉默的真相》,作為「迷霧劇場」的收官之作,補上了「嚴良宇宙」的最後一塊拼圖。某種程度上,《沉默的真相》是以挑戰觀眾而勝出的。勝出的點並不在於懸念上的高級或是推理上的縝密,而是在於不討好觀眾的「窒息感」,或可借用紫金陳的話來形容,是「像張印度飛餅一樣攔在面前」一般的無法喘息。換言之,《沉默的真相》不挑戰觀眾的智商,而是挑戰觀眾對於「不爽」的耐受度,是後勁大、餘韻長、無處可逃的拒絕輕鬆。

「天理昭昭,長夜難明,為了信念,你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這個問題,不停地拷問著劇中的他們和屏幕前的我們。

是的,代價。

白宇飾演的江陽,從意氣風發的名校畢業高材生,到身陷囹圄最後成為修手機的小販,七年查一案。有一場戲江陽哭著說他丟了錢包,實際上丟掉的是他的事業、青春、家庭、清白、健康。最後的最後,他說「盡力了」,點燃了自己成為最終的追光之燈。這一角色前期的意氣風發與後期的被踐踏、碾作塵的鮮明對比,就算是江陽的對立方都要嘆上一句「可惜」,本應擁有光明前途的一生被生生毀掉,讓觀眾對「代價」二字有了最為直接的具象化理解。

《沉默的真相》不同於熱門「梗」劇的原因正在此,劇在表達上有著和主題同樣的厚與重。所以說,《沉默的真相》的故事鉤子並不在懸念。小說第一頁就找到了兇手,稍微熟知推理套路的觀眾也能很快拼湊出大致的真相、進而鎖定嫌疑人。

引人深入的是講故事的方法和劇情的結構,概括來說是三條時間線的嵌套:2010年的時間線,是廖凡飾演的嚴良帶領警隊追查「江陽屍體案」和「九宮格信件威脅案」。第二條時間線2003年白宇飾演的江陽檢察官調查侯貴平在支教時的「畏罪自殺案」。第三條是2000年侯貴平正在查的女學生自殺背後的「隱情」。

在三條時間線之間不斷跳轉的複雜敘事,被主創巧妙地劃歸到同一個點上:整個故事從揭秘行李箱神秘屍體江陽之死開始,嚴良查江陽的案件,江陽查支教老師侯貴平的案件,侯貴平查他學生的案件。層層嵌套相互嚙合,追的就是十年前的女學生的一起舊案,在這樣的閉環裡牽扯出掩蓋真相的「秘密森林」。拋去了炫技的講述,劇情不斷地提出問題再回答問題,三個時空分享的相同的命運,反而讓故事更「好看」——在可看性和易讀性兩個層面都「好看」。

不等價的交換是全劇悲劇性和感情力量感的來源。但在這個捨命求真相和公平的不等式裡,沒有人問一句「值得嗎?」如果說侯貴平對女學生翁美香之死的追查,在責任感和正義感之外,兼有自己沒能及時救下學生的內疚。及至江陽重查侯貴平之案,兩人幾無私交,他被捲入的原因有對司法尊嚴的維護,也有年少氣盛的爭一口氣,直到親眼看到侯貴平一家的慘狀,他真的無法再無動於衷。

十年前的侯貴平,十年後的江陽,他們都是「不放過自己」、學不會「打不過就加入」的那類人。十年後與江陽一起完成「追光」、讓真相不再沉默的同路人,他們與其說是為了正義,不如說是為了道義——檢察官江陽要一個程序正義,他們就為知己好友江陽要程序的正義。長夜難明,被折損的善良之人以血肉完成對惡與不公的復仇,這是「布衣之怒」,要「蒼鷹擊於殿上」,要「白虹貫日」,要「上達天聽」。

江陽的七年就像是漫漫長夜。他追求的正義是光,而他自己已成為了別人的「燃燈者」。

就這樣,從為被侵害的女學生「撐腰」開始,到為捍衛司法的尊嚴結束,《沉默的真相》以「英雄」的犧牲為線,將人人可感的、樸素的正義非常自然地縫合到了更宏大的命題講述當中去,將「私敘事」有效地替換為「宏大敘事」。難得的是,這一縫合過程又反向重塑了「英雄」真實的「金身」——英雄亦凡人。

江陽流露出的人性和「易碎」反而成全了角色的「神性」。他被命運之輪推著捲入了這起案件,在很多個關鍵節點如果選擇放棄,江陽的人生或許都會和現在不同。他也有過動搖、有過猶豫,只是次次逼近真相後被截斷的功虧一簣,七年來一件件的犧牲、代價和不甘心成為不斷加碼的成本,讓這道傷痕成為執念,最終別無選擇所以破釜沉舟。

《沉默的真相》沒有選擇以受害者邏輯去打動觀眾,而是以冷峻的視角複述「君子」的選擇。其間,或許還裹著民間理解裡的最為樸素的「正義」:那是在民間故事、傳奇演義、戲曲話本裡反覆講述的斷案故事,「他們相信天一定會亮,哪怕含冤負屈、身敗名裂也九死不悔。」

劇集開篇有一處貫穿了全劇內核的隱喻,侯貴平在講臺上教給自己的學生:「君」之一字。「君」,古字形從口、從尹,尹代表掌握權力者,口表發號施令。古代帝王崇尚無為之治,具體的事都由手下人來辦理,這些主持辦理具體事務的人就是「君」。一些為人辦事的「君」,為官做宰,在追名逐利的過程裡將一腔理想熄滅、淪為黑惡保護傘。也有一些人上下求索、即便燃儘自己飛蛾撲火,也要照亮漫漫長夜。有李建國這樣放棄了本心和底線的人,也有侯貴平、江陽這樣堅持君子之道、忠於自己的人。那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從《無證之罪》開始,「電影質感、美劇氣質、工業水準、演技在線」幾乎成為懸疑佳作的標準配置,而《沉默的真相》成為難得的有中國本土文化精神內核的懸疑類型劇。除了對標對象,國產網劇也有了自己的「打樣」。另一方面,其改編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劇集加上了一條女性拯救與自救的線索。她們不是作為「傷疤」和「代價」而被展示的工具人,有幫兇如丁春妹,也有最終在關鍵時刻站出來佐證的受害人,還有無數被侯貴平所鼓勵的、不放棄讀書的鄉村女孩。這些都是原作不曾提供的悲憫視角,是劇作主創溫柔又有力宕開的一筆。

劇終,正義彰顯,作惡之人終於被繩之以法。然而,代價可能是「極限一換一」。那些共謀完成一場自殺的朋友們,以不義的名義行正義之事,正道與歧途,以違反規則的方式去求一個程序的正義、追尋實體正義,每個人也做好了承擔後果的覺悟。在這一戰中破壞了規則和秩序的人,無論正義或是邪惡的一方最終都付出了代價。

《沉默的真相》沒有給觀眾任何可以輕鬆地、喘一口氣、玩個梗的空間。只有不斷的追問,「好人為什麼也有坐牢?」這一價值的取捨抽掉了可以讓觀眾「軟著陸」的心理安慰,也抹去了任何一絲「爽」存在的可能。

他們的奮不顧身,他們不再沉默。那麼,你要如何選擇?這是《沉默的真相》留給每個觀眾的選擇題。

作者|韓思琪 編輯|羅皓菱

相關焦點

  • 布衣之怒與君子之道:沒有值不值得只有願不願意
    通常,作品評分的高開低走十分常見,不降反升的《沉默的真相》值得一個機會。改編自紫金陳小說《長夜難明》的網劇《沉默的真相》,作為「迷霧劇場」的收官之作,補上了「嚴良宇宙」的最後一塊拼圖。某種程度上,《沉默的真相》是以挑戰觀眾而勝出的。勝出的點並不在於懸念上的高級或是推理上的縝密,而是在於不討好觀眾的「窒息感」,或可借用紫金陳的話來形容,是「像張印度飛餅一樣攔在面前」一般的無法喘息。
  • 臣本布衣——郭靖與士之道統
    3維護法統,靠的是屠龍刀,即武穆遺書--權力和國家的力量;而維護道統,靠的是倚天劍,即九陰真經--正義和個人的力量。在現實中,士人沒有屠龍刀,也沒有倚天劍,在皇權與武力面前,手無縛雞之力的士人不堪一擊,但他們靠的是道統所賦予的合法性與精神力量。
  • 戰國時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麼回事?這一典故不可亂用
    「布衣之怒」和「天子之怒」講的是戰國時期一段著名的故事。其含義不能用字面來解釋,這個故事裡的「布衣」也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布衣」,其情節也只局限在言辭上,並沒有付諸行動。其重點不僅在於人物的身份,也在於其所反應的精神。
  • 傅斯年之怒
    程滄波則感慨道:「孟真這一類話,自有其偏激與過正,然也正可窺見他的真性情。」據傅樂成(傅斯年的侄子)《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一文所述,明末人物,傅斯年最尊重黃道周,最鄙視錢謙益;景仰顧炎武,卻譏責與之齊名的黃宗羲。他在錢謙益《牧齋有學集》書上題道:「此老行事奇醜,斯文之恥辱,人倫之敗類也。然三十載風流,數朝掌故,其書固不可刪,存之益彰其醜焉。」
  •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時代最後的輓歌
    布衣之怒,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一、布衣之怒寬永庚午七年五月十三日,晴。清晨伊始,空氣中就散發炙熱的氣息。上午十時,牟之助先生送來了白川新鮮的鱒魚,特此獻給老中井大坎守大人。除此之外,沒有其它事可供記載。井伊家在神橋上的大宅,莊嚴平靜如常。
  • 君子履霜,布衣成禮 | 庚子年祭莊大典禮成
    當此之際,竹山書院、脩立書院學人並四方佳士九十餘人,集於 莊公堂前,身心莊敬,恭肅禮拜。  歲歲霜降,布衣履禮,鼓盆於蒙渦之畔,秋水時照,旋面自誠。況庚子大疫,民生多艱。祭義云: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惟誠惟敬,反求諸身。
  • 君子之道:俯仰無愧於天地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 紀曉嵐的布衣之交
    紀曉嵐未第時,與同窗朋友感情非常深厚,最了解他的也是這些人,紀曉嵐與其中三位結下了一生的情誼。兩人後來各自走上仕途,雖然陸青來的官職和成就不如紀曉嵐,但紀曉嵐始終沒有忘記這位早逝的朋友,晚年他深情地回憶道:「今青來久逝,餘亦衰頹,回憶當年,宛如隔世。
  • 《沉默的真相》真.沉默的真相
    最近很火的兩部劇,一部摩天大樓,一部沉默的真相。國慶無事選擇要刷的劇時,看了簡介即使另一部裡有baby也還是選擇了摩天大樓,因為沉默的真相,就連簡介都很沉重。 更不說紫金陳這個原著了。還記得夏天的時候連續看了劇版的《隱秘的角落》和原著《壞孩子》,抑鬱到喘不過氣來。
  • 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 《沉默的真相》:打動人的不只是真相
    最近才看完《沉默的真相》,內心久久不能平復。江陽,一個年輕有為的檢察官,本來該有一個大好前程,因為這個案子,成了行李箱裡一具冰冷的屍體。朱偉,一個出了名的正直的警察,因為這個案子把自己送進了監獄。還有老陳、張超、張曉倩等等,他們本來有大好的前程,為了這個真相都付出了莫大的犧牲。他們的犧牲值得嗎?這個問題的答案網絡上並不統一,或許是犧牲太多了吧。
  • 《沉默的真相》高開炸走,江陽為什麼打動我們?
    他是豆瓣9.1高分劇《沉默的真相》的男主角,也是今年最好哭的男人。劇中他是一位檢察官,為了查清一位叫侯貴平的支教老師的死,一查就是十年。這十年,為了還死者一個清白、讓世界知道一個真相,他從前途一片光明的少年郎成為了行李箱裡的一具屍體。
  • 讀書養「十氣」,君子之道
    都知道讀書可以提高修養,但這絕不是因為知識的增加,讀書很多甚至是專家教授、修養依然令人不齒的人,太多了。道家主張「氣」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和橋梁,氣足則精滿而神和。讀書之所以能夠提高人的修養,正是因為可以養氣。讀書能夠養人的「十氣」。
  • 從「鶴淚華亭」來看君子之道
    先講,「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不易,有不為亦難」。 身為一個君子,是「有為」還是「不為」,是「進」或是「退」,孔子在《易經 繫辭》中對君子之道下了一個斷語,「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我們研究三國諸葛亮的本傳,知道曹操也在拉他,東吳也想用他,很多人都在拉他,但他卻高臥隆中不出來。 所以君子之道的出處,該進該退?該說不該說?不該說時一個屁都不放;該說的時候,雖千萬人吾往矣!丟了性命也不在乎,非講不可。
  • 《沉默的真相》:真相為何沉默?
    羅翔老師在《十三邀》節目中說,在人類所有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為什麼?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一是勇敢要付出的代價太大。最近追完的電視劇《沉默的真相》裡,為了對抗不法集團,幫受害者討個公道,滿懷熱忱的支教老師侯貴平付出了生命,死後還被污衊,背上了一個強姦犯的罵名。
  • 《沉默的真相》當真相不再沉默
    12集剛剛好,節奏高能緊湊不拖沓,這部劇最贊的就是在不同時間軸的交叉剪輯,豆瓣上最喜歡的一句短評:在三個時空裡,他們都選擇了向前。抽絲剝繭一步步接近真相。然而當真相不再沉默,砥礪向前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代價就是愛情家庭,事業前途,名譽地位,甚至生命。長夜漫漫,總有人付出大半生甚至一生的熱血和熱淚,才換來天明。江陽最後說,所謂值不值,當人生走到盡頭,看你有沒有後悔?
  • 印度式禮教黑色幽默,無水之河,佛祖成道之樹,被拋棄的女神
    如果去印度旅遊,有兩個景點一定要去,無水之河,佛祖成道之樹!景色一般,但是透過景色,你會體悟印度文化的沉澱。聖城伽耶,是中國遊客一定要去的,城外有一棵菩提樹,據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無論信不信佛,都應該去看看。
  • 《沉默的真相》國劇之巔
    一口氣看完迷霧劇場的又一部良心劇作《沉默的真相》感觸頗多。首先我覺得這部劇能夠過審真的是奇蹟太不容易了,題材不是特別新穎但通過三線敘述通過新案件引出陳年舊案,不得不佩服導演的功底和感謝整個劇組的努力。整個劇看下來還是比較壓抑的,三線敘述使你不得不多動腦子甚至是返回去再看看。
  • 《沉默的真相》真.長夜難明
    國慶無事選擇要刷的劇時,看了簡介即使另一部裡有baby也還是選擇了摩天大樓,因為沉默的真相,就連簡介都很沉重。 更不說紫金陳這個原著了。還記得夏天的時候連續看了劇版的《隱秘的角落》和原著《壞孩子》,抑鬱到喘不過氣來。 不過國慶後劇荒,還是把這部劇翻出來看了。
  • 看完《沉默的真相》所有細節和彩蛋分析,我想誇它是國劇之巔
    一晚上,一口氣充錢看完《沉默的真相》。感受就像嚴良所說的:你會覺得這好像缺了一塊那會《隱秘的角落》完結後,我把它認定為國劇之光。如今看完《沉默的真相》,我毫不猶豫地要誇它是國劇之巔。或許它不會像《隱秘的角落》那樣,靠著一個「爬山」梗和開放式結局紅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