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貝多芬》專訪|賈凡&周可人:「所有人都會記住他的音樂」

2021-02-15 繆時客

兩位都是學古典音樂出身的,想必之前對貝多芬這位音樂家也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那麼請問你們對貝多芬的初印象是什麼呢?

周可人:最初的印象肯定是小時候在大商場裡老聽到的《命運》啊,因為從小學鋼琴總彈貝多芬(的作品),可以說是擁有一個被貝多芬支配的童年(笑)。後來在學習西方音樂史的時候對他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因為有時候練習他的作品會需要做一些背景資料的收集,才知道了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音樂家。

賈凡:當然首先「貝多芬」這個名字就特別熟,不過小時候我不愛彈鋼琴嘛,突然問我的話確實想不出什麼,一提起他總是會有被支配的恐懼(笑)。後來大概是大學的時候,我開始從音樂和歷史的角度對貝多芬有真正的了解。

周可人:聽得最多的應該是「貝九」(《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也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歡樂頌》。彈的話可能是《暴風雨》(《暴風雨奏鳴曲》)吧。

進入劇組後,你們覺得劇中的貝多芬和自己印象中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周可人:其實更多的是理解角度上的不同。可能沒進組之前我對貝多芬的理解一般是作品上的,但進組後開始從他本人的角度去理解他。

賈凡:是的,比如他的一些緋聞八卦(笑)。

對於劇中虛構的女性角色瑪麗及她與貝多芬的關係,你們是如何看待的?

周可人:因為我們現在這個年代肯定沒有辦法去完全地了解貝多芬當年真實的生活與心境,關於虛構這一點我個人的理解是韓國的編劇老師通過這樣一種手段,虛構出關鍵性的人物瑪麗,使劇中的貝多芬在一些關鍵性的節點上能夠做出相應合理的一種轉變。

兩位飾演的都是青年貝多芬,對比中年貝多芬,你們在揣摩這一時期的人物形象上有什麼心得?在排演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的地方?

賈凡:其實青年貝多芬和中年貝多芬的狀態是特別不一樣的。青年貝多芬在表演上的臨場對話會比較多,不管是激烈的還是不激烈的,輕柔的還是嘶吼的,而老年貝多芬就更偏向於總結和回憶性質的場景。關於困難的地方,其實之前我們劇組聊天討論的時候還提到這個音樂劇在青年貝多芬唱段方面的寫法有那麼一絲絲像歌劇,因為這部劇裡的唱段一般是表現人物內心的一種感情,可能直白點說把其中的一些歌刪了,我們的故事也還能成立。就像歌劇中的詠嘆調一樣,更多的是用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想法而不是講述故事。

周可人:我覺得其實青年貝多芬和老年貝多芬演繹起來最大的區別是在身體狀況上吧。

因為青年貝多芬是剛剛開始有耳鳴的症狀,但老年貝多芬已經逐漸地接受了自己聽力不好這個事實,不管對瑪麗和對自己創作的音樂其實兩個時期的態度和狀態都不太一樣。但對我來說最難的點就是我沒耳鳴過,我得去模擬那種耳鳴的狀態,雖然也找了很多方式假裝耳鳴的感覺,比如戴一些特別失真或者降噪效果特別強的耳機,最後我找到一個專門的地方去模擬耳鳴,發現其實耳鳴就像劇中的那首歌唱的一樣,「寂靜」,空氣中什麼聲音也聽不見,但其實一直維持這種狀態是很難的,特別是在表演的時候。還有這個劇裡貝多芬這個角色在很多時候有一些性格上的轉變,怎麼樣靠演員的演繹、通過導演合理的編排、通過人物的臺詞去展現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我們這次排演過程中的一大難題。

這部劇中融合了許多古典音樂,在詮釋過程中有沒有遇到挑戰?

周可人:其實這部劇的音樂中,古典音樂的佔比可能並沒有像拉赫(《拉赫瑪尼諾夫》)那麼大,更多時候是通過某個動機開始,再由韓國的作曲自己去發展,所以在音樂欣賞上的門檻並沒有那麼高。會給觀眾一個比較爽的聽歌體驗。

賈凡:對,因為這部劇裡歌曲都很上口,都很順,並且帶些韓國的「味兒」。

你們覺得這部音樂劇中融合貝多芬的作品最巧妙或者自己最欣賞的部分是?

賈凡:我其實比較喜歡的是最後《歡樂頌》的那一段,因為那個地方的戲劇衝突……

周可人:不要劇透。

賈凡:那不說了(笑)。

周可人:那個地方的戲劇衝突很大(笑)。我的話最喜歡的是(華語音樂劇)大賞的時候,思冉唱的以貝多芬的《悲愴》的第二樂章為主體改編的那首歌(《所有人都會記得你的音樂》),也是全劇的最後一首歌,我覺得這裡融合得真的非常非常好。

除了貝多芬本人的主線劇情,這部劇中的女性角色瑪麗也是獨具亮點,可以和觀眾們分享一下嗎?

賈凡:瑪麗是虛構的人物,對劇情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她的歌也特別好聽,比我們的好聽(笑)。

周可人:從演員上說,我覺得這次的三位女演員都選得特別好,她們其實風格不太一樣,但都能很好地呈現出有她們自己特色的角色,是很值得期待的。每次排練的時候和她們演對手戲,三個人都會給我不同的感覺。其實那個年代男尊女卑的情況非常嚴重,很多正統的職業都沒有女性的介入,而瑪麗非常勇敢地以男人的身份在這個世界裡闖蕩,她也有她的夢想,她也有她的故事,她激勵著貝多芬,也在同時給貝多芬帶來一些改變。所以這個角色是讓貝多芬轉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一個很有戲的角色。

相關焦點

  • 阿雲嘎賈凡都來「客串」,《蛋殼裡的心跳》是怎樣一部音樂劇
    在歌聲的簇擁下,300多位參與「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的主創名字,出現在最後的滾動字幕上。這是怎樣一部音樂劇?演出前,藝術監製費元洪、導演馬達、編劇付哲、音樂總監周可人、舞蹈編導梁燕妮齊聚一堂,揭幕了臺前幕後。
  • 阿雲嘎賈凡都來「客串」,《蛋殼裡的心跳》是怎樣一部音樂劇
    在歌聲的簇擁下,300多位參與「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的主創名字,出現在最後的滾動字幕上。這是怎樣一部音樂劇?演出前,藝術監製費元洪、導演馬達、編劇付哲、音樂總監周可人、舞蹈編導梁燕妮齊聚一堂,揭幕了臺前幕後。賈凡【對話】澎湃新聞:最初的創作想法是怎麼來的?
  • 馬拉松音樂會 · 亮點搶先看 | 音樂家帶你重走貝多芬之路,音樂劇《貝多芬》電臺首秀
    作為2020上海市民文化節美育系列活動之一,此次馬拉松音樂會通過「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的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重視角,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現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
  • 專訪 | 巨可愛!《拉赫》其實是個「相聲」劇組
    儘管我沒有像鋼琴系的學生被他折磨過那麼多,但他也寫過很多藝術歌曲所以我也領教過一二。他的音樂有很多的大線條,對於聲樂演唱者這些大線條是很難的,因為對於氣息、聲音、咬字、呼吸的控制要求很高。橄欖:剛剛提到的這種「難」是學音樂的人的切身體會,那麼對於如果原本不了解拉赫瑪尼諾夫的觀眾,你們想給他們傳遞出怎樣的一個形象?
  • 成員:賈凡
    大家好,我就是今年27歲,但是學了28年聲樂的賈凡。我畢業於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現在在波蘭卡特維茲音樂學院攻讀我的博士學位,謝謝大家。《手挽手》賈凡哈薩克族民歌,描寫了青年對姑娘的讚美和愛戀。《今夜感覺我的愛》賈凡/蔡程昱/丁輝音樂劇及同名電影《獅子王》選段。這是長大後的辛巴和娜娜重逢時的唱段。歌曲闡述了辛巴與娜娜久別重逢後墜入愛河,表達了對愛的追求與信任。英文名為《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是《獅子王》中最優美、最浪漫、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情歌,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的獎項。
  • 中國音樂人眼中的貝多芬什麼樣?這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中找到答案
    音樂會通過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等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重視角,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現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 音樂家眼中的貝多芬 貝多芬伴隨著一代中國音樂人的成長,在貝多芬紀念年之際,中國音樂家們也交出了一份答卷。
  • 演出預告丨音樂劇《貝多芬》——遇見貝多芬,聆聽命運交響曲!
    在2019年舉辦的K-Musical Road Show韓國音樂劇推介大賞中,音樂劇《貝多芬》成為全場焦點,口碑爆棚,微博更是收穫一波好評和期待,同年該劇也榮獲了韓國第八屆Yegreen音樂劇獎最佳音樂獎
  • 音樂劇《貝多芬》:來吧,一起去追命運破曉的光!
    又或許貝多芬只是一個充滿痛苦卻又不肯認輸的人罷了父親嗜酒如命,致使家庭一貧如洗,母親終日勞碌,勉強維持一家人生活。5歲時,貝多芬展現出在音樂上的才華,那是1776年,正是莫扎特光芒萬丈的時候,父親隨即將貝多芬當作下一個莫扎特進行培養。「我不是神童!我不是莫扎特!」貝多芬崩潰地對著父親咆哮。
  • 明天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直播音樂會曲目單在此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教授、星期廣播音樂會主持人王勇將四小時坐鎮直播間,作為德國國家學術交流委員會學者、首位中德聯培音樂學博士的他,將帶領我們深入德國,重走貝多芬的成長之路。同時,他還將從一名音樂廣播主持人的角度,聊一聊貝多芬的音樂是如何通過廣播,引領一代又一代的人踏入古典音樂大門。
  • 今天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直播音樂會曲目單在此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教授、星期廣播音樂會主持人王勇將四小時坐鎮直播間,作為德國國家學術交流委員會學者、首位中德聯培音樂學博士的他,將帶領我們深入德國,重走貝多芬的成長之路。同時,他還將從一名音樂廣播主持人的角度,聊一聊貝多芬的音樂是如何通過廣播,引領一代又一代的人踏入古典音樂大門。
  • 音樂帶給人的奇特力量——音樂劇《拉赫瑪尼諾夫》觀後感
    LZSO: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18,第一樂章:中板蘭州交響樂團近日,音樂劇《拉赫瑪尼諾夫》在西安上演。我看得是第二場。由蔣奇名飾演拉赫,周可人飾演達利。這部音樂劇的主人公拉赫瑪尼諾夫,是一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以其艱深的難度,成為鋼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也曾遭遇挫折和打擊。他的《第一交響樂》首演遭遇失敗,並且惡評連連。他因此遭受打擊,此後三年間精神崩潰、創作停滯。直到他遇到了心理治療師尼古拉·達利,這才重拾自信。
  • 室外音樂會,音樂帶你乘風破浪
    「2020戶外舞臺演出季」將以音樂劇演員雙人音樂會、音樂劇版音樂會和時尚跨界三種輕量級節目形式,推出共7周約28場多元主題的現場演出,打造周末戶外休閒音樂節的概念,享受你我共同存在的這一片天空與草地。本版塊的演出形式為每場邀請兩位音樂劇演員進行獨唱與默契合作,旨在儘可能全面地展示優秀音樂劇演員的現場實力,同時也希望多種組合方式可以呈現出或浪漫、或競爭、或配合的豐富的現場感。
  • 雙博士學位音樂才子王力宏,網友:情敵不是貝多芬,而是你
    ,網友:情敵不是貝多芬,而是你!1982年王力宏開始學習小提琴,並且每天都要練習6個小時以上,在小提琴的技藝嫻熟之後,他又開始學習彈鋼琴。13歲的王力宏就寫出了個人的第一首歌曲,還成為了一個樂團的小提琴手,並且參加了學校音樂劇的演出。
  • 紀念貝多芬,百位音樂家共「跑」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音樂會由百位海內外優秀音樂家強強聯手,以「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的形式,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力量,並以此為契機,探尋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16小時音樂馬拉松再現經典貝多芬的作品是很多人古典音樂普及路上的「敲門磚」,囊括了交響樂、室內樂、聲樂等多種音樂體裁,是不朽的經典。
  • 貝多芬|無人不知的音樂天才,卻很少人知道他的另外一面
    當時他的父親麻煩纏身,無法養家,他就用自己賺的錢補貼家用。快16歲時,貝多芬到維也納學習音樂,這是每個音樂家的夢想。他在那裡為許多重要人物演奏過,包括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當莫扎特聽了他的演奏後,對他的朋友說:「記住那個小夥子,總有一天,他會出名的。」貝多芬到達維也納不久,他的母親就過世了。
  • 賈凡 | 從以前到現在到未來,我只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對此,賈凡也非常意外。他坦言,第一次在劇場內聽到「梅溪湖女孩」(即《聲入人心》節目粉絲)在巡演結束後齊聲高唱《不說再見》,看著星星點點的燈光逐漸亮起,最終匯聚成星海,他覺得極其震撼。「我之前真的沒見過這種陣勢,作為一名舞臺的表演者,會覺得所有的努力,一切的辛苦,跟這樣的一個瞬間相比,不值一提。
  • 專訪指揮家張亮:貝多芬的音樂250年後依舊很有力量
    專訪指揮家張亮:貝多芬的音樂250年後依舊很有力量 12月16日,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之際,經典947攜手百位音樂家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在現場,指揮家張亮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分享他與貝多芬的音樂故事。
  • 20件小事看懂音樂劇《拉赫瑪尼諾夫》
    音樂劇《拉赫瑪尼諾夫》是繼音樂劇《春之覺醒》《我的遺願清單》之後,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製作出品的第三部中文版音樂劇。音樂劇改編自真人真事。1897年,拉赫瑪尼諾夫《第一交響樂》的首演劣評如潮,他自此陷入了為期三年的精神崩潰和創作停滯。後在心理治療師尼古拉·達利的幫助下重拾自信。
  • 《聲入人心》李向哲搭翟李朔天狀況不斷賈凡陸宇鵬驚豔
    而這一次,他的搭檔翟李朔天,是個專業的音樂劇演員,也是一個成熟的男中音,音域非常廣。倆人的合作,勢必對李向哲的音高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果不其然,在彩排環節,李向哲和翟李朔天的組合就狀況不斷,專家團們一致認為他們「音準有問題,強弱點都沒有」。而出品人尚雯婕更是直言不諱道:「我比較擔心李向哲,他的音高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