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令文化的式微,雖然也有受西洋文化衝擊的因素,但主要問題似乎還是當前文化語境的淪落。我認為,與其憂心忡忡地大呼年味太淡而要申遺之類,不如重新詮釋中國文化,建構中國文化話語,收拾淪陷之河山,光復華夏正統。因此,我們首先是在曆法上在解決這個問題,廢除「公元」與「公曆」,以傳統夏曆為主,將正月初一恢復為原來的名稱「元旦」,考慮目前的國際環境而兼用格里曆,改格里曆1月1日為格里曆歷(洋歷、陽曆)新年。事實上,作為陽曆的格里曆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月份與月亮運行不相合,遲早要被廢除,而我們不必去攀附這個不合理的格里曆。其次,重光歲時節令意義與文化價值,復興失落的節令民俗文化。可以說,時間(歲時)與地理是中國文化的大舞臺,夏曆決定了中國文化的走向與性質。拋棄夏曆,中國文化難以真正實現偉大復興夢想。
除夕,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稱作「年三十」或「大年三十」。除,是指去掉、逐除,夕,是指夜暮、夜晚或最有一天(每年最後一季,每季最後一月,每月最後一旬)。除夕在十二月最後一天,可謂月窮歲盡,在辭舊迎新的臨界點。人們在該日舉行各種活動以驅鬼闢邪,表達對過去的割斷與未來的美好期待。宋吳自牧《夢粱錄》:「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間,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尷,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
學術界普遍認為,除夕起源於上古的「逐除」。分集體力量與個人力量驅逐邪惡。巫儺祭祀活動是集體除惡行為,屬社會公共性事務。面具與鼓,是驅除邪惡的法器。面具意味著神靈降臨在場,鼓是雷神的象徵,能創造新生命。《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 《呂氏春秋》季冬紀註:「前歲一日,擊鼓驅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曰儺。」據《論語·鄉黨》記載,「鄉人儺」,孔子「朝服立於阼階」,恭恭敬敬地參加這一逐鬼驅疫的儀式。此習俗延綿幾千年。至今,某些地方還留存有除夕舉行巫儺祭祀之習俗。
個人力量驅逐邪惡,有沐浴、理髮、更衣、大掃除、貼門神、祭祀之類。各地風俗不一,故而不必繁瑣地贅述。
守歲,就是守候新年。除夕夜「守歲」,通宵不睡,敲鑼打鼓,鳴放爆竹。萬曆《嘉興府志》:「臘月,鄉人以朱墨圖面,跳舞於市,行古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貼,井皆封,爆竹,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從民俗學來講,除夕驅逐邪惡的儀式具有收懾人心、整飭秩序、斬斷過去、除舊迎新、招福納祥等意義。不管是悲慘的一年,還是美好的一年,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正如有的禪師忽然頓悟,契合機鋒,一撥就轉,決不拖泥帶水,放下過去,當下重做來人!不過,這個需要大氣力。
時間(歲時)與地理是中國文化的大舞臺,儀式便是戲劇的內容。復興年節的歲時文化,關鍵在詮釋年節在儀式上的文化意義與價值。只有通過年節的儀式,才能更好地營造過年的氣氛,彰顯中國文化。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於今的時代,科技發達,人心向惡,崇拜物質與金錢,不信仰傳統宗教,家庭結構單一,雖然人口總數龐大,但每一家庭人口太少,而許多大城市禁止燃放鞭炮,除夕夜圍坐烤火箱看電視,故而傳統儀式沒落,根本感覺不到往昔過年的氣氛,只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剩下無數寂寞與孤獨。
黃守愚
儒家懺悔傳承人、思想史學者、歷史考據學學者、書畫評論家。
《儒學新編》主編, 湖湘儒學高等研究中心創始人,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洪江市黔城古城旅遊文化開發研究會顧問。
2000年,黃守愚論文《洪水創世神話、泰古哲學與生殖崇拜》,被認為開闢洪水神話研究的新方向,填補了國際洪水創世神話研究的空白。2004年,黃守愚組織國內學者在紅網召開「朱張會講」,被認為開網絡論壇學術研討會之先河。
2009年1月20日,黃守愚提出將「春節」恢復為原來的名稱「元旦」,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各界紛紛發表意見,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同年,撰文稱因為簡化字的種種弊病,隨著電腦的普及與華夏文化之復興,重新統一和團結華夏文化圈,恢復使用繁體字、漢字豎排乃是大勢所趨。3月,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吸收黃守愚的觀點,提出用10年時間恢復使用繁體字 。同年,撰文指出當代中國三大偽傳統,即唐裝與旗袍、中國結、龍的傳人。同年,還撰文指出近代武術界三大偽民族英雄,即馬永貞、霍元甲、黃飛鴻。同年,還認為「網絡偷菜」違背了公序良俗與正義,主張禁止偷菜遊戲。之後,文化部將「偷菜」更名為「摘菜」,而民間呼籲禁止偷菜遊戲之聲日甚。